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里村

輯里村

輯里村原名七里村,元末成村,因距橫街、馬腰、南潯等地均為7里路而得名,屠、溫二姓為本地望族。元末時期,村民就栽桑養蠶,精於產絲。到明朝時候,此地生產的湖絲因為具備“細、圓、勻、堅”和“白、淨、柔、韌”的特點而聞名四方。傳說,清代康熙和乾隆兩個皇帝身上的龍袍也是用“輯里湖絲”做的。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輯里湖絲”還與茅台酒同獲金獎。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輯里村輯里村
耕桑之富甲於浙右”、“蠶桑之利,莫盛於湖,尤以南潯為甲”,古人留下的讚揚之詞,都是稱讚浙江古鎮南潯的耕桑業。南潯耕桑業又以“輯里湖絲”而聞名天下。

2002年行政村區域調整,輯里村由三個行政村(輯里村、藏谷橋特來兜)合併而成,輯里村區域總面積3.28平方公里,有17個自然村,劃分為21個村民小組,512戶農戶,戶籍人口數1600餘人。村兩委會人數5人,村黨員數65人。現有耕地面積2073畝,其中:水田面積2019畝,旱地面積54畝。

2002年來,村黨組織、村委會從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生產,使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積極引導村民發展個私經濟,促進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目前村民生活基本寬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輯里村新建房30戶,購買城鎮住房178戶,有私家汽車40輛,家庭購置電腦260台,2007村民人均收入11000餘元,村級集體固定資產約400萬元;基本建設有了較大改善,修築村級公路6.5公里,完成砂改油6.5公里,投資18萬新建汽車橋一座。對村莊環境進行整治,使村民生活環境大大改善,村自來水通戶率100%,有線電視通戶率100%,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村里建有衛生室幼稚園老年活動室。農戶垃圾進行集中收集處理,建立衛生保潔工作長效管理機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經常化、規範化、制度化;村級工作實行黨務公開,行政事務公開、村級財務公開制度,全村村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村民安居樂業。

特色產業

輯里村木製絲車繅制的輯里湖絲
輯里村歷來就有“輯里湖絲甲天下”的美稱,名揚中外。早在元末成村以後,村人們便培育優良品種,栽桑養蠶,精於生產湖絲。明中葉以後,南潯“輯里絲”便聞名國內。因輯里村的河水,東由在串珠灣雪(息)盪河,幾經曲折,向西分流到輯里村的淤溪而澄清,故自然為繅絲取水提供了清水,常年取之不盡。加上輯里村人在制種、養蠶和繅絲工藝上不斷摸索、不斷改進,使所產的湖絲具備了“細、圓、勻、堅”和“白、淨、柔、韌”等特點。明萬曆年間,逐步走向國際市場。杭州嘉興湖州蘇州等地所產的蠶絲都冠以“輯里湖絲”外運,長時間盛銷不衰。
輯里村輯里絲
《徐愚齋日記》載: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做生日,有人以輯里絲綢作為禮品相贈,獲得女王讚賞。清宣統元年(1909)至1920年的12年中,輯里絲每年出口16543.67擔,其中出口美國9345.75擔,出口法國3942.92擔,出口英國1874.25擔。其餘出口別的國家。1912年,輯里絲在南洋勸業會評比中獲超等獎;1915年,“輯里湖絲”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
1949年以來,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輯里村蠶桑生產的不斷發展,輯里人民已有了自己的絲廠--湖州輯里制絲織造總廠,使古老的“輯里湖絲”重新恢復青春。湖州輯里制絲織造總廠已擁有固定資產500多萬元,職工350人,逐步形成了繅絲、織造、服裝“一條龍”生產,白廠絲年產量達到65噸以上;年創產值1000萬元,稅利180萬元,產品質量超過了4A級。

經濟建設

輯里村蠶繭
輯里村從1970年開始,先後辦起了南潯磚瓦廠南潯化工廠湖州七二一廠湖州輯里家具廠、湖州輯里制絲織造總廠和中外合資湖州西爾凱製衣有限公司等6家區、鄉、村辦企業。同時,家庭和個體工業也得到較快速度的發展,現已成為橫街鄉唯一的工業開發區,形成建材、化工、輕紡等三大支柱產業。1992年,輯里工業開發區創造產值6800多萬元,實現稅利近1000萬元。
在抓好工業生產的同時,輯里村以糧食、蠶桑為主,大力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糧食畝產量自1988年以來,連年超過1000公斤,年均總產糧食達到750噸;蠶繭畝產量一直穩定在225公斤左右,年總產蠶繭平均達到500多擔。
舊時的輯里村文化教育十分落後,沒有學校,求學者大多需到他鄉。現在,輯里村文化教育事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根據鄉施教區的劃分,建起了1所“六配套”國小,並開設了幼兒班、國小複式兩個班級。輯里村學齡兒童入學率、國小鞏固率和畢業率均達到100%,並在近10年中出了5名大學生、8名中專生。九年制義務教育得到了全面實施。在輯里村的歷史上,出過許多知名人士,其中明末的閣老--溫體仁,祖居於輯里村西村。據說溫閣老的後代現定居台灣。
輯里村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十分方便。陸路上318國道公路穿村而過,水路直通蘇州、上海、杭州等地。輯里村通訊設施完備,實現了電話程控化。目前,許多投資者慕名來到“輯里湖絲”的發源地--輯里村,投資興業,輯里村的經濟將更加繁榮。

農村建設

輯里村蠶桑被
南潯南柵外的輯里村,雖然只相隔六七里路,但還未去過。這輯里村因離南潯七里路,故又名七里村。壬子秋九,有人陪我前去一游。這天天氣很好,乘此秋高氣爽的日子,特地去拜訪這“輯里湖絲”有名的地方。《南潯鎮志》里說:“《陶朱公致富奇書 》云:‘繅絲莫精於南潯人,蓋由來已久。’”又云:“湖絲輯里尤佳”,即指此。南潯附近的土地、水利以輯里為最適宜養蠶,蠶絲的質量最佳,故而湖絲在明朝洪武年間早已興起。到了清康熙之時,“輯里湖絲”始見其名。同治十二年(1873年),周氏在無意中創製了“輯里乾經”,是南潯首先對輯里土絲的改良,絲佳而工廉,暢銷海外各國。“南潯輯里絲”遂一時“名甲天下”。一直要到一九二九年前後,日本義大利等國絲業突旺,至一九三一年梅氏的“梅花”商標排擠“輯里乾經”垮台為止。從此,“南潯輯里湖絲”退出了歷史舞台。

輯里村,由鎮向南過康王寺橋,再向西南,途經一條名叫“福丁橋”的石環橋,俗稱丁家橋,因附近有丁家兜,橋也為丁氏村民所建。橋耳朵上雕刻著相當古老的似人似獸的面貌,左右不同,不知是不是所謂好水的“八夏”。覺得奇怪的是兩獸都是朝南,而朝北卻是光面不雕,故俗語有“吃烏鎮,撒南潯”的流傳。看起來這兩塊耳朵橋石,可能是由他地移來。石橋應該有四隻耳朵,不會一面不雕。這一古老的石雕,與石橋的年代似也不相符合。問過多人,也未得出個所以然來。將到輯里村外,有一座建造將近四十年的水泥大橋,名叫“開濟橋”,相當堅固。村里只有一個新創的磚瓦窯,其他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務農人家。除了“下鄉店”賣些香菸雜貨外,竟然無一店面可尋,蕭條景況,不難想像。

歷史由來

輯里村輯里村
輯里村畢竟是不凡之地,足資憑弔。道光年間范來庚的《南潯鎮志》里說:“ 《硯北居瑣錄》 :雪盪、穿珠灣,俱在鎮南近輯里村。水甚清,取以繅絲,光澤可愛。所謂輯里湖絲,擅名江浙也。”一望秋水,水清還未遜色。這裡,在明朝崇禎年間出過一位“當朝宰相”,就是《明史》里名列《奸臣傳》的溫閣老體仁。其“為人外謹而中猛鷙,機深刺骨”。因為攻訐錢謙益,做上了宰輔。“日與善類為仇”,全賴他“用廉謹自結於上”,不免“帝始悟……故歸”。其誣陷錢謙益,《明史》載其傳有“上疏訐謙益關節受賄,神奸結黨,不當與閣臣選”,是為了崇禎元年會推閣臣。 《清史稿》錢謙益傳云:溫體仁“追論謙益典試浙江取錢千秋關節事,予杖論贖。體仁復賄常熟人張漢儒,訐謙益貪肆不法。謙益求救於司禮太監曹化淳,刑斃漢儒。體仁引疾去,謙益亦削籍歸。”關於錢氏浙江典試一節,亦見《明史》喬允升傳:“錢謙益典試浙江,有奸人金保元、徐時敏偽作關節,授舉子錢千秋。千秋故有文,獲薦,覺保元、時敏詐,與之哄。事傳京師,為部、科磨勘者所發。謙益大駭,詰知兩奸所為。疏劾之,並千秋俱下吏。罪當戍,二奸瘐死。千秋更赦釋還,事已七年矣。”此案後,崇禎皇帝疑錢結黨,從此謙益權奪閒住,而溫氏則“荷帝殊寵”入閣“遂為首輔”了。明末政治腐敗,朝綱極不正常。後來不免有人要說:“明季崇禎朝五十相,文震孟最賢,入閣三月遽罷。而奸如溫體仁,輔政乃至八年之久。是猶病劇而投以峻削之劑,欲不亡得乎。”文震孟也為溫體仁所讒而落職閒住。《明史》文震孟傳云:“震孟剛方貞介,有古大臣風,惜三月而斥,未竟其用。”明朝如何不“國事日壞,以至於亡”呢?溫體仁有弟名育仁,據說當時張溥與周鍾興文社曰“復社”,有名於江浙間。烏程溫育仁忌之,因作《綠牡丹》傳奇誚之,也可算得是輯里村的掌故。
輯里村輯里村
本來輯里村溫氏家族甚眾,頗有名人輩出,而今則已一無所見矣。但南潯一帶,姓溫後裔還常有所聞。村邊有座溫氏祖墳,鄉里叫它“寶劍墳”,或許是形狀的緣故吧。不久前還在,現在已無處尋覓了。回來渡河,過沈莊漾。傳說是沈萬山的舊居,事非可考,不過沈氏確是當地的大戶。還有東莊,乃溫閣老在此建的莊園,位於輯里村之東,故名。當然早已無蹤跡了。又經蓮池兜,《南潯鎮志》里說:“南柵外蓮池兜,相傳蓮池大師所居,至今沈氏聚族於此。”蓮池大師名袾宏,“仁和沈氏子”。又《烏程縣誌》說,蓮池大師曾住豆腐橋,《南潯鎮志》所說恐不足據。總之蓮池大師曾經住過湖州一帶,後來住在杭州雲棲寺三十多年。由孫家壩、沈家墩而返,填了一闋《秋水》詞,用來記述這回的游況。詞云:

蕭索蓼花垂古岸,且趁得、秋晴意。看風蘆似竹,日葵如菊,桑徑去、寂寞情知人悴。想此處、當年全盛,光澤蠶絲,聞域外、一村流水。

農舍幾家猶是,未嘗車馬,不睹豪貴。怎鸞台鳳閣,權衡鼎鼐,早消了、要路衣冠猜忌。問寶劍墳頭誰記。宋玉悲深,休笑我、獨立蒼茫吟起。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