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天琴藝術

壯族天琴藝術

天琴是壯族最有特色的—種古老彈撥樂器。從外表上看,它用葫蘆做琴鼓,梧桐做板面,尼龍做弦線,琴頭是雕刻的龍和鳳。演奏時用彈片撥弦,發出優美動聽的琴音。這是壯族“駱越巫樂”遺傳下來的絕響。2003年11月8日晚,來自龍州美女村的“壯族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甫一亮相,即引起轟動,受到各方關注。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

壯族天琴藝術表演壯族天琴藝術表演

遺產名稱:壯族天琴藝術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30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
申報日期:2006年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簡介

壯族天琴藝術表演壯族天琴藝術表演

由於天琴形制獨特、音域寬廣、音色圓潤、節奏明快,有如天籟之音般的藝術魅力、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神秘的功能,深受壯族民眾喜愛,被譽為繼銅鼓之後壯族的標誌性樂器之一。
在2003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舞台上,天琴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一炮而紅,很快走出廣西,跨入中央電視台,走進全國千家萬戶,而後又走出國門,成為壯民族標誌性文化藝術品牌。2007年1月,天琴藝術被列入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月,龍州縣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作家協會授予“中國天琴藝術之鄉”稱號。2008年5月,以天琴為紐帶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天琴文化藝術節在龍州縣舉行。天琴這一沉睡千年的民族文化瑰寶得以煥發勃勃生機,展現獨特的藝術魅力,放射出璀璨奪目的光彩。

傳說

壯族天琴藝術表演壯族天琴藝術表演

一、關於天琴的源出,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廣西南壯地區有一對相戀的青年。一天,他們到深山砍柴,來到一個岩洞旁邊,聽到泉水從洞頂滴下深潭的聲音十分美妙,便起心用葫蘆、蘆桿和藤絲做成了一把琴,彈出泉水下滴的“鼎咚”之聲,格外動聽。玉皇聞聽此聲,將他們召到天上彈奏,並勅封此琴為“天琴”。每逢年節,他們就下凡與鄉親們共同歡慶,彈唱舞蹈,這種形式稱之為“天”——就是用天琴伴奏的各種文娛活動的總稱,天琴是活動中唯一的樂器。壯族天琴藝術由此而生。
二、傳說在很早以前,在十萬大山南麓的壯族偏人山寨里,有一對非常要好的青年人,男的叫農端,女的叫農亞,兩人經常結伴上山砍柴。有一天,兩人在一個岩洞口聽到洞中傳來悅耳的“叮咚”之聲,循聲而入看見一個水潭,上面岩壁中滲出許多小水珠正向潭中滴落。他倆聽著這美妙動人的樂音,頓覺心曠神怡、耳聰目明。他倆想把這神奇的聲音帶回山寨去,讓鄉親們一起來分享。農亞想了想說道:“我們何不做一個也能發出這種聲音的東西呢?”於是二人在山中找來一個葫蘆殼、一根木桿,將木桿插進葫蘆里,繃上野藤的細絲條,果然彈出了“鼎叮”之聲,恰似“叮咚”的山泉之音。山寨里的人們聽了無不拍手稱讚,一位長者還以發音把它叫作“鼎叮”。鄉親們照樣學做起來,鼎叮很快盛行全寨。琴聲傳到天上,玉皇大帝派天使下凡將農端、農亞召去,後來他倆在天上成了歌仙,終日給玉皇大帝彈琴唱歌,難得下凡。為消除鄉親們的思念,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趁天門開啟之時,他倆便趕回凡間與鄉親們聚會歌舞。平時偏人有事相求,也焚香請他們下來歌舞一番。這種活動後來成為固定形式,定名為“跳天”。直到今天,每逢壯族傳統節日,偏人都要舉行民眾性的“跳天”文娛活動。鼎叮則是這種活動中使用的唯一樂器,故此稱之為天琴。壯族天琴藝術由此而生。

歷史

壯族天琴藝術表演壯族天琴藝術表演

天琴到底產生在什麼時候,史藉沒有記載。清光緒九年修撰的《寧明州志》記載:“女巫……以交鬼神為名,以‘匏’為樂器,狀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眾,延其作法,則手彈其所謂‘鼎’者口唱其鄙俚之詞。”文中之“鼎”就是天琴。長期以來,這種活動曾是“天婆”(巫婆)祭祀時的一種宗教活動,在於求神保佑平安,消災除害,預兆豐年。據介紹,壯族民間傳說《媽勒訪天邊》中的媽勒就是彈著天琴去天邊尋找太陽,為壯鄉帶來光明和歡樂的。由此可見壯族天琴藝術歷史悠久,自無疑義。
天琴是壯族支系偏人最有特色的—種古老彈撥弦鳴樂器。偏語稱鼎叮。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從外表上看,它用葫蘆做琴鼓,梧桐做板面,尼龍做弦線,琴頭是雕刻的龍和鳳。演奏時用彈片撥弦,發出優美動聽的琴音。天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寧明和龍州等地。至今已經有上千年歷史。

挖掘

廣西龍州縣金龍鎮板池屯10歲的黑衣壯族小姑娘李秋燕在爸爸和奶奶的指導下學彈天琴。廣西龍州縣金龍鎮板池屯10歲的黑衣壯族小姑娘李秋燕在爸爸和奶奶的指導下學彈天琴。

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壯族天琴,在瀕臨滅絕的時候,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關專家進行了挖掘,組建天琴女子彈唱組合,使天琴煥發了生機,成為中國知名的文化品牌。“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對壯族民間樂器進行了多次挖掘,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最成功的還要數天琴的挖掘。”廣西文聯副主席、廣西音協主席傅馨說,經過挖掘的壯族古老樂器,把壯族文化完美地傳遞出去了。
傅馨認為,天琴的挖掘可以說是壯族人民挖掘民間文化的一個奇蹟,在2003年前,天琴只有搞音樂的人知道,如今能成眾人知曉的文化品牌,關鍵是它把廣西的樂器和民歌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並把天琴與美女村聯繫起來。
如今,當地政府將天琴文化與當地旅遊資源進行了巧妙的融合,當外來遊客暢遊龍州縣左江風景區時,已經可以欣賞到壯族黑衣美女們手撫天琴,彈唱動聽的壯族名曲。

形制

壯族傳統天琴長約120厘米。琴桿木製,雕龍紋。琴頭雕成鳳形、帥印、太陽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製弦軸。琴筒用葫蘆或麻竹筒制。呈半球狀,厚10厘米,前11膠麻竹殼或薄桐木板,面徑11厘米,後端鏤刻花紋為音窗。竹製琴碼,張絲弦。琴體各部可拆裝組合,便於攜帶。現代天琴,琴桿長90厘米、呈半圓柱狀,桿身無飾。琴頭平頂,琴筒天麻竹或鐵制,圓形,直徑10厘米,蒙蛇蟒皮,張絲弦或尼龍弦。定弦c1、g或d1、g。裡弦定高音,外弦定低音。音域g-g3。

特點

壯族天琴藝術表演壯族天琴藝術表演

壯族天琴藝術大都以多聲部形式出現,其結合方式有支聲、對比、模仿和各種音型化烘托,變化豐富。樂曲中常有中立音,因而造成奇特的中調式色彩。龍州壯族民歌分霞秀調式和金龍調式兩種。霞秀調式又分有長聲和短聲,長聲抑揚頓挫,以真假聲進行演唱;短聲音調和諧,尾聲可以拉長或波浪式的音律,唱來悅耳動聽。金龍調式有三句詩韻和長詩兩種。三句詩韻多為白晝演唱,長詩句多為夜間對歌演唱。金龍山歌吟唱時多是兩人或多人合聲齊唱,唱調婉轉響亮動聽,並通過反覆收聲,達到別具一格的效果。而於天琴曲,廣西藝術學院楊秀昭教授等在二十年前就收錄有民間藝人梁臣中、賴增華演奏的天琴獨奏曲《逗天(之一)》《彈天》《解悶曲》等,彌足珍貴。

演奏形式

天琴的演奏形式分為“彈天”、“唱天”和“跳天”三種。
“彈天”指的是天琴的獨奏形式。“彈天”即天琴獨奏。演奏天琴時,可以採取坐奏或立奏兩種姿勢,還可以邊彈邊跳。技法上可彈單音或雙音,演奏打音、頓音、滑音很有特色,表現力極為豐富,時而強勁有力,時而歡快活潑,時而簡潔明快,時而輕盈跳躍。獨奏中有大跳的換把動作,常運用上下滑音,節奏鮮明,曲調輕鬆活潑,委婉動聽。往往“天”的活動都從彈天開始,它有一定的程式和固定的曲牌。代表性的獨奏曲有撇仙曲濃鈴亘天曲濃懈悶曲濃依欠樂曲濃爆曲》等。大都輕快跳躍,節奏鮮明,給人以輕鬆愉悅感。

在龍州縣舉行的電影《天琴美人》開機儀式暨新聞發布會上,天琴女子組合表演。在龍州縣舉行的電影《天琴美人》開機儀式暨新聞發布會上,天琴女子組合表演。

“唱天”一天琴的合奏形式,也是主要的演奏形式。“唱天”就是用天琴伴奏,演唱各種山歌或敘事歌的活動,伴奏時換把較少。分為“獨天”和“對天”兩種,其中,一人自彈自唱,或一人伴奏,一人獨唱稱為“獨天”,兩個以上彈琴對唱稱為“對天”。“獨天”既有敘事性,亦有抒情性,以祭祀方面的內容為主;“對天”帶有鬥智、競賽性質,用以相互問候,乃至傾吐愛情等等。這當中,唱與彈的結合很奇特,雖然節奏、節拍、速度都不相同,但結合得很融洽,演奏者還可在腳踩處掛上一串小銅鈴,合著樂曲的節拍抖響,唱、弦、鈴三者兼顧,使“唱天”更富有地方特色。代表性的唱天曲有和昌天謠濃妍場曲濃和昌牛濃犧季)}解年景》等,其中,尤以伸昌天謠》最負盛名。2003年11月8日,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東南亞風情夜”晚會上,來自龍州的壯族天琴女子演唱組合表演獨具特色的壯族民歌伸昌天謠濃13位青春靚麗的少女身著黑壯長袍,手持天琴、腳系銅鈴,玉指輕彈、深情演唱,琴鈴合鳴、歌聲婉轉,有如天籟之音。這種古老的原生態器樂與聲樂融合在一起的藝術美感,不僅讓在場的中外各族觀眾耳目一新,還引起各界人士廣泛關注。
“跳天”一天琴的歌舞伴奏形式。“跳天”即天琴舞,是表演者邊彈琴、邊唱歌、邊跳舞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這種形式多為民眾性的娛樂活動,一般在節日、慶豐收、婚娶喜慶等場合進行,人數眾多,場面浩大,氣氛活躍。

影響

在龍州縣舉行的電影《天琴美人》開機儀式暨新聞發布會上,天琴女子組合表演。在龍州縣舉行的電影《天琴美人》開機儀式暨新聞發布會上,天琴女子組合表演。

天琴雖然是一種彈撥樂器,但它卻歷經千百年來的文化沉澱與現代變遷,早已融入壯族的信仰與習俗之中,貫穿於壯族人生的活動與禮儀過程,其性質與功能既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又是民間娛樂的樂器,具有壯族的文化凝聚性和代表性,成為壯族的族群標識和文化象徵之一,承載壯族的認同感和攘解災難、驅邪扶正、渴望平安的靈物。天琴在壯民族音樂史、曲藝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民族宗教史等多方面產生過重大影響,是古駱越文化在曲藝方面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具有駱越文化傳統獨特的見證價值。

文化內涵

天琴文化是壯族人民為了適應環境和滿足需求,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里利用特定的材質和獨特的製作方法創造的一種樂器和演繹方式,它集樂器、樂曲、唱詞、彈唱、舞蹈、展演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於一體,積澱著豐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體現著壯族富有特色的文化成就,深深地影響著壯族的信仰意識、價值觀念、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是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代表,是展示和演繹壯族文化藝術的重要平台。

教學

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

目前,全國共有包括廣西民族大學、廣西藝術學院、張藝謀藝術學校等在內的一些大中專院校開設天琴藝術課程。南寧市濱湖路國小於2007年成立“夢之鶯”天琴藝術團,現有團員50人,年齡9歲左右。該團多次參加中國東協博覽會的接待演出,還曾應邀到香港、上海和澳大利亞悉尼市演出。在天琴藝術傳承的本土龍州縣,龍州民族中學、龍州鎮新華國小也開設天琴藝術興趣班。龍州民族中學天琴藝術興趣班於2年成立,目前共有3個班,每個班40名學生。該興趣班部分學生還曾應邀到香港和澳門進行學習交流活動。這體現了當地政府從教育的層面對天琴作為一種民族樂器,對天琴藝術作為一種民族民間藝術給予認可和扶持,有利於天琴藝術新的傳播人才的培養,有利於天琴藝術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保留節目

成為旅遊工藝品新寵的龍州天琴成為旅遊工藝品新寵的龍州天琴

2004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在南寧舉行。廣西曲協和桂林市曲藝團在籌備節目時,決心借這一極好的機會,打造精品,他們將自己的創作實踐鎖定在天琴彈唱這一藝術形式上。已見的天琴彈唱大多是用天琴伴奏演唱民歌的節目,歌詞簡單,唱故事唱人物的曲藝形式還沒有過。他們決心從內容到形式來一番繼承創新。他們選取了一位老外婆在灕江撿垃圾的故事,歌唱她心靈與山水同美的崇高品質。龍州天琴彈唱基本形式是座唱,局限了表演。桂林的編導者選擇了“跳天”的舞蹈語彙加以改造,創編出很有特色的“腳鈴舞”,節目頓時活了起來。演出服飾精心設計,十分漂亮,山水襯景優美,整個節目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每次演出,大幕一拉開,觀眾席上立即響起了掌聲。這個名為《灕水謠》的天琴彈唱節目,開拓了天琴演唱的新局面,把天琴的演唱提升到更高一級的層次,自問世以來先後公演近百場,還演到了香港、澳門,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曲藝調演金獎、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等十多個獎項,其形式不斷被複製,樂曲被填詞套用,成為保留節目。

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

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

由巧名青春靚麗的少女組成,她們在表演時身著布傣族群傳統盛裝。在彈唱技法上做了創新,在原來基礎上融入琵琶彈奏技巧。天琴樂器方面,龍州民間天琴製作師秦華北在民族音樂家范西姆的指點下從琴頭、琴桿、音高、音域、發音孔等方面數次改造天琴。彈唱曲目方面,以范西姆為代表的民族音樂家從龍州壯族民歌中加以整理和提煉,創作出鏇律優美,風格濃郁、充滿時代氣息和族群地域特色的天琴彈唱歌曲。如《唱天謠》、《美女泉邊美女村》、《儂炯歡歌》、《三月木棉開滿坡》、《壯鄉麗江情》、《彈起天琴唱新謠》等。通過這些藝術新變,天琴音樂和彈奏的內容及形式的美學品質都得到進一步提升,具有較高的現代審美意蘊。現代審美是在隔離現實功用的基礎上對審美對象的觀照中得以實現的。天琴女子組合由本民族青春靚麗的少女組成,其著裝是族群傳統盛裝,改良後的天琴樂聲優美動聽,內涵豐富。這是天琴藝術作為審美對象通過“形”、’“色”、“聲”的感官形式來滿足客群的審美需求,從而獲得廣泛關注和好評。

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

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於2003年11月登上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舞台,標誌著天琴藝術已經突破鄉土,滲透人都市社會,由民間藝術走到國際藝術舞台當中。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組建以來,六次應邀到北京中央電視台錄製節目。榮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二等獎,中央電視台2004年西部歌手大賽三等獎和舞颱風采獎,2004年廣西“八桂群星獎”會演一等獎,參加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第七屆中國藝術節、2003、2004年南寧國際民歌節,崇左花山藝術節,參加“2006北京·廣西文化周”和“旅遊嘉年華”開幕式活動,參加在中山紀念堂舉行的“紫荊龍情在廣東”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慶典文藝活動。2006年9月與中央電視台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組委會攜手走出國門,遠赴歐洲奧地利薩爾茨堡、德國慕尼黑演出。自2005年以來,應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邀請,“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多次到高平省、諒山省和太原省進行藝術交流,深受越南觀眾的青睞。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國慶慶典通過天安門廣場的廣西彩車上也有天琴展示。顯然,天琴藝術已經被現代都市社會認可和接納,成為一種大眾審美對象,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標識。

保護及發展

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

在八十年代開展的民間藝術普查中,天琴就以壯族民間樂器編入《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中,成為中國民間樂器家庭中的一員。2003年龍州成立挖掘民族文化資源課題組,邀請了區內外民族音樂家如范西姆、梁紹武,國際傳統音樂學會會員、民族音樂學院青年專家、中國音樂學院教師曹軍和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國當代著名音樂家研究課題組成員潘木嵐等人,重點對天琴這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和整理。課題組的專家們從“天琴’這個富有壯族特色的古老樂器入手,通過加工、整理,提煉和創新,進行了4次改良。同時,也對天琴樂曲加以整理和提煉,創作出了鏇律優美,民族風格濃郁、充滿時代氣息和易於傳唱的天琴彈唱歌曲。同年,南寧國際民歌節東南亞風情夜上龍州壯族天琴女子彈唱組合的演出,把龍州壯族獨特民族藝術淋漓盡致展現給廣大觀眾,成為南寧國際民歌節的一大亮點,備受矚目。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