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塘村

托塘村

托塘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城區西北部,東至龍井巷,西傍西溪河,北環環城北路,吳寧中路從中部縱貫而過。

基本信息

托塘村托塘村村莊道路
托塘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城區西北部,東至龍井巷,西傍西溪河,北環環城北路,吳寧中路從中部縱貫而過。村落以舊城牆為界分成東西兩半,東半部在城牆內稱里托,西半部在城牆外稱外托。隸屬於吳寧鎮。為東陽張氏的主要聚居地。1992年底,全村762戶,2013人。耕地490畝。現為東陽市重要的工商業區之一。1978年後,國營、合作、個體商業一起得到發展。呈現出經營活躍、流通渠道暢通、商品日益豐富的局面。經營服裝、布匹、水果水產品、肉製品、各式蔬菜等批發、零售業務者數十家,市內外開設各式店鋪數十個,其中絲綢原料公司年營業額超千萬。運輸業蓬勃發展,經營客、貨運輸的人力車20輛、拖拉機30輛。

經濟發展

托塘村托塘村建築
20世紀70年代前,村民耕種僅有的土地,度日維艱。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多走亦工亦農之路。在境內的國有、集體企業有東陽市汽車電器廠東陽市汽車改裝廠東陽布廠、東陽絲線廠、東陽酒廠、東陽市物資再生綜合利用公司、東陽市聯運公司、東陽包裝廠、野狼服裝廠、工藝美術公司等10多家。
1979年,首家村辦企業縫紉機配件廠創立,當年獲利1萬元。1980年又創辦鋼筋拉絲廠和預製場。村辦企業得到較快發展。1992年底,共有村辦企業36家,主要分三大類:鋼筋拉絲、縫紉機配件、服裝。其中鋼筋拉絲廠5家,年產值200萬元。縫紉機配件廠8家,年產值300萬元。其他還有五金廠、磁鋼切割廠、鋁合金裝潢廠、繡花廠、建材廠、家具廠、木製品廠、塑膠廠、大理石廠等。私營企業也為數可觀,以針織內衣廠、繡花廠為主。工業總產值2500萬元。其中:海峰服裝廠,創辦於1986年,現有職工50人,1992年底產值超百萬。吳寧磁鋼切割廠,創辦於1989年,職工40人,1992年增加投資,在原有的基礎上,興辦鋁合金裝潢廠,生產鋁合金門、窗架,年產值100萬元。托塘村1992年劃入東陽市經濟開發區後,東陽賓館、公園、影劇院等設施將先後籌建,吳寧中路、通江路、環城北路等街道相繼拓寬,鋪水泥路面並安裝路燈。村投資100萬元,在吳寧中路與環城北路交匯處建成建築面積1680平方米的綜合大樓。

生活水平

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92年人均收入1200元。95%以上戶新建樓房,彩電冰櫃已基本普及,有的一戶數台彩電,100多戶家庭裝了電話。經商、辦廠者已率先致富,住宅注重內外裝潢。私人擁有轎車1輛、吉普車1輛、小麵包車2輛、機車數十輛、傳真機13台、二哥大15隻。

古蹟眾多

托塘村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豐富,現存古蹟有:北門: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築石城,辟四門時建,有城樓。北門稱通江門。北台、水門:明萬曆二十八年,謂正北障山遼遠,辟北門則城內風氣都漏泄不凝聚,遂堵北門,易辟東北門。萬曆三十二年又謂門可塞,樓不可廢遂築土台,沿稱北台,台上建樓,民逾城出入。同年,於西北隅建水門,當時為里托、外托的主要通道。北鎮樓: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郭一鄂始建。清康熙三年重修。立碑紀事。清康熙《新修東陽縣誌》載:在北台下黃泥街口。單檐歇山頂,翼角起翹。四周開洞門,月梁兩端飾須紋,形滿月狀。扇形雀替雕刻戲劇人物。1965年改作北鎮亭。張府廳:又名九如堂。明天啟至崇禎年間建築。明末兵部尚書張國維府第。殘存正廳,三開間,九架前軒後廊。月梁龍鬚呈半月狀,梁背置斗拱,扇形雀替飾花草。明間前後內額枋上施工字狀拱二攢。前檐柱用斜撐支承挑檐檁。為城內至今留存較完整的明末建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教育

托塘村托塘村道路
重教育才之風歷來興盛,現境內有市屬中等專業學校1所,市屬中學1所,幼稚園3所。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已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先後捐資13000元用於東陽二中吳寧一校的教學大樓改造。

注重精神文明建設,設有青年民兵之家、俱樂部圖書館。村團支部,1990、1991年連續二年被評為金華市先進團支部。村內巷弄已鋪水泥路面,村容整潔幽雅、井然有序。
福利事業得到發展,村里建有老年活動室二幢,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年撥活動經費8000元。男60歲、女55歲以上的村民享有每月10元的生活補貼金,村民老有所樂。

據《東陽托塘張氏宗譜》載,托塘張氏,始祖為唐左司郎中張定,由清河遷於山東壽張,後又遷往河南開封。張定十三世孫張潮為唐末進士,五代時出任吳寧(今東陽市)縣令。後晉開運二年(945),括蒼魔寇發難,張潮率長子張天賢抵敵於城南山嶺(現稱官清嶺),不克,父子同於七月初二殉難,家人及家丁八十餘口人盡皆被害。時次子張天宥恰在學館,聞變倉皇躲匿於城西北蓮塘中,幸免於難,托此為生,故號其家托塘。後占籍於此,人們習稱此地為托塘。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知縣吳炯為紀念張潮建吳寧台(在今市人民政府後院),撰碑刻石,碑刻至今封存牆內,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道保潔

共有河道長度7.628公里,河道面積120122平方米,主要涉及河道名稱為:菜園下港、地芯橋港、中和橋港、塔魚浜、後陽港、寶塘港、中和橋港。
翔厚村河道保潔員認真學習河道管理辦法,堅持每天到崗到位,及時打撈水面漂浮物,清楚河道中水生高桿植物、河坡垃圾、雜草等,做到河面無漂浮物,河岸坡乾淨整潔。同時制止亂倒垃圾、亂堆亂放亂排等現象,使翔厚村的河道更加清潔暢通,營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水生態環境。

歷史名人

張潮之後,書香不絕,科第綿延,家世鼎盛。據清《(道光)東陽縣誌》載,明清兩代殿試及第6人,鄉試中舉8人,貢生23人。名宦、忠臣、循吏、儒林、隱逸、孝友、義行列傳16人,經薦舉恩封涉足仕林百餘人,人才濟濟。歷代以來,有名儒碩彥、抗清名將,也有致力著書立說,不為繁文縟節所累之人,更有歷任要職,名垂史冊的一代重臣。
張志行,幼入縣學。鄉舉,直陳時政得失,與道不合而歸。創書院,置義田,勵風俗,育人才。淡於仕進,聲譽甚著。浙江宣慰使屢征不應。宋紹興三年賜號沖素處士。
民國時期有師(專)以上職官3名。現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高級工程師5名,高級經濟師、中學高級教師各1名,副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技師1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