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春牛舞

壯族春牛舞

壯族春牛舞是壯族人民在每年舉行的、具有濃厚民俗風情的祈福活動。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藝術形式多種多樣,極富特色。春牛舞,也叫舞春牛。春牛舞習俗,一般只限在年節期和喪葬儀式里進行。年節中的春牛舞,意在祈盼豐年,以求太平盛世。而喪葬中則旨在給死者“敬送”生產工具,同入陰世去“生存”。其實,這也是壯族對牛的信仰。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

西林的壯族春舞表演西林的壯族春舞表演

遺產名稱:壯族春牛舞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31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
申報日期:2006年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背景資料

西林縣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部,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的90%,其中壯族人口最多。在中國歷史的戰國春秋至漢初時期,壯族先民“濮人”曾在這裡創建了一個方國,名叫“句(gou)町(ding)國”,“句町”一詞是壯語語音的譯音,“句”為藤、藤蔓的意思,“町”為紅色,“句町”即生長著紅色藤蔓的地方。根據學者研究,當時壯族先民“濮人”建立的句町國的疆域包括桂西、滇南十幾個縣的範圍,其西面有滇國、臥漏國,北面為夜郎國,南面為越南國,句町國置縣時滇國已滅亡。句町國與北面的夜朗國是統一時期實力相當、互不相屬,兩國因疆域問題發生過多年戰爭,東漢朝廷譴使調處,夜朗國君不服被誅。夜朗衰敗之後,句町國成為西南最有實力的方國,軍事實力鼎盛一時,西漢末年王莽改制,句町國被降為縣,因此不服與朝廷發生戰爭,歷時十五年的不分上下。解放後的1969年和1972年,曾在西林縣的普合寨先後發現了銅棺墓葬和銅鼓墓葬,據專家鑑定屬西漢時期的句町王者墓,故判斷西林馱娘江流域是句町國的活動中心,句町國都在雲南廣南和廣西西林一帶,具體位置尚未明確。儘管如此,雲南廣南和廣西西林自古以來都是壯族的世代居住地,這點已被歷史文獻、考古資料和當代人口統計所證實。西林出土的鍍金銅牆棺村和鑄有牛羊紋形的銅鼓,反映了當時句町民族的經濟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也反映了句町人在生活生產中牛羊占有的重要地位。句町國的歷史文化,可以說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已經成為鞏固民族團結的“粘合劑”,亦是壯、苗、瑤、彝等民族群體間友好往來的感情基礎和加強聯繫的重要紐帶。

簡介

壯族春牛舞在西林的壯話中稱為“龍涯外”,壯語意為“舞動牛頭的舞蹈”,又含有“跳母牛舞”的意思。由於該舞多在春節和春耕時節祭祀活動中進行,故又被稱為壯族春牛舞。因跳舞時舞頭戴牛頭面具,俗稱“牛頭舞”。壯族春牛舞表演古樸粗獷、原始,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和豐富的內涵,被專家學者稱為西林民間文化藝術的“活化石”,是不可多見的壯族古老民間藝術珍品。現僅存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那佐苗族鄉壩盆村拖盆屯,部分內容已經失傳。春牛舞既是遠古時代壯族先民與自然界作鬥爭的產物,又是壯族先民最終戰勝自然的精神寫照。

區別

中國民間牛文化以春牛舞冠名的還有南寧壯族春牛舞邕寧壯族春牛舞桂平壯族春牛舞、廣東清遠春牛舞、廣東肇慶春牛舞、湖南靖州春牛舞、雲南文山壯族春牛舞等,而西林的壯族春牛舞與這些春牛舞有很大的區別。

神話

西林的壯族春舞表演西林的壯族春舞表演
相傳遠古的時候,壯族人男人狩獵、女人事農,耕田種地都是女人拉犁,由於體力單薄,非常辛苦,經常有人累倒病倒。後來姆洛甲來到人間,目睹了婦女們的艱辛,她回到天庭以後跟布洛陀商量怎樣幫助婦女們。布洛陀說:的力氣很大,脾氣也很溫順,可以讓牛幫拉犁。後來布洛陀把神牛帶到凡間幫人拉犁。牛來到西林拖盆後,看到這裡很缺水,就用角在山腳下挖了一個洞,地下河水從洞中涌了出來;神牛又在洞口滾了幾滾,形成了一個一百平方米的大潭。這就是拖盆的牛王洞和牛王潭。清清的水從洞中日夜流淌,形成了美麗的拖盆河,河水澆灌了兩岸的土地,到處都長出了青草和樹木。
牛幫人犁耙田,婦女看到牛威武健壯,心裡很害怕,就讓男人來把犁。田剛泡水還沒泡軟,牛拉起來很吃力,犁得很慢。把犁的男人以為一定是牛故意偷懶,就拿樹枝抽打牛:快、快!第一次牛不吱聲。抽打第二次,牛想:田還沒泡軟,我怎么快呢?抽打第三次,牛惱火起來:我幫你做工,不吃你的糧,不吃你的肉,你憑什麼打我?於是牛跑上了山,人追上山把牛趕回來,牛跑來跑去無處可逃,就一頭鑽進牛王洞,把水洞堵了起來,人沒有辦法到深水中把牛趕出來,拖盆河水一下子就斷流了。人間沒有水喝,又沒有牛犁田,就跑到布洛陀那裡告狀說:“牛不聽話,不幫人犁田,還把水源洞堵了,不讓人喝水。”布洛陀就帶人去問牛:“你為什麼不幫人犁田,跑到這裡來堵住水源洞呢?”牛說:“我辛辛苦苦幫人犁田,可人卻用木棍打我,所以我不想再幫他們了,水源洞是我開的,這水也不能給他們用。”布洛陀說:“你幫人拉犁耕地,人無故打你,是人的不對,我會教育好他們的,你就出來幫助他們吧!”牛說:“如果讓我回去幫人,人要向我認錯,要畫著我的頭像戴在頭上,披紅戴彩、男扮女妝,敲鑼打鼓到牛王潭來請我。”後來,人們按照牛的要求,戴著畫好的牛頭,披紅戴彩、男扮女妝,拿著鑼鼓把牛從牛王洞請了出來,牛出來後河水跟著涌了出來。從此以後,人間每年春節都舉行祭祀牛王慶典,請牛神,跳牛頭舞或春牛舞(即2005年西林縣申報文化遺產時定名的“壯族春牛舞”)。

傳說

相傳在古時候,西林拖盆是一片沼澤地,野獸出沒,蚊蠅肆虐。拖盆屯幾戶先民們不畏辛苦,用了很長的時間開挖2公里的河道,輸水造田造地。在這項巨大的工程中,牛犁溝、馱泥,彌補了人力的不足,為加快工程進度作出了巨大貢獻,改造工程終於在一年的春耕之前完工。竣工之日,人們像過年般舉行聚會,用最好的食物供奉牛,興高采烈的人們圍著牛,情不自禁地模仿牛的動作跳起舞來。以後每年舉行的聚會儀式上,大家都模仿牛跳舞壯族春牛舞由此流傳下來。

起源

壯族春牛舞起源於壯族的圖騰文化。在西林縣等古句町國故域至今還有崇拜老鴉藤、古樹、青蛙、牛等習俗,這裡很早就出現了農耕,在西林出土的西漢古句町國銅棺、銅鼓都有牛的紋飾。在西林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中有很多提及牛,例如布洛馱造物,造牛幫人耕田地的神話故事。在壯族春牛舞的神話傳說中,也提到了牛與人的矛盾和人主動向牛認錯、調和矛盾的故事。這些出土的文物和民間故事、神化傳說,都反映了句町古國牛和壯人生產生活有著密切關係,以及壯人對牛的崇敬也說明了壯族春牛舞的起源。古時候,牛頭舞在桂西、滇南等句町古國地域壯族村寨中廣泛流傳,在清朝鹹豐光緒年間,牛頭舞活動仍十分活躍,各地交流表演頻繁,如拖盆牛頭舞曾受邀請到雲南廣南縣者礦、者罵交流,到西林縣那勞宮保府等地參加慶典演出。

發掘過程

壯民舞春牛壯民舞春牛

自古以來,西林的壯族春牛舞在桂西、滇南等壯族村寨都有流傳。建國後,在廣西西林、雲南廣南等地仍有活動,文革時期因涉及祭祀活動被禁而息演,文革後由於受現代文化的影響和缺乏保護意識,一直沒有人組織演出瀕臨消失滅絕。由於息演30多年,西林的壯族春牛舞后繼乏人,藝人相繼辭世,部分內容已經失傳,到2003年發現時,熟悉龍涯外套路、懂棍術、叉術並能示範授徒的僅有80歲高齡的陸振興一人。
2003年初,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聯人員到西林拍攝專題片《美麗的馱娘江》,弄汪鄉(現合併為那佐鄉苗族鄉)黨委政府在組織民間藝術節目參加拍攝時,鄉黨委組織委員何建澤發現了西林的壯族春牛舞這支古老的壯族藝術奇葩及其瀕危情況,開始收集挖掘整理龍涯外資料,多次在新聞媒體發表相關內容。在鄉黨委副書記廖忠新等同志的支持下,及時組織村黨支部、村委員會開展各項保護工作,並通過縣人民代表大會、政協會議等多渠道向縣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2005年時值國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西林縣委縣政府派出專家組收集整理壯族春牛舞資料,2005年末以“壯族春牛舞”定名申報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活動

西林壯族春牛舞活動一般從春節正月初七開始到到三月三結束,主要分為三階段:一是祭牛神、迎牛神;二是日常表演,時間約兩個月;三是送牛神。迎、送牛神的儀式十分隆重,分別在上午和下午進行。日常表演一般在晚上進行,主要是舞牛頭、練武術、唱山歌。在舞蹈武術表演間歇休息時間,進行山歌演唱。所演唱的為“布儂”山歌,布儂山歌開放喉嚨用真聲演唱、聲腔宏亮,十分動人。山歌有對唱、合唱、獨唱等。山歌演唱的內容十分豐富,有讚頌造世祖布洛陀先祖,讚頌牛,祝願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穀豐登,歌唱生產勞作,鄰里和睦,尊老愛幼、男女情歌對唱等。

道具

壯族春牛舞表演道具有牛頭、面具、刀、劍、棍、叉、流星錘。樂器有鑼、鼓、鈸、嗩吶等。“春牛”牛頭用木頭或竹蔑扎制,外糊 綿紙,再用彩色繪出眼睛、鼻子和嘴,外形比真的牛頭大一倍。牛身用黃布或灰色布縫製而成,遮住裡邊的演員,外形花哨,富有特色。

表演

每年正月初七,村民在寨老的帶領下敲鑼打鼓、跳牛頭舞,集隊到出水洞祭請牛神。祭祀開始時,主祭人點香向牛神行三拜禮,擺上清茶果品等供品;念祭詞,酬謝牛神造福於人,迎接牛神回村寨與人同樂,共度佳節,然後再由2至4位男歌手山歌演唱祭詞。祭完牛神後,敲鑼打鼓迎牛神回村寨,由手拿刀、棍、叉等器械的舞者在“牛神”前面開路,把牛神請回村上,在固定場地開展表演活動。
表演開始時,在鼓樂、鎖吶聲中,舞牛頭者手執牛頭罩於頭頂,身披牛衣,翩翩起舞步入場中,向觀眾行禮、做出奔跑、跳躍、舔犢、睡覺、拉犁、馱物、鬥牛等狀。舞春牛時,兩人鑽入牛身內,一人握住牛頭,左右上下擺動,後而一人拱背搖動牛尾。每人的腳上穿著繪好的牛腳套鞋,另有一人扮老農,身穿壯族服裝,頭包手帕,肩背木耙,跟在“春牛”後而。還有若干人隨後,有的打鑼鼓,有的提燈籠,還有唱“春牛”的歌手。隨後有帶牛面具的牛仔出場,隨牛王一起舞動,保衛牛王;接著各種武術器械表演在牛王、牛仔的周圍展開,人伴牛舞,或分組對抗表演,作出攻擊牛和保衛牛的對抗狀態,寓意為與妖魔鬼怪、豺狼虎豹搏鬥等。各種表演可以同時進行,也可以單獨進行。

唱詞和曲調

春牛舞的唱詞講究抑揚頓挫,與日常生活的對話有著明顯區別,多了吆喝,多了節奏節拍。表演時,牛的舞蹈動作很簡單,只是隨著牽牛人的唱頌,搖頭擺尾,作欣喜之狀,接受人們的稱讚。牽牛人的動作則比較多,從牛頭摸到牛尾,每摸一處,都有唱詞:摸摸牛頭摸牛耳,農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頭摸牛眼,薯粟豆麥糧增產;摸摸牛頭摸牛尾,耕夫步步緊相隨。摸摸牛頭摸牛身,風調雨順好耕耘;摸摸牛頭摸牛腳,唔愁吃來唔愁著。牛兒是個農家寶,農民愛牛樂呵呵;相依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

唱詞內容樸實,曲調深沉,感情真摯。由於在民間長期傳唱的結果,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曲調。表演者一邊唱,一邊做騎牛、駛牛、犁田、耙地等動作,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綻,觀眾就要唱歌來譏諷:手拿金花金黃黃,犁田大伯唔在行,丁丁園園犁緊轉,樣般中間唔開行。表演者即順便接過話頭,逗趣作答:鑼鼓打來鬧洋洋,老兄講得也在行。是你不知我心意,留出中間做魚塘。使得氣氛更加熱烈。有的地方還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新娘手持洋傘,肩挑花籃,邊舞邊唱,唱一陣,扭一陣,又敲一陣鑼鼓。唱到興高采烈時,場外觀眾也禁不住走入場中和演員一齊起舞,邊舞邊唱:打起鑼鼓響悠悠,人家舞獅我舞牛,人家舞獅得快樂,我地舞牛慶豐收。

腳本

春牛舞,作為一種地道的民間民族舞蹈,沒有現成的腳本。但對於勤勞聰明的壯族人民而言,腳本是死的,舞蹈才是活的,村莊、炊煙、河流,以及田埂,那就是舞蹈的腳本,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因為一代人有一代人對春牛舞的理解和認知,春牛舞的根,長成了他們的血肉和骨髓。

忌諱

喜愛春牛舞的壯族人忌語特別,牛年流行語“牛氣沖天”,他們不說,他們認為牛是神,人在牛的面前牛氣,那是褻瀆了牛,也就是褻瀆了神。春牛舞畢,大家吃飯前得先扒下一口 飯在地上,意為敬牛,春牛吃了,他們才吃。坐的時候也有要求,讓春牛在前,他們在後,如同牛耕田耕地,人在後,牛在前。還有的在大年夜準備一把乾草和一把生草餵牛。牛吃了肥壯,則一年的生產收成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藝術特點

壯族春牛舞的內涵、表演、組織形式與眾不同。表演的樂器有鑼、鼓、鈸、鎖吶、笛子、二胡、牛角號等,幾乎囊括了古句町地域流傳的民間器樂。表演的內容包括祭祀民俗、舞蹈、音樂、武術、山歌等,包涵了民風民俗、民間藝術等諸多的元素,有很豐富的內涵。在鼎盛時期,高空壯族春牛舞曾經達到搭12張八仙桌的高難度。表演中的山歌又稱“儂歌”、“布儂山歌”,儂歌用真音演唱,曲調悠揚、跳躍明快、表現力很強。民國時期,“布儂”山歌早已製作成唱片向海外發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有很多音樂工作者對布儂山歌作了專門研究,在其鏇律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編成新歌曲、器樂曲。布儂山歌至今仍然是廣西民間山歌保留曲調之一。

歷史意義

唱詞古老

西林的壯族春舞表演西林的壯族春舞表演
在壯族春牛舞的世代傳唱的唱詞中有這樣一段唱詞:“唐王十二妃,初婚貪戀床、日日午後起、母后心不滿、責問因何故、妃子面含羞、答曰候君王......母后疑不信、午時臥新床......唐王掀圍帳、欲親妃芳澤、驚見母后身、誤為母痴狂、責母深又重:爾應變牛身、眼用彩筆畫、臉用花紙貼。母后羞又慚、轉身進牛欄、無奈變牛身、只剩繡花鞋......。唐王不見母,心中惶惶恐、責問眾妃子、明白事有因、後悔皆已遲。進牛欄尋母、母已化仙牛。.......為乞母回歸、竹紙塑牛頭、起舞願為牛、年年盼母歸......。”
壯族春牛舞的古老唱詞和牛頭舞表演中的棍術、叉術透露了這樣的信息:(1)壯族春牛舞歷史悠久;(2)壯族春牛舞有別於西林其他的民間文學、民間故事;(3)壯族春牛舞和壯族古代句町國王室有一定的關聯。根據西林專家學者的的研究,壯族春牛舞表演中的棍術、叉術是唐朝時期的武術流傳,步法接近羅漢步法。

古俗遺存

西林地處邊遠,遠離各朝各代的京都,在西林的民間文學、民間故事中,大多是有關大自然的神話、以及生產生活與大自然鬥爭、和官府鬥爭等內容。象壯族春牛舞自古傳承下來的這些唱詞這樣提及皇宮、后妃生活等內容,極為少見。西林的部分學者在上世紀80-90年代收集整理西林民間故事的時候,也作過這方面的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西林地處邊遠,遠離各朝各代的京都,不可能流傳有唐朝王室的故事。壯族春牛舞的唱詞唯一的可能就是和壯族先民創建的古句町國王室有關。因此壯族春牛舞這朵民間藝術奇葩可能就是句町古國的遺存。

武術技藝

壯族春牛舞與句町古國的戰爭有關聯。西林拖盆牛頭舞表演中有刀術、劍術、棍術、叉術、拳術、長凳武術、流星錘等(其中長凳武術、流星錘等已經失傳),這些武術種類幾乎囊括了冷兵器時代戰爭所必須的技藝,也包含了句町故地範圍流傳的大部分武術種類。在句町古國的歷史上發生過許多大規模的戰爭,其中與夜郎國的戰爭長達4年,雙方動用了數萬兵力;對抗東漢王莽朝廷二、三十萬的兵力打了15年,一直到王莽下台也沒有被征服。句町古國九縣約8萬人左右,能對抗地大物博的漢朝而立於不敗之地,其中肯定有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句町古國壯士武藝超凡拔群的奧秘。
壯族春牛舞表演活動一般從春節期間開始到到三月三結束,時間長達兩個月,這段時間正是古句町地域一年中農閒時間最多的時節。為什麼要用那么長的時間、花費那么大的精力和費用,在那么廣泛的古句町國地域(前面提到牛頭舞曾經在古句町國地域廣泛流傳),組織那么龐大的活動?這些活動極有可能是一種有計畫、有目的軍事組織活動,是為備戰而進行的。為此,研究壯族春牛舞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作用

從政治上來講,壯族春牛舞活動可以培養了組織者的組織能力,利於培養和鍛鍊民族首領,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從軍事上來講,壯族春牛舞活動是一種集體性、全民性的活動,表演時間長、參與人數眾多,舞蹈者學習武術,達到自娛自樂、強身健體、保家衛國的目的。組織者通過牛頭舞活動,傳授軍事技能,提高軍事素質和軍事能力。喻兵於民,每個村民拿起武器是士兵,放下武器是農民。每個正常舉行壯族春牛舞活動的村寨,一旦戰爭爆發,馬上可以組建戰鬥力很強的隊伍。這也許就是古句町王國軍事實力強盛的奧秘。

保護價值

壯族春牛舞表現了人與牛共同創造社會歷史和財富,是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是古句町文化的遺存。因此發掘和保護龍涯外,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表現在:

(一)學術價值。壯族春牛舞是壯族句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挖掘、搶救和保護壯族春牛舞對研究古句町國優秀民族文化,為打造西林“文化名縣”、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用價值。挖掘、搶救壯族春牛舞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需要。壯族春牛舞用歌舞形式教育人們遵循自然規律,繼承傳統美德,陶冶人們熱愛生命,熱愛勞動的情操,避免廣大農村淪為封建迷信、邪教、賭博活動的繁衍地。

(三)文化旅遊價值。壯族春牛舞由山歌舞蹈武術音樂構成,藝術形式獨特優美,表現內容豐富,包涵了多種民俗文化。壯族春牛舞表演地拖盆屯地處石灰岩山區,風景秀美,溶洞眾多,民俗民風濃厚,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