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會議

開羅會議

開羅會議是1943年11月22~26日間,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中華民國政府主席蔣介石在埃及開羅舉行的討論制定聯合對日作戰計畫和解決遠東問題的國際會議。開羅會議簽署了重要的《開羅宣言》,開羅會議為中國領土完整奠定基礎。

基本信息

簡介

開羅會議開羅會議

開羅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11月22~26日,中國美國英國三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的國際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美國總統F.D.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首相W.L.S.溫斯頓·邱吉爾和中國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形勢發生根本轉變的一年。

三國舉行這次會議的目的在於:加強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協調行動,討論制定聯合對日作戰計畫和解決遠東問題。會議簽署了《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簡稱《開羅宣言》。會議結束後,《開羅宣言》經I.V.史達林同意於1943年12月1日公布於世。宣言聲明:對日作戰的目的在於制止並懲罰日本侵略;剝奪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地區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日本攫取的中國的領土,如滿洲(中國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宣言最後宣稱:將堅持長期作戰以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會議主題

開羅會議三巨頭開羅會議三巨頭

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包括:關於對日作戰計畫。羅斯福為擴大美國對中國的影響與控制,主張從印度經緬甸向中國方向進攻,將日軍逐出緬甸,恢復與中國的陸上交通;蔣介石也希望在緬北發動戰役,以促使美英增加對中國的軍事援助,鞏固其實力地位。但是,邱吉爾不願美國在東南亞和遠東的地位得到加強,不願美中軍隊參與解放英國前殖民地緬甸的作戰,因而予以反對。三方最後作出在滇緬路對日作戰的決定。關於遠東戰後安排。三方對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在太平洋地區奪取或占領的所有島嶼並將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等問題達成一致意見,但在戰後如何處置原為歐洲國家和日本屬地或勢力範圍的某些殖民地附屬國問題上未達成一致意見。羅斯福主張給這些國家以形式上的獨立權,以便日後美國擴大自由貿易市場;邱吉爾則拒絕討論任何有關遠東英國殖民地的前途問題,拒絕交還中國的香港九龍

會議成果

會議的成果是中、美、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主要內容包括:三國宣布,對日作戰的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的侵略;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得或占領的一切島嶼,把日本侵占中國的東北地區、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日本將被逐出其以武力所攫取的所有土地;在相當期間內使朝鮮自由獨立;堅持戰鬥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開羅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反法西斯同盟國團結合作、徹底打敗日本的決心和途徑,打擊了法西斯日本的侵略氣焰,是確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戰後處置日本問題的重要國際檔案之一。但是,宣言只規定剝奪日本占領的太平洋島嶼的統治權,卻不談如何處理;關於朝鮮獨立日期的規定含糊不清;對香港的地位亦未作出明確規定等。

意義

這次會議的偉大歷史意義在於:

1、它以三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名義發表重要政治軍事會議檔案的方式宣示,鑒於日本多次“以武力或貪慾攫取他國土地”,必須“制止及懲罰日本侵略”;

2、剝奪日本歷史上從別國所奪得或占領的一切島嶼和領土,將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3、初步規劃了戰後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政治版圖,如使朝鮮自由獨立等。三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發表的這一原則宣言,具有言必信、信必果的法律意義,是極其重要的國際法文書。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開羅宣言》不但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敲響了喪鐘,同時也給收復台灣、澎湖列島等失地帶來了希望,為百年來飽受屈辱的炎黃子孫夢寐以求建立統一獨立、富強康樂的偉大中國繪製了美好前景。

國際關係史1917~1945

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國際格局的演變集中體現了當代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格局是指事物內在的結構和運作狀態,國際格局是國際關係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定時期內主要國際力量對比、互動、組合而形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