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國語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國語音標。2012年10月1日,新漢語拼音正詞法規則將正式實施。

基本信息

概要介紹

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
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中國台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自2009年開始執行。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人們在教學生字時,常使用兩個常見的字進行反切或直拼出這個生字的讀音。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由於古代沒有標準的拼音方案,阻礙作用。
漢語拼音漢語拼音

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呢?說來有趣,是一個外國人。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採用“兩字相切”的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箇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征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範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漢語國語拉丁轉寫標準。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轉寫者按中文字的國語讀法記錄其讀音。”
無論中國自己的規範還是國際標準,都明確指出了漢語拼音的性質和地位,即漢語國語的拉丁拼寫法或轉寫系統,而非漢語正字法或漢語的文字系統。漢語拼音字母只是對方案所用拉丁字母個體的稱謂,並不意味著漢語拼音是一種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使用範圍十分廣泛。海外華人地區,特別是華語地區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也在漢語教育中進行漢語拼音教學。

發展歷史

漢語拼音運動
漢民族標準語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語文現代化運動最初指的是漢語拼音運動(當時叫“切音字運動、簡字運動”)、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清末民國初的三大語文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通過改革語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發展的需要,然後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民族。國語運動是建立和推廣漢民族標準語口語的運動,而白話文運動則是提倡用能夠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的運動。三個運動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內在關係卻十分密切。就歷史淵源關係說,切音字運動發生最早並引發了國語運動。其後,國語標準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範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的論述也由此入手。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致中國社會產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中國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現代國音》(1929)一文中說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於是,“推行簡字以謀求普及教育的運動,日盛一日……”。其實,文字領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經開始,漢字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經發生動搖。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巨額軍費之外,還割讓了台灣和澎湖等地。其時,朝野震驚,激發了社會民眾,特別是有進取精神的知識階層的愛國天良,大家推究中國失敗的原因,一致認為“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家斷不能富強。”當時,被稱為“思想界之彗星”的譚嗣同就首先帶頭呼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回響,紛紛起來創製簡單易學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也就是漢語拼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據統計,清末最後十年中,至今猶有案可查的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一時期的拼音方案大多為拼寫某種方言而設計的,但拼音文字畢竟是一種拼寫語言聲音的文字,所以一開始就觸及了漢民族語言的統一問題。被當時稱之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兩個基本原則:“字話一律”和“字畫簡易”,也就是文字表達話音,字形簡單易寫。同時,又倡議以南京話為“各省之正音”,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而無言也。”這些話顯然已超出了純粹的文字改革的範圍,涉及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了。
但是,盧戇章設計的各種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他後來向清政府學部呈交的《中國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認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駁了。之後不久,一種體現民族共同語發展趨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立刻脫穎而出了。它拼寫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音官話”,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漢字的偏旁。《官話合聲字母》通行極廣,遍及大半箇中國,“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遍及十三個省。”王照本人可謂完全把握了當時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向,他在《官話合聲字母》序中就明確宣稱:“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占幅員人數多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得到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綸的支持並跟張之洞以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一起奏請朝廷在“學堂章程”中規定“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理由是“各國語言皆歸一致”,清朝也應“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他們的奏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於是,漢語拼音運動在引發了國語統一運動,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為一的同時,得以從民間躋身政府。之後,清政府學部在“國語教育事業”(1911)中規定拼音“簡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國語,二是范正漢字讀音,並通過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在宣統八年(1916)普及國語。沒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於是,經公決並通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確定國音,制定字母,統一國語的運動,實際是由下一個社會和國民政府開展起來的。
從上面簡略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十九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語言統一的發展趨勢,注定會以失敗告終。盧戇章設制的第一個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中國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駁了。其後,又有同治進士,朝廷命官勞乃宣設計了幾乎可以使用於各省主要方言的《簡字全譜》(一種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全譜”包括《京音譜》,《寧音譜》(南京話)、《吳音譜》、《閩廣譜》等,幾乎涵蓋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還提出了“引南歸北”的主張:“南人先就南音各譜學習,以便套用,學成之後,再學京音,以歸統一。”勞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見,他進呈的《簡字譜錄》也得到御批,讓“學部議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學部也仍然因“分裂語言,有礙統一”,始終擱置高閣,不議不奏,而社會上也對他提出了尖銳的指責,認為照他的辦法,“將使中國愈遠同文之治,”罵他是“分裂語言文字的罪魁”。對照清末切音字運動中唱主角的盧戇章、勞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別是勞乃宣和因參加了“百日維新”而受到通緝的“欽犯”王照他們兩人的拼音方案的命運,實在是足以發人深省的。

史上最早

在古代中國,唐時期用梵文字母拼寫是中國最早的拼音,後明代回族人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被稱為“小兒錦”。由於信仰學習的需要這種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漢語拼音至今在我國西北民間流傳不衰。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複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我國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畫。
1955年—1957年進行文字改革期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一、音節

⒈音節

音節就是能聽辨出來的語音單位。一般情況下,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國語有400多個音節。

字母表字母表

⒉音素

音素就是語音的最小單位。如:“發明”是兩個音節,“發”是由f和a兩個音素組成的,“明”是有m、i和ng三個音素組成的。
從音素的發音分為兩大類:元音、輔音。
①元音也稱作為母音,發音時需要震動聲帶,氣流在口腔中暢通無阻,聲音響亮。如:ɑ o e i u ü 等。
②輔音也稱作為子音,大部分輔音在發音時不震動聲帶,氣流在口腔中受一定的阻礙,聲音不響亮。如:b p m f zh r z ng 等。

⒊漢語音節的構成

構成漢語音節一般有三個部分:聲母、韻母和聲調。聲母和韻母是從音素在音節中的位置確定的。
①聲母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
②韻母是指音節里聲母后面的位置說的。
例如:發明。
發(fɑ):f是聲母,ɑ是韻母。
明(ming):m是聲母,ing是韻母。
絕大多數漢語音節是聲母和韻母相拼而成的。聲母都是輔音,韻母主要是由元音構成,有一部分韻母帶有鼻輔音n或ng(鼻韻母),如:韻母ɑn(安)和ang(昂)。
有的音節只有韻母,沒有聲母,如:鵝(e)、安(ɑn)等,韻母可以自成音節。
有一部分特殊音節沒有韻母,如:(m)、嗯(n)、唔(ng)等。
③聲調是語音的高低升降變化。
漢語的聲調共分為四類: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去聲。
例如:發明。
發(fā)的聲調為第一聲陰平。
明(míng)的聲調為第二聲陽平。

⒋元音、輔音,聲母、韻母

①聲母全部是輔音,但是輔音不全是聲母。如:ng 。
②元音都可以做韻母或韻母的組成部分。
單韻母是由元音充當的。如:ɑ(啊)
複韻母是由元音組成的。如:ɑi(哀)
鼻韻母的一部分是由元音充當的。如:ang(昂)是由元音a和鼻輔音ng組成的。

二、聲母

聲母有21個:
b p m f d t n l
玻 坡 摸 佛 得 特 訥 勒
g k h j q x
哥 科 喝 基 欺 希
zh ch sh r z c s
知 吃 詩 日 資 雌 思
清音是指在發音時不震動聲帶。濁音是指在發音時震動聲帶。國語中的聲母只有m n l r四個濁音,其他都是清音,清音聲音不響亮。
聲母(輔音)本來的發音叫本音。由於大多數聲母發音(清音)不響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每個本音(清音、濁音)後面配上不同的元音,這樣發出的響亮聲音就叫做聲母的讀音。
b玻(bo) p坡(po) m摸(mo) f佛(fo)
d得(de) t特(特) n訥(ne) l勒(le)
g哥(ge) k科(ke) h喝(he)
j基(ji) q欺(qi) x希(xi)
zh知(zhi) ch吃(chi) sh詩(shi) r日(ri)
z資(zi) c雌(ci) s思(si)
這就是漢語的聲母發音和拉丁字母(英語字母)輔音發音的重要區別。

三、韻母

漢語拼音方案中的韻母共38個。按其構成和發音的特點可分為四類:單韻母、複韻母、鼻韻母和特殊韻母

⒈單韻母

單韻母是指只有一個元音的韻母。單韻母共6個:
ɑ o e i u ü
啊 喔 喔 衣 屋 迂

⒉拼音

拼音就是把聲母和韻母連讀成一個音節,聲母讀得輕而短,韻母讀得重而長。
拼音口訣:
前音輕短,後音重長。兩音相連,猛然一碰。

⒊聲調

聲調是指音節高低升降的變化。
由於聲母大部分是清音,本音輕而短,所以聲調高低升降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音節的韻母上,與聲母關係不大。
聲調在漢語中有著區別的重要作用。雖然聲母和韻母都相同,但是聲調不同,意義就會大不相同了,如:
教(jiào)師(shī)、教(jiào)室(shì);視(shì)頻(pín)、食(shí)品(pǐn)、飾(shì)品(pǐn);成(chéng)柱(zhù)、城(chéng)主(zhǔ)、成(chéng)竹(zhú)、成(chéng)豬(zhū)

⒋複韻母

複韻母是指由兩個或三個元音組成韻母。複韻母共13個:
ɑi ei ɑo ou
哀 欸 熬 歐
ia ie iɑo iou(iu)
呀 耶 腰 憂
uɑ uo uɑi uei(ui)
蛙 窩 歪 威
üe

複韻母聲調符號要標在音節的主要元音上,即發音最響亮的元音上。漢語6個元音中最響亮的順序是:ɑ o e i u ü 。如:
教:jiào 聲調標在ɑ上。
其:qí 聲調標在i上,省略i上的點。
複韻母iou和uei與聲母相拼,實際發音時o和e往往消失,於是就縮寫為iu和ui的形式。遇到韻母是iu和ui的音節時,發音響亮的部分在後面的元音上,所以調號標在後一個元音上。如:
球:qiú 聲調標在u上。
歸:guī 聲調標在i上,省略i上的點。
標調號的口訣:
有ɑ不放過,沒ɑ找o e 。
iu ui標後頭,單個韻母沒的說。

⒌鼻韻母

鼻韻母是指由一個或兩個元音帶上一個鼻輔音n或ng構成的。鼻韻母共16個:
ɑn en ang eng ong
安 恩 昂 亨的韻母 轟的韻母
ian in iang ing iong
煙 因 央 英 雍
uan uen(un) uang ueng
彎 溫 汪 翁
üan ün
冤 暈
鼻韻母uen與聲母相拼,實際發音時e往往消失,於是就縮寫為un。去掉e後,只剩下了元音u ,所以調號只能標在u上。

⒍特殊韻母

特殊字母是指只有一個元音的單韻母,由於發音時舌尖還起作用,所以叫做特殊字母。特殊字母有2個:-i er 。
①舌尖韻母 -i :發音時舌尖還起作用。單寫為-i,以區別i。只有知、吃詩、日、資、雌、思七個音節分別寫作zhi chi shi ri zi ci si 。韻母-i在音節里不寫短橫。
舌卷韻母er :發音時舌頭在發e的位置上,把舌尖捲起來。er一般自成音節,如:兒(er)童、二(er)門。
漢語拼音方案的韻母表中只有35個韻母,加上拼寫規則中的-i er ê,一共是38個韻母。

四、y和w的用法

拼音方案字母表中的y和w ,主要是為區別音節之間的界限而設的。拼寫是只要音節開頭是i u ü ,就必須使用y和w來表示音節的起頭,以避免音節之間的界限混淆不清。如:
dài(待)——dà yì(大意)
qiú àn(球案)——qí wàn(七萬)

⒈y的用法

①凡是以i開頭的音節,如果i後面沒有另外的元音,就在i前面加上y ;如果i後面還有其他的元音,就把i直接換成y 。如:
加y :yi(衣) yin(音) ying(英)
換y :yɑ(芽) you(優) yao(要)
②凡是ü開頭的音節,在ü前面一律加上y ,同時省略ü上面的兩個小圓點。如:
yu(魚) yue(粵) yun(暈) yuan(圓)

⒉w的用法

凡是u開頭的音節,如果u後面沒有另外的元音,就在u前面加上w ;如果u後面還有其他元音,就把u換成w 。如:
①加w :wu(屋)
②換w :wɑ(蛙) wo(窩) wai(歪) wei(威) wan(彎)
wen(溫) wang(汪) weng(翁)
⒊自成音節
iou uei uen自成音節時,必須按照y w的用法,寫作:you wei wen 。

五、隔音符號

ɑ o e開頭的音節連線在其他音節後面的時候,如果音節的界限容易發生混淆,用隔音符號’隔開。
如:pi’ǎo 皮襖 如果不加隔音符號,有可能會讀成piǎo(瞟)
xi’ān 西安 如果不加隔音符號,有可能會讀成xiān(鮮)

六、大寫字母

大寫字母是指漢語拼音方案中的大楷和大草。
拼寫時,要按詞連寫。每句話開頭的第一個字母;每行詩的第一個字母;姓和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第一個字母都要大寫。如:
Xinxi shi shiwu yundong bianhua zhungtai suo biaoda de neirong.
信息 是 事物 運動 變化 狀態 所 表達 的 內容。
Shenqiu shanshang fenglu hong, Shuangqin shuxia youren chong.
深秋 山上 楓櫨 紅, 雙清 樹下 遊人 重。
Ruowen Guren jinhe wang, Hongqi chabian shanhe zhong.
若問 故人 今何 往, 紅旗 插遍 山河 中。
Yuan Zhiping Beijing Shijingshan Xinxijishu Jiaoyanyuan
袁 志平 北京 石景山 信息技術 教研員
橫幅、標語,商店、商標等的每一個字母都大寫。如:
KANGZHENJIUZAI JIAOXUEYANTAOHUI
抗震救災 教學研討會

七、音變

音變是指語音的變化現象。在平時談話時,由於音素和音素、音節和音節之間互相影響,原來的聲音很自然就會發生變化。

⒈變調

變調是指聲調發生變化的現象。當音節相連時,有時音調往往會發生變化,與原來的不同。
最突出的是上聲的變調,和“一、七、八、不”的變調。
①上聲的變調:前一個或前兩個變得近似陽平。
如:指(zhǐ)引(yǐn)—→指引(zhí yǐn)
書寫時,一般只標字的本調,不標變調。如:指引(zhǐ yǐn)
②“一、七、八、不”的變調:
“一”在去聲前面念陽平聲,其他念去聲。
如:一路(yílù) 一批(yìpī)
“七、八”在去聲前面念陽平聲,其他念陰平聲。
如:八次(bácì) 八斤(bājīn)
“不”在去聲前面念陽平聲,其他念去聲。
如:不累(búlèi) 不僅(bùjǐn)

⒉輕聲

輕聲是指失去原來的聲調,變成一種“無聲調的音節”。輕聲不標聲調。有時輕聲能起到分辨詞義和詞性的作用。如:大意(dàyi)
幾種情況下,讀輕聲:
①詞尾:子、兒、頭、們、么 ……,如:老頭子 俺們 ……。
②方位詞:里、上、下、邊 ……,如:相片裡 在高山之上 ……。
③動詞後表示趨向的動詞:來、去、起來 ……,如:站起來 ……。
④動詞重疊後的第二個音節或中間的“一”“不”,如:瞧瞧、想一想、走不走 ……。
⑤助詞:的、地、得、著、了、吧、呢、嗎、啊 ……,如:握著滑鼠、寫得很好、多好啊 ……。
⑥還有一些雙音節的詞,第二個音節讀輕聲,如:爸爸、媽媽、清楚、蘿蔔、衣服 ……。

⒊兒化

兒化是指在音節末尾加上個捲舌動作,帶出個“兒”的尾音。兒化的結果使得音節里的韻母發聲多少有點變化,即兒化韻。
兒化韻是國語里的一種重要音變現象。在詞義、語法、語氣上有一定的作用。
①表示小、少的意思:一點兒。
②表示喜愛的意思:小孩兒。
③一些動詞、形容詞兒化後,變成名詞,如:蓋兒、尖兒。
④兒化後意思變了。如:眼兒。

注意:

兒化是不能亂用的!

附錄1《漢語拼音方案》

附錄2:《國語語音音節表》


新正詞法

介紹
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新修訂的《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將於2012年10月1日起實施。如何拼寫漢語的人名地名,如何拼寫漢語的數詞、量詞、連線詞、形容詞等,都有了“法定”規範。
背景
隨著國際交流的越發頻繁,中國的人名地名會越來越多地以漢語拼音的形式出現在各種場合及名片、文書內。然而,中國人名地名的拼寫相當隨意,存在大小寫錯誤、音節連線錯誤,甚至姓與名顛倒等不規範問題。
規定
新版的《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明確規定,姓名必須姓在前面、名在後面,複姓連寫,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寫,雙姓兩個字的首字母都大寫,如:LǐHuá(李華)、DōngfāngShuò(東方朔)、Zhāng-WángShūfāng(張王淑芳)。但當人名與職務合寫時,職務不得大寫,如:Wángbùzhǎng(王部長)、Lǐxiānshēng(李先生)。
地名中的專名和通名要分寫,且首字母要大寫,如:BěijīngShì(北京市)。已專名化的地名和不需區分專名和通名的地名都應當連寫,如:Hēilóngjiāng(黑龍江)、Sāntányìnyuè(三潭印月)。

走出國門

漢語拼音構成的漢語詞語進入英語辭彙系統,或多或少地都需要經過一定的“英化”改造。改造方式有音譯、意譯、音意合譯和音譯加詞綴。例如,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tēs”(航行者)組成英語單詞taikonaut(太空人),主要用來指中國航天員,現已收錄牛津詞典中。而最先由海外華人創造的中式英語“longtimenosee”(好久不見),採用了直譯的方式,如今這個詞已經成了英美國家裡不少人打招呼的常用語。中山大學周海中教授認為,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華民族與英語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必然會越來越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