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大鼓

豫東大鼓

豫東大鼓是由以前的戲劇加以改進、演變形成的自己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他的曲目以傳奇、武俠為主,也有公案講史類和生活小段。包括《西遊記》、《劍俠奇中奇》、《三俠五義》、《仙女配》等經典曲目。

曲藝介紹

所屬地區: 河南 · 商丘 ·柘城縣
文化遺產名稱:豫東大鼓
遺產編號:Ⅵ-2
遺產類別:曲藝
豫東大鼓表演豫東大鼓表演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柘城縣

流行程度

據《商丘地區曲藝志》記載,豫東大鼓是我市主要曲種之一,是僅次於河南墜子豫東琴書的第三大曲種。據1988年藝人普查,大鼓藝人占我市藝人總數的16.4%。
據專家研究,流行於我市的豫東大鼓,與漢代起源於我市的《睢陽曲》有著相似的唱詞結構形式。但是,豫東大鼓與《睢陽曲》之間,並無連續性的歷史記載或文字根據來證明其淵源關係。
豫東大鼓這次被列入我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單位是柘城縣文化局。事實上,豫東大鼓在我市多數縣(市、區)有流傳,在民間並有多個名聲猶在的老藝人。
據《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記載:“鼓兒詞是河南早期流行的一種曲藝形式,不用絲弦伴奏,只用小鼓(或戰鼓)、犁鏵片(或檀板、簡板)擊節演唱。有吟有頌,有說有唱,因唱腔的尾音多鼻音帶哼字,故又叫‘鼓兒哼’。豫南、豫東地區多用戰鼓,因而又叫‘單大鼓’或‘大鼓’。由於流行地域和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不同,唱腔又有區別。” 據柘城縣文化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豫東大鼓至今已有368年的歷史。
豫東大鼓在流傳發展中,湧現出了許多藝術造詣深、影響廣泛的大鼓藝人,他們為豫東大鼓獻出了畢生精力。永城市的劉福星(1902年生),在永城保全山奶奶廟會上,被豐縣、沛縣、蕭縣、碭山縣、宿縣以及永城市、夏邑縣、虞城縣等地的到會藝人譽為“大鼓狀元”。民國年間,夏邑縣形成了以唐志軍、唐志修、唐志彪為代表的唐派大鼓,被民眾稱為“唐家三盤鼓”。唐家三盤鼓的演唱激昂奔放、高低兼備、富於變化。民國末年,虞城縣出現了著名大鼓藝人梅春田、梅春才、梅春海,被民眾譽為“梅家大鼓三桿槍”,他們的唱腔動聽,偷字閃板運用巧妙。新中國成立後,虞城縣又湧現出牛秀麗、莫紅梅等大鼓演員,她們勇於創新,唱腔優美,並吸收豫劇、花鼓和其他藝術的一些調門腔彎,使豫東大鼓的唱腔更為悅耳動聽,並摒棄了原來的“綿羊腔”,很受民眾歡迎。

傳統曲目

豫東大鼓的曲目以傳奇、武俠為主,也有公案講史類和生活小段。主要傳統曲目有《列國臥虎山》、《漢八義》、《封神演義》、《西遊記》、《劍俠奇中奇》、《三俠五義》、《仙女配》等。

曲目特點:汪莊大鼓獨秀一枝

豫東大鼓在柘城縣有一名傳承人,叫李久義,系柘城縣陳青集鎮汪莊村人。關於豫東大鼓的傳承,在汪莊村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譜系。豫東大鼓在汪莊村的產生與發展,與汪莊村及周邊地區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 歷史上的汪莊村人口密集,地理位置優越,加之交通便利,成為亳州市至柘城縣的交通要道。因此商賈雲集,村里“藏”有很多官紳、巨商,形成了“3頭7街4寨門”的繁盛格局。相傳,在1640年,有一名姓朱的官紳,為避難流落到汪莊村,並在汪莊村定居下來,做些小本生意維持生計。這人生來聰慧,很快抓住了商機,生意越做越大,成為當地一名富有的商人。朱姓官紳趁自己60歲大壽之際,請了很多戲班子,說、拉、彈、唱,樣樣齊全,一連三天三夜不曾間斷,台下的觀眾大過戲癮,朱姓官紳感覺非常風光。朱姓官紳看村里人對戲劇那么痴迷,就索性花錢留下了幾個戲班子裡的精英,好讓村里人也能跟他們學戲。就這樣,汪莊村人邊學邊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就是豫東大鼓。  

汪莊豫東大鼓唱腔及表演形式可分為兩種,即徒口講說說唱相間。徒口講說,是指表演者不借用任何道具,全憑表演者的記憶,徒口講說故事的精彩內容。表演者通過口頭語言及肢體語言表現故事中人物表情的喜怒哀樂,通俗易懂,活靈活現,滑稽動作引人入勝,常常博得觀眾陣陣掌聲。說唱相間,是指表演者借用道具(道具由鼓、支架、鼓槌兒、桌子、椅子、驚堂木組成),由多人伴奏,以說帶唱的表演形式向觀眾傳送精彩的故事內容,唱腔高低起伏、時緊時慢,收到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汪莊豫東大鼓傳承到李久義已經傳承了8代,子弟遍布柘城縣及亳州市等地,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仍然毫不衰減。只是,近年,與其他民間曲藝一樣,汪莊豫東大鼓開始出現衰敗景象。

傳承人物

李久義,自幼聰明伶俐,性格開朗,敢說敢講,兒時對每件事都有一種好奇心。但由於家中兄弟姐妹多,生活艱苦,為了生計,父母只好把排行老五的李久義過繼給亳州市的一家親戚。李久義11歲那年,個頭已比同齡人高出一截。
由於生活艱苦,民間的娛樂活動非常缺乏,唱戲、說書就成了民間紅、白事的主要活動之一。自幼好學、模仿能力極強的李久義,常趁大人不在時網羅一群孩子模仿大人說書。一天,一名民間說書藝人在演出時,發現了李久義的說書天賦,就與大人商議,將李久義收下做徒弟。李久義從小就熱愛說書,有了老師精心指點,進步更加神速。李久義17歲時,就能把老師教的基本動作、名段、唱腔全部掌握,並成了眾多師兄弟之中的“頂樑柱”。21歲時,就被大家推選為說唱班的班主。
李久義不但是說唱班的班主和業務骨幹,其他民間曲種他也精通,表演起來隨心所欲。1984年,柘城縣人民政府為搞慶祝活動,把全縣的民間曲藝隊調到縣裡參加演出,由於李久義表演精彩,當時的縣長還特意同他親切握手。

發展現狀

豫東大鼓鄉土氣息濃郁,區域性強,唱段內容極其廣泛,配以幽默滑稽的肢體語言,能給人們帶來歡樂及精神上的享受。豫東大鼓具有厚實的民眾基礎,符合大眾化欣賞口味,能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對構建和諧社會、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一定的社會價值。
隨著當今曲藝的生存和發展狀況,較之其他藝術文化形態,豫東大鼓的現狀及前景卻令人堪憂,其具體表現為專業曲藝演出人員大幅減少、演員後繼乏人、曲藝創作和研究力量薄弱等。

傳承發展舉步維艱

 據柘城縣文化局調查,10多年來,民間曲藝豫東大鼓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社會的進步和高科技的發展,使最原始的民間曲種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加快了民間曲種的瀕危速度;一部分頗有造詣的民間曲藝高手,因年事高或其他原因逐步退出演出隊伍,有的相繼去世,某些高難度的表演技巧及唱段難以傳承下來;收入較低,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學習民間曲藝。
基於這種情況,豫東大鼓要想較好地保留、傳承下來,就要由政府出面,進行必要的保護。目前,柘城縣文化局已經制訂了豫東大鼓10年保護計畫,以重點保護這一優秀的民間曲藝遺產。10年保護計畫中,將由陳青集鎮黨委、鎮政府負責實施組織,柘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中心)和文化局負責管理、督導,保護計畫重點是: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上溯豫東大鼓的發展源頭,編寫發展沿革,研究當時創編的背景及動力;將普查所得相關資料歸類、整理、建檔;把曲種的說唱文字內容詳細記錄下來,存檔保留;把豫東大鼓的演唱形式製成光碟和音帶,使之得到有效保護和保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