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三國同盟

1940年三國同盟

1940年三國同盟是指:1940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結成的秘密同盟。三國同盟的矛頭本是指向俄國和法國,隨著德國不斷擴張以及英、德矛盾日趨尖銳,義大利感到擔心,從1896年起便採取措施,改善了它同法國的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年5月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三國同盟瓦解。

同盟條約

1940年三國同盟1940年三國同盟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又作三國公約、三國盟約,(英語:TripartitePact;德語:Dreimächtepakt;義大利語:Pattotripartito;日語:日獨伊三國軍事同盟にちどくいさんごくぐんじどうめい),於1940年9月27日由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與日本帝國在德國柏林簽署。此項協定正式確立了上述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係,並被認為是對美國的警告:要么保持中立,要么兩面受敵。

德奧結盟後,O.von俾斯麥為進一步孤立法國,又利用法、意兩國爭奪突尼西亞的矛盾,拉攏義大利加盟。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侵入突尼西亞,並把它變成自己的保護國。義大利早已覬覦突尼西亞,但苦於實力不足,不能單獨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經過談判,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3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

1940年三國同盟1940年三國同盟

條約主要內容:①如義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德國遭受法國侵略,義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②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指法、俄)進攻,則締約3國應協同作戰。義大利對此附有一個保留條件:如英國攻擊德國或奧匈,義大利將不負援助自己盟國的義務。③當一大國(指俄國)攻擊締約國一方時,其他兩締約國應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發生俄、奧戰爭,義大利將保守中立。條約有效期5年,1887、1891、1902、1912年4次續訂,並增補了一些義務條款。

條約中,三國同意在未來十年他們會“支持及與對方互相合作……以期實現她們建立與維持新秩序的目標,以期提倡互惠互利與有關人民之福祉。”三國確認對方的勢力範圍,並承諾“以政經與軍事之力,協助任何仍未參與戰爭而被攻擊的一方。”而條款中的攻擊者不包括蘇聯

條約補充1936年的德日協定和反共產國際協定之不足,並消除德國與日本因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起的嫌隙。後來,匈牙利(1940年11月20日)和羅馬尼亞(1940年11月23日)加入協定。保加利亞在德軍進駐前,在1941年3月1日加入。

日本戰國時期,為了三家的利益和目的,今川義元的軍師太原雪齋穿針引線,在善德寺使得駿河今川義元,甲斐武田信玄以及相模北條氏康這三家大名達成了同盟條約,史稱“三國同盟”,又作“甲相駿三國同盟”。不過今川義元死後,今川氏真繼承家督,武田信玄德川家康同盟,聯手攻打並且平分今川家領地,從而導致“三國同盟”徹底的破裂。

意義

1940年三國同盟1940年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兩國接近。1893年,兩國簽訂《俄法協約》。協約規定:如果法國遭到義大利的進攻,或俄國遇到德國和奧匈攻擊,對方應以全力支援。到19世紀90年代,在歐洲已初步形成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

為了對付主要敵人德國,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迫切地尋找同盟者,並同法國接近。1904年英法兩國簽訂協約。協約規定: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兩國也調整了在紐芬蘭海岸、甘比亞尼日、暹羅(泰國)、馬達加斯加(馬爾加什)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島的矛盾。

德奧兩國在巴爾幹的擴張威脅著俄國的利益,三B鐵路一旦築成,德國將成為土耳其黑海海峽的主人,俄國出入海峽將受到德國的限制。日俄戰爭和1905年革命以後,俄國財政上更加依賴英法。英俄兩國的矛盾也因俄國力量的減弱和英德矛盾的激化而緩和下來。在這種情況下英俄都感到有必要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德國。1907年8月31日,英俄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爭奪殖民地上的矛盾。協約規定:把伊朗分為三部分,北部屬俄國勢力範圍,東南部屬英國勢力範圍,中部劃為“緩衝區”;俄國承認阿富汗為英國的附屬國。《英俄協約》還涉及中國的領土西藏,規定雙方“承認中國西藏的宗主權”。英俄兩個帝國主義都垂涎西藏,但都無力壓倒對方,只得妥協。

《英俄協約》雖然沒有明確規定軍事同盟義務,甚至還打著“維護和平”的幌子,但實際上也是為了加強掠奪殖民地和準備帝國主義戰爭而簽訂的。

在《俄法協約》和《英法協約》的基礎上,1907年《英俄協約》的簽訂,標誌著和三國同盟對抗的另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英、法、俄三國協約的最後形成。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形成以後,國際關係日益緊張,局部戰爭接連發生,終於導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相關資料

1940年三國同盟1940年三國同盟
俄奧爭奪巴爾幹的鬥爭中,德國支持奧匈帝國。1879年,在俾斯麥推動下,締結了旨在共同反對俄國的德奧“同盟條約”。這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中最先締結的條約,是列強對當時最敏感地區爭奪的必然結果。後來,俾斯麥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侵略性的軍事集團三國同盟正式建立。三國同盟的核心是德國,其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

三國同盟形成後,法俄都感到不安,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逐漸接近,並於1892年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形成,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這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三國協約形成的決定性步驟是其核心英國放棄傳統的外交政策與法國結盟。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衝突的加劇,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不得不放棄維持歐洲大陸均衡的“光榮孤立”政策,首先與德國的宿敵法國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國也向英國靠攏。1904年英法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從此,英法事實上建立了同盟關係。為了共同對付德國,英國又主動協調了同俄國的利害衝突。1907年英俄簽訂協定,調整了雙方在亞洲爭奪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協定,都是背著有關國家簽訂的帝國主義的分贓協定。英法、英俄協定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為重新瓜分世界,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