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鷹

赤腹鷹

赤腹鷹(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是小型猛禽,翅膀尖而長,因外形象鴿子,所以也叫鴿子鷹。體長27-36厘米,體重108-132克。頭部至背部為藍灰色,翅膀和尾羽灰褐色。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也見於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帶的小塊叢林,農田地緣和村莊附近。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休息時多停息在樹木頂端或電線桿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小型鳥類,鼠類和昆蟲。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樹頂等高處,見到獵物則突然衝下捕食。分布於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和中南半島。

基本信息

體徵

赤腹鷹赤腹鷹
中等體型的類,體長約267-283毫米。下體色甚淺。

成鳥:上體淡藍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側尾羽具不明顯黑色橫斑;下體白,胸及兩脅略沾粉色,兩脅具淺灰色橫紋,腿上也略具橫紋。成鳥翼下特徵為除初級飛羽羽端黑色外,幾乎全白。

亞成鳥:上體褐色,尾具深色橫斑,下體白,喉具縱紋,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橫斑。

虹膜-紅或褐色;

嘴-灰色,端黑,蠟膜橘黃;

腳-橘黃。

叫聲:繁殖期發出一連串快速而尖厲的帶鼻音笛聲,音調下降。

生活習性

喜開闊林區。性善隱藏而機警,常躲藏在樹葉叢中,有時也棲於空曠處孤立的樹枝上。日出性。多單獨活動,有時也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空中盤鏇和翱翔,盤鏇時兩翼常往下壓和抖動。領域性甚強。捕食動作快,有時在上空盤鏇叫聲。繁殖期發出一連串快速而尖厲的帶鼻音笛聲,音調下降。主要以蛙、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小型鳥類,鼠類和昆蟲。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樹頂等高處,見到獵物則突然衝下捕食。

分布範圍

赤腹鷹分布圖赤腹鷹分布圖

分布於高棉、中國、關島、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緬甸、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新加坡、泰國、東帝汶、越南。

旅鳥:汶萊。

中國四川、陝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西(繁殖鳥),廣東、台灣(留鳥),海南(冬候鳥),山東、河北(偶見)。

繁殖方式

赤腹鷹赤腹鷹

赤腹鷹5-6月進行繁殖,雄鷹此時特別興奮,常激動地向異性發出聲似“Keee-Keee”的炫耀性鳴叫,即使在築巢時同樣也嘯鳴不止。鷹巢位於林中的樹叢上,用枯枝和綠葉構成,每窩產卵2-5枚,大小為34-38mm×29-30mm,卵為淡青白色,具不明顯的褐色斑點。在雌鷹單獨孵的30天裡,每天都要增加新鮮綠葉作為鳥巢的鋪墊物,或許這對孵卵期間巢內必需保持一定濕度有關。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赤腹鷹赤腹鷹

赤腹鷹數量甚少而極珍稀,被列中國列入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也已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Ⅱ,予以保護。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