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壯族高腔山歌

大新壯族高腔山歌

大新壯族高腔山歌也稱為“大新壯族高腔民歌”或“大新壯族高腔詩雷”。“詩雷”是壯族山歌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在“詩倫“、”詩大排“等歌種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因其聲調高亢及和諧的二重唱特點,後人又稱之為”高腔詩雷“。其音調高亢響亮及和諧的二重唱法特點,在廣西山歌中獨樹一幟。“詩雷”歌曲中有很多壯語辭彙,“嘛囉餵”是歡迎你的到來之意;“詩”是對歌和山歌之意;“雷”為指最高、最響、最美之意。大新縣壯族高腔山歌,以其音調高亢響亮及和諧的二重唱法特點,在廣西山歌中獨樹一幟。

遺產信息

大新壯族高腔山歌的歌手們大新壯族高腔山歌的歌手對唱
所屬地區:廣西· 崇左 ·大新縣 
文化遺產名稱:大新壯族高腔山歌
遺產編號:116
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10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祟左市大新縣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背景資料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位於桂西南邊陲,總人口35.98萬人,境內聚居著壯、瑤、苗、水等11個少數民族,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 早在1956年10月,壯學宗師黃現璠教授便帶領“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的壯族組成員在大新縣從事社會和歷史文化民俗藝術調查,歷時數月之久,隨後他又撰成《廣西大新縣僮族調查資料》,介紹了大新縣的壯族文化藝術。

簡介

大新壯族高腔山歌的歌手們大新壯族高腔山歌的歌手們
大新壯族高腔山歌主要以男女對唱為表現形式,尤其是青年男女求愛的表達方式。每當有喜慶之事或逢年過節,當地民眾以唱山歌來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尤其是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六是當地最為隆重的民間歌圩節,屆時遠近村民盛裝匯集三聯村寨趕歌圩,男女老少以山歌會友、待友,最多時有上萬人同場對歌,場面十分壯觀。如小伙子看上心儀的姑娘,便邀上親朋好友到姑娘下榻的村寨以山歌求愛示情,姑娘也會邀上親朋好友出謀獻策以山歌考驗小伙子的人品、才識等,形成妙趣橫生又情意濃濃的山歌對唱場面,如情投意合時便通宵達旦歌聲不斷,有時一場山歌對下來,小伙子和姑娘的親事也就定下來了。因此,對唱山歌深受當地村民喜愛,趕歌圩也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最為隆重、熱鬧的民間盛事。

歷史傳承

大新壯族高腔山歌的歌手們大新壯族高腔山歌的歌手

大新縣三聯村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這裡的村民喜愛唱山歌,大新壯族高腔山歌“詩雷”就是從這裡唱響神州的。三聯村位於龍門鄉西南部,全村3個自然屯,共有300戶人家,全村有1300人,耕地面積2400畝,其中水田750畝,畚地1650畝。村民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耕種的同時,又用山歌歌詠生活和愛情。

“高腔詩雷”起源何時?不得而知。但可以用“源遠流長”來形容。據當地老人說,他們年幼時就聽老人唱“詩雷”了,她有多長歷史,目前還沒有人考證出來。

登台獻藝

大新壯族高腔山歌“詩雷”首次亮相是1990年曾被邀請到中南海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山歌匯報演出。它的首次亮相,便一炮走紅,使得壯族“高腔詩雷”名聲鵲起,很快傳遍大江南北。緊接著,大新壯族高腔山歌“詩雷”又被選派參加廣西第一、第二屆國際民歌節開幕式演出,獨特的藝術深受觀眾的好評;2004年,三聯山歌隊被邀請在崇左第一屆花山旅遊節文藝晚會作開幕演出;2006年4月,三聯山歌隊被邀請參加田陽布洛陀敢壯山民歌節演出。

服飾特色

大新壯族高腔山歌的女歌手們高挽雪白頭巾、身著黑色斜襟上衣、黑色褲子,男歌手們頭包紅色頭巾,身穿對襟花襟上衣,獨特的服飾令人耳目一新,大飽眼福。藏在深閨人不識的三聯村壯族山歌“高腔詩雷”漸漸被人所矚目,並以其無可替代的藝術挺進民族山歌藝術之林。

藝術形式

三聯村大新高腔山歌也稱之為“詩雷”。歌手們在表演中採用“斗唱”形式,一般沿用一男三女斗、二男八女斗、十男三十女斗等各種不同唱腔組合。

藝術特點

大新壯族高腔山歌的歌手對唱大新壯族高腔山歌的歌手對唱
三聯山歌“高腔詩雷”始於自習自娛自樂,卻蘊含了無窮的魅力,有著廣大的民眾基礎。高亢的音調,優美的節奏,使三聯村民喜聞樂見。三聯村村民能歌善舞,尤其以歌會友、以歌傳情成了當地的一大特色。每逢喜慶的日子,或田間,或地頭,三五成群,大家聚在一起對歌,或把男女青年纏綿情思編成歌兒來交情,氣氛濃厚。平時,村民們歌不離口,出口成歌。男女老幼都能唱山歌“高腔詩雷”。高調尖腔雖然外人難學難唱,但在三聯村民那裡卻歌喉圓潤,歌唱自如,而且遊刃有餘。近年來,三聯山歌“高腔詩雷”在當地文化部門的指導下,越唱越有名氣。幾乎唱遍了整個廣西,在各大比賽中均獲得較好名次,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礎。

藝術價值

由於“高腔詩雷”屬於民族山歌,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也有待於提高之處。三聯村民認識到這一點,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促進“高腔詩雷”藝術的提高。三聯村民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時機,到桃城、碩龍等地交流學習,或邀請外地山歌手到村里來演唱,取長補短,切磋技藝;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學習別人的歌唱藝術,融入自己的獨特唱法,不斷提高“高腔詩雷”藝術水平。聽過“高腔詩雷”的人都讚不絕口,沒聽過“高腔詩雷”的人聽到她的名字就會仰慕幾分。大新縣龍門鄉三聯村山歌“高腔詩雷”,技藝就像名字那樣動聽。她橫空出世,以無可抵擋的氣勢向世人展示了她獨具的魅力。

獲獎

大新縣壯族高腔山歌,以其音調高亢響亮及和諧的二重唱法特點,在廣西山歌中獨樹一幟。大新山歌代表隊曾參加南寧國際民族藝術節的演出,多次榮獲金獎、銀獎。2007年10月19日,三聯村山歌“高腔詩雷”在代表大新縣參加崇左市民族事務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文藝協會舉辦的《2007年崇左市民族政策法規宣傳壯鄉山歌大賽》中,共獲得了“最佳即興命題表演獎”、“最佳金嗓獎”、“最佳歌手獎”、“最佳編劇”、“最佳作詞獎”等五個獎項;2009年6月,代表崇左市參加廣西政協在宜州市舉辦的“紅旅·團結杯”山歌大賽中榮獲金獎,大新山歌手鄭先林榮獲“政協山歌王”稱號,許秀珍、馮永娥等演員被評為“廣西歌王”稱號。2011年在寧夏舉辦的第九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比賽中,壯族山歌手趙元仕、許秀珍演唱的高腔民歌榮獲西部民歌類比賽金獎。

傳承

三聯村民積極參加各種演出活動,把演出作為提高知名度的槓桿。平時,不論是鄉里組織,還是縣級組織開展的文藝晚會,三聯村都積極組織山歌隊參加,並以良好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贏得觀眾的好評。

同時,三聯村老山歌手做好“傳、幫、帶”工作,傾盡全力培養年輕一代山歌手。近年來,由於人員外出務工較多,山歌隊的人員越來越少了,而且年齡老化問題比較突出。為此,三聯村老歌手自覺培養年輕一代山歌手。為培養年輕山歌手,老山歌手物色優秀山歌手,做好傳、幫、帶工作。老山歌手歌與年青山歌手結成幫扶對子,將唱山歌的技藝傳給下一代,不斷帶出一批批年青歌手,為推介“高腔詩雷”傾注了不少心血。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