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三月三歌節

壯族三月三歌節是壯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因以唱歌為其活動的主要內容而得名。舉辦的時間各地不一而稱呼也不盡相同。

簡介

壯族歌圩之俗源遠流長,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後歷代均有史書述事,到了清代民國時期,有關歌圩的圖書記錄更為翔實,歌圩的內容和形式與現代差不多。青年男女對唱山歌是歌圩的主要活動。對歌分組有男對男,女對女,男對女三種,以第三種最吸引人。每組起碼有歌師一人,專司編歌之責;歌手2人以上,多可達10餘人,專司引吭高歌(其中也有配音的)。若無歌師,歌手亦編亦唱,身兼二職。各地對歌的程式大同小異,常見的有游歌、相見歌、求歌、初交歌、深交歌、盤答歌、離別歌。歌圩期間,除對唱山歌外,還有拋繡球、碰蛋、搶花炮、打扁擔、演壯劇、唱師公戲或唱採茶等項傳統項目。現代歌圩還增加了物資交流、文娛體育比賽和經貿洽談等活動。歌圩普遍流行於壯族地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各壯族聚居地最為常見。百色、田東、田陽、平果、凌雲、德保、靖西、天等、崇左、寧明、龍州、憑祥、馬山、都安、大化、巴馬等縣(市、自治縣)相當流行。每場歌圩人數多者可達數萬。

影響

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定為壯族統一的民歌節。而南寧市的民歌節已發展為“國際民歌節”,常有國內外著名歌手參加,成了很有影響的大型民族歡歌盛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