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花鼓燈

概述

花鼓燈是流行在安徽沿淮地區的民間歌舞。它的舞蹈是典型的漢族民間舞蹈之一。
花鼓燈在懷遠的流行,幾乎遍及城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一個傳說是:“從宋代就流傳在淮河流域的懷遠、鳳台一帶”,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據說花鼓燈是從北宋京都開封流行的一種民間伎藝“合生”逐漸演變發展而成。後又借水路交通,沿渦河而下,傳入淮河流域。花鼓燈班子,大都由農民和小手工業者在農閒時自發搭配而成。每逢喜慶節日,在農村鄉場上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深受廣大農民的喜愛。解放前夕,花鼓燈已瀕臨滅亡的境地。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花鼓燈藝術及時得到挖掘、扶植,這一寶貴的民間遺產,重新煥發出青春。解放初期,花鼓燈有力地配合了土改、治淮等工作。懷遠花鼓燈鼎盛時期,曾出現過千班鑼鼓百班燈的盛況。懷遠境內,僅聞名的燈窩子(即花鼓燈班子集中的地方)就有十多處,湧現出一批優秀的花鼓燈藝人,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懷遠流派,不僅為全國各地藝術團體輸送了人才,而且,每年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音樂、舞蹈工作者牽來採風。因此,懷遠以“花鼓燈之鄉”而名聞遐邇。

有關花鼓燈的幾種傳說

關於花鼓燈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僅在懷遠的傳說就有好幾種。可以說,花鼓燈的歷史淵源是十分古老而悠久的。
始於夏代的傳說:因大禹治水有功,淮河兩岸人民,為了感謝大禹的恩德,在每年禹王會諸侯之日(農曆三月二十八),各處花鼓燈班子,紛紛雲集塗山,通宵達旦,徹夜歌舞,以示紀念,流傳至今。
始於唐代的傳說:薛剛反唐,曾利用“玩花燈”這種形式作掩護,在民間秘密串聯,習拳練武,招兵買馬,集會造反。後來,花鼓燈這一民間藝術,就逐漸流傳下來。
始於宋代的傳說:宋朝河南省陳州一帶,連年遭受災荒,百姓飢餓,民不聊生。包公放糧賑濟百姓,人民感包公恩德,曾玩“玩鼓燈”歡慶,相沿至今。
始於明代的傳說: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是懷遠常家墳人,出生農民,會玩花鼓燈,他把家鄉的花鼓燈帶入軍營,每逢節日,以花鼓燈自娛。至今,懷遠常家墳仍是花鼓燈的盛行地區。

花鼓燈的演員與角色

花鼓燈的演員有男女之分。男演員統稱“鼓架子”,其中又有“文傘把子”、“武傘把子”“大鼓架子”、“小鼓架子”、“醜鼓”(俗稱挎鼓的)之分。“文傘把子”會編善唱,對答如流,除能與“蘭花”對唱外,在踩街或轉場時常常配合鑼鼓,望風采柳,隨機應變,即興演唱。“武傘把子”多以舞蹈為主,能獨自表演傘舞,在大花場中是男女群舞的領舞者。“大鼓架子”能同“蘭花”一起做出許多高難度的動作,有的一人身上能馱數人,故稱燈班子中的大力士。“小鼓架子”以翻小跟頭見長,多與“蘭花”配合表演小花場。“醜鼓”以表演後場小戲為主,同戲劇和雜技中的小醜差不多,插科打諢,詼諧幽默,風趣動人。
女演員統稱“蘭花”,舊社會,多以男扮女,又稱“包頭的”。其中有“文蘭花”、“武蘭花”之分。“文蘭花”能歌善唱,有一副好嗓子,既能與醜鼓對唱,也能獨自散唱,要有即興編唱的能力。“武蘭花”以舞蹈為主,特別是在表演上盤鼓、中盤鼓時,能做出許多複雜的驚險動作,有的還會翻跟頭。過去,“蘭花”幾乎都是由男性扮演,直到解放以後,才真正出現了第一代女“蘭花”。

花鼓燈的傳統表演程式

花鼓燈的傳統表演程式有:“大花場”、“小花場”和“文場”,“文場”又稱“後場”。一般以“大花場”開場,“大花場”是男女集體舞蹈,由能歌善舞的傘把子領舞。“大花場”的形式有站肩、滾傘、繞門轉子、編籬笆子、三鑽子、兩垛牆、蛇蛻殼、九連環、里羅城、外羅城、滿天星、二馬分鬃、跑亂場等十多種。“大花場”情緒熱烈,氣氛濃郁,振奮人心。“小花場”是男女雙人舞。還有一種一男二女的三人舞,稱為“雙花場”。“小花場”的傳統節目有:《搶手巾》、《搶扇子》、《搶板凳》、《摘石榴》等。

花鼓燈的舞蹈

花鼓燈的舞蹈以“小花場”最為精彩和集中,舞蹈動作花樣繁多。花鼓燈的舞蹈動作,大都來源於對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的模擬,或是從某些勞動生產的動作中提煉而來。“小花場”又可分為上盤鼓、中盤鼓、下盤鼓三種,下盤鼓又稱地盤鼓。上盤鼓是蘭花在鼓架子的肩部做各種動作。舞蹈動作有:金雞獨立、燕子探海、鴨子鳧水、倒坐觀音、三門蓮花、五鼓穿心、七朵梅花、懶老婆裹腳、劉海戲金蟾等十餘種。中盤鼓是蘭花在鼓架子的腰部做各種動作。舞蹈動作有:扳鼓、背鼓、穿鼓、挎鼓、套鼓、前過山、後過山、兔子蹬鷹、老鷹叼雞、對面摘桃、荷花落葉、悠花籃子等十餘種。下盤鼓是蘭花和鼓架子在地面上做出的各種動作。鼓架子的舞蹈動作剛勁矯健、粗獷風趣、多尚武精神。舞蹈動作有:掛鞭、雙捥拳、叉四門、小五腿、纏絲腿、紡車翅、一盆花、朝天蹬、小蹁馬、腰中盤帶、黑狗鑽襠、燕子含泥、鯉魚大挺背、跳板蟲子、拉尾巴蛆、倒捲簾、蛤蟆蹦、蛤蟆爬、蜈蚣走路、羅磨床子、兔子扒窩、飛腿擺簾、蠍子倒爬牆、旱地拔蔥、蘇秦背劍等數十種。花鼓燈的蘭花在舞蹈時,一手持扇,一手執巾。蘭花由於將特有的扇花與步伐融為一體,成為很有風格的舞姿。蘭花的舞蹈動作含蓄傳情,優美動人。其動作本身包含著女性的情感美、曲線美、動態美。扇花更是花鼓燈固有的一種形式美。蘭花的舞姿,語彙明快,情感豐富,生活氣息濃厚。舞蹈的動作有:風擺柳、簸簸箕、揣扇子、端鞋匾子、小二姐梳頭、小老鴰試風、蛤蟆爬、鳳凰單展翅、鳳凰三點頭、燕子喝水、疊褂襟子、迎面繞花、四門蓮花、野雞溜子、單撒手、大漩渦、大轉身、小轉身、整轉式、半邊蓮、雙環步、單背巾、前後花、雙拐式、回頭望郎、蝴蝶抱胸、風吹荷花、老鷹打鏇、水中望月等數十種。隨著婦女直接參加勞動生產,蘭花的動作也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如後來出現的舞蹈動作:上山步、扁擔式、雙扯線、掃地步、挎籃式、割麥花、踩水式等。

花鼓燈的音樂

花鼓燈的音樂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全用打擊樂器演奏。鑼鼓中以花鼓為主領奏,配以大鑼、大鈸、小鐃、小鏜(俗稱八鼓鑼或狗鑼),有時還配上一種吹奏的鶴頸號(俗稱尖)。鑼鼓演奏時按傳統習慣,花鼓居中,大鈸在左,大鑼在右,小鐃和小鏜分列兩旁。花鼓燈鑼鼓有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手舞足蹈,情緒激昂,氣氛熱烈,節奏鮮明,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除此,鑼鼓還有曲牌豐富,節奏多變,風趣健美等特點。它既可以為舞蹈伴奏,也能單獨進行演奏。鑼鼓曲牌有:老十番、小十番、老三番、小五番、長流水、老鴰洗澡、蛤蟆跳井、老牛汲水、雙龍戲水、鳳凰展翅、獅子搔癢、鬧荊州、搶元寶等十多個。另外還有在燈場伴奏時的鑼鼓,如:燈場鑼、過門鑼、大煞鑼、小煞鑼等。1986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樂器組的決賽中,獲得大獎的《花鼓燈鑼鼓》,就是創作者敢於創新、敢於探索的結果。他們認真思考了當代人的文化心理結構,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以花鼓燈鑼鼓中的小十番、燈場鑼等曲牌為基調,吸收其他鑼鼓中的精華部分,大膽發揮,重新揉和,進行了再度加工和創作。使整個節目主題鮮明,緊湊利落,且又富於藝術表現力。
花鼓燈燈歌的唱腔悠揚婉轉,樸實明快。在懷遠境內流行的燈歌曲調,男的有:文傘調、挎鼓調、朱疃調、山巴調、謝街調、懷遠快調、懷遠慢調等。女的有:小玉林調、慢趕牛調、雙乾哥調、淮調、衛調、咦喲調、山巴調、楊家河調、看疃調、龍亢調、河溜調、計集調、鳳台調、鳳陽調、敗調等數十種。花鼓燈燈歌的唱腔無固定的板式,民歌風濃,多是獨唱和對唱。花鼓燈燈歌的唱詞,通俗易懂,口語化強,易於流傳。演員需有即興創作的本領,因物起興,出口成章。往往唱詞編的又俏又脆,膾炙人口,頗受歡迎。

花鼓燈的文場

花鼓燈的“文場”,又稱“後場”。以歌唱和表演為主,因其從順序上安排在後面,所以稱為“後場”。“後場”演出的多是情節簡單,帶有戲劇雛形的小節目,其中不少的節目中吸收了大量的民間小調,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節目有:《請樓》、《小圓房》、《打長工》、《紡線子》、《小花船》、《小貨郎》、《王小樓賣線子》、《四老爺坐獨桿轎》、《四老爺鑽麵缸》、《鈀缸》、《恨小禿》、《小禿觀燈》、《撲蝴蝶》、《掏黃鱔》、《大蘿蔔》、《王三公子遊春》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