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安徽省績溪縣大坑口村。龍川胡氏宗祠建於明代嘉靖25年(1547年),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的族祠。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門樓、正廳落地窗門、梁勾梁托和後進窗門4大部份,均以龍鳳吉祥、歷史戲文、山水花鳥、優美境地等畫面為立意構圖。

基本信息

簡介

龍川胡氏宗祠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位於現績溪縣瀛洲鄉坑口(龍川)村。績溪古屬徽州,文風鼎盛,宗祠建築遍布。龍川胡氏宗祠建於明代嘉靖25年(1547年),清光緒4年(1878年)重修。宗祠坐北朝南,前後3進,占地總面積1271平方米,以山帶水,氣勢飛動。祠內裝飾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類木雕為最,有“徽派木雕藝術寶庫”之稱。龍川在明代曾出過兩任六部尚書,也是胡錦濤的故鄉,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關專家讚譽它是中國古祠一絕。龍川胡氏宗祠位於古徽州的發跡地——績溪。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的族祠。此外,績溪還是近代學者胡適、原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家鄉。

建築

龍川胡氏宗祠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後三進,建築面積為1146平方米。祠前是一個約100平方米的廣場。房屋場基和廣場的場地、階揮、欄桿全用清一色的花崗石砌成。前進是座22米寬的高大門樓,門樓前後兩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結構嚴謹,布局勻稱。方梁梁面雕刻精緻圖案,中間前一根為"九獅滾球遍地錦",後一根是"九龍戲珠滿天星"。兩旁木樑雕刻均為戲文人物。門樓後面為天井,也是用花崗石鋪成。20根石柱同20根月梁銜接,排列在天井四周,擎起東西兩廊和前中兩進的南北房檐。過天井是中進,為祠堂正廳。由14根圍粗達166厘米的銀杏樹圓柱架著大小19根冬瓜梁構成。每根屋樑兩端皆配有橢圓形梁托,梁托上雕有彩雲、飄帶,中間分別樓成龍、鳳、獅、虎。梁間懸掛層層雲朵,楔上鑲嵌片片段預告雕,連梁鉤(掛燈用)都襯以刻有蟋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等動植物形象的鉤托。正廳兩側各為高達丈余的落地窗門,每扇窗上截有鏤空花格,下截是平板花雕,內容以荷為主體,間以水禽。正廳上首也是一排落地窗門,花雕畫面以鹿為中心,襯以山光水色,竹木花草。後進是寢室,上下兩檔,中隔一個狹長的天井。寢室窗門雕刻的全是花瓶,採用浮雕和淺刻技法。窗門中間的小片段預告板上,分別樓刻著八仙道具、文房四寶、書案畫卷、圓椅條桌等,小巧玲瓏,立體感強。1988年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概況

龍川胡氏宗祠龍川胡氏宗祠

據歷史記載,龍川是坑口村的古稱。村前有龍鬚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後人認為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為坑口。這個傳說至今仍在百姓中流傳。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坐北朝南,前後三進,由影壁、平台、門樓、庭院、廊廡、尚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宗祠採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築手法。令人有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之感。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統宗,維護宗族的建宗法制的產物。對現今說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義,但它的木雕藝術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為歷史文物來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觀賞價值。尤其是它的木刻花雕獨樹一幟,形成自有的藝術風格,可謂木雕藝術的一顆“明珠”,“古祠一絕”的含義也就在其中。

位於現績溪縣瀛洲鄉坑口(龍川)村。績溪古屬徽州,文風鼎盛,宗祠建築遍布。

建築結構

龍川胡氏宗祠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中國古代宗祠建築。在安徽省績溪縣城東12公里瀛洲大坑口村。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歷代多次維修。其中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曾大修。現存主體建築結構為明代特徵,內部裝修具清代風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氏宗祠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三進七開間,建築面積1564平方米。階墀、欄桿、地坪、旗桿石、石鼓、石獅等均為花崗岩築成。祠堂前進門廳是一座高10.5米、寬22米的重檐八角門樓。門樓的大小額枋飾木雕龍戲珠、獅滾球和歷史戲文等。門樓後為天井、廊廡。祠堂中進是全祠的正廳,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建築結構。廳內4根銀杏金柱,高6.5米,圍1.66米。柱礎、樑柱、平盤斗、雀替等均鏤空雕刻。正廳兩側和上方存32扇高4米的落地花雕隔扇。祠堂後進為二層樓房,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構架。後進廂房和一樓存高3米、寬60.4厘米的落地花雕隔扇32扇,其裙板和中絛環板的雕刻均為各式博古圖案和四時花卉。建築屋面角翼多姿,圍以馬頭牆。

特色木雕

龍川胡氏宗祠龍川胡氏宗祠
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門樓、正廳落地窗門、梁勾梁托和後進窗門等4大部門,均以龍鳳吉祥、歷史戲文、山水花鳥、優美境地等畫面為立意構圖。花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技藝手法,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高大門樓的雕刻是以歷史戲文和龍獅相舞為主體的圖案構成。門樓22米寬斗拱承挑屋檐、翹首騰空。門樓前後兩間各有6根石柱、5根月梁和方梁,結構嚴密,布局勻稱。方梁梁面雕刻“九獅滾球遍地錦”、“九龍戲珠滿天星”的精緻圖案;兩旁則是內容各異的歷史戲文,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三軍聽令,躍馬橫刀,一幅幅鏖戰沙場的畫面展現眼前,儀門上彩繪尉遲恭、秦叔寶兩鬥神把守大門,兩旁石鼓相依,大獅對峙。

大堂介紹

越過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進(即正廳),乃是族長舉行祭典的大堂。它由14根直徑166厘米的銀杏樹圓柱、柱基採用棗木刻成蓮花瓣托、架著大小54根冬瓜梁,結構為抬梁和穿斗式相結合,顯得威武壯觀。正廳的每根屋樑,兩端皆橢圓形梁托,梁托上雕刻著彩雲、飄帶,中間分別鏤成龍、鳳、虎,檁上鑲嵌片片段預告雕,連梁鉤均刻有蟠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仰首凝望,玲瓏別致。正廳兩側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別具一格。兩側各10扇落地窗門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為主體圖案,花形千姿百態,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綻;有的亭亭玉立,隨風招展,有的平鋪水面,舒展如畫,無一雷同。更令人可愛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蕩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鳥翔藍天,魚潛水底,鴨戲碧波,還有蛙躍荷塘,鴛鴦交頸,把整個荷群畫面描繪得生動逼真,妙趣橫生……。正廳上首一排落地窗門的花雕卻是一幅“百鹿圖”,襯以各種山光水色,東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這裡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驚疾奔;有的回眸招侶,也有的仰首呦鳴;有的飲水溪畔,有的口銜靈芝;還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真是繪聲繪色,惟妙惟肖。 登上台階,來到古祠後進,這裡又是一個“仙境”。一排排落地窗門全是花瓶雕刻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圓、菱形、大口、長頸等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可愛,瓶口刻有四季花卉,梅、蘭、竹、菊、牡丹、玉簪、海棠……,可謂“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副祠介紹

從正廳出來,走進正祠東側的邊房,其結構分上下堂,高度僅有正祠一半,木雕簡陋,另有風格。這是一座副祠,為什麼要建這座副祠呢?據傳說,龍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駛如沒有鐵錨就無法停航靠港,故從外村請來一位丁姓住此護祠,丁姓好比鐵錨把大船釘住就穩當了。更奇怪事的是,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單傳,是何緣故,還是一個“謎”。古祠的“謎”,又何止一個。古祠大修之後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隻蜘蛛。有人說,古祠選用優質木料有關,也有的說,關鍵是古祠地處風水寶地的緣故。此“謎”雖未解開,但沒有蜘蛛網路,花雕更顯風采。 大概是們對徽派木雕藝術的喜愛,又是人傑地靈的寶地,不少國內外人士和遊客,出差皖南或遊覽黃山,都要趕到此村遊覽一番,加之品味。這座古祠的木雕藝術,每年吸引萬多名觀賞者。反過來又大展了古祠“明珠”的風采。

宗祠文化

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作為古代民間建築專家的傑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選址之用心,設計之巧妙,規模之恢宏,構建之縝密,用工之精細,含意之深邃,有些宗祠建築具有“天人合一”、人文與生態和諧統一之功,至今仍然是值得稱道的。

宗祠的實用功能本來是祭祀場所,但績溪諸多宗祠同時又是藝術品。一幢幢古宗祠都有值得你鑑賞、品味的高雅的建築技藝,精工的雕刻藝術,上乘的書法珍品,寓意深刻的文學典故等等,看了令人遐思萬千、感嘆不已。它比起在全國已經炒作得甚是熱門的一些民間建築來,不僅毫不遜色,而且有的還略勝一籌。

從內涵作用看,績溪古宗祠通過紀念祖先、弘揚祖德這個機制,又成為古近代社會農村團結人、教育人、培養人的學校,成為推動村落社會公建公益事業建設的組織者。一是知根知源,凝聚本族。二是引導修德,正人正已。績溪古宗祠文化給人一個非常突出的感覺,就是許多立在宗祠、寫在族譜中的“族規”、“家訓”,都是教育子孫注意社會公德、家庭道德、從政官德、經商道德等等的修煉。提倡以孝事親,以誠待人,以信為本,以忍處世。可以說,宗祠是古代落實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從所提倡的道德內容看,不少東西在今天仍不失為值得傳承、弘揚的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並不相悖。三是培育人才,耀祖光宗。在古代,績溪有“兩多”:為官者多,商販者多。這應當歸結於古宗祠文化的作用。在祭祖“拜圖”時,準入祠堂者除長輩外,得需有功名者,明顯鼓勵讀書,鼓勵成才,鼓勵建樹功名以光宗耀祖,這樣自然人才濟濟,龍川胡氏宗祠就是典型代表。龍川村在歷史上先後出了20位進士和舉人,區區一個小村莊,竟然有如此眾多的官宦名流聚集於此,實在是難以想像。以龍川胡氏宗祠為核心的龍川旅遊區發展的龍頭地位已經形成,龍川旅遊區位於瀛州龍川村,是我縣重點開發的旅遊東線中的重要旅遊區。以徽文化為內涵基礎,以靈山秀水為生態基礎,重點突出宗祠文化,帶動整合全縣旅遊資源,打造精品,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出龍川旅遊區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