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町國

句町國

四千多年前,中國版圖的大西南,現在滇貴桂高原的結合部。莽莽高山峻林中,馱娘江沿岸,壯族先民濮人組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句町。句町的歷史文化,它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已經成為鞏固民族團結的“粘合劑”,亦是壯、苗、瑤、彝等民族群體間友好往來的感情基礎和加強聯繫的重要紐帶。

歷史由來

句町國句町國

“古‘句(gou音同‘勾’)町國’政治文化中心在西林縣。“句(gou)町”系壯音,意為“紅色的藤蔓”。據《漢書》記載,2000多年前,在現今的桂西北和滇東南一片廣闊地域,有一個與當時古滇國夜郎國齊名的國家叫古句町國,系中國西漢時期西南三大番國之一。句町國的範圍除了現在的西林之外,還包括現在廣西的德保、靖西、那坡、右江、凌雲、田林、隆林和雲南的文山、富寧、峴山、開遠等地。句町部落首領在春秋時期就被周王朝封為王。在西漢建立之後,漢武帝設定郡縣時,句町部落被設為縣,由牂柯郡管轄,後由於勢力不斷強大而被漢王朝封為諸候國,直至漢昭帝始元5年(公元前82年)時被封為王國,自此至西漢末期,是其鼎盛時期。自東漢後,其國勢逐漸衰落,到東晉以後句町之名在歷史書上不再出現。因此,史學界一般認為,從漢武帝置句町縣到東晉,句町國在歷史上存在500多年。 其政治中心在今西林縣普馱村一帶。此外,句町王還控制一個勢力強大的名為“三邊”的民族集團。“三邊”是牂柯郡、益州郡與交趾郡交界的地域,置有宛溫鐔封、勝休、毋綴、賁古、西隨、進桑、都夢等八個縣,相當於今硯山、邱北、石屏、開遠、箇舊、蒙自、金平、屏邊、河口、麻栗坡、馬關等地,比句町縣的範圍大了許多倍,說明句町國的勢力範圍是很寬廣的。 軍事實力強大,雄踞西南諸國前列。西漢時,句町王助漢王朝平息姑繒、葉榆等諸候國叛亂有功,被封為王國。

歷史記載

句町葬墓銅器句町葬墓銅器

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記載:“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頭、姑增反叛漢王朝,波及牂柯24邑三萬人皆反,漢朝遣水衡都尉發兵進擊牂柯郡,大破之。後三歲,姑繒、葉榆復反。遣水衡都尉呂群胡將郡兵擊之。群胡不進,蠻夷遂殺益州太守乘勝與群胡戰,士戰及溺水死者四千餘人”。

次年,漢朝被迫更帥增兵,在句町侯亡波率領軍民支持下,漢兵才打敗了姑繒、葉榆。“句町候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亡波為句町王。” 句町王常與軍事實力雄厚的夜郎國爭雄,並抗擊漢兵的進攻。夜郎國雖然先興起,但句町不隸屬於夜郎,而是夜郎的鄰國。兩國各自憑藉自己的兵力和國勢,常互相爭鬥。對漢王朝派人來調解,句町王興等不予理睬,同時把漢吏刻成木像立於道旁,然後用弓箭射之,進行污辱性的挑戰,以示他們看不起漢兵,認為他們的軍力足以同漢兵抗爭。 句町國軍隊抗擊王莽瘋狂進攻達十年之久。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稱帝,改變了過去的民族政策,無端貶句町為侯國,並予以打擊。“王莽篡位,改漢制,貶句町王為侯王。王邯恨,柯大尹周欽詐殺邯,邯弟承攻殺欽,州郡擊之不能服。”句町王侯邯先當王莽的犧牲品,其弟承為報兄仇而奮力攻殺欽,打敗了周欽。後來,“三邊”九縣的邑君長人民支持句町王,構成以句町為首的民族集團,力量更加強大,屢次打敗王莽大軍。

“三邊蠻愁擾,盡反覆,殺益州大尹程漏莽遣平蠻將軍馮茂、巴蜀、犍為吏士,賦斂取足於民,以擊益州。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巴蜀騷動。莽征茂還,誅之。”王莽“更遣寧始將軍廉丹與庸部牧史熊,大發天水、隴西騎士,廣漢、巴蜀、犍為吏民十萬人,轉輸者合二十萬人擊之。始至,頗斬首數千。其後軍糧前後不相及,士卒飢疫三歲余,死者數萬。而粵蠻夷任貴亦殺太守枚根,自立為邛谷王。”對於王莽的進攻,“三邊”九縣頑強抵抗了三年,王莽屢戰屢敗,“死者數萬”。直到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又“屢遣國師和仲曹放助郭興擊句町,”但也未能征服句町,結果導致王莽下台。後來東漢王朝被迫恢復了句町王的尊貴稱號。社會經濟發展,綜合國力強大。壯族是較早開始稻作農業的民族之一,到了漢代,在桂東、桂中壯族地區的稻作農業已有很大的發展。這時候地域相連線的桂西句町國的農業已進入水稻農業。句町時期,旱稻農業很發達,平民是以旱谷為主食的。句町王禹以“入粟千斛”慰勞漢兵,“粟”即為旱谷。正因為句町王有充足的糧食儲備,才能養活一支強大的軍隊,抗拒王莽二十萬軍隊的十年進攻。普馱銅鼓葬出土的文物,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句町養羊養鹿業的發達。在普馱銅鼓葬中出土的4件銅坐俑,頭上戴有帽子,身上穿有衣裳,腳上穿有鞋;1件銅騎俑,馬有鞍,騎士穿袍,這些反映當時家庭己有紡紗織布,縫製衣裳。銅鼓葬還出土了玉環5件、瑪瑙環2件、玉管100餘件,以及瑪瑙串珠、綠松石珠和金絲等。數量多、做工精細,打磨得光滑圓潤,反映當時句町國發達的經濟水平和人民的富裕生活。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句町國地處南越、夜郎和滇國之間.是三大經濟區域的樞紐地帶,對溝通中原、嶺南與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很好的橋樑作用。就水路而言,可通過句町境內的文象水(馱娘江)、蒙水(西洋江)等經郁水(右江)抵達南越中心番禺(廣州);或者從句町北境溫水(南盤江)經牂柯江紅水河)抵達蒼梧、番禺。通過這兩條水道把嶺南經句町同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起來。陸路交通方面,句町國是鄰近的滇國、夜郎等西南夷與嶺南各國交往的主要通道。中原王朝曾在西南夷地區修陸路,如“秦時常略通五尺道”。漢武帝又“發巴蜀卒治道,自陸道指牂柯江。”這些陸道經過句町附近,句町完全可以通過它們同鄰近各地相聯繫。

青銅文化

句町銅鼓句町銅鼓

青銅文化高度發達。句町古國還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從西林縣普馱村出土的銅棺墓葬和銅鼓墓葬。經專家鑑定,這兩座墓葬都是距今二千多年的漢代句町王或王親的墓葬。 普馱村出土的銅棺原在地下1.5米,棺長2米,寬0.66米,高0.68米,棺壁厚1.2~2厘米,淨重約400公斤。銅棺表面印有雲雷花紋,顯示人物活動場面。棺板上還鑲嵌銅鋪首、銅面具等飾物。棺內有玉管、玉環、瑪瑙串珠等陪葬品及骨憨炭屑等。陪葬品製作精美,顯然出自工藝熟練的青銅作坊。普馱村銅鼓墓葬的墓坑為圓形,直徑約1.5米,離地深約2米,墓口有一石板蓋磚在石板下面並排放著十二塊大小不等的石條,石板、石條均是已風化的石灰石,有加工痕跡。石條下面是四面銅鼓,內外各兩面,兩兩互相套合作葬具。銅鼓內隨葬品有銅騎俑、銅坐俑、銅馬、銅鈴、玉環等400餘件。每件皆製作精美,巧奪天工。

句町人物

岑春煊(1861-1933),兩廣總督岑春煊(1861-1933),兩廣總督

清朝末年,這裡湧現出三位重要的人物,活躍在當時中國的政治舞台上,他們是雲貴總督岑毓英岑毓寶、兩廣總督岑春煊。一門三總督的出現,使那勞岑氏家族成為廣西近代史上顯赫一時的大家族。關於岑姓《風俗通》有這樣的記載:“周文王異母弟耀,武王封為岑子,後因為氏。望出南陽”。據史料記載,北宋的岑仲淑是廣西岑氏的始祖。岑仲淑為浙江省餘姚縣人,進士,宋皇祐四年(1052年),他因為醫術過人而隨狄青平儂智高起義來到廣西,因常立功而被授金紫光祿大夫、麒麟武衛懷遠大將軍,後留守廣西,此後子孫繁衍各地。

岑姓在歷史上較有影響的兩個時期,一是唐代出了“一門三宰相”——岑文本岑長倩岑羲;在清代又出了“一門三總督”——岑毓英、岑毓寶、岑春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