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會議

波茨坦會議

波茨坦會議,是1945年7月17日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杜魯門、邱吉爾和史達林在德國波茨坦召開的二戰後處置德國的會議。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為了商討對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儘早對日作戰。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3國首腦杜魯門、邱吉爾(7月28日以後是新任首相艾德禮)和史達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3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或“柏林會議”。

會議簡介

英文名稱:Potsdam Conference 時間: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

地點:柏林西市的波茨坦人物:史達林杜魯門邱吉爾(後期為新任首相艾德禮

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為了商討對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儘早對日作戰。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3國首腦杜魯門、邱吉爾(7月28日以後是新任首相艾德禮)和史達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3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或“柏林會議”。經過爭論與協商,在一些主要問題上達成了協定。

關於蘇、美、英、法4國占領德國的基本原則是:應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消滅壟斷集團,重建德國經濟。關於德國戰爭賠償問題,最後商定賠償應由每個占領國從自己的占領區徵收,蘇聯還從西方占領區取得所拆遷的德國工業設備的25%,其中10%是無償獲得,15%用糧、煤交換。

會議承認了新成立的波蘭全國統一臨時政府,並確定了波蘭的疆界問題,會議決定設立蘇、美、英、法、中5國外長會議,負責準備同歐洲戰敗國的和約。此外還討論了對意、羅、保、匈、芬等國的政策及其加入聯合國組織的問題。

7月26日,以美、英、中3國宣言形式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宣布了盟國占領日本後將實施的基本原則,並重申《開羅宣言》必須實施。8月2日,《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簽字。

會議背景

雅爾達會議以後,戰爭形勢發展很快。1945年5月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柏林近郊的卡爾斯霍斯特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盟軍對德戰爭已告結束。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盟軍已占領硫磺島和沖繩,並在亞洲大陸各戰場發起了反攻,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即將取得最後勝利。蘇、美、英三國為了處理德國和解決歐洲及其他一些問題,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這是戰爭期間三國政府首腦舉行的第三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史達林杜魯門邱吉爾以及三國的外長等。羅斯福已於4月12日因腦溢血逝世,杜魯門第一次代表美國參加會議。會議進行期間正值英國大選,因此邱吉爾半途回國參加大選。由於英國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邱吉爾下台,新任英國工黨首相艾德禮偕新外長貝文於7月28日參加了最後幾天會議。

主要問題

波茨坦會議波茨坦會議遺址

波茨坦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是有關戰後占領德國的基本政治原則和經濟原則德國義大利的賠償,德國的商船隊和軍艦的分配,對待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芬蘭的政策,波蘭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峽,哥尼斯堡地區的歸屬問題,以及對戰敗國某些領土的“委任統治權”等。與會國經過多次討論,對一些主要問題達成了協定,於8月1日簽署了《柏林會議議定書》 ,為戰後處理德國和歐洲問題定下了基調。

關於德國,會議確定由蘇、美、英、法四國共同占領德國,解除德國武裝,剷除或控制可供軍事生產的德國工業,摧毀納粹黨的一切組織和制度,逮捕和審判納粹戰犯,使德國沿著和平民主的道路發展。在賠償問題上,三國首腦同意蘇聯所提之賠償要求,以遷移德境蘇占區物資及適當的德國國外資產予以滿足。蘇聯並可自西方占領區取得賠償。美國、英國以及有權獲得賠償的其他國家的賠償要求,將自西方各占領區及適當的德國國外資產予以滿足。會議經過爭論,最後就原屬德國東普魯士哥尼斯堡及其鄰近地區“讓與”蘇聯達成了協定。

會上爭論的焦點之一仍是波蘭問題。波蘭政府已於1945年6月28日經過磋商後成立,美、英對新政府中波蘭共產

黨占主要地位雖然不滿,但不得不承認現實。在會議發表的《柏林會議議定書》中宣布:“美、英政府與波蘭全國統一臨時政府的外交關係的建立,導致撤消對於前倫敦波蘭政府的承認,該政府已不復存在。”關於波蘭領土的西部疆界問題,會上進行了激烈的爭論,西方尤其是英國堅持以奧得河、東尼斯河為界,蘇聯堅持以西尼斯河為界,會議最後達成協定:波蘭西部疆界的最後劃定應待和平會議解決,在此之前,“以前德國之東部領土,即自史溫曼德以西的波羅的海,沿奧得河與尼斯河西段合流處,再由西尼斯河西段至捷克斯洛伐克邊境,包括經本會議決定不歸蘇聯管轄之一部分東普魯士和以前的但澤自由區域,均由波蘭政府管轄;為此目的,應不得視為蘇聯在德占領區內之一部。”

波茨坦會議還討論了對日作戰問題,並通過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的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所決定的其他小島之內”,日本霸占中國的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地要歸還中國。這項公告是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後來蘇聯出兵對日作戰時,也正式在公告上籤字,所以公告最後成為四國的對日共同宣言。

與會催化劑

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試驗核子彈成功。杜魯門在得知後“精神振奮”,他和邱吉爾計議,並決定將這個所謂“支配大局的偉大的新事實”,透露給史達林,使他對西方這一新型武器有深刻印象。但史達林聽後並沒有表現出特殊的興趣,他只是說聽到這個訊息很高興,希望能好好用它來對付日本人。史達林的反應使杜魯門和邱吉爾大失所望。 核子彈的誕生很快促進了反法西斯勝利的腳步。奠定了波茨坦會議美國的決定性作用和霸主地位,促進了波茨坦會議的召開。

蘇矛盾開始

波茨坦會議是三大國首腦在戰爭期間召開的最長的一次會議,也是最後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並就戰後許多重大問題達成了協定,從而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會上美、英、蘇三國首腦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反映了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關係開始惡化。隨著戰爭的結束,新的矛盾,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為東、西方大國之間的主要矛盾,從而成為戰後一段時期內國際鬥爭的重要內容。

會議主要成果

波茨坦會議波茨坦會議

復原德國1937年後在歐洲吞併的領土,將奧地利從德國分離出來。

• 聲明盟國占領德國的目的:非軍事化、清算納粹主義、民主化和解散卡特爾企業聯合。

• 《波茨坦協定》,將德國和奧地利分為四個占領區(在早先的雅爾達會議就已確定),並類似地講柏林和維也納也分為四個占領區。

• 同意以戰犯起訴納粹黨人。

• 將居住在德國境外的德國人驅逐回國。

• 戰爭賠款協定。盟國估計損失為2000億美元。在西方的堅持下,德國只需要以資產、工業產品勞動力的方式支付200億美元。然而,冷戰使償還計畫沒有完全執行。

• 在史達林的建議下,波蘭不列入德國賠償分配方案,而由蘇聯所獲賠償的15%轉交給波蘭(從未執行)。

• 盟國發布了波茨坦公告,確定日本投降的條件。

• 其它問題將留給儘快召開的最終和平會議解決。

• 儘管西方要求在最終和平會議上才確認德波邊界奧德河—尼斯河線,波茨坦會議上確定的強制德國人口遷移卻 使得德波邊界在事實上得到確定並且不可挽回。

波茨坦協定

《波茨坦公告》在波茨坦會議期間通過。

《波茨坦公告》共13條。蘇聯當時尚未對日本作戰,沒有簽字。中國政府雖未參加討論,但事前徵得中國政府的同意,故公告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並在公告上籤字,成為四國對日共同宣言。公告敦促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日本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所決定的其他島嶼範圍之內。日本軍隊必須完全解除武裝,永久消除日本軍國主義,戰犯交付審判。盟國對日本實行占領。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礙必須消除。不準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之工業。宣言宣稱,在上述目的達到並成立傾向和平及負責的日本政府後,盟國占領軍當即撤退。

《波茨坦協定》決定:為進行關於締結和約所必需的準備工作,設立由英、蘇、中、法、美五國外長組成的外長會議。協定確定了占領德國的基本原則。政治原則是: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為此規定德國境內的最高權力由美、英、蘇、法四國占領軍總司令遵照本國政府的指令,分別在其各自的占領區內實行。解除德國全部武裝,廢除一切軍事機構,解散一切納粹組織,廢止一切納粹法律,逮捕並審判戰爭罪犯,永遠防止德國軍國主義納粹主義的復活或改組。德國一切民主黨派應準許成立並恢復自由活動權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個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礎上重新建立以實現政治民主化。德國行政應以政權分散和發展地方政府許可權為原則。處理德國的經濟原則是:消滅德國作戰潛力,禁止軍事生產,剷除或控制可用作軍事生產的一切工業。消滅壟斷造成的過分集中,發展和平經濟,並把德國視為一個經濟單位。關於德國賠償問題,蘇、美、英向德國所提的賠償要求,將以德國境內的物資及適當的德國國外資產予以滿足,蘇聯並可由西方占領區獲得賠償。德國的艦隊和商船隊由蘇、美、英三國均分。哥尼斯堡及鄰近地區讓與蘇聯。關於波蘭問題,對波蘭西部邊界達成原則協定,最後劃定由和約解決。不歸蘇聯管轄的一部分東普魯士和以前的但澤自由市區域,均由波蘭政府管轄。會議還討論了奧地利問題,同意義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五國締結和約問題,領土託管問題和控制黑海海峽等問題。

區別

雅爾達會議 1945.2 蘇美英

波茨坦會議波茨坦會議

①關於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以及戰後德國民主化。

②決定戰後建立聯合國。

③蘇聯在結束歐戰三個月後對日作戰。 

作用:會後,美、英、蘇在東西兩線發動了強大攻勢,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波茨坦會議 1945.7~8 蘇美英 

①重申雅爾達會議關於處理德國問題精神。

②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

降。

國際關係史1917~1945

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國際格局的演變集中體現了當代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格局是指事物內在的結構和運作狀態,國際格局是國際關係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定時期內主要國際力量對比、互動、組合而形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