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壯族燈酒節

上林壯族燈酒節

壯族傳統的“燈酒節”,其隆重程度不亞於除夕。走進石寨莊,只見家家戶戶把自家門庭打掃得乾乾淨淨,張貼新的對聯,有的還掛上了燈籠。“燈酒節”是過年又一次大團聚,也是一次充滿希望踏上征程的筵行,過了這個節才算過完春節。“燈酒節”是上林及環大明山一帶壯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是鄉村以社為單位集資,在每年的正月十一,民間自發組織舉行的“辟邪、祭祀、感恩、祈福”的一項盛大習俗活動,已延續了幾百年,至今不衰。而石寨“燈酒節”不僅歷史悠久,古老質樸,儀式規範,而且傳承較好,別具特色;其節俗儀式不僅顯出其地域特徵,而且每一個環節也有著各自的表現形式、內容和特點。2010年5月,被確認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每年農曆整月十一過“燈酒節”是生活在廣西沿大明山一帶、以壯族為主的民眾,延續了上千年的傳統民俗。上林縣有六成以上的鄉鎮都舉行“燈酒節”,以巷賢鎮、白圩鎮和西燕鎮“燈酒節”儀式感最強,場面最熱鬧,文化味最濃。
據了解,“燈酒”用壯文寫就是“daengcouj”,連著讀就是“daengjcouj”,當地壯族民眾認為,家裡添男丁是家族的榮耀,“燈”與“丁”在壯語中發音相近,後將其引申為“燈”,而“酒”歷來是壯鄉農村節慶祭祀必不可少的東西,由此逐漸形成了當地人傳統節日“燈酒節”。

上林壯族燈酒節上林壯族燈酒節

節日這天,當年頭胎生男孩的人家要給村社獻一隻羊,生女孩的戶要給村社獻一隻雞,各家各戶也籌集物資,共同辦起這一盛事。當天,全村男女老少到社壇參拜祭祀社神,並聚集樹下吃“長桌宴”或“百家溢”。有些地方人們還有“散羊頭”的風俗:社主將羊頭及後腿退還主家,第二天主家將羊頭祭祀祖先,並舉辦豐盛宴席,邀請親朋好迂蟠家共歡,盡興而散。在村里,人們通常把燈酒節說成“吃燈酒”。老人說:“每到吃燈酒之日,必定張燈結彩,熱熱鬧鬧,每個村民都痛痛快快地鬧‘燈酒’。

顧名思義,燈酒節自然與歷史上“燈”、“酒”文化相關。古時候,人們認為家裡添了男丁是家族裡的榮耀,後將其引申為“光明”、“燈”。在廣州、香港一帶,生了男孩的家庭還有高掛花燈的習俗。可見“丁”與“燈”有密切的聯繫。“無酒不算敬神”,“酒”便成為古時人們娛人饗神的好東西。而“社”與人們生存發展也有密切關係,其最初指掌管土地的神靈,也是主管婚姻、生育之神,後因融入更多社會屬性,成為一個村落的保佑神。由此看來,燈酒節蘊涵的民族歷史、經濟、宗教、語言、藝術等文化信息豐富多彩,是一樁重大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

壯學研究權威專家、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教授認為,燈酒節最原始的意義落實在“燈”和“酒”上,而人們的喜慶又稱“節”。因為燈酒節最初是壯族的節日,而因後來民族雜居,便成為以壯族為主不同民族共同慶祝的節日,這表現在節日中“壯”民族文化的延續與更新。“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燈酒節”這個節日是一個封建迷信活動,其實並非如此,現在的“燈酒節”乙成為了兄弟團結、鄰里和睦、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重要傳統活動。”2009年2月5日,記者有幸走訪了上林縣巷賢鎮蘇仁村石寨莊的燈酒節,親身感受和品味到其豐富有趣的各種民俗文化活動。

全村合力慶“燈酒”

上林壯族燈酒節上林壯族燈酒節

家家戶戶為了迎接“燈酒節”,紛紛打掃門庭,張貼對聯,掛上燈籠,包粽釀酒。在南寧市做生意的女老闆石利華告訴記者,每年這個時候無論自己多忙,都要趕回家鄉與親人團聚;而在廣東東莞打工的年輕人小石則笑著說,沒有吃過燈酒,就不算過完年,一同打工的朋友早早催促我回廠,但還是得過了這個節才走。

石寨莊的“燈酒節”不僅吸引了村外遊客、青年“驢友”、媒體和民俗專家,記者在人群中還發現了不少外國友人。來自美國的波比(音)是南寧一所大學的外教,在燈酒節這天,他不僅手舞足蹈“混”進舞獅子隊伍中,與村民共舞,還嘗了可口的“百家溢”。同時,“燈酒節”上,村里除了有舞獅、舞龍、山歌對唱晚會等傳統節日喜慶文娛活動外,他們還借“燈酒”節宣傳各種法律法規及組織“致富能人”傳遞技能等,整如他們在村公所門前貼的對聯所云:“燈前高歌頌改革,酒後商議奔小康”。

祭祀儀式前,樂隊和村裡的歌手們在大樹下表演山歌,山歌手都是素麵朝天的村婦,但在二胡的伴奏唱起韻味獨特的“三五韻”和“四六聯”山歌來毫不含糊,比都市裡的“K歌王”唱卡拉OK還準確,她們的“舞台”周圍則圍滿了村裡的老少觀眾,大家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

聽完山歌,記者看到,家家戶戶的婦女都往外挑籮筐,筐里裝的都是過節的食品,有的是水果糖果,有的是豬頭扣肉,有的是粽粑米酒,有的是湯圓米糕……大家都往社壇趕;新“添丁”的家庭,把自己的“小帥哥”、“小公主”打扮一新,在眾人的祝福聲中抱出家門,家裡的老婆婆則樂呵呵地跟在後面,沿路向眾人分發糖果。大曬場面前,早早地架起了幾口大鍋大灶,雞鴨魚肉、花生蒜苗擺了一地,挑選出來的大廚整摩拳擦掌為“百家溢”做準備。每個環節雖繁複,卻有條不紊,透出一股凝聚力。

在社壇前進行的“燈酒節”祭祀儀式,顯得豐富隆重,程式講究,包括“就位、鞠躬、三上香、三叩首、跪拜、敬酒、宣讀祝文、獻糖果、獻財寶、平身復位、化財、鳴炮、禮畢退班”等禮儀。村里擔任祭司的老人,還特意穿上了傳統長袍。在社壇供奉完神靈,鳴放完鞭炮,全村老少都集中在村旁的空地上擺開酒席。餐桌上,如果今年添丁的家庭慷慨大方,就會捐上一個豬頭或是一隻肥羊,備下盛宴迎接全村鄉親。酒至深夜,方才散去。

慶賀活動

上林壯族燈酒節上林壯族燈酒節

節日蘊涵的文化信息呈現民族本土的特色。然而城鎮化的日益進程給民族節日帶來了現代化的考驗。石寨莊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石氏村落,其歷史文化遺產獨特,燈酒節在當地世代流傳。而近幾年來經濟的開發,柏油公路穿過村前,這給村人帶來了交通便利的同時,也衝擊著當地傳統文化。燈酒節在人們思想觀念中日益被淡化,有些乙融入現代內容而發生轉型,一些相對繁雜儀式乙簡化甚至遺失,燈酒節的發展不能不讓人擔憂,尤其是年輕人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表現淡薄態度。燈酒節祭神最初要求全村人集體參加,儀式進行時場面須保持肅靜,表達對社神的敬畏。然而隨著時間的演變,祭社變成了大家自願參加的活動,儀式場面顯得人心渙散,聲音嘈雜,甚至由於主客觀原因人們索性省去了某一禮儀環節,使祭社儀式真整變成一種形式而乙。

其次,燈酒節傳統文化出現遺失趨勢日益上升。所謂“禮樂”,有“禮”便該有“樂”。燈酒節祭社這一隆重的祭神儀式早在以前須有專門的樂隊擊鼓並奏《福祿壽》,而現今這一程式乙流失多年。再如,“散羊頭”是燈酒節獨特的風俗,然而由於外來文化的融入,民族間跨地連婚日益增多,這一風俗便被人們淡化甚至丟棄。再則,老一輩的人逐漸老去,年輕人卻樂於追逐潮流,燈酒節的儀式在下一代人中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就有可能出現文化的斷層。 一位老人告訴記者,近年,“燈酒節”部分傳統文化乙漸漸遺失,早年間,燈酒節祭社這一隆重的祭神儀式,須有專門的樂隊擊鼓並奏《福祿壽》,這一程式乙流失多年。所幸今年經過當地人自發搶救挖掘,樂隊樂手們經過重新編排又奏起了《福祿壽》,“如果再不搶救“燈酒節”這樣的傳統文化,恐怕幾年後,晚輩只能在史書里知道“燈酒節”了。”他說。

社會在發展,傳統也要更新,燈酒節的慶祝也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與時代同行。2009年始,每年一屆的“上林弘揚民族文化暨石寨燈酒節活動”整是在燈酒節傳統慶祝方式的基礎上,結合多元文化的獨特性與共享性,復原了遺失的傳統文化,豐富了節日慶祝內容,在“燈”、“酒”、“節”、“壯”、“土”五方面特徵上,發揮傳統節日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大作用。 如今,上林壯族燈酒節成功“申遺”,也是為搶救和完善燈酒節文化、創新燈酒節慶賀方式、創建上林民族文化村、激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燈酒節成為人們自娛自樂的民間活動,讓八方親人朋友共享文化關懷。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