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搶花炮

搶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壯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深受廣大少數民族同胞的歡迎,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由於有強烈的對抗性、娛樂性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湘、鄂、渝、黔等省邊境地區有著雄厚的雄厚的民眾基礎,深受該地區少數族同胞的喜歡,所以,數百年來長盛不衰。搶花炮,在農曆三月三或秋收以後最為踴躍。侗鄉流行這樣的詩句:“侗鄉三月風光好,天結良緣搶花炮;要得侗家姑娘愛,花炮場中稱英豪。”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 廣西 ·南寧 · 邕寧區

壯族搶花炮壯族搶花炮

遺產名稱:壯族搶花炮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55

遺產類別:雜技競技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

遺產級別: 自治區/省

簡介

壯族搶花炮距今已有約600年歷史,有很強的體育、娛樂、觀賞價值,被譽為“東方橄欖球”,已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炮一般由一枚直徑約5厘米、用紅布纏繞的鐵環組成。比賽時花炮被放在裝滿火藥的“地連”(一種土製的發射器)上,點燃後“轟”射高空。待花炮落下時,參賽隊隊員蜂擁而上,激烈拼搶。

歷史

早在明末清初,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土地真君”的生辰,這裡的土地廟都香火不絕,娛人娛神的壯鄉搶花炮便悄然興起。由於搶花炮活動既能祭祀龍神和土地神,又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且有很強的體育、娛樂、觀賞價值,因此至今仍長盛不衰。

要求

壯族搶花炮壯族搶花炮

傳統的壯族搶花炮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屬於"單打獨鬥"。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無一定界限,蔓山遍野皆為活動範圍。這就對搶花炮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搶花炮者必須具有健強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堅忍不拔的毅力,快速敏捷靈活的反應,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等。

花炮

壯族搶花炮的“花炮”是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然後置於送炮器上。送炮器即鐵炮,內裝火藥,然放後即把花炮衝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時參加者均可奮勇爭奪。廣西南寧、百色兩地傳統的送炮器的形狀最為美觀,外現為六角柱形,六邊飾有圖案、花紋,共分三層,底層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鑲上桂花邊;中層較細,攜有各類形態的大小人像;上層為喇叭狀開口。按民間傳統,只燃放三炮。搶得頭炮者,則萬事吉祥如意,這體現出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競賽

壯族搶花炮壯族搶花炮

在搶花炮的日子裡,壯鄉逾萬男女老少便穿上節日的盛裝湧向草坪觀看助威。主持人宣布搶花炮開始時,將紅炮圈放在鐵炮筒上,然後點火藥放炮,紅炮圈被射上高空,比賽雙方的選手爭先搶奪,全場歡聲雷動。紅炮圈有時落地,有時落到水塘里、屋頂上、樹技上……無論落在哪,大家都趨前拚命搶奪。先搶到紅炮圈者,還必須經過人人爭搶,即“過關斬將”的考驗,將其送到廟裡的裁判台上才算獲勝。搶花炮一般都要爭奪1個小時左右。當選手把紅炮圈送到廟裡的裁判台上後,廟裡頓時鐘鼓聲齊鳴,並鳴炮三響,以表示“頭炮”勝利結束。接著還要進行二炮、三炮的爭搶。搶到三炮後鐘鼓齊鳴,並放三炮宣告搶花炮活動結束。一旦花炮分清得主,頓時嗩吶聲、歡呼聲、鑼鼓聲、鞭炮聲響成一片,有的享受勝利後的喜悅,有的祝賀別人的勝利,三三兩兩,談笑風生,久久不願離去。

比賽時間

壯族搶花炮壯族搶花炮

改革後的壯族搶花炮,規定了每場比賽時間為40分,分上、下半場,每半場20分,中間休息10分;比賽不受三炮的限制,在規定的時間內,以將花炮攻入對方花籃的次數多少來判定勝負;比賽以隊為單位,每隊上場隊員為10名;賽揚長60米,寬50米,兩端設炮台區,各放一花藍。
搶花炮經過十多年的實踐,規則逐步完善,技、戰術不斷發展,對抗競爭的激烈程度有增無減,為了更具觀賞性和公平競爭性,將花炮由原來的5厘米鐵環改為15厘米的橡皮扁賀圓形,類似田徑賽的鐵餅。因而,搶花炮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與現代競技體育運動逐步接軌,有人稱之為中國式的“橄欖球”。

競賽規則

場地

壯族搶花炮壯族搶花炮

壯族搶花炮1、比賽場地為表面平坦的長方形草坪或土地,長60米,寬50米。線寬12厘米。線的寬度包括在場地之內,長線叫邊線,短線叫端線。
2、接炮區。以場地的中點為圓心,畫一半5米的圓圈為接炮區。
3、炮台區。在距離端線中點兩側4米處各向外畫一條4米與端線垂直的線,再畫一條線把其頂點連起來,與端線平行,這個區為炮台區,在炮台區兩側架設高2米以上的網牆。
4、罰炮區。以端線中心點為圓心,劃一條長20厘米、寬12厘米平行線,為罰點炮線。該線包括在距離花籃架的2米之內。

器材

1、花炮。花炮為直徑14厘米的彩色圓形外餅狀,外圓程輪胎形,厚2.5厘米至3.0厘米,用不會傷及隊員的橡膠做成,重20-240克。
2、送炮器。能把花炮衝上10米以上高度並落在接炮區內能發出聲響的發射器。

壯族搶花炮壯族搶花炮

3、花籃架。高速80厘米,放在炮台區內端線中心點的米處。花籃架用直徑不超過20厘米的圓木做成。
4、花籃。籃口內沿直徑為40厘米,花籃高為30厘米的圓柱體,用竹或塑膠做成,花炮固定在花籃架頂端。

隊員

一場比賽有兩個隊參加,每隊上場人數不得多於8人或少於5人,其中1人為隊長。全場比賽替換隊員不能超過5人次。

比賽

壯族搶花炮壯族搶花炮

無論何方搶得花炮,可用傳遞、掩護、假運動、奔跑等方法,力圖攻進對方炮台區;另一方可用攔截、阻擋、追趕、摟抱(合理部位)、搶截等方法,搶到花炮和阻止持花炮運動員前進。持花炮運動員越過端線進入對方炮台區,把花炮投入花籃內即為得分。每投進一次花炮得一分。進炮後,由司炮員重新發炮。持花炮隊員誤將花炮投入本方花籃內算對方得分。

獎品

凡搶得“頭炮”者,來年的搶花炮活動便由該村坡主辦。一般的獎品十分可觀,通常是得到一頭染紅的大肥豬和獎金等獎品。明年他仍得準備同樣的獎品,這叫做“還色”。哪個村坡搶到花炮者,說明該村坡五穀豐登,也是附近姑娘嚮往之地。

邕寧壯族搶花炮

起源

邕寧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因此每年的這一天,當地都要舉行搶花炮活動,活動覆蓋城區全境的中和、百濟、那樓、新江、蒲廟等鄉鎮,其中以中和鄉的搶花炮活動規模最大。

特點

邕寧壯族搶花炮邕寧壯族搶花炮

邕寧傳統壯族搶花炮的特點是競技性很強。該活動要求搶花炮者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花炮一般由一枚直徑約5厘米、用紅布纏繞的鐵環組成。比賽時,花炮被放在裝滿火藥的“地連”(一種土製的發射器)上,點燃後“轟”射高空。待花炮落下時,參賽隊各有8至12名隊員蜂擁而上,激烈拼搶。另外,邕寧搶花炮的相關器具及製品也很具特色:花炮主炮座高1.8米,花炮座分兩個副炮座,各高1.2.米,寬0.8米,炮座以竹篾製成,外蒙紗紙,再蒙上描畫精緻的彩色圖案。圖案按照十二生肖繪製。同時,該活動還包括了吹打八音、舞龍獅和龍燈、唱大戲、武術表演、民間絕技表演等當地文化藝術,以及籃球、拔河、當地小吃、各地商品交流等活動項目,這番熱鬧情景好比唐詩所寫:“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搶花炮具有很高的競技娛樂和觀賞價值,在當地歷經數百年不衰。
據悉,邕寧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搶花炮是在今年農曆二月初二,前來參加活動的除了本地參賽隊,還有廣東省的參賽隊,參加活動人數達6萬餘人,如此規模的民間體育競技活動,在全國少見。

連山壯族搶花炮

起源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壯族搶花炮起源於明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上帥鎮三年一度的廟會打醮時進行的體育活動。當時上帥鎮陸屋加尤村陸氏宗族的壯族廟會有一個拋彩環儀式,相傳搶到彩環者來年大吉大利,六畜興旺,添丁發財,因而引發壯族各姓氏宗族爭搶。後來搶花炮運動流傳到相鄰各地,如肇慶懷集、廣西大寧、南鄉等地都組織人員來上帥鎮參加搶花炮活動。明清時期,連山壯族搶花炮主要是由陸氏族長主持,參與競搶主要是男性青年。廟會常在冬季豐年舉行,花炮隊由八至十人自由組成一組。花環是用竹絲繞成一個直徑10厘米許的圓圈,再纏上彩布條,形成一手可握的花環。比賽開始時,把花環放在黑火藥銃里,點燃導火索,隨著“轟”的一聲巨響,巨大的衝力把花環送上數百米高空。 

比賽

連山壯族搶花炮連山壯族搶花炮

炮響就是比賽開始。在花環下跌時,參賽的兩隊隊員蜂擁而至搶花環,比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隊員們你爭我搶,或拉腿腳,或剝肩膀,十數人疊在一起,現場一片“混亂”。此時不光是靠力氣,還要靠智慧。搶得花環後,首先就是千方百計不讓對方搶走,其次是想方設法傳給隊友,送到得分籃里。整個過程,是力量和智慧的較量。當時村裡有公田,獲勝者可得到公田的稻穀作為獎金,並頒發一個榮譽象徵的彩鏡。除能獲獎勵外,連山壯族人民還把它作為如意吉祥的事,搶到花環被視為全族人的光榮,把花炮放置祖先神龕上供奉。三年後,獲勝方將彩鏡和彩環送還炮會(廟會),再次舉行比賽。因此,搶花炮在舊時又稱為“還炮”。

規模

壯族搶花炮壯族搶花炮

隨著連山壯族搶花炮流傳擴大,解放前已發展到30多支花炮隊。解放後,在破四舊和文革各種運動下,搶花炮習俗一度消失。直至1982年,為挖掘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時任連山民委副主任的陸上來與連山體委人員來到上帥鎮陸屋,組織了一次搶花炮觀摩比賽。“雖不是正式比賽,但現場人山人海,可見民眾的喜愛程度。”陸上來回憶說。他認為,搶花炮體現了連山壯族同胞積極向上、敢於拼搏、團結一致,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不僅能帶動少數民族地區體育事業發展,豐富文化生活,還能增強人民體質、促進民族團結。

模式

此後,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搶花炮運動慢慢恢復起來。經過研究,搶花炮比賽也逐漸有了完整的規則——單場比賽只由兩支規定人數隊伍參加,在規定的場地和時間內,以規定允許的動作,一方持花炮奔跑、傳遞,將花炮投入對方的籃內得分;另一方則用攔截、摟抱等動作來阻止對方得分;在規定時間內,以得分多者為勝隊。因為規則和模式與橄欖球相仿,故搶花炮又被稱為東方的“橄欖球賽”。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