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橫村

荔橫村

荔橫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解放前,荔橫村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偏僻山鄉,水田面積約1890畝, .. 旱地面積約350畝。

基本信息

農村變城市

荔橫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解放前,荔橫村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偏僻山鄉,水田面積約1890畝,
..
旱地面積約350畝。改革開放前農民參加生產隊的集體生產勞動實行記工分制,每個勞動日值只有幾角錢,集體積累薄弱,農民生活較為困難。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80年代後期,全村引進了3家小型的外商企業,集體經濟有了初步轉變,但是,村組兩級經濟收入也只有40多萬元。1992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該村抓住機遇,多渠道地發展外向型經濟,集體經濟收入和實力不斷發展壯大,到2004年,全村共引進外資企業近60家,村組兩級總收入達3509萬元,在村組可支配財政收入總額超3000萬元獎全市排名中名列第57名,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2008年,村組兩級總收入達4700萬元。談起荔橫村的變化,荔橫村現在的“當家人”、村黨總支部書記王富良感慨不已:記得小時候還在田裡栽禾割稻,轉眼間荔橫就像一個小城市了。荔橫不但城市面貌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質有了極大的提高,整個荔橫洋溢著和諧奮進之風。談及今後的發展,王富良說,在現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們主要做的是服務好企業,幫助企業穩定生產經營,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其次是繼續推動舊村改造,要讓所有的村民都住上農民公寓。

村民變市民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村民的生活是越來越紅火——每年“坐收”好收成!拿著土地、房產、紅利等的實惠,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了,但“三低”(學歷低、知識層次低、文化素質低)卻是個讓人頭疼的“痼疾”,
..
從恢復聯考那年到2002年為止,1500多人的村子,大專以上學歷的只有50人,近60%的勞動力國中沒畢業就輟學了。有的村民漸漸失去了當初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勁頭,整日遊手好閒,成了有勞動能力卻不務農、不讀書、不經商、不做工的“四不農民”。荔橫村幹部告訴記者,為改變村民的舊習慣,村里實施“洗腦工程”,促進思想觀念轉變。每年組織村民到上海、大連等現代化城市參觀學習,讓農民親身體驗和感受現代城市生活、現代文明。不少老村民參觀後都說:“我們也要過這樣的城市生活。”現在,村民的城市文明規則意識、交通意識、環境衛生意識、城市生態意識、城市人際關係意識、城市公共生活意識等有了明顯提高。“充電富腦,花多少錢都乾”,荔橫村的幹部們橫下一條心:村里出錢,村民出腦。村里邀請科榮管理有限公司的專家給村民上生產管理課,要求村民學習掌握現代科技管理知識;動員組織村民上夜校、參加電腦培訓;針對村第三產業較為發達,個體工商戶多的實際,村還舉辦了工商管理培訓班,推動村民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提高村民素質,村制定了村民讀大學獎勵及補助辦法,鼓勵村民特別是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

村民變股東

..
百家村,隸屬荔橫村的一個小村子,初立村時才八戶人家,故名八家村,解放後人口和戶數增多,因諧音和風雅之意,遂改名為百家村。採訪百家村,是想了解農村股份合作制運行情況。王富良告訴記者,百家村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時間還得追溯到2003年,為了讓這個新鮮事物能深入人心,進展順利,鎮裡廣泛開展宣傳工作,使廣大村民了解改革的目的意義,及時更新觀念;摸清家底,完成清產核資;廣泛聽取意見,依法界定股東資格,明晰股權設定,之後又妥善解決了出嫁女股權配置、股權界定日等重點難點問題,從而使改革工作得以紮實穩妥地推進。改制工作完成後,由於明晰了村、組集體資產產權,進一步完善了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農村經濟體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據介紹,百家村小組2005年純收入為340萬元,股東只有89人,按照章程人均可分紅2.5萬元。但考慮到集體經濟正處於發展階段,村民同意每人只分5500元。由於分配與發展的關係處理得好,百家村小組的集體經濟實力進一步壯大。近幾年,百家村實施舊村改造工程,建農民公寓,每年的分紅只分2000元,但村民心裡卻很樂意,因為每家每戶都可以住上別墅了,而且按照今年契約兌現情況估算,個人股股值將從2003年改制時的每人5.8萬元增加到至去年年底的26萬元,增加4倍。村民搖身一變,成了“身價倍長”的股東。

平房變別墅

到角嶺新村採訪,不是第一次來,但每次來都得發一陣感嘆。整齊劃一的別墅,每家每戶都有一幢,
村民居村民居
這只是一個村民小組啊!十幾年前的角嶺和內地農村許多村莊一樣,只是一個破敗的小村落。從角嶺新村出來,轉過一道橋,二三百米處就是角嶺老圍舊址,這裡的舊房大多是低矮潮濕的土坯房,唯一一幢兩層的小樓還是在改革開放後建的。村民楊秀清大姐說,這在當時,還算是比較好的。她曾撰文回憶道:回顧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清溪,各村各戶住的均是低矮的幾十平方米的小瓦房。碰上下雨天漏雨,碰上刮颱風,還要想辦法補漏。整間房子布滿灰塵,是名符其實貧窮落後的窮山區……1995年,荔橫村開始實施“上樓工程”。為改變農民傳統散居的模式,村里根據各村民小組實際情況,集中建設配套完善的農民公寓和住宅小區,讓村民住上漂亮的樓房,享受城市居住生活。目前,六個村民小組中的角嶺、鐵橋布新村、橫湖、百家村已於完成改造工程,其他兩個村也正在籌劃中,全村共有210戶人家已經或即將住進別墅式新樓,居住區內配備了較為完善的生活設施。“上樓”前,房屋出租是村民的一項重要收人來源,“上樓”後,村集體新創辦的一批集體企業為他們提供了新的生活來源,昔日“務農”的村民變成了“務工”的市民。“上樓工程”既改變了農村的落後面貌,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更重要的是促進了村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半仙山村
博頭村
寶石社區
博廈社區
北岸村
寶陂村
寶蓮村
沖美村
創業社區
超朗村
赤坎村
茶山鎮
村尾村
茶山村
城中社區
常平鎮
長山頭村
曹樂村
長塘社區
草墩村
昌平村
長安鎮
村頭社區
長盛社區
東正社區
鄧屋村
東平村
東江村
大洲社區
大龍村
單屋村
東坑鎮
大利村
大朗社區
大環村
大朗鎮
大嶺山鎮
大沙村
大井頭社區
大泥村
低涌村
道滘鎮
東太村
大流村
福隆村
鳧山村
富竹山村
佛子凹村
鳳崗鎮
浮竹山村
福祿沙村
鳳沖村
佛新社區
浮崗村
福安村
隔坑村
谷嚇村
高英村
高埗鎮
莞城街道
光明社區
崗頭村
高埗村
橫坑社區
黃江鎮
護安圍村
虎門寨社區
橫滘頭村
禾坑村
黃洞村
厚街鎮
華陽村
環岡村
橫瀝鎮
宏遠社區
恆泉社區
橫瀝村
黃屋村
合路村
虎門鎮
河田村
洪梅鎮
黃家壆村
橫江村
黃泗圍村
黃泥塘村
黃草朗社區
厚德村
潢涌村
厚街村
湖美村
黃麻嶺村
橫流社區
和安村
舊圍村
井美村
桔洲村
九鄉村
聚龍江村
金洲社區
江邊村
舊村
井巷村
逕聯社區
錦廈社區
京山村
角社村
金桔村
坑口社區
坑美村
嶺頭社
盧邊村
六甲村
林屋村
蓮城社區
劉屋村
梁家村
羅沙社區
李屋村
盧屋村
良平社區
朗廈村
嶺廈社區
寮邊頭村
寮步鎮
良邊村
荔橫村
連平村
林村社區
朱磡村
羅馬村
盧溪村
寮廈村
龍眼社區
蘆村
廟邊王村
莫屋村
繆邊社區
民田村
梅林村
民泰社區
麻一村
麻涌鎮
麻三齊村
南城街道
南社村
牛楊社區
南洲村
南城村
南五村
泥洲村
歐鄧村
埔心村
屏山社區
泉塘社區
清湖村
橋頭社區
求富路社區
企石鎮
企石村
清溪社區
齊沙村
清溪鎮
稔洲村
稔子園村
勝利社區
市橋社區
水邊村
邵崗頭村
桑園社區
山廈村
上截村
石排村
山和村
沙角村
孫屋村
石碣鎮
石水口村
水貝村
上元村
司馬村
松木山村
三中村
石龍坑村
聖堂社區
沙步村
松崗村
沙田鎮
三屯村
上角社區
三涌村
沙頭社區
雙崗村
穗豐年村
田新社區
塘尾村
田寮村
塘角村
太和社區
鐵崗村
鐵爐坑村
塔崗村
塘廈鎮
塘廈村
萬江社區
屋廈村
望牛墩鎮
五涌村
烏沙社區
謝崗鎮
霞朗村
下沙村
細村社區
新村社區
下朗村
興塘社區
西南村
下截村
向西村
新民社區
下嶺貝村
霞邊村
小坑村
巷頭社區
新馬蓮村
廈邊社區
小河村
新圍村
西太隆村
冼沙村
鹹西社區
廈崗社區
興隆社區
西大坦村
下蘆村
月塘村
涌口村
窯山村
楊屋村
燕窩村
洋坑塘村
楊涌村
洋烏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