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自治州

恩施自治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南部,西面和北面鄰接重慶市,東臨宜昌市,南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北接神農架林區。轄恩施、利川兩個縣級市和巴東、來鳳、鹹豐、建始、鶴峰、宣恩6個縣。自治州首府為恩施市。面積24111平方千米。截止2010年末,人口約394萬,其中漢族約占45%,土家族約占46%,苗族約占6.5%。春秋為巴國地。1949年設恩施專區。1970年改稱恩施地區。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現名。屬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稱。

簡介

恩施自治州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鹹豐縣來鳳縣鶴峯縣6縣2市,國土總面積24,061.25平方公里,全州土地總面積240.61萬公頃,實有耕地面積262.11千公頃,林地面積1407.23千公頃,未利用地439.89千公頃,水域面積32.7千公頃。2007年末全州戶籍總人口391.08萬人,比上年增加3.18萬人;年末全州常住人口347.65萬人,比上年減少1.35萬人。全年共出生人口4.0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16‰;死亡人口1.9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7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38‰。全州實現生產總值210.35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6.3%(扣除清江捲菸廠後,同比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36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49.66億元,下降0.1%(扣除清江捲菸廠後,同比增長16.1%);第三產業增加值81.33億元,增長13.0%。三次產業構成由上年的38.4∶25.1∶36.5調整為37.7∶23.6∶38.7。按全州全年平均常住人口348.33萬人計算,人均GDP為6,039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7.0%。
2007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9.36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4.2%。其中,農業增加值47.65億元,下降1.2%;林業增加值2.04億元,增長4.1%;畜牧業增加值28.80億元,增長10.7%;漁業增加值0.31億元,增長14.1%;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56億元,增長15.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09.55千公頃,比上年增加3.38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4.74千公頃,減少0.57千公頃;菸葉種植面積35.83千公頃,減少4.82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93.13千公頃,增加3.51千公頃。糧食總產量1,521,191噸,油料產量67,360噸,菸葉產量65,578噸,蔬菜產量1,630,519噸,茶葉產量28,673噸,水果產量161,459噸,畜禽肉總產量337,087噸,水產品產量6,423噸。全年造林面積13,181公頃,比上年減少5,214公頃,下降28.3%。全年生豬出欄380.25萬頭,比上年增加40.77萬頭,增長12.0%;羊出欄36.81萬隻,增加1.37萬隻,增長3.9%;家禽出籠655.15萬隻,增加65.57萬隻,增長11.1%。全州新農村建設試點村128個,完成農村公路通達工程536公里,解決10.3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自來水受益的村580個,通汽車的村2,325個,通電的村2,412個,通電話的村2,391個;全州農業機械總動力109.96萬千瓦,增長14.7%。
年末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4家,比上年淨增43家。完成工業增加值32.15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6.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73.05億元,增長12.3%;利稅總額11.49億元,同比下降10.7%,其中,利潤總額4.24億元,增長133.1%;年末企業資產總計267.76億元,增長89.3%。原煤產量115.19萬噸,精製茶21,876噸,白酒5,760千升,鮮冷藏凍肉33,163噸,人造板39,335立方米,紗4,973噸,布1,391萬米,農用化肥30,814噸,水泥305萬噸,磚15,341萬塊,發電量305,716萬千瓦時。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9.66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34.3%。全州具有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62家,比上年增加1家;建築企業年末從業人員1.97萬人,下降13.2%;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77億元,增長24.3%;實現利潤總額0.54億元,增長54.3%。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09億元,比上年增長32.6%。其中,5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91.06億元,增長29.5%;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6.22億元,增長95.7%;農村私人投資8.81億元,下降1.3%。在全社會投資完成額中,第一產業投資7.85億元,增長42.3%;第二產業投資54.45億元,增長20.5%,其中工業投資54.42億元,增長20.9%;第三產業投資53.79億元,增長46.1%。全州54個重點項目(不含5個跨區域省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6.17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畫的115.4%。其中,3個省級重點項目清江水布埡電站、鶴峰江坪河電站和恩施市老渡口電站共完成投資22.38億元,完成年度計畫的129.4%;其他51個州級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23.78億元,完成年度計畫的104.7%。年末全州房地產開發企業74家,比上年增加21家。全州商品房屋施工面積188.9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1.70萬平方米,增長61.2%;商品房屋竣工面積61.71萬平方米,增加28.85萬平方米,增長87.8%;商品房屋銷售面積64.11萬平方米,增加18.13萬平方米,增長39.4%;商品房屋銷售額10.99億元,增長71.0%。
2007年,全州森林覆蓋率為67%。小水泥、小火電、小造紙企業和城市污水等4個專項治理工作成效明顯。全年環境保護投入1.67億元,占全州生產總值的0.8%,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其中,環境污染治理投入1.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2%。恩施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20天,其他縣市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平均達90%以上;地表水省控斷面長江、清江3個斷面穩定在Ⅱ類和Ⅲ類,州控斷面水質情況穩定在Ⅲ類標準;恩施大龍潭和一碗水合格率分別為100%和91%,州控8個取水點合格率達到100%,全州所有鄉鎮均劃定了飲用水源保護區,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較好。2007年全州工業及生活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為:廢水排放總量6,312萬噸,比上年增長6.4%;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1.69萬噸,比上年削減1.7%;氨氮化物排放總量3,400噸,增長109.3%;二氧化硫排放總量3.16萬噸,削減4.5%;煙塵排放總量4,918噸,削減48.7%;工業粉塵排放量7,456噸,增長12%;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1.34萬噸,削減2.9%;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4,978萬噸,與上年持平;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35.4%,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94億元,增長20.3%,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3.5%。分地域看,市、縣消費品零售額47.01億元,增長18.0%;縣、市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8.93億元,增長24.2%。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62.37億元,增長19.1%;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0.57億元,增長19.8%;其他行業零售額3.00億元,增長54.5%。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村商品流通網路建設得到加強,全年新建了59個鄉級和587個村級農家店(農村超市)。全年外貿實現進出口總額4,101萬美元,增長12.8%。其中,出口4,055萬美元,增長13.5%;進口46萬美元,下降26.1%。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840萬美元。全州本年新增備案登記進出口企業17家,累計達到102家,其中本年有出口業績的企業35家,出口額超過100萬美元的企業10家。全年全州招商引資實施項目114個,實施項目到位資金21.72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新簽項目契約34個,到位資金5.13億元;實施續建項目80個,到位資金16.59億元。
年末,全州民用汽車保有量65,682輛,比上年末增加9,637輛,增長17.2%。全年全社會客運量3,506.3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7%;旅客周轉量216,128萬人公里,增長13.0%;貨運量930.82萬噸,增長13.4%;貨物周轉量190,130萬噸公里,增長11.2%。全年郵電通信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1億元,增長15.8%。全年新增固定電話用戶3.75萬戶,增長9.2%,年末達到44.26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7.14萬戶,減少2.13萬戶;鄉村電話用戶27.12萬戶,新增5.88萬戶。新增行動電話用戶數71.98萬戶,年末達到203.62萬戶。年末全州固定電話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247.88萬戶,比上年末增加75.72萬戶,增長44.0%。電話普及率為63.4部/百人,比上年提高19部/百人。年末全州共有國家質量等級旅遊景區10家,星級飯店33家,旅行社34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家),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7家,取得國家導遊資格的386人。全年全州接待入境旅遊者24.6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7.2%;旅遊外匯收入429.05萬美元,增長56.4%;接待國內旅遊者400.84萬人次,增長54.3%;國內旅遊收入3.74億元,增長62.8%;累計旅遊綜合收入17.53億元,增長62.3%。
全年全州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31.11億元,同比增收10.19億元,增長48.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05億元,增收3.02億元,增長30.2%;省級稅收收入完成2.27億元,增收0.61億元,增長36.8%;中央稅收收入完成15.79億元,增收6.55億元,增長71%。全州地方一般預算支出58.80億元,同比增支16.76億元,增長39.9%。年末全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31.97億元,比年初增長22.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47.46億元,比年初增長20.0%。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餘額3,443元,比上年末增加544元,增長18.8%。全年實現保費收入6.11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壽險保費收入4.06億元,增長10.3%;財產險保費收入2.05億元,增長19.9%。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27億元,增長21.6%。其中,壽險給付賠款2.05億元,增長9.0%;財產險支付賠款1.22億元,增長50.6%。
全州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數3.42萬人,比上年增加0.99萬人,增長40.5%;普通高中在校學生數5.05萬人,比上年增加0.14萬人,增長2.8%。科技事業全年共爭取到科技部、省科技廳項目30個,項目經費1,047萬元,其中國家項目3項,經費754萬元,省級項目27項,經費293萬元。《湖北高磷赤鐵礦綜合開發利用技術》項目已獲科技部立項支持,《魔芋組培良種工廠化及標準化繁供體系建設》項目已由科技部計畫立項,繼續實施“星火富民”工程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示範工程。湖北香蓮藥業有限公司、湖北聖峰藥業分別獲得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全州高新技術企業已達6家;全年共申報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項目17個,通過省評審會評審、審定並公示的5項,其中獲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的1項;全州28項科技成果被省科技廳登記認定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全州專利申請量82件。全州26個“申遺”項目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已上報文化部。舉辦首屆“恩施州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活動,開展各類文藝活動18項,土家風情歌舞《比茲卡》市場版出版發行。繼續堅持送文化下鄉活動,全州9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全年完成演出1,743場。全州159個行政村聯通廣播電視網路,全州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4.56%,比上年提高0.23個百分點;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4.85%,提高0.31個百分點;有線電視用戶數22.44萬戶,比上年增加0.71萬戶。重大疾病防治工作落實防治愛滋病配套經費92萬元,對26個鄉鎮衛生院和398個村衛生室進行了規範化改造建設。全州孕產婦死亡率為38.77/10萬,較上年下降22.35/10萬;嬰兒死亡率14.5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7.93‰;住院分娩率為86.1%,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全州全年參合人數274.88萬人,參合率為81.6%,住院補償率32.9%;全年籌集合作醫療基金14,065萬元,其中,農民繳納2,749萬元,各級財政補助11,316萬元;全年合作醫療基金支出10,886萬元,補償總人次110.60萬人次。州田徑隊參加全省青少年年度比賽,獲得1金、5銀、2銅的好成績。
全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74元,比上年增加682元,增長9.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455元,增加894元,增長16.1%;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3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143元,增加295元,增長16.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46元,增加194元,增長9.9%;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51.9%。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1.18萬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其中,4,633名“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全年各項社會保險擴面新增4.92萬人。全州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6.32萬人,其中企業養老保險人數為13.61萬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7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8.10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6.77萬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為4.48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為3.10萬人。全年實際徵收各項社會保險費58,392萬元(含清收歷年欠費),增長14.8%。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州11.27萬名農村特困救助對象順利過渡為農村低保對象,全年共安排農村低保救助資金4,758萬元,月人均救助標準35元,比上年增加25.7元;全年下撥城市低保資金5,600萬元,對2.64萬戶4.83萬名城市低保對象實施了救助,月人均補差96元,同時還發放一次性價格補貼128元,總計618萬元;全州有五保對象1.36萬人,農村福利院110所,集中供養五保對象0.98萬人,供養率71.9%,全年下撥五保供養轉移支付資金1,853萬元;城鄉困難民眾大病醫療救助工作紮實推進,全年下撥救助資金1,686萬元,對全州5,023名城鄉貧困民眾實施了大病醫療救助,人平救助標準3,350元。全年下撥救災款4,113萬元,災民生產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會慈善意識進一步增強,繼續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捐贈活動,募集捐款185萬元,組織“陽光圓夢”幫困助學活動,收到捐款31萬元,幫助137名貧困家庭子女順利進入大學讀書。全年籌集公益金5,980萬元。

歷史沿革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變動,固定形成於1936年。春秋為巴子國地;戰國為楚地;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武陵郡;三國先屬蜀,後屬吳建平郡、武陵郡;兩晉與南北朝宋、齊、梁、北周屬建平郡、天門郡、武陵郡、信陵郡、秭歸郡、業州軍屯郡、清江郡;隋屬巴東郡巴東縣,清江郡清江縣、開夷縣、建始縣;唐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五代先後為前、後蜀所據;宋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許多小羈糜州;元屬歸州巴東縣、施州建始縣,南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先後置散毛、唐崖、金峒、龍潭、忠建、毛嶺、施南等土司;元末明玉珍據蜀時本區為其所控制;明屬夔州建始縣、歸州巴東縣、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南部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設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個宣撫司,9個安撫司,13個長官司,5個蠻夷長官司;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衛,設恩施縣,轄區未變,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置施南府,轄恩施縣、宣恩縣、來鳳縣、鹹豐縣、利川縣,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縣劃歸施州,巴東縣、鶴峰州屬宜昌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存縣,民國四年設荊南道,治所恩施縣,轄恩施、建始、宣恩、來鳳、鹹豐、利川6縣,民國十五年改荊南道為施鶴道,鶴峰州改縣劃入施鶴道,民國十七年改設鄂西行政區,民國二十一年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巴東縣劃入,州域始為8縣之治。民國二十五年改為第七行政督察區,轄區未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區,置專員公署,仍轄原8縣,1955年5月12日改稱湖北省恩施專員公署。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奪權,專署陷於癱瘓,3月2日經湖北省軍區黨委批准,由恩施軍分區成立抓革命促生產辦公室,5月13日改為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廢除革命委員會成立恩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轄恩施市、巴東、建始、利川、來鳳、鹹豐、宣恩、鶴峰7縣1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縣建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從2005年開始,州慶日定為8月19日。

文化遺蹟

【大水井古建築群】
大水井古建築群位於恩施自治州利川市白楊鄉水井村,是湖北省境內目前規模最大、保護較好、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建築群落。它由李氏宗祠、李氏莊園和李蓋五宅院等多部分組成。2002年國務院將李氏宗祠、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三部分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水井村西側的李氏莊園,占地4 000平方米。這座建於民國十三年的中西結合風格的建築物,內有24個天井174間房屋,多為二層或三層樓房,設有大廳、套房、客廳、小姐房、賬房、倉房、縫紉房、工匠房、磨坊等。主殿三進,正殿上部雕花飛龍,下部拱門走廊,中西合壁,匠工精湛。24個天井全石條壘砌,整個莊園層疊錯加,雕花撲面,令造訪者目不暇接。
在莊園西門橫過山道200米山崖邊,用巨石保坎合圍著的李氏宗祠巍然屹立。這座建於1846年的仿成都文珠院構造物,占地3 800平方米,在8.8米高的巨石圍牆裡面,構成了3個大殿、4排廂房、6個天井、69問房屋。大殿作為建築物中心,呈台階式,內設講禮堂、宗祠、倉庫、銀庫、財房、客房、族長、職員住房。祠堂東側有口水井,被高牆圍住,由祠堂西屋下至井口有72級台階,井裡終年出水,供李氏宗祠人飲用,大水井因此得名。
【魚木寨】
魚木寨位於利川西部,明代屬龍陽洞土司地,為歷代土司盤踞和少數民族起義軍征戰地點。魚木寨東西北三面陡壁如削,僅東面山脊樑上一條棧道直人“魚木寨”石門,寨貌形如瓢勺,棧道下懸崖百丈,遠方更有船頭寨山崖石壁和千韌深澗映襯,使得寨堡更加壯觀和險峻。寨堡絕壁東面和北面,鑿有古棧道3處,遊人可從古棧道的“卡門”、“亮梯子”、“石壁鑿梯”上下,峭壁下為古代穴居景觀,古人居住、榨房、鑄幣崖穴近100處。寨堡內有良田500畝,居民500餘人,保存完好的清代碑墓、皇帝誥封牌坊、明清鄉間學堂、陰宅陽宅同室的奇妙景觀和石刻雕花藝術精湛的“夫妻墓室”以及石屋居民多處。
魚木寨上古代多為兵事紛爭之地,後又設為鹽卡,傳說明代初期與朱元璋鼎力抗衡的陳友諒部隊由鄂人川,餘部到此憑藉寨頭天險安營紮寨,又因寨上人與寨下人為魚木寨苦苦相爭,寨下人久困寨堡不得,感嘆“攻寨若同椽木求魚”而得“魚木寨”名,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佛寺
仙佛寺摩崖造像位於來鳳縣翔鳳鎮關口村酉水河畔西岸,由酉水西岸一座紅沙石石壁上產生摩崖造像和在造像下形成千年古剎佛堂而成“仙佛寺”。
石壁前原有三層木結構窟檐,第一層有牌坊式北向山門,居中為觀音堂,前設乾欄式吊腳樓伸向河面。三面圍以踩花欄桿。南端為僧舍和客房。第二層為鐘鼓樓。第三層為大佛殿。民族式建築雄偉壯觀,寺前古木森然,現存2lO米石壁中鑿刻有18龕摩崖造像的佛像,以及佛像下尼姑寺庵一所,為湘鄂渝黔邊界上的佛教聖地。
仙佛寺石壁中段的3個大龕,距寺廟地面14.6米,中龕為仙佛寺摩崖造像之代表,鑿一佛二弟子三菩薩五尊像,龕高6.3米,坐佛通高5.3米,坐高3.7米。左弟子通高2.8米,左菩薩通高3.2米。佛低平平肉髻(清代修補為螺髻),著雙領下垂袈裟,內著僧祗支,右手殘損,左手上舉,雙腿下垂為善跏趺坐式。大衣下擺作同心圓式披覆座上。佛座似為束腰仰覆蓮圓座。二弟子著袈裟,雙手合十侍立,袈裟下擺內束。菩薩戴高冠,帔帛垂於腹腿之際二道,中間作結,左手下垂,右手上舉,左菩薩右手似持淨瓶。龕北龕南各鑿有一佛二弟子三尊像,坐佛通高5米,坐高3。4米,弟子高3。8~4米。據北京大學宿白等文物考古專家鑑定,該處文物具有明顯的初盛唐風格,與中原地區關係密切,在兩湖(湖北、湖南)地區首屈一指,為研究川鄂湘黔地區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仙佛寺為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唐崖土司皇城遺址】
唐崖土司城遺址位於鹹豐縣尖山鄉唐崖河畔,占地4平方千米。元置唐崖軍民千戶所,明洪武七年改長官司,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屬鹹豐縣,乾隆元年駐通判,乾隆三十七年駐把總。
明萬曆天啟年間,土王覃鼎屢建戰功,聲威顯赫,夫人田氏精明能幹,治理有方,土司城修整一新,3街18巷36院縱橫交錯,城內設有教場、閱台、萬畎園、大小衙門及左右營房。400餘年雨蝕風化,木質建築於20世紀70年代失去最後輪廓,但條石鋪設的街巷、土石壘砌的城牆仍清晰可見。
皇城內現保有完好的古代建築有垣侯廟及廟裡的石人石馬、司城牌坊、土王墓及田氏夫人碑。
垣侯廟在唐崖河西岸昔日土司城的進口處,廟宇台階依舊,今人仿古重建垣侯廟宇一座,內有兩尊石人石馬對峙山門,廟後為張飛祭台。至今仍有遊人供燭祭拜。石人石馬高2米,長3米,馬勢若奔騰,人背雨傘,舉手執髫,體態雄健,造型生動,為歷代文人所讚賞。
順廟左上行300米,有土司城屏障石牌坊一尊,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皇帝賜修。牌坊高6.8米,寬6.03米,全石仿木結構,橫額正面書“荊南雄鎮”,背面書“楚蜀屏翰”,8字蒼勁有力,全為陰刻,石牌坊兩面還刻有“土王
夜巡”、“麒麟奔天”、“雲霧騰龍”、“哪咤鬧海”、耕耘、樵夫、漁人、閱讀等故事圖案。
牌坊平壩山後有土王墓一座,置拜台、墓室,室外拜台寬闊,玉石欄桿裝飾。墓室並排4問,四壁石牆,花紋精緻,設有棱動石門開啟。門外為仿木石結構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築,屋面雕飾筒瓦,脊翹龍首,檐下斗拱,廊柱挺立,墓室現為空穴。
土王墓後為田氏夫人和無名墓,前立墓碑,建於崇楨十二年(公元1639年)夏季,碑後墓堆用磚砌石壘,四周林木蔥鬱。
距土王墓後200米遠的玄武山上,有兩株合圍4.7米、高40餘米的古杉,枝葉繁茂,相傳系土王覃鼎和夫人田氏共同栽培而成,人稱“夫妻杉”。
唐崖土司皇城緊連鹹豐朝陽寺電站水庫,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坪巨猿洞
高坪巨猿洞位於建始縣城東北33千米的高坪鄉高店子集鎮西南太陽槽半山腰處,具有東西兩個洞口。整個洞穴全長315米。20世紀70年代,當地農民以挖洞穴龍骨出賣賺錢,在東洞口刨開泥層獲得化石向供銷社出售。化石輾轉出口到香港,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專家發現,追源尋至建始高坪,繼而發現巨猿化石3萬餘枚。洞穴之下存有現已乾枯的古河床,有巨細卵石流砂,北邊一條小河自南流人巨穴,伏流2 000米而出,洞內伴生動物層種多樣,為世界罕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化石研究所的專家鄭韶華等人多次來建始進行科學考察,並將“早期人類起源及其環境背景研究”科研課題列入國家“九五攀登項目”,進行古人類和石器研究,初步推論建始高坪巨猿牙齒化石為120萬~250萬年前的早期直立人化石,並命名高坪巨猿牙齒化石為“建始直立人”遺址。早期從事“建始直立人”研究的科學家並為巨猿洞起名“建始直立人遺址”。該地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建有牌樓和展牆於洞穴之中。
【高坪巨猿洞】
高坪巨猿洞位於建始縣城東北33千米的高坪鄉高店子集鎮西南太陽槽半山腰處,具有東西兩個洞口。整個洞穴全長315米。20世紀70年代,當地農民以挖洞穴龍骨出賣賺錢,在東洞口刨開泥層獲得化石向供銷社出售。化石輾轉出口到香港,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專家發現,追源尋至建始高坪,繼而發現巨猿化石3萬餘枚。洞穴之下存有現已乾枯的古河床,有巨細卵石流砂,北邊一條小河自南流人巨穴,伏流2 000米而出,洞內伴生動物層種多樣,為世界罕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化石研究所的專家鄭韶華等人多次來建始進行科學考察,並將“早期人類起源及其環境背景研究”科研課題列入國家“九五攀登項目”,進行古人類和石器研究,初步推論建始高坪巨猿牙齒化石為120萬~250萬年前的早期直立人化石,並命名高坪巨猿牙齒化石為“建始直立人”遺址。早期從事“建始直立人”研究的科學家並為巨猿洞起名“建始直立人遺址”。該地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建有牌樓和展牆於洞穴之中。
【何功偉】
五道澗大田埡口慷慨就義。何功偉犧牲時,年僅26歲。解放後,恩施市人民政府在五峰山為二烈士建立烈士紀念碑,方家壩也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劉惠馨的愛人馬識途創作長篇小說《清江壯歌》,何功偉烈士的遺霜許雲捐資鑄造何功偉銅像放在恩施州博物館內,並建有功偉國小、功偉公路。
【葉挺囚居紀念館】
葉挺囚居紀念館位於恩施市城西郊後山灣公路旁。有兩層展廳共330平方米,一層展廳內陳列著葉挺生平事跡及各個時期的照片100多幅,1984.年對外開放;二樓為專題展廳。抗戰時期,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時,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主席陳誠軟禁新四軍軍長葉挺在此。
1939年,新四軍軍長葉挺被捕。陳誠借與葉挺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同窗學友的關係,向蔣介石要求做葉挺的“轉化”工作,將葉挺將軍於1942年冬押往恩施。葉挺的夫人李秀文、長女葉揚眉也隨同抵恩。為看守方便,選中後山灣劉金貴的民房作為看守囚居之地。葉挺及其妻女被囚居到此後,陳誠派特務充當“勤務兵”,白天監視,夜晚看守。次年夏,葉挺與妻女被轉押至廣西桂林,年底同次子葉正明、四子葉華明、女兒葉揚眉又押至恩施這棟民房囚禁。
葉挺在恩施囚禁期間,大義凜然,與國民党進行了堅決鬥爭,揭露了國民黨破壞國共合作、製造內亂、圍剿我新四軍抗日將士的血腥罪行。葉挺被囚期間自己開荒種地,飼養家禽,親手種植茶樹,茶樹至今茂盛,老百姓稱之為“將軍田”。1944年經中共中央與國民黨交涉,葉挺終於出獄。經恩施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在飛回延安途中,葉挺與王若飛等人一同在安塞地區遭空難去世。恩施市葉挺紀念館現為恩施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湖北省國防教育基地。
【滿山紅烈士陵園】
位於鶴峯縣城對面八峰山腳下的滿山紅烈士陵園八因滿山紅杜鵑花盛開而得名。1962年建園,1978年重修,立有高22米的“湘鄂邊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以紀念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鶴峰蘇區犧牲的英雄兒女。青松翠柏中,安葬著紅三軍第九師師長段德昌、湘鄂邊蘇區創始之一的紅三軍第
九師參謀長王炳南、湘鄂邊蘇區重要軍事幹部賀英的忠骨。
1928年,“八一”南昌起義失敗之後,起義總指揮之一的賀龍同志,放棄去蘇聯學習的機會,向黨中央提出返回湘鄂邊,在洪湖、桑植、鶴峰一帶組建中國工農紅軍,得到黨中央的同意。1928年3月,賀龍、關向應、段德昌等人在洪湖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紅二軍團。1929年初,賀龍率領紅軍主力解放鶴峯縣城,在鶴峰創建了湘鄂西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賀龍同志11次進出鶴峯縣城,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馳騁於湘鄂邊,開展了與國民黨軍隊長達數年的艱苦卓絕的戰鬥。後於1934年奉黨中央之命由貴州轉戰北上,與中央紅軍在陝甘寧會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
1928~1933年期問,由於紅二軍團重要領導人、中央特派員夏曦同志執行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搞所謂的“肅反”運動,致使一大批紅二軍團的黨政軍領導被當作“改黨派”殺害,紅三軍第九師師長段德昌、王炳南等紅軍高級指揮員均在其中。段德昌在自己同胞的槍彈下就義於巴東金果坪。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段德昌為革命烈士。
在湘鄂西根據地,賀龍兄妹5人投身革命,胞姐賀英在1928~1933年期間任湘鄂川黔邊區聯防游擊隊司令,司令部就設在鶴峯縣,在以鶴峰太平為中心的桑植邊界堅持游擊戰爭7年之久。於1933年5月在太平洞長灣游擊隊駐地遭數倍之敵偷襲。為掩護游擊隊撤退,賀英與二妹賀戊姐同敵軍展開殊死搏鬥,終因寡不敵眾,姐妹二人壯烈犧牲,掩護了游擊隊其他領導人徐煥然、廖漢生、向軒等人率隊安全轉移。賀英游擊隊後改編為紅七師七十二團,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為中國革命立下了赫赫戰功。從鶴峰蘇區走出的廖漢生、張才千、賀端齋、關向應等成為共和國將軍,賀龍軍長也成為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秋風亭】
秋風亭坐落於巴東縣信陵鎮,距長江邊大約210米。最初的秋風亭(又名寇公亭)為北宋名相寇準任巴東知縣時所建。寇準在任期間,改造窮鄉僻壤,為民造福,深得愛戴,被稱為“寇巴東”。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寇準在縣城內修建“秋風亭”、“白衣亭”(白衣亭後被毀壞),並親自在亭前植樹,經常登亭賦詩抒懷。秋風亭漸漸成為長江一帶巴東縣城內的人文歷史景觀,不少外來文人墨客必來拜謁。 南宋末,巴東縣城由江北遷至江南的金字山北麓,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秋風亭已“棟宇傾頹”,剛到任的巴東知縣盛杲遂將秋風亭及寇公祠,從江北舊縣坪城遷到江南的縣城內(即今秋風亭所在地信陵鎮),翌年竣工,盛杲親自寫了《重修寇公祠記》。當時秋風亭附近建有多座寇公祠建築,具有相當規模。後來秋風亭又經歷了清康熙初年、嘉慶初年、嘉慶二十一年、同治五年多次修復。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知縣朱祖蔭又重修秋風亭,現存秋風亭系此時重建之物。1991年再次經過維修,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秋風亭位於長江三峽庫區175米線以下,將在2009年前隨其他文物搬遷至新縣城巴東長江大橋東側雲沱古建築搬遷恢復工程保護區內。
五里坪革命舊址群】
五里坪革命舊址群位於鶴峯縣城西60千米五里坪鄉集鎮鶴峰至湖北石門公路線上,有革命舊址紀念建築117間,建築面積2 300平方米,街道長約250米。
1930~1931年,紅軍主力東進洪湖後,湘鄂邊特委與聯縣政府在五里坪設立指揮中心,指揮湖南湖北六個縣開展反“圍剿”鬥爭,鞏固了湘鄂西根據地,保住了大後方。人口不過6萬的小縣鶴峰,參加革命的就有3萬餘人,3 000餘人為革命捐軀。指揮湘鄂邊革命鬥爭的湘鄂邊特委、鶴峰中心縣委、湘鄂西前委、中華蘇維埃湘鄂邊聯縣政府、紅四軍、紅二軍團、湘鄂邊獨立團及其工會、婦聯、共青團、童子團等組織在此辦公,歷時一年之久,成為湘鄂邊中國工農紅軍實行武裝割據戰略後方和總策源地的代表性遺存物。舊址群里的具有土家民居特色的建築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是湘鄂西一帶保存最好的鄉村集鎮民居建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賀龍夫人薛明及賀龍之女賀曉明、華中工學院建築學家張良皋,以及湖北省民族宗教委員會,對五里坪舊址群的歷史功績和建築藝術均作出極高評價。它是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開展武裝割據鬥爭最早、歷時最長、土地革命最深入,反“圍剿”最為慘烈的一塊革命根據地的見證。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恩施歷史文化名城】
恩施歷史文化名城,為湖北省人民政府1991年公布。恩施上古傳為廩居國地,春秋為巴子國,戰國屬必楚巫郡,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晉置沙渠縣,後周為施州清江郡,隋代義守初改為施州清江縣。唐屬江南道,宋、元屬清江縣,元代始行土司制。明代設施州衛,清雍正七年改稱恩施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忠孝安撫司設定施南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抗戰時期作為湖北省政府I臨時省會,建國後是恩施地區專署所在地。1983年12月1日成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將此作為州
府所在地。現存施州古城牆遺址、文昌祠、武聖宮,城外葉挺將軍紀念館、連珠塔、何功偉就義地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當年國民黨軍隊第六戰區司令部官邸舊址等建築物。
恩施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恩施市六角亭老城區,最早建於宋代。南宋理宗淳祜三年(公元1243年)五月依象牙山到瑞獅岩一帶始築土城,經元、明、清三朝拓址開石,構成了以象牙山為軸心的東臨清江,北依山巒,西南環溪水的不規則圓形城垣。據《恩施縣誌》載:“恩施為附廊首邑,縣城即郡城也,周圍凡五里七分有奇,崇二丈四尺五寸,分四門:東日:‘迎恩’,南日:‘朝陽’,西日:‘金華’,北曰:‘拱辰’。”東北臨清江,西南環溪水,串樓警鋪,錐堞鱗列。四門之上各有下檐桅樓,樓中各有三層楹,東門樓中,建有官倉數十廒,南門樓中,祀關帝於其上。
恩施古城自中華民國初期開始向外牆外延伸、擴張,又由於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宋元土城已不見蹤影,現存明清建築城牆及西門南門,城牆全長2700米,東門段將隨著“親水走廊”的建成而再現原貌。
【巴東舊縣坪遺址】
考古學家始於1980年春在巴東三峽地區進行文物調查中發現舊縣坪遺址。1994年春,考古學家制定考古發掘規劃,定為A級發掘點,後經多次發掘,特別是2002~2003年,以武漢大學為主並聯合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發掘隊伍,對舊縣坪遺址作了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發現了六朝時期的城址,完整地揭示了宋代巴東縣治的整體布局,填補了我國這一歷史段中考古資料的空白,被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舊縣坪遺址分為衙署建築、官府建築、廟宇建築,具有冷藏功能的倉窖和夯築城牆。衙署建築內,有3座大型保存完好的建築群,總面積1 600平方米,分屬北宋早、晚期以及南宋時期。在衙署建築的東側,即為官府建築,南北長11.7米,東西寬13.8米。該建築為兩進,面闊為五間。官府建筑西部南側一塊實出的台地上,為廟宇建築,南北長約15米,東西寬約20米,面積計300平方米,始建於隋唐,後經北、南宋兩次改建,建築非常講究,名噪一時的“寇公祠”遺址即在此地。發掘出磚砌牆體、門址及用磚鋪設的迴廊路面,石蓮花紋門柱礎,以及大型石雕、陶、琉璃建築構件,如板瓦、筒瓦、花紋各異的瓦當、脊獸、鴟吻等,此外還有佛座的蓮心瓣片、佛手、佛腳等廟宇遺物以及北宋時期的大量文化娛樂用品。巴東舊縣坪昔日的繁榮,與宋代名相寇準的政治生涯密切相關。他為任巴東縣令四年,使巴東成為三峽內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代名人到訪巴東均以瞻仰與寇準有關遺蹟為主,稱宋代巴東縣為“寇相縣”或“寇公城”。

詩文

中國青年經濟學者,新加坡共和國新神州藝術院名譽院士高級書畫師、中國書法研究院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李青林八十年代創作了歌頌恩施自治州的詩詞。全文如下:
鄂西開發歌
第一章 天賦
天宮作運力,海底為山川。三龍環相臥⑴,九水滋天然⑵。茫茫晨海霧,點點露青山。山下滂沱雨,山上艷陽天⑶。腰束春秋裙,頭裹白素娟。山大氣候小,垂直四季天⑷。五帶潤且濕,適宜植物繁⑸。恐龍棲沼澤⑹,冰風吹水杉⑺。澗深猿聲幽,鶴白鳴瀑泉。雄獅振山威,猛虎逐鹿猿。鷹翔驚野兔,竹動唱山蟬。蟒蛇纏古樹,大鯢戲清漣⑻。果汁石上流,桔柚樹壓彎。物隨變遷易,唯此生安然。禽獸五百種,植物有三千⑼。古大名珍稀,當代植物園。山高雲更低,密林隱景觀。格子石林奇⑽,龍洞吐雲煙⑾。金窟新世界⑿,騰龍府洞天⒀。夷水八百里,排歌流千年⒁。神農小三峽,怪石列兩岸。故址土司城,廿巷三十院⒂。天賦資源豐,歷代避戰亂。
第二章 窮困
渭黃淵源澤華夏,東夷蚩尤衍生息⒃。炎黃強盛南擴展,洪荒垓野狼煙起。江淮碧濤綠染紅,樹枝石尖掛血衣。號號啕啕多悽慘,倉倉惶惶逃南西⒄。山大林密隱三苗,樹葉遮寒果充飢。白天常與獸為伍,晚上石窟風寒避。黑赤二洞生五姓,擲劍浮土推廩君⒅。同稼同檣同咂酒⒆,共狩共獵共生棲。男兒狩獵林深處,隻身擒虎抽筋皮⒇。齊躍山上馴野馬,天山坪下射獐麂。十月高寒雪封山,千里凜冽刀風疾。山曠雪白身更紫,林靜雲黑腳印密。獵山無獲空歸去,道旁草深雪掩屍。春山春風春花開,河靜河平河魚肥。山暖萌病無銀治,芳草墓頭紙錢飛。秋夏梅雨山洪發,木屋卷浪號天地。田間歸晚餓虎圍,家中小兒狼叼去。白天采果搏蟒蛇,晚上鼠蠍鑽被裡。自古此地貶大賢(21),戰亂流民避鄂西(22)。風調雨順好年景,不常飯稻蔽無衣。為何山富人窮困,豈歟山民無氣力?刀耕火種幾千年,漢蠻不通山門閉(23)!
第三章 開發
嗬嗬耶風裹石工號(24),嗚嗚餵幽谷翻天雲(25)。薅草鑼鼓歌五月(26),艷陽農夫鞭打春(27)。水田嬰兒睡背簍,壑溝山民畲荒墾。吊腳樓下水翻車,苗寨筒車竹後隱。石懸路掛無路徑,隔澗談話不見人。木葉曲曲茶叢飄,竹笛悠悠繞漆林。樑上臘肉掛數載,吃鹽穿衣靠客民(28)。婦女下田種且收,男兒在家侍客賓(29)。新婚土司先過夜(30),改土歸流洗舊陳(31)。招工引匠進大山,開採礦山冶磺磷(32)。五家綠茶貢天子,山珍奇貨商京津(33)。茅壩生漆瀝域外,板橋黨參滋夷人。聚寶金甌遭蠶食,八方狼煙壓國門(34)。喪權辱國天晴晚,大江上下起風雲(35)。旌旗擁紫半邊秋,江風吹綠二月春(36)。日寇踐踏山河碎,山風吹來國民軍。忽聞村外馬蹄疾,山犬咬夜人逃遁。幾隻雛雞被掠去,半間茅屋化灰燼。菸斗抽盡山間霧,獵槍懷抱數星辰。山野烽煙二十年,胰膚鱗傷土家恨。晨霞燒紅連珠塔,河邊枯柳吐新韻。清江浪歌龍船調(37),竹枝詞賦盛世情(38)。昔日無災人餓死,今日風調國家賑。雲峰天塹架虹橋,馬達聲遠和泉琴。劈天開地造良田,山腰渠水似練巾。銀燕穿雲繪藍圖,鑽塔勘山探礦銀。雲壑水電千萬瓦,煤鐵磺磷億萬噸(39)。忽然一陣狂風起,吹石成鋼土成金。駕雲騰霧飄飄上,一夜成仙進天門。伐林造爐冶丹汁,家家戶戶砸鍋盆。滿山翠衣風吹去,裸露廋骨雨沖淋。無家白鶴尋歸處,綠殿山王無棲身。平衡天地失陰陽,風暴洪災時時頻(40)。鄧公全會挽狂瀾,撿石補天澄乾坤。民族平等同為主,建州自治土苗心(41)。山城泛歌天不夜,擺手踩鼓舞欣欣(42)。四方納賢引科技,八十年代孟嘗君(44)。經濟薄弱無元氣,雄心勃勃難從心。豐物寶地人貧困,急煞京城睡不穩。書記總理吃和渣,農業部里派農神。立體開發山和水,天然資源成商品。地膜包穀三千尺,五大基地遍布分。刺梨飲料健五腑,黃蓮佳湯清六根。獼猴桃酒香九洲,橘子罐頭筵上珍。糧援項目待實施,溫飽工程脫貧困(45)。鄂西林海正恢復,千秋萬代蔭子孫。而今我作開發歌,吟詠開發鄂西人。
注釋:
(1)三龍:三山,指巫山、武陵山、齊躍山。鄂西有此三山構成。巫山在北部,武陵山在東南部,齊躍山在西。
(2)九水:指恩施自治州的清江忠建河野三河馬水河鬱江、唐崖河、酉水漊水沿渡河九條主要河流。
(3)山下滂沱雨,山上艷陽天:鄂西山大海拔高,降雨豐富,夏天常常出現山上晴空萬里太陽直射,山下陰雲密布大雨滂沱的自然現象。
(4)“腰束春秋裙······垂直四季天”四句:鄂西氣候立體變化大,海拔從66.8m到3005m。從海拔66.8m到500m屬炎熱較濕河谷氣候,從500m到800m屬溫暖濕潤低山氣候,從800m到1200m屬溫和濕潤中山氣候,從1200m到1500m屬溫涼潮濕高山氣候,從1500m到3005m是寒冰過濕的大高山氣候。故在酷熱的暑天,到大高山上也要穿厚衣服。
(5)因鄂西處於我國西部高原與東部丘陵的過渡地帶,是南北區系生物交匯滲透中心,境內交叉懸殊。從高到低相當我國五個氣候帶,且有大巴山和巫山作屏障,第四世紀冰川影響微弱,成為古生物的“避難所”。在其他地方不適應生存的生物,在這裡卻能生長。
(6)恐龍:遠古動物,今已絕跡。
(7)水杉:遠古植物,現在鄂西生長良好。屬世界古稀樹種,被譽為“地球活化石”,國家一級保護樹種。
(8)大鯢:俗稱娃娃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9)據有關部門調查,鄂西植物資源有215科,約3000餘種;動物146科,500餘種。
(10)格子河:在把東縣境內,兩岸石林造型奇特,風光奇旎,可與湖南張家界媲美。
(11)龍洞:在恩施市郊。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曾令陳誠在此建亭避暑。
(12)金窟:指鹹豐縣境內的黃金洞。在此溶洞下河水穿山而過,洞內構造奇特,上下三層,石鐘乳造型萬象。1984年胡耀邦曾游此洞。
(13)騰龍洞:在利川市,全長25.2公里,洞口寬61.5米,最高處110米,比美國卡斯巴德洞還長,稱為世界之最。此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鍾乳懸空。小溪、平湖、石峰密布,山、水、洞、石渾然一體,雄渾壯觀。1986年趙紫陽、王任重曾游此洞。王任重題寫了“騰龍洞”。
(14)夷水:古清江名,全長800公里,發源於利川市西南齊越山龍洞溝。土家先民沿此江西遷。排歌:每年春汛有大量木排分由清江、酉水、漊水流放到長江及洞庭湖。排工放排時喊的號子鏇律高亢,一領眾和,領唱者根據勞動時的需要即興而編以指揮勞動。
(15)指鹹豐縣境內的土司王城遺址。街巷院落遺蹟明顯,計當時有3街18巷36院。現殘存的僅有牌樓、張王廟的石人、石馬和土王墳墓等。據考證是當今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土司王城遺址。
(16)歷史記載,我國遠古時期由黃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集團組成,分別占據黃河、渭水、江淮地區。黃帝是漢族祖先,炎帝是古羌人祖先,蚩尤是夷人祖先(見梁聚五著《苗夷民族發展史·蚩尤與黃帝之爭》)。
(17)黃帝與炎帝互相爭鬥,“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黃帝又向東發展,與九黎蚩尤發生戰爭,蚩尤部落解體,倖存者南逃與活動在江淮荊州一帶的蠻夷結合,組成三苗集團。後來,夏禹又打敗三苗。三苗滅亡後,其大部分遺民西遷進了大山區。三苗的歷史又倒退到原始社會向氏族公社過渡時期(見梁聚五著《苗夷民族發展史·蚩尤與黃帝之爭》)。
(18)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南蠻列傳》載:“巴郡南部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譚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於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余姓悉沉,唯務相獨浮,故共立之,是以為廩君”。《山海經·海內經》云:“面南有巴國,太皞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巴人是土家族的先民。
(19)咂酒:《鹹豐縣誌》載:“咂酒,俗以麴櫱和雜糧於壇中,久之成酒,飲時開壇,沃以沸湯置竹管於其中曰咂竿。先以一人吸竿,曰開壇,然後彼此輪吸。初飲時味甚濃厚,頻添沸湯則味亦漸淡,蓋蜀中釀法也”。
(20)鄂西少數民族的性格強悍,不怕死。在打獵時窮追不捨,以獲捕而後止。土司練兵的方法就是打獵,一人縛虎,二十人助之,以斃為度。
(21)大賢:指張道古。《施南府志》載:“張道古,字子美,臨淄人。唐乾寧年間遷左拾遺,上書國家有五危二亂,貶施州司戶參軍”。此句意為鄂西自古荒涼窮困,不是人居住的地方。
(22)鄂西現有27個民族,大部分是歷代躲避戰亂而逃難至此。但也有為平息散毛叛亂的官兵在此安家落戶的。
(23)歷代封建統治者,對鄂西少數民族執行民族壓迫政策,在政治上實施羈縻州郡政策制度。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控制與反控制。當中原封建統治者國力強盛就被控制,否則就實行反抗,循環往復,這就是鄂西幾千年的歷史。因此,鄂西生產力十分落後。在宋神宗時,李周任施州通判,看到當地群“獠”不習牛犁,就劈地數千畝教他們使用。從此,兵食雖足,才開始推廣牛犁。黃河流域在西漢就已使用牛犁。而千年後的施州,還是伐木燒畲,刀耕火種,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還未完全消除此原始的耕作方法,可見其生產力的低下。
(24)石工號:即石工號子。石工在開山採石、修塘堰、造梯田、蓋房修路時所喊的號子,一領眾和,領唱高亢,眾和有力活潑。
(25)翻天云:白族在深山幽谷活勞動地頭引吭高歌的山歌。
(26)薅草鑼鼓:《來鳳縣誌》載:“四五月耘草,數家共趨一家,多到三四十人。一家耘畢,復趨一家。一人擊鼓,以作氣力,一人鳴鑼,以節勞逸,隨耘隨歌,自叶音節,謂之薅草鑼鼓”。
(27)打春:古時鄂西山民在立春日以彩鞭打土牛,叫打春。意為一年開始,預祝豐收。
(28)鄂西山大人稀,交通閉塞,山民們種養的東西不能變成商品,只得自用。他們養有很多豬,每年都要殺幾頭豬掛在廚房,薰成臘肉以儲存,吃一年不變質。他們的油鹽醬醋,棉花、布匹等生活用品,靠山外的商人、馬幫運進山里。
(29)《恩施縣誌》載:“鄉間避處,男坐家中,接賓客飲酒食,而刀耕火種,皆婦女。”
(30)過去土家族姑娘結婚,要先送給土司睡一晚上,再到婆家去。土王死後,再去廟裡敬他一次。此陋習在該土歸流後被革去。
(31)改土歸流:清雍正年間,廢除土司制度,實行流官制度,謂之“改土歸流”。改土歸流實質上是廢除了歷代少數民族的民族隔離政策,各民族間、地區間可以自由往來,促進了商業、生產的發展,技術的交流,使經濟文化得到發展。
(32)《施南府志》載:“乾隆三十八年(1173),因本縣產硫磺,招商開採。到四十四年(1779),省局積存余磺,奏明停采。五十四年(1789),總督畢沅,巡撫慧令題準,將恩施前封閉之礦,仍招商開採”。
(33)《來鳳縣誌》載:“賈人列肆,所賣漢口、常德、沙市之貨不一,廣貨、川貨,同事皆有,京貨陝貨亦時至。······邑至卯洞,可通舟楫其直達江湖,縣境與臨邑,所產桐油、靛、棓俱集於此,以江右楚南貿易糜至,往往以桐油諸物,順流而下,以棉花諸物逆水而上”。
(34)此兩句系指清光緒三十六年(1900)英法美俄日意德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侵華聯軍,企圖侵吞東三省。
(35)“喪權辱國天晚晴”:意指八國聯軍在光緒三十六年(1900),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清政府全盤接受條件,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簽訂了屈辱的《辛丑條約》。“大江南北起風雲”:意指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運動,於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36)旌旗擁紫半邊秋:1926年秋,董必武先後將鄂西籍在武漢、宜昌等地的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黃大楨、黃大鵬、張畢甫、廖景坤、聶冬青、朱光欽、徐伯堅、黃興武黃子全、張昌岐、劉岳生、楊維藩、徐錫如、陳子傑、陳世松等派回恩施,發動農民運動。此句意指革命根據地的紅旗把秋天都染成紫紅色了。江風吹綠二月春:1927年春,北伐軍進入了兩湖地區,北洋軍閥趨於崩潰,恩施地區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風起雲湧。巴東縣開展“反驗紅契”鬥爭,建始縣在田家壩實行了“二五”減租,恩施縣提出了“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男女平等”、“產除貪官污吏,建立廉潔政府”等口號。此句意指鄂西的革命運動如千里江風吹醒了受壓迫的各族人民。
(37)龍船調:利川土家族民歌,被評為世界19首優秀民歌之一。
(38)竹枝詞:原是巴渝一帶民歌,限於七言格律,盛行於唐。當時竹枝歌相和之聲“竹枝”二字於七言詩第四字之後,“女兒”二字和於句尾,故名“竹枝”。唐詩人劉禹錫過巫山,聽到在山上勞作的人所唱竹枝歌,作九篇“竹枝詞”。
(39)鄂西水能礦產資源豐富。據有關部門勘查: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為439萬千瓦,已發現的各類礦產54種,305處。其中已探明儲量的主要有:煤2億多噸,鐵11億多噸,硫鐵礦5039萬噸。
(40)五十年代全國大辦鋼鐵時,鄂西砍山煉鋼,使森林遭到嚴重破壞,野生動物消逝,水土流失,生態失去平衡,災害頻發。根據近29年記載,大暴雨共發生10次。其中1980年和1982年各發生兩次。損失最大的是1989年7月11日,降雨量在133毫米以上,恩施地區清江水位高達420.63米,比解放以來最高水位(1980年420.19米)高出0.44米,比1896年的420.75米只少12公分。沿江地帶房屋、田地被洪水淹沒。全州(1983年恩施地區改成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後又改名為恩施自治州)有4814戶受災,2.31萬畝農田被毀,直接經濟損失1606.1萬元。
(41)1983年12月1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現改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2)擺手踩鼓:即擺手舞。苗族稱踩鼓舞、苗歌舞、椎牛會。擺手舞是土家族一個古老舞種,由“巴渝舞”演變而成。土家語稱“舍日巴”,可由幾人,多至上千人聚集在一起,圍繞燈或篝火,在土老師的帶領下隨鑼鼓而跳。表演內容為勞動生產動作。苗族跳踩鼓舞時,邊歌邊舞。
(43)鄂西自治州成立後,實行開放政策,廣引外地人才、技術,開發鄂西。“孟嘗君”:戰國時齊國貴族,襲封於薛(今山東騰縣南),稱薛公,號孟嘗君。門下有食客三千人,為其出謀劃策,以圖富強。
(44)1984年4月,總書記胡耀邦視察鄂西,1985年4月,總理趙紫陽、政協副主席王任重等也來鄂西視察。他們和鄂西人民一起吃“合渣飯”。國家農業部於1986年派工作組到鄂西來指導開發利用資源,扶持脫貧。
(45)糧援項目:指世界糧食計畫署對溫飽線以下的貧困地區實行無償援助糧食,使該地區人平收入超出貧困線的項目工程。鄂西是分項目之一。1989年4月,世界糧食計畫署派遣主管中國項目的高級官員特布里斯為項目評估團團長來鄂西進行考察,擬定了《項目評估結果與報告》,1990年5月提交該署第29屆執委會批准。項目內容包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水土保持林,興建果茶園等。溫飽工程:國務院對貧困地區給予物資、資金支持,開發資源,提高糧食產量,解決溫飽問題的工程。這裡泛指對貧困地區採取的一切開發措施
釵頭鳳·登連珠塔
壬戊年仲暑
攬雲壑,登高閣,一江碧水鼓秋色。空山暮,殘陽塗。去鳥回翅,共語翠竹。住!住!住!
山風瑟,明月灼,華城浸江清歌落。石階路,銘芳步。清江水碧,芳心永駐。牢!牢!牢!
遊仙詠·龍洞
壬戊年暑秋
千壑秋來風景異,綠潭蒼龍養生息。奇窟怪洞不見底。白雲里,遙看瀑布紫煙起。
清泉一掬爽人意,游魚群群戲漣漪。玉液無雜去臉泥。人不累,蒼山悠悠白雲低。
竹枝詞二首
乙丑年孟秋
一 問兒
樹下溪邊竹林後,戲水牧童捉泥鰍。天晴何故不進學?山高路遠無處宿。
二 家訪
樓上藤枝掛獼猴,刺梨逐波石澗流。漆林傳來喝犬聲,歸來捧出包穀酒。
過利川
春高無蝶花爍眼,耕直田平水映天。二三村女擷薇菜,四五嘉陵停林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