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中醫方劑名。為補益劑,具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之功效。主治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臨床常用於治療內臟下垂、慢性胃腸炎、慢性菌痢、脫肛、重症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後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臉下垂、麻痹性斜視等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基本信息

方名

補中益氣湯(補養之劑)

總結:補中昇陽

編號:027

組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朮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薑9片、大棗6枚

歌訣:補中參草術歸陳,芪得升柴用更神。

或: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傷功獨善,亦治陽虛外感因)

麻人趕豬,虎皮當旗。(麻=升麻、人=人參、趕=甘草、豬=白朮,虎=柴胡、皮=陳皮、當=當歸、旗=黃芪)

用量

黃芪15g、人參(黨參)15g、白朮10g、炙甘草15g、當歸10g、陳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薑9片、大棗6枚。

用法

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主治

1.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

2.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

3.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

4.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中氣下陷證。

加減: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子。

3.肺熱咳嗽-去人參。

4.嗌乾-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藁本、細辛。

7.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薑。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濕勝-加蒼朮。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鏇復、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麻

黃,天寒加乾薑。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朮、益智。

方義

本證多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脾胃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納運乏力,故見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脫垂等;清陽陷於下焦,郁遏不達則發熱;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方中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故為君藥。配伍人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藥。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共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運用

本方用於脾虛氣陷證,臨床套用以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舌淡,脈虛,脫肛,子宮脫垂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藁本、細辛以疏風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郁。

禁忌

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附註

附方升麻益胃湯

組成 黃芪、半夏、人參、甘草、獨活、防風、白芍、羌活、橘皮、茯苓、白朮、澤瀉、柴胡、黃連、生薑、大棗。

功用 益氣昇陽,清熱除濕。

主治 脾胃氣虛,濕郁生熱證。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肢體重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調。

附方升陷湯

組成 生黃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用 益氣升陷。

主治 下陷證。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脈沉遲微弱。

附方舉元煎

組成 人參、黃芪、炙甘草、升麻、白朮。

功用 益氣升提。

主治 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證。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以上三方與補中益氣湯立意有相同之處,即重用補脾益氣藥物,配伍舉陷升提之品。其中昇陽益胃湯重用黃芪,並配伍人參、白朮、甘草補氣養胃;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升舉清陽,祛風除濕;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黃連除濕清熱;白芍養血和營。適用於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濕郁生熱之證。升陷湯重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以昇陽舉陷;並以知母之涼潤,以制黃芪之溫;桔梗載藥上行,用為嚮導,主治胸中大氣下陷之證。對脾肺虛極者,可酌加人參以加強益氣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斂氣分之耗散。舉元煎用參、芪、術、草益氣補中,攝血固脫,輔以升麻昇陽舉陷,適用於中氣下陷,血失統攝之血崩、血脫證。

重要文獻摘要

①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② 方論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卷1:“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芪護皮毛而閉胰理,不令自汗;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甘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味,除煩熱之聖藥也。佐白朮以健脾;當歸以和血;氣亂於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

注意事項

在服用補中益氣湯的期間,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儘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積極參加戶外運動,放鬆心情。

4、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學會合理減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