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

慈善超市

慈善超市起源於美國,居民捐物憑收據可享受免稅政策,也可在慈善超市低價購物。“慈善超市”解決了捐贈物資的整理、清洗、維修、儲藏、發放等必然存在的成本開支和場地問題,不僅可以消化費用開支,還可以賺取利潤來籌集扶貧濟困資金。其“前店後廠”的模式,可以安置很多下崗人員和殘疾人就業,並可使一些不太寬裕的居民獲得低廉的生活日用品。中國慈善超市一般都由民政部門負責成立、管理等,運營普遍存在困難。

簡介

慈善商店的概念早在19世紀就已經在英國出現,也有一種說法是“慈善超市”起源於美國的“好意慈善事業組織(GoodWell)”,是非營利機構開辦的一種免稅“公司”,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業務是接受、處理、銷售市民們捐贈的舊物,一般採用“前店後廠”模式,即前面是“慈善商店”,後面是捐贈物品的維修處理車間、工廠。

在中國,“慈善超市”類似的名稱很多,比如,陽光超市、愛心超市、扶貧超市等不同的叫法,是面向低保戶和低收入家庭低價銷售或免費發放社會捐贈物品的救助點,“顧客”可以採用憑券、憑卡領物等方式對所需要的物品進行自由挑選。

官方定義

顧客在慈善超市內挑選商品 顧客在慈善超市內挑選商品

《浙江省慈善超市建設管理辦法(試行)辦》對“慈善超市”的定義為:包括奉獻超市、愛心家園、真情超市等,是指以經常性社會捐助站(點)為依託,以解決社會困難民眾臨時生活困難為目的,以有針對性地募集和發放為主要形式的經常性社會捐助或社會救助機構,是社會捐助和慈善事業結合的重要載體,是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落實在基層的重要平台。

慈善超市救助的對象,包括社會困難民眾,包括城鄉低保戶、高於低保標準的邊緣戶和因突發事件造成生活困難的其他居民。

《烏魯木齊市愛心慈善超市建設管理辦法(試行)》中所稱愛心慈善超市,是指以經常性社會捐助站(點)為依託,以解決城市特困居民臨時生活困難為目的,以有針對性的募集和發放為主要形式的經常性社會捐助或社會救助機構。 愛心慈善超市救助的對象暫定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中的特困家庭。

發展

慈善超市 慈善超市

中國最早的“慈善超市”於2003年5月18日出現在上海。此後,武漢、廣州、濟南、蘇州、青島等城市陸續建成了一批“慈善超市”。 

2003年5月,中國首家慈善超市出現在上海市鎮寧路405弄里,這家“超市”兼具募捐、幫困、變現功能,店裡的服裝、文具、皮具、工藝品等捐贈物資,向市民公開出售,標價低於市價。同時,此處承擔為當地貧困戶發放物資,和接受市民捐贈的任務。

2003年,上海市民政局委託上海慈善基金會在全市籌建100個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點, 2004年2月,長壽路街道借鑑國外實物幫困的經驗和現代商業超市的運作模式,結合社區扶貧幫困工作,把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點延伸為“慈善超市”,將單一的接收功能擴大為接受捐贈、屬地救助和義賣變現等多種功能,在全社會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2004年7月國家民政部總結上海等地慈善超市的經驗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門在全國大中城市推廣建立慈善超市,通過這一社會捐助新模式,加強對城市困難民眾的經常性生活救助,於是各地慈善超市蓬勃發展起來。

2010年6月份,北京市全面推開“慈善超市”創新建設試點,解決居民經常性捐贈的問題,力求做到每個社區每天都能接受社會捐贈。捐贈的舊衣物先進行清洗、消毒、整理、歸類後,部分用於救助北京市及災區和貧困地區困難民眾,其餘部分貼上專門的商標放到“愛心家園”進行變賣,變賣所得的錢再用於救助北京市及災區和貧困地區困難民眾,真正解決舊衣物捐贈和流通問題。

2011年月27日,位於北京市西直門內大街235號的西城區慈善超市中心店,經歷3個月試運行後,正式營業。

困境

2004年,國家民政部連續發出兩個通知,要求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建立並積極推廣面向社會困難民眾的“慈善超市”。此後兩三年,這種新型基層社會救助平台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生長起來。到2012年為止全國已有8000餘家慈善超市,但普遍“叫好不叫座”。除了上海、廣州等個別超市出現過“火熱”的情況,大多舉步維艱甚至面臨著關門歇業的困境。在深圳,也有8家慈善超市在運營,救助對象為深圳本市低保戶。儘管全部能夠維持正常運作,但難以避免定位不清、供求不符、“造血”不足的僵局。

分配額度不一

作為非營利性工商企業,掛靠在市、區民政局下屬的事業單位,名曰超市,但慈善超市的“國營”性質濃厚。因為物資有限,在市屬超市里,每戶每月僅可以購買一袋10斤的大米和1.5升的油,其餘的食品,只能四選一。因每個區的經濟情況不一,低保戶能分配到的額度也不一。

薄弱的造血功能

最初,超市在成立初期,主要是通過各方捐贈和政府扶持共同維持,但近年來,由於社會上捐贈的物品不斷下降,慈善超市的運營已經完全依託於政府支持。

不成功的非營利嘗試

作為民間組織,友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2009年2月也嘗試過創建愛心超市。然而好景不長,很快,有政府人士對這種盈利性運作提出了異議。商品接受市場規律定價,就意味著慈善商業化。民政部門的慈善超市這樣運作可以保證透明度,但社會組織這裡面確實很難界定是不是存在變相買賣。此外,運營經驗和成本也考驗著這群社工和義工們。一方面社會捐助的資金單靠一筆兩筆的捐助,承載不了良性的運作模式;另一方面,商品如何定價,如何避免虧損,這些問題都很難解決。最終,在社區工作站收回場地後,愛心超市就此停業。

民政部門擬退出慈善超市

2013年7月24日,民政部下發《關於創新慈善超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意見稿擬規定,民政部門今後將逐步從慈善超市的全包全攬中退出,慈善超市可交給社會組織或企業來負責運行。

北京慈善超市將由“公司”統一管理

2013年9月,北京市民政局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慈善超市創新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今後北京愛心超市管理有限公司將作為慈善超市經營管理者,民政部門不再直接操辦和管理。

實行市場化運營以後,超市在服務功能上,除了要落實日常化接受捐贈站點、救助和社區應急服務保障等基本功能外,還將不斷增加超市的服務功能,根據所在地域環境及面積情況,增設超級市場的售賣服務功能,此外,還要通過物物置換、代收代繳公用事業費、代購代取代送服務等便民服務措施,完善公益服務功能。有條件的超市還可設立福利彩票銷售等服務功能。此外,慈善超市的監督體系也將通過超市電子顯示屏、手機、網路等進行公示,實現行政、社會組織、捐贈人的三方監督。

國外

英國

慈善商店 慈善商店

慈善商店的概念早在19世紀就已經在英國出現。英國有許多不同的慈善商店,每一個慈善機構在英國都有慈善商店。不要以為慈善商店是陳腐、老派,散發著霉味的舊貨店,也不要以為這裡賣的除了裂了口的瓷器就是開了線的大號衣服。在英國街頭,四處都能看到慈善商店,他們或地處最繁華的商業街,或緊挨大型超市和服裝小店。如果街道稍長,那么就會出現3至4 家不同機構開設的慈善商店。

英國,就有7000多家這樣簡樸的小屋分散於繁華的商業街或是社區街道,在倫敦也有幾百家。據統計,小屋每年可從社會上募集到一億多英鎊,這在英國慈善業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加拿大

加拿大,每周二晚上人們可以把舊衣物扔到一個固定的地方,有需要的人可以去撿。“車庫拍賣”也經常見到,只要進行簡單的登記,居民就可以拿出不用的舊東西進行售賣,“很好的電動玩具、滑冰鞋、滑雪服就幾元錢,孩子們也會參與到拍賣的過程,舊物流通已經是一個習慣的現象。”

巴比行動相關背景知識

為號召全世界富豪捐出一半資產用於慈善事業,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號計畫今年9月底訪問中國並遊說富人捐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