罷馬

語出:《淮南子·俶真訓》:“神傷乎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餘,故罷馬之死也,剝之若槁。”

拼音:
解釋: 1.疲敝的馬。

罷馬,系專指發生於台灣的政治運動,多以要求時任台灣領導人的馬英九辭去職務為訴求,同類的台灣政治運動有倒扁。

背景

起初在馬英九於台灣法務部部長任內嚴打黑金,得罪不少同屬中國國民黨的黨內同志,後索性辭官,獲得當時民眾的好評[1];其後,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在宋楚瑜宣布不參選[2]後投入選戰,擊敗當時尋求連任的民主進步黨籍候選人陳水扁與新黨的王建煊後,其聲勢扶搖直上;200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分裂的國民黨(連戰、宋楚瑜)被民進黨擊敗,台灣完成第一次政黨輪替,在野的泛藍陣營尋求整合,以期奪回執政權,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以清廉形象與高個人魅力被視為未來可以擊敗陳水扁的政治明星;200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的連宋配再度敗給民進黨,馬英九被推為“泛藍共主”;2005年,馬英九擊敗王金平,成為中國國民黨主席,其後,陳水扁爆發國務機要費案,引起了社會不滿,導致倒扁運動正式產生,泛綠陣營支持度大幅低落,終於在2008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馬英九擊敗了民進黨的謝長廷與蘇貞昌,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達到其從政生涯最高峰,台灣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

下坡之路

由於當前台灣屬於領導人與內閣制的混合,行政院長由台灣地區領導人任命,不經立法院同意,實務上等於台灣地區領導人直接透過行政院長施政,故內閣的表現亦連帶影響了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支持度。

劉兆玄內閣

參見:金融海嘯三鹿奶粉污染事件八八水災
2008年底,政府決定舉債發行振興經濟消費券,短期雖然獲得肯定,但是最終反而造成自2000年以來的經濟負成長;之後內閣閣員的一連串不當發言與危機處置不當,使得政府支持度大跌,最終劉內閣於2009年9月10日總辭。

吳敦義內閣

參見:夢想家大埔事件國光石化開發案
吳內閣接任之後,因為院長吳敦義本身的爭議言行,也影響了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聲望;吳內閣時期,更爆發了數樁重大爭議事件,此後馬政府的支持度就一直在低檔。

陳冲內閣

參見:林益世索賄案
瘦肉精美牛、油電雙漲等爭議,633政見跳票,在在都打擊了馬政府。

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參見:宇昌案及富邦案
雖然執政黨的支持度一直不見起色,但是於選舉時,馬陣營最終仍擊潰了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與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獲得連任,但此役後泛藍陣營正式瓦解。

江宜樺內閣

參見:九月政爭廣大興28號事件2013年台灣毒澱粉事件洪仲丘事件
此時期的馬政府滿意度,已經低於扁政府最差時期,倒馬一詞漸漸在社會輿論中出現。

崩盤

2013年9月,馬英九對同屬國民黨的立法院長王金平祭出黨紀處分,撤銷其黨籍,已無法如20年前時獲得民意的支持了,因此時馬本身與其親信的操守也受到了大眾的質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