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民居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風景優美的武陵山區,境內溝壑縱橫,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屬亞熱帶山區氣候,常年霧氣繚繞、濕度大。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土家人結合地理條件,順應自然,在建築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勢,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觸地面少的房子,減少對地形地貌的破壞。同時,力求上部空間發展,在房屋底面隨傾斜地形變化,從而形成錯層、掉層、附崖等建築形式。這也確證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築的基本形態。

基本概況

土家族民間建築。傳統住房分木架屋和茅草屋二種。富有人家的木架屋常構成庭院式,多雕梁畫柱,板壁磚牆,房頂

土家民居土家民居

蓋瓦。在正屋邊配上吊腳樓,樓台騰空,樓上一般做“姑娘樓”,是姑娘們的活動場所,也是主人陪客人聊天的地方。茅草屋以編竹為牆,茅草蓋頂,正屋中設有祖先、土王神位,側屋為臥室。

建築理念

史書記載:“穴居多在高處,土層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處,地面濕潤,多在南方。”巢居是乾欄建築的早期形態,多現於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於湘西氣候濕熱,森林植被資源豐富,居住在這裡的土家族先民們為了防濕熱和避開野獸蟲蛇,選擇了乾欄式建築作棲居之巢。

建築特點

湘西地區除土家族以外還生活著苗、漢、侗等民族,其建築形制與風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築的形制風格和空間

井院窯洞井院窯洞

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築形制在大西南乾欄民居建築中最為獨特。經研究人員實地考察和有關資料記載,土家建築該屬“井院式乾欄”。井院來自黃土地區的井院窯洞,井院窯洞
乾欄則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乾欄”的形成,與土家族文化的發展有關,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為一明兩暗三開間,以龕子(廂房)作為橫屋,形成乾欄與井院相結合的建築形式。從最簡單的三開間吊一頭的“一字屋”、“一正一橫”的“鑰匙頭”,到較複雜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間為堂屋,後部設祖壇,位置與苗族民居無異。堂屋兩邊分別為火堂(長子結婚分家後形成兩個火塘),其等同於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禦寒取暖和防衛照明之功能。由於家庭成員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邊或兩邊各建一廂房,於是分別形成“鑰匙頭”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則由間或廊四面圍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門一般偏置一側,面對大門為廂房,進天井後轉折到達敞廳或敞廊,城鎮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各種特色

土家建築歷來聞名遐邇,尤以吊腳樓獨領風騷。它翼角飛,走欄周匝,騰空而起,輕盈纖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臨溪流或坪壩以形成群落,往後層層高起,現出縱深。層前層後竹樹參差,掩映建築輪廓,顯得十分優美。土家吊腳樓土家吊腳樓
大多置於懸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懸挑來擴大空間,下面用木柱支撐,不住人,同時為了行走方便,在懸挑處設欄桿檐廊(土家叫絲檐)。大部分吊腳橫屋與平房正屋相互聯接形成“吊腳樓”建築。湘西土家吊腳樓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建築形制也逐步得到改進,出現了不同形式美感的藝術風格。在此,筆者將根據其形體組合、外觀形式、比例尺度作深入分析。 1.挑廊式吊腳樓挑廊式吊腳樓因在二層向外挑出一廊而得名,是土家吊腳樓的最早形式和主要建造方式。一般樓

土家吊腳樓土家吊腳樓

設二三層,分別在一、二、三面設廊出挑,廊步寬在2.8尺左右,挑廊吊柱由挑枋承托,出檐深度一般以兩挑兩步或三挑兩步最為常見。這類吊腳樓空透輕靈、文靜雅致,高高的翹角、精細的裝飾、輕巧的造型是它的主要特點。若從地形上看,吊腳樓往往占據地形不利之處,如坡地、陡坎、溪溝等,而主體部分則位於平整的基地上。若從吊腳樓與主體的結合方式看,分別有一側吊腳樓、左右不對稱吊腳樓、左右對稱吊腳樓三種,其中以一側吊腳樓最為常見。除此之外,土家族還有一種不做挑廊的吊腳樓,其正屋主體部分與廂房吊腳樓直角相連,似乎已形成約定俗成的“規矩”。通透的支柱、輕靈的翹角反而成為了視覺的焦點,如永順老司城、澤家、石堤有一部分吊腳樓便有類似的特點。 2.乾欄式吊腳樓所謂“乾欄式”吊腳樓,即底層架空,上層居住的一種建築形式。這種建築形式一般多在溪水河流兩

乾欄式吊腳樓乾欄式吊腳樓

岸,以群山為背景,河灘作襯托,成群連片,浩浩蕩蕩沿河岸展開,房與房之間常以馬頭牆相隔。乾欄式吊腳樓
不過土家族的商業聚鎮,也有這種居住形式,如王村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商業古鎮。其特徵是檐口、腰檐、腰廊形成的水平線條與下邊縱橫交錯的垂直支撐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細長而大小不等的支柱,排列不整、東倒西歪,體現了殘垣斷壁似的原始美,對人們的視覺審美產生強大的衝擊力。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築藝術,無疑是中國建築中的瑰寶。希望更多有志於此的建築師和環境藝術設計家們能夠深入研究探討,將傳統居民建築與現代民居住宅科學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湖南西部地區傳統民居建築藝術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稱謂揭秘

土家人是根據房屋的結構形式指稱自己的居所的。總的說來,土家民居有單體居室和合體居室之分。合體居室由單體居室組合而成,其稱謂也各不相同。 1、土家單體民居稱謂。土家民居按進深有三柱二旗(俗稱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別,一般連三間、四間、五間,也有連六間、七間、九間、十五間的。單體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謂。①、瓦屋:圓木為柱,方木為枋,木板為壁,檁子、櫞角、泥瓦為蓋的居室。②、岩屋:一為圓木為柱,方木為枋,四周用岩石砌牆為壁的;二為盡用岩石砌的牆為壁居室。③、茅屋:圓木為柱,檁條為枋構架,木條或竹為椽,上蓋茅草或稻草,四周用木條、細竹為壁的居室。④、泥屋:以圓木為柱,檁條為枋構架,上蓋茅草或稻草,用細木條,山竹為壁,在木(竹)壁上封青膏(或黃土)泥而成的居室。就其一土家單體民居取材也沒有固定之規,其稱謂也只是以單體民居的主要材料來指稱的。而在現實中,土家民居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 2、土家合體居室稱謂。土家合體居屋是土家民居獨特形式,是由土家單體居室發展而來,蘊含著土家人的審美觀念、工藝價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為我所用和與自然抗爭的思想。土家合體民居的稱謂有轉角樓、四水屋、窨子屋、沖天樓之分,其表現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別。①、轉角樓。轉角樓的表現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以二合水較為多。為二合水時,主家在正房的左或右修建轉角樓,一般為兩層。為三合水時,或左修轉角樓,右修廂房;或右修轉角樓,左修廂房。廂房一般為三柱四旗,少數三柱三旗或三柱五旗,連兩間。廂房後配磨角,俗稱“龍眼”、“偏偏”、“偏杉”。一層或為豬圈、牛欄,或為倉庫、碓磨房。二層人居住,或為客房,或為女閨房(也稱繡花房)。轉角樓進深一般為三柱四旗或三柱五旗,一般連二間,也有連三間,少數連四間。二樓前側為走廊,上配扶手,前側、外側配吊懸空圓木旗柱,柱頭(即吊腳)為橢圓瓜形木雕,土家人稱假柱頭。扶手與雕柱距外枋1米左右,扶手與前外枋、側外枋之間為進出或觀景或休閒的迴廊。樓子外側瓦面飛檐翹角,土家人據此稱之為轉角樓。轉角樓在土家人聚居區較為普遍,中等人家均可配修轉角樓。其時,土家轉角樓與苗居吊腳樓外觀形式大同小異,苗人以樓子吊腳稱苗居為吊腳樓,土家人以樓子瓦面翹角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事實上,完整的土家轉角樓無論從形式、結構上都比苗居吊腳樓精美,功能、用途更為齊備、多樣。②、四水屋。四水屋是土家民居另一特有建築,形式表現為四合水。四水屋前後有兩棟主體建築,左右兩側用廂房將兩棟主體建築連線。從某種意義上說,四水屋實際上是由四棟單體建築組合而成。四水屋有前後兩個堂屋,前堂屋發揮過道作用,後堂正中設天井,面積2平方米左右,天井一角掘有陰溝,雨時,向內層面雨水匯流落入天井,並由陰溝排出屋外。天井上對四角檐,由四棟連體建築內側屋面聚合而成,或四邊形,或六邊形。天井及檐口有聚財納寶、九九歸一的象徵意義。後堂屋一般高於前堂屋4~7個台階,正面房屋一般比其它三棟房屋高。四水屋規模比轉角樓大,一般住幾戶或十幾戶、甚至幾十戶人家,具體視家族成員多少而定。四水屋是土家富裕人家的居所。目前我縣現存的四水屋已不多。③、窨子屋。窨子屋是土家人為防盜、防風(防寒)將居所用石、磚砌牆而形成的院落式的民居形式,但它與漢家的四合院純屬兩碼子的事。它的特徵在於院牆和朝門。院內建築或為單體民居,或為轉角樓,或為四水屋,甚或是其它獨特的建築形式,是土家豪門望族的居住場所。④、沖天樓。沖天樓是土家民居的集大成者,不單包含了所有土家單體民居的建築形式,同時也包含了轉角樓、四水屋等土家合體民居的建築形式。位於苗兒灘鎮樹比村的土家沖天樓是目前唯一存留的沖天樓建築範式。樹比沖天樓占地5畝。房基前低後高,房身前高后低,有前後兩個堂屋,左右兩個分區。左右側、後部配有若干廂房、磨角(龍眼)、拖步。面闊七柱六間,左右後堂屋正上方屋頂為兩層沖天樓子,高10米左右,飛檐翹角。沖天樓上雨水及正房向內屋面雨水通過槽排向左右偏房瓦面落地。沖天樓的空中排水系統採用了八卦構造,使得這座幾百平方米的樓宇終年滴水不漏,排水系統的絕妙神工使人聯想不絕。樹比沖天樓到如今傳了十四代,已近千年歷史。它包羅了土家民居的一切建築形式和營造法式,是土家民居形制和木工技藝的大匯集,是土家民居歷史形制的經典範本。如今,這座千年建築還是數十戶王姓土家人休養生息的居所,時刻發生著土家的民俗故事,是一座活的和解讀土家民俗的標本。為此,2000年8月10日樹比土家沖天樓被龍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書介紹

《中國土家族民居》一書由香港天馬有限公司出版發行。該書以生動活潑,優美的文字和照片,將土家族民居的歷程、規格、結構和建築程式、風格藝術進行了全面的解讀,並對土家族的相關習俗、禁忌等作了全面系統生動的敘述,其中對土家族轉角樓、朝門、門窗、屋頂、圍牆等用圖片和文字進行詳細的介紹,該書的出版對於挖掘和弘揚土家族的歷史和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該書是由永順縣原縣委辦副主任、黨史辦主任彭劍秋編寫。他利用休息時間,廣泛查閱歷史文獻資料,他先後到湖北恩施、龍山、永順、張家界以及湘鄂川黔邊區等地,四處收集了130多種土家族民居樣式編寫而成。該書由州人大常委會主任劉路平題寫書名,永順縣委書記李平作序。

中國少數民族民居盤點

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徵,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另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風俗習慣各異,也各自擁有著獨具特色的民居和建築,一起來認識一下我國風格各異的民族民居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民居

土庫房 | 土掌房 | 乾欄式木樓 | 石板房 | 侗寨鼓樓 | 侗宅 | 白族民居 | 白族門樓 | 土家民居 |哈薩克氈房|蘑菇房[哈尼族]| 傣族竹樓 | 竹架棚房子 | 土牆厝 | 千柱落腳房 | 達斡爾民居 | 碉房 | 布朗民居 | 木楞房 | 千腳落地房 | 撮羅子 | 仙人柱 | 冠蓋式住房 | 石條房 | 基諾民居 | 羌族碉樓 | 布依族民居 | 藏式氈房 | 黎族民居

盤點中國各地各族民居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氣候,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溫暖的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