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祭瑤娘

壯族祭瑤娘

“祭瑤娘”壯話叫“拜婭瑤”(音),是田林縣潞城瑤族鄉弄光村弄光屯獨特的壯族民間習俗。該習俗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漂亮的瑤族姑娘看上了弄光村的一位小伙子,當時壯瑤不準通婚,但這對有情人敢於衝破世俗偏見,約定在正月二十五那晚到山坡上對歌傳情,私訂終身,最終打破族規,結為連理,繁衍後代。在她去世後,弄光村視她為本村的始祖,尊稱她為“瑤娘”。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五日這天,弄光屯的子孫都到瑤娘亭來祭拜瑤娘,並舉行一系列的傳統競技娛樂活動,從未間斷,以表達對瑤娘的愛戴和紀念。

遺產信息

.田林縣壯族祭瑤娘.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林縣
遺產名稱:壯族祭瑤娘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岑生獻(男1952.12)
遺產編號:165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林縣 
確定日期:2010年5月30日
批准文號:桂政發〔2010〕25號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傳說

“祭瑤娘”是弄光屯獨特的壯族民間習俗,已有300多年歷史。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位漂亮的藍靛瑤姑娘看上了弄光屯的一位小伙子,當時壯瑤不準通婚,但這對有情人敢於衝破世俗偏見,約定在正月二十五那晚到山坡上對歌傳情,私訂終身,最終打破族規,結為連理。這位姑娘嫁到弄光屯以後,她用民間醫術為村民治病療傷,節日組織村民舉行拋錦包、對山歌等競技娛樂活動,使弄光屯在健康、歡樂、團結、和諧中逐漸壯大。她去世後,該村村民們視她為本屯始祖,尊稱她為“瑤娘”。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五這天,弄光屯村民舉行一系列的傳統競技娛樂活動,以表達對“瑤娘”的愛戴和紀念

歷史

有300多年歷史的“祭瑤娘”是弄光村獨特的民間習俗,村民們舉行舞獅、拋錦包、竹筒對歌、壯劇表演、

長桌宴等系列傳統活動,表達對傳說中敢於衝破世俗偏見嫁到壯家的本村始祖“瑤娘”的愛戴和紀念。據了解,“祭瑤娘”已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圖為“祭瑤娘”儀式上,男扮女裝並戴著面具的村民圍繞“瑤娘亭”跳祭拜舞。

“壯族祭瑤娘”是田林縣潞城瑤族鄉弄光村弄光屯獨特的壯族民間民俗,該習俗歷史悠久,反映壯、瑤兩民族衝破世俗偏見、團結和諧、奮發圖強的精神,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五日,該村民眾都組織舉辦活動,從不間斷。2010年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民族團結和諧的象徵加以保護。

祭瑤娘習俗

在弄光村,每當正月二十五那一天,全村人穿上節日盛裝,高高興興地聚集在村子中央瑤娘廟前的平地上舉行祭拜瑤娘活動。活動由村委會組織,負責所有經費。民眾則自覺出一大米米酒、柴火等東西來參加活動。他們分工有序,已婚的男子忙著殺豬、殺雞、宰羊;女的忙著包粽子、舂滋粑、團米花。老人們則在廟堂里擺上煮熟的粽子滋粑、米花等供品,點上香火,念叨祀語,按照一定程式舉行祭拜瑤娘儀式。

與此同時,平地上的小伙子、姑娘們也玩得起勁,有的丟枕包、有的打陀螺、有的打長短棍、有的拍飛鍵。別看這些普通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活動,在這裡卻另有一番意義。就說打長短棍吧,要用一根長木棍挑起短棍抬起來,還要甩出越遠越好。對方必須迎著飛奔而來的短棍,爭取在落地前把它接

.田林縣壯族祭瑤娘
住,這樣才算贏。這裡斗的是勇氣,每項活動都體現出小伙子才氣,是姑娘考察小伙子能耐的辦法。進行了這些熱身運動之後,他們開始對起了山歌來。男的一邊,女的一邊,雙方擺開架勢,通過優美的山歌對唱,一問一答,鬥智鬥勇。答不出來的一方,被大家一陣鬨笑。失敗一方面紅耳赤,想好歌詞再來一次對歌。等到鄰村的小伙子、姑娘也來了,他們就分散對歌,這裡一對,那裡一雙,這時候唱的自然是情歌了,溫柔、纏綿,歌美人歡,有情投意合者,初定戀愛關係,待日後交往理解後結成連理。如果在這天找到情人,那就是瑤娘保佑,他們的愛情會更甜蜜和幸福,兩人白頭到老,相伴一生,恩愛到永遠。 用竹筒電話對歌別有風味。男女青年自製兩隻竹筒,一頭蓋上薄膜,用一根細線連起來就成一部“對講機”了。用這種方式對歌,可以做到專人專線,在嘈雜的環境中進行熱線對歌,不讓其他人聽見。並且隔一段距離對歌,適合初次認識的人使用,避免因陌生害羞。這種方式對歌,為了紀念當年瑤娘思念弄光村小伙子的心理過程。開始是由專人唱一些男女之間相互思念的山歌,雙方他們互訴感情,互相祝福,互相鼓勵。歌聲優美,歌詞動人,訴說著人世間美好的愛情。聽了,讓人感動之極。傍晚,廟裡的祭祀活動儀式各項程式基本完成,人們舉行隆重的長桌宴會。負責後勤工作的人員把祭祀過瑤娘的貢品拿出來切成小塊,回鍋再炒一次,加上各種香料,製成香噴噴的菜餚。這時,另一組人已經用木頭製成一條長長飯桌,用芭蕉葉鋪在木桌上,再把肉、菜等擺在桌子上。當晚,全村所有的人集中在這裡吃上大團圓飯。當地人認為,吃了祭祀過瑤娘的貢品,那是瑤娘吃過的物品,人吃了會沾上福氣,得到瑤娘的保佑,來年身體健康,平平安安。所以,大家都主動來一起進餐。按照傳統習慣,外地人是不能吃祭祀過瑤娘的這些供品的。我們這些外村人只好站在那裡,看著那長長一條桌宴上,人們吃飯吃肉、互相敬酒,好一幅熱熱鬧鬧的和諧場面!
晚上,最熱鬧的祭瑤娘舞會開始了。據友人介紹說,以前是點燃篝火照明舉行的,篝火舞會更熱鬧。但那晚用電燈照明的晚會也十分精彩。首先是由兩頭威武的獅子出來鬧場,鑼鼓聲喝彩聲、笑聲、鞭炮聲交匯在一起,響徹在空曠的山谷。接著,10多位強壯的男士身著各種顏色和款式的瑤族服裝,戴上各種各樣和善的面具,扮演成瑤娘。瑤娘扮演者很有講究,必須是成年男子,身體強壯,心地善良的人。因為通過一代代相傳,瑤娘在人們心中已經是一個勇敢、堅強而又善良的形象。在男權統治的社會條件下,女人和體弱的男人是不能扮演瑤娘的,否則是對瑤娘的玷污和不敬。當然,能扮演瑤娘的人自然會感到一種榮幸了。一個個瑤娘扮演者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有節奏地擺手、甩腳,沿著順時針方向不停地轉,不停地唱著山歌,跳起了歡快的轉圈舞。他們唱著保平安、保豐收、保興旺之類的山歌,場外觀眾有節奏地跟著唱起來:

“請尊敬的瑤娘顯顯靈,保佑子孫健康、平安!”

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請神聖的瑤娘賜福,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弄光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每當唱到互動點時,全場觀眾大聲齊應著,一唱一合地附和著。他們認為能應的就是得到福氣了,歡樂的氣氛推上一個又一個高漲。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