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社區

清溪社區

該行政村隸屬富源縣中安鎮,全村國土面積2.12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3.7 ℃,年降水量850毫米,適合種植包穀等農作物。雲南省曲靖富源縣中安鎮清溪社區地處中安鎮西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0.2 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1公里。東鄰太和社區,南鄰王家屯社區,西鄰紫泉村委會,北鄰太和社區。轄馬路、毛爾腳、牛市屯等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952戶,有鄉村人口3142人,其中農業人口 3006人,勞動力180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35人。全村耕地面積459.4畝,人均耕地0.15畝,林地2716.4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84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第二、三產業、勞務為主。全社區有耕地總面積459.4畝(其中:田0畝,地459.4畝),人均耕地0.15畝,主要種植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2716.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8.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7畝;荒山荒地90畝。

簡介

雲南省曲靖富源縣中安鎮清溪社區
該行政村隸屬富源縣中安鎮,地處中安鎮西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0.2 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1公里。東鄰太和社區,南鄰王家屯社區,西鄰紫泉村委會,北鄰太和社區。轄馬路、毛爾腳、牛市屯等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952戶,有鄉村人口3142人,其中農業人口 3006人,勞動力180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35人。

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2.12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3.7 ℃,年降水量850毫米,適合種植包穀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59.4畝,人均耕地0.15畝,林地2716.4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84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第二、三產業、勞務為主。

自然資源

全社區有耕地總面積459.4畝(其中:田0畝,地459.4畝),人均耕地0.15畝,主要種植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2716.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8.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7畝;荒山荒地9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社區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有路燈。全社區有952戶通自來水。有952戶通電,有80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0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7%、82%和8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8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18戶(分別占總數的60%和32%)。
該社區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 .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1公里。全社區共擁有汽車37輛,機車73輛。
到2010年底,全社區裝有太陽能農戶170戶。全社區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社區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1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6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8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居住於其他結構的農戶55戶。

農村經濟

該社區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8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1萬元;畜牧業收入278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42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25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務工、經商等為主。

人口衛生

該社區現有農戶1117戶,共鄉村人口3568人,其中男性1689人,女性1879人。其中農業人口3568人,勞動力1293人。該社區以漢族為主(是回族、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548人,回族15人,彝族5人。到2009年底,全社區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378人;享受低保20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社區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社區距離鎮衛生院0 .5公里。該社區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7個,建有社區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7個。

文化教育

該社區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897平方米,擁有教師29人,在校學生2599人,距離中安鎮中學0.7公里。目前整個社區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18人,其中國小生1958人,中學生560人。
全社區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居委會下轄的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年末集體總收入 5.00萬元,有固定資產15.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5.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 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社區居委會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個農村黨小組,共有農村黨員26人,少數民族黨員23人,其中男黨員 23人、女黨員3人。
社區居委會由社區居委會書記、主任等組成,下設有1個農村村民小組。
該社區居委會建有團總支1個,農村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0人。

人文地理

棒棒會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會"。屆時,麗江城內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農具和果樹、花卉等。棒棒會標誌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後,趕會地點移到麗江古城內,並逐步發展成為準備春耕的竹木農具交易會, 近年又增加了果樹苗術、花卉盆景交易內容,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內移到新城區。除了正月十五縣城的棒棒會外,還有正月二十的白沙農具交流會,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普,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明代以來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廟堂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易為主的傳統節日。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所以俗話稱"除了雞魯頭之外,什麼都能買到。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區委、區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社區居委會下轄的清溪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土地已完全被國家徵用,但被徵用土地未啟動開發導致未能帶動整村經濟。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利用80畝建設用地,招商引資,發展村營經濟,引導村民發展第二、三產業。

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半仙山村
博頭村
寶石社區
博廈社區
北岸村
寶陂村
寶蓮村
沖美村
創業社區
超朗村
赤坎村
茶山鎮
村尾村
茶山村
城中社區
常平鎮
長山頭村
曹樂村
長塘社區
草墩村
昌平村
長安鎮
村頭社區
長盛社區
東正社區
鄧屋村
東平村
東江村
大洲社區
大龍村
單屋村
東坑鎮
大利村
大朗社區
大環村
大朗鎮
大嶺山鎮
大沙村
大井頭社區
大泥村
低涌村
道滘鎮
東太村
大流村
福隆村
鳧山村
富竹山村
佛子凹村
鳳崗鎮
浮竹山村
福祿沙村
鳳沖村
佛新社區
浮崗村
福安村
隔坑村
谷嚇村
高英村
高埗鎮
莞城街道
光明社區
崗頭村
高埗村
橫坑社區
黃江鎮
護安圍村
虎門寨社區
橫滘頭村
禾坑村
黃洞村
厚街鎮
華陽村
環岡村
橫瀝鎮
宏遠社區
恆泉社區
橫瀝村
黃屋村
合路村
虎門鎮
河田村
洪梅鎮
黃家壆村
橫江村
黃泗圍村
黃泥塘村
黃草朗社區
厚德村
潢涌村
厚街村
湖美村
黃麻嶺村
橫流社區
和安村
舊圍村
井美村
桔洲村
九鄉村
聚龍江村
金洲社區
江邊村
舊村
井巷村
逕聯社區
錦廈社區
京山村
角社村
金桔村
坑口社區
坑美村
嶺頭社
盧邊村
六甲村
林屋村
蓮城社區
劉屋村
梁家村
羅沙社區
李屋村
盧屋村
良平社區
朗廈村
嶺廈社區
寮邊頭村
寮步鎮
良邊村
荔橫村
連平村
林村社區
朱磡村
羅馬村
盧溪村
寮廈村
龍眼社區
蘆村
廟邊王村
莫屋村
繆邊社區
民田村
梅林村
民泰社區
麻一村
麻涌鎮
麻三齊村
南城街道
南社村
牛楊社區
南洲村
南城村
南五村
泥洲村
歐鄧村
埔心村
屏山社區
泉塘社區
清湖村
橋頭社區
求富路社區
企石鎮
企石村
清溪社區
齊沙村
清溪鎮
稔洲村
稔子園村
勝利社區
市橋社區
水邊村
邵崗頭村
桑園社區
山廈村
上截村
石排村
山和村
沙角村
孫屋村
石碣鎮
石水口村
水貝村
上元村
司馬村
松木山村
三中村
石龍坑村
聖堂社區
沙步村
松崗村
沙田鎮
三屯村
上角社區
三涌村
沙頭社區
雙崗村
穗豐年村
田新社區
塘尾村
田寮村
塘角村
太和社區
鐵崗村
鐵爐坑村
塔崗村
塘廈鎮
塘廈村
萬江社區
屋廈村
望牛墩鎮
五涌村
烏沙社區
謝崗鎮
霞朗村
下沙村
細村社區
新村社區
下朗村
興塘社區
西南村
下截村
向西村
新民社區
下嶺貝村
霞邊村
小坑村
巷頭社區
新馬蓮村
廈邊社區
小河村
新圍村
西太隆村
冼沙村
鹹西社區
廈崗社區
興隆社區
西大坦村
下蘆村
月塘村
涌口村
窯山村
楊屋村
燕窩村
洋坑塘村
楊涌村
洋烏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