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式慈善

公司式慈善

公司式慈善是指大多捆綁於其公司的人力、物力、財力為主的慈善行為。

產生背景

號稱“中國首善”的陳游標。號稱“中國首善”的陳游標。

2010年9月5日,有“中國首善”之稱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游標,在其公司網站上刊出了致比爾·蓋茨巴菲特的一封信。

陳游標在信中指出:“在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將不是捐出一半財富,而是向慈善機構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產。”——這被媒體稱為“裸捐”。

模式解讀

中國國內個人遺產捐贈人,一般有三種方式:以遺產成立慈善基金;或捐往大型公募基金會;以及交予和逝者有生前關係的機構直接執行。

陳游標在信中自稱是“第一個回響並支持行動的中國企業家”。但從過去慈善經歷看,陳游標的實現路徑與蓋茨和巴菲特的倡議並不完全一致。事實上,蓋茨和巴菲特捐贈的是他們的個人資產。而陳游標的慈善捐款救災行為,大多捆綁於其公司的人力、物力。正如他在公開信中稱,“2009年公司淨利潤4.1億,他捐出去了3.13億,相當於淨利潤的77.6%……我做企業十年來,到目前累計向社會捐贈款物13.40億,直接受益者超過70萬人。”

在5·12地震等災害後,陳游標在短時間將公司工程機械駛入災區,向災民分發救災物資的影像為人熟悉。這些機械大多標記有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名稱。

陳游標曾公開稱,“應該多炒作,讓更多人來參與慈善。”公開資料顯示,黃埔再生資源公司成立於2003年,從事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可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和再利用。慈善確實為陳帶來知名度,他的公司參與了眾多的大型項目,最重要的一例是中央電視台大火中燒掉的寫字樓拆遷。

陳游標曾透露,由於他將公司利潤捐贈,當初創業時的合伙人已有多人離開公司。他在公司章程中制定了公司盈利與年捐贈數額的具體比例。

成因

1、中國富豪之所以不熱衷慈善事業,從主觀上來講,中國企業家認為財富是家產,是自己辛苦創造的,自然要留給後代。

2、貧富差距不斷加大,一般老百姓的仇富心理,使得許多富豪不願意露富。

3、中國慈善業制度不完善,對捐贈資金監管不力、慈善組織運營不夠透明,對捐贈者鼓勵措施不足、沒有遺產稅配套等,都是中國富人不願拿出個人資產去慈善的重要原因。

與美國式慈善的區別

資料顯示,比爾·蓋茨1994年以9400萬美元創建基金會,截至2005年底,蓋茨基金會共擁有350億美元資產。

2006年6月,“股神”沃倫·巴菲特宣布,他將把1000萬股伯克希爾公司B股普通股股票贈予該基金會。當時,該股票每股價格為3071.01美元,這筆贈與的股票價值接近310億美元。這意味著全球慈善業從此誕生了一個“巨無霸”。

但美國慈善基金會的運作是與大多數中國人的想像不同的,中國國內的慈善基金會直接捐錢捐物給需要的人。而美國的慈善基金會是要會賺錢的,美國的慈善基金會甚至是可以逃避稅收的,這就是其最基本的運作規則。美國慈善基金會都會按照大企業的模式建立,有職業經理、信託人委員會,按時製作年度報告,並有政府的章程許可等等。相比而言,中國的慈善基金會似乎顯得更為純粹。

通過投資經營擴大慈善事業已經成為美國許多慈善基金會的基本運作模式。像多數慈善機構一樣,蓋茨基金會每年將總資產的5%用於捐贈以避免支付更多的稅收,另外95%的資產用於投資。

巴比行動相關背景知識

為號召全世界富豪捐出一半資產用於慈善事業,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號計畫今年9月底訪問中國並遊說富人捐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