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歌圩

“三月三”歌圩

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歌圩,每逢農曆三月初三,民眾從各鄉鎮紛紛到縣城趕歌圩,壯族人民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山歌的內容豐富多彩。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有許多地方政府的領導都十分支持“三月三”歌圩的舉辦,並依靠歌圩的優勢來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西地區

“中國壯鄉”廣西武鳴縣三月三歌圩的壯族竹竿舞“中國壯鄉”廣西武鳴縣三月三歌圩的壯族竹竿舞

遺產名稱:“三月三”歌圩
所屬性質: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超元
遺產編號:100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
確定日期:2008年11月10日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簡介

廣西壯族民眾歡度“三月三”歌圩廣西壯族民眾歡度“三月三”歌圩 - 歡跳壯族竹竿舞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在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 由於壯族“三月三”的活動以對歌為主,故亦稱“歌圩節”、“歌婆節”等,亦簡稱“歌圩”、“歌節”。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話中,“歌圩”的“圩”為市集之意,“歌圩”便是指民眾因唱山歌而聚集形成的市集,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岩”,意為“出野外玩耍”。“三月三”歌圩又稱“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歌唱節日,經過千百年來的歷史陶冶,經久不衰,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同凡響的藝術創造力。“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於整個壯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江右江流域各壯族聚居的縣最為盛行。據調查,現在廣西有640個歌圩點。

傳說

雲南壯族歡度“三月三”,眾人齊跳竹竿舞雲南壯族歡度“三月三”,眾人齊跳竹竿舞
關於壯族“三月三”歌圩的習俗,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一是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著名的歌手,經常互相唱山歌來表達愛慕之情。但是,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二是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位歌仙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某一年的農曆三月初三,財主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由此形成。
而流傳於桂西一帶的傳說故事則別具特色,傳說在很久以前,壯鄉有個名叫韋達桂的青年,在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韋達桂聰明過人,處處為壯家鄉親著想,得罪了土皇帝,被皇兵追捕。鄉親們聞訊連夜送韋達桂到山上的楓樹林中躲起來,皇上無奈,就下令放火燒山,將韋達桂燒死在一顆大楓樹洞裡。鄉親們十分悲痛,男女老少跪在墳前失聲痛哭,淚水滴在墳頭上,頓時長出一棵棵嫩綠的小楓樹,一叢叢翠藍的紅藍草和一株株翠綠的黃祀子樹。正當人們沉入哀思,突然狂風大作,大雨傾盆,一片片楓樹葉、一根根紅藍草、一棵棵黃祀子落在碗碟里,雨點打在上面,將供祭的糯米飯、雞蛋染成五色。從那時開始,桂西一帶的壯族人為了紀念韋達桂,每年到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布棚,因為傳說在外喪生的魂魄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糯米飯等供品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讚美和感謝韋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在趕三月三歌坪的習俗。男女青年在趕歌吁時,還相互碰蛋取樂。這一天,老年了、還在山坡土采來一枝枝楓樹葉,恭敬地插在自家的門嵋和房屋周圍,以示對韋達桂的深切懷念。

形成背景

廣南縣大革假村壯族“三月三”歌圩廣南縣大革假村壯族“三月三”歌圩
壯族人愛唱山歌,自古以來就以能歌善唱著稱於世。壯人表達思想感情,敘事傳後,喜慶祝福,素有“以歌代言”的習尚。宋代周去非著《嶺外代答》對此有詳細記載:“廣西諸郡,人多能會樂,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無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此所謂“樂”,很大部分是指口唱之樂。周去非還說:壯人“迭歌相和,念情悽惋……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壯族人認為唱歌能樂神,也認為唱歌能擇偶,實際上,壯族人“依歌擇配”是相沿為習的。明鄺露著《赤雅·浪花歌》云:“(壯)女於春秋時,布花果笙於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炯中女之少好者伴炯之女,名日天姬隊,余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涸,歌唱為樂。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則唱和竟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三月三歌為浪花歌。”又《粵西叢栽》記:“賓州羅奉嶺,去城七里,春秋二社日,士女畢集,男女未婚者,以歌得相應和,自擇配偶。”此外還有勞動唱歌擇配的。舊時左右江一帶,在農忙季節,常有僱請外地的成批青年勞力來臨時幫工的,女的插秧,男的挑秧∃女的剪穗,男的挑谷,一面勞動,一面對歌,入夜,又在村寨里繼續酬唱。《鎮安府志》記云:“插秧獲稻時,男女互相歌唱,情意歡洽,鏇市果餌送女家其父兄,有允訂絲羅者,亦私踐桑中約者。”在宜山、天河、南丹、忻城一帶,“男女會合歡歌”、“歌唱成婚”、“依歌擇配”的風尚亦很盛行。

歷史

來自全國各地的十九名山歌高手齊聚魯家村,參加桂林市秀峰區第二屆三月三民族文化節,一比高下來自全國各地的十九名山歌高手齊聚桂林桃花江畔的魯家村,參加桂林市秀峰區第二屆三月三民族歌圩節的“山歌大王爭霸賽”
由於壯族“三月三”歌圩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壯族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宋人所著的《太平寰宇記》中有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記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淒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裡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壯族“三月三”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並出現了拋繡球的遊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後,兩人退出歌圩,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明代壯族“三月三”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到了清代,壯族“三月三”歌圩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26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

內容

2012年桂林陽朔·高田“三月三”民俗文化節精彩紛呈 - 各路山歌愛好者在台上比歌喉2012年桂林陽朔·高田“三月三”民俗文化節精彩紛呈 - 各路山歌愛好者在台上比歌喉
每逢“三月三”歌圩,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則幾百人,多則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人們沉浸在歌的海洋中。每逢三月三,壯鄉家家戶戶做五色糯米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附近的民眾為前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宿和飲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在“三月三”歌圩上,各村屯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先唱“遊覽歌”,觀察和物色對歌者;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回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男女青年如果通過對歌情投意合,就互贈定情信物。參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人和兒童,他們主要是欣賞和品評對歌。有的老年歌手參與活動,但他們並不唱歌,而是給青年人當參謀。
壯族三月三歌圩,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桂西壯族人還在村寨外搭白布棚,在布棚下擺五色糯米飯等供品,在棚前聚餐。老人家還弄來楓樹葉,插在自家的門相和房屋上,還把熟雞蛋裝在小網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青年男女則盛裝打扮,備辦禮物趕歌圩[黃潤柏《壯族歌節“三月三”的屬性問題初探》,《廣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在歌圩上,各村寨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尋找別村寨的異性青年對唱山歌。在一些地方,還有拋繡球、碰紅蛋,吃五色糯米飯,搶花炮、演壯戲、跳竹竿舞等活動。老人教歌,少年學歌,人們要預先做準備,盡情歡樂三五天,才盡興而散。

特點

2012年3月24日,廣西駐京辦事處、北京“三月三”組委會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廣西在京人士歡度“三月三”聯歡會。在京廣西籍各界人士、首都各高校廣西學子1000多人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共慶壯族傳統“三月三2012年3月24日,廣西駐京辦事處、北京“三月三”組委會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廣西在京人士歡度“三月三”聯歡會。在京廣西籍各界人士、首都各高校廣西學子1000多人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共慶壯族傳統“三月三
首先,三月三歌圩必不可少的一大活動是祭神樂神。無論是拜公祠、悼新魂、祭祖掃墓,還是拜山神,祭農神五穀神,抑或是祭花婆求神仙紀念逝去的英雄,均帶有濃重的原始宗教色彩,這說明神在壯人的思想意識中占有何等顯赫的地位,人們樂神祭神,是為了求神賜神佑,這是社會動盪世界有種種缺憾的情況下,人們為求得生存繁衍發展而必不可少的插曲。而三月三歌節中的拋繡球、對歌、搶花炮、博扇、爬山、碰蛋等種種節日活動其目的便是擇偶。其次,樂神祭神和擇偶活動是有機的統一體,兩者絲縷相連,這是顯而易見的。而媚神樂神的種種手段,也通過對歌、拋繡球、搶花炮等等節慶活動表現出來。或許有人認為搶花炮活動多半是祁求生育,但它是擇偶活動的延伸,是壯人傳統生育觀念和擇偶活動的嫁接產兒,可以說,整個三月三活動的主鏇律是樂神擇偶,祈求生育及後來民眾性的娛樂體育活動是衍變派生的。因此,壯族歌好三月三其屬性乃是以唱歌為主要形式樂神擇偶的大型民眾性活動。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各種日用百貨應有盡有。

文化內涵

2012年3月24日,“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宜州市舉行“三月三”民俗巡遊大聯歡活動。民間文藝團體和傳統藝人紛紛登場展演。2012年3月24日,“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宜州市舉行“三月三”民俗巡遊大聯歡活動。民間文藝團體和傳統藝人紛紛登場展演。
由壯族歷史積澱而成的“三月三”歌圩這個文化母體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種多樣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現,是壯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說,壯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於“三月三”“歌圩”這個特定的文化形態上,與整個壯族的生活息息相關,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三月三歌圩活動以青年人為主體,又以唱歌為中心,並藉以開展社交,但同時還進行拋繡球、搶花炮、舞獅子、演戲等文化娛樂活動,它是一種綜合性多職能的民族文化傳統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僅是男女青年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還是廣大民眾滿足他們求知、教育、審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傳統節慶活動。“三月三”歌圩首先是是壯族民歌的自然載體,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提供了學習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場所,滿足了他們崇尚山歌、詩性思維的心理需求,對於壯族各類傳統民歌的產生、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又是壯族民間文學的寶庫,對了解和研究壯族古代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壯族三月三歌節文化是壯族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載體。

武鳴“三月三”歌圩

作為第二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單位的武鳴縣,其“三月三”歌圩極為濃重,富有特色,值得重墨。

背景知識

2003年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2003年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
武鳴縣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南部,為首府南寧市轄縣,總人口68萬人,其中壯族人口占86%,史有“首善之縣”之稱,亦是壯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壯族古駱越人的後裔也就是曾經的壯族先民們,在廣西大明山南麓的武鳴縣繁衍生息,並創造了燦爛的駱越歷史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武鳴縣內具有駱越歷史文化特徵的遺址至今仍有十幾處,其中在馬頭鎮的元龍坡發現了迄今為止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駱越墓葬群,該墓葬群約有古墓500多座。學術界公認,駱越古國的範圍北起廣西紅水河流域,西起雲貴高原東南部,東至廣東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島和越南的紅河流域。駱越文化的源頭和中心在中國,主體部分也在中國。這箇中心和最早的國都就在武鳴。勤勞智慧的駱越先民不僅建立了駱越古國,更創造了以龍母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根據研究,龍母文化是以龍母贍養一條小龍蛇並為民治百病,小龍蛇對龍母報恩的古老傳說為中心起源發展的,是以壯族先民有龍母崇拜的習俗。為了祭祀龍母,壯族先民每年農曆三月三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以山歌傳誦龍母,因此聚集形成了歌圩活動。隨著時代變遷,歌圩逐漸演變成以歌唱愛情、嚮往美好生活為主的男女追逐對唱活動。

沿革

武鳴“三月三”歌圩人海如潮武鳴“三月三”歌圩人海如潮
武鳴歌圩自古就十分盛行,據清光緒年間的《武緣縣圖經》記載:“答歌之習,武緣仙湖、廖江二處有之,每年三月初一至十日,沿江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雲。”由此可見當時武鳴“三月三”歌圩之盛況。每逢武鳴“三月三”歌圩之日,成千上萬的青年男女匯聚於林蔭下溪流邊,唱對應答,三天三夜不散場。自1985年以來,武鳴“三月三”歌圩就由政府打造成廣西武鳴縣的一個品牌,“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由此而起。經過多年精心打造,武鳴“三月三”歌圩具備了越來越高的文化品牌價值,成為凝聚、弘揚武鳴壯民族精神的最佳載體。2008年,武鳴“三月三”歌圩入選了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武鳴縣被文化部確定為“中國壯鄉文化研究保護基地”;而由武鳴縣申請的“三月三歌圩”商標也獲得了國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權。2011年,武鳴縣把活動名稱從“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擴展為“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武鳴縣的“三月三”歌圩活動已連續舉辦30年,其內容在傳統歌圩的基礎上不斷擴充,已成為傳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打造對外交流平台的載體,為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武鳴縣大致有28個壯族歌圩點,多數於農曆三月舉行,如初三的有縣城、甘圩、那羊等14處,三月初九有陸斡、覃李等4處,清明之日有覃內、三月十三有羅波等。

活動

2007年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2007年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
自1985年以來,在“三月三”歌圩活動中,武鳴縣不僅推出了“山歌擂台賽”、“千人竹竿舞”等富有壯鄉特色的活動項目,同時將招商推介會、房地產展銷會等經貿活動融入歌圩整體活動中,使歌圩活動呈現出了“表演活動萬人空巷,經貿活動盛況空前”的火爆場面,極大地帶動縣內商貿、賓館、交通、餐飲、商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成為武鳴縣68萬人民的另一個“春節”。以2012年3月24日開幕的“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為例,從中可窺現代壯族“三月三”歌圩活動之一貌。以“駱越風,壯鄉情”為主題的2012年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於3月22日~29日在武鳴縣城舉行。3月24日正式開幕,各項主要活動集中在當天開展,主要有22項,其中文體活動有14項,經貿活動有8項。
文體活動分別為:1.開幕式;2.千人竹竿舞大賽;3.《壯鄉歡歌》文藝晚會;4.第三屆中國壯鄉歌王邀請賽;5.民族體育競技大賽(拋繡球、搶花炮、滾鐵環比賽、六人板鞋接力);6.壯鄉歌海;7.農村文藝匯演;8.駱越始祖王祭祀大典;9.民間傳統鬥牛比賽;10.民間傳統鬥雞比賽;11.“駱越風,壯鄉情”書畫攝影大賽暨作品展;12.自駕一日游;13.武術散打擂台賽、腳鬥士;14.“駱越風,壯鄉情”文學筆會。
經貿活動分別為:1.壯家宴;2.旅遊美食一條街;3.商品展銷交易會;4.生物質能源發展論壇;5.汽車、農機展銷會;6.投資環境說明會暨項目簽約儀式;7.重大項目開/竣工儀式;8.房產交易會。

五大亮點

2010年廣西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活動精彩紛呈 - 精彩的空中飛人2010年廣西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活動精彩紛呈 - 精彩的空中飛人
2012年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以“駱越風,壯鄉情”為主題,在保留歷屆歌圩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民族性、互動性、本土化、精品化、集貿化五大亮點。這五大亮點可以從14項文體活動和8項經貿活動中充分體現出來。駱越文化的主題將貫穿在開幕式、“壯鄉歡歌”晚會、“山歌擂台賽”、“千人竹竿舞”、“駱越祖神祭祀儀式”等極富壯鄉特色的活動中,武鳴“三月三”歌圩已被打造成一場展示駱越風韻、展現壯鄉風情的盛會。

歌台

全縣13個鎮的山歌協會組成了13個歌台,自3月24日至26日,精彩的山歌將在武鳴縣江濱公園持續進行,呈現“武鳴山歌多又多,三天三夜唱不完”的歌圩畫面。中國壯鄉歌王邀請賽則把這一場面推向高潮,一代歌王將隆重誕生。

壯家宴

這邊廂壯鄉歌海各鎮擺開山歌台,那邊廂各鎮將土特產在本鎮歌台前展銷,顧客可以用山歌來詢問價錢,用山歌來買土特產,賣主也須用山歌來對答。主辦方還推出“壯家宴”,客人們可以品嘗地道的壯鄉美食:五色糯米飯、八寶魚生、檸檬鴨、糯米酒等。

新變化

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駱越文化旅遊節的駱越始祖王祭祀大典 - 遊客和當地民眾共享千家宴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駱越文化旅遊節的駱越始祖王祭祀大典 - 遊客和當地民眾共享千家宴
2012年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活動更具觀賞性、參與性,例如開幕式上的“谷魂神鼓”等表演更加震撼,千人竹竿舞大賽陣容更加浩大,《壯鄉歡歌》文藝晚會上中國達人秀冠軍卓君、“壯鄉山歌王子”潘龍海郭珍妮、當紅歌手廖洪飛、陳春燕等都將一一亮相,文藝節目更具有駱越風韻;第三屆中國壯鄉歌王邀請賽各地歌王斗歌更加精彩,民族體育競技大賽(拋繡球、搶花炮、滾鐵環、六人板鞋接力等)妙趣橫生,武術擂台賽、鬥牛鬥雞比賽緊張刺激,“駱越風·壯鄉情”書畫攝影大賽、文學筆會匯集各路名家,壯家宴中13個鎮的美食佳肴集中展現等,其中部分活動還是首次登台亮相,讓您真切感受武鳴壯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日新月異的新變化!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