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村

口村

口村位於富陽縣東南部,距縣城14.5公里。與蕭山、諸暨毗鄰,是直通三縣(市)、輻射外省區的交通要道。相傳古代有一郡王,為尋找失散的兒子,四處奔波,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此處找到失散多年的兒子,欣喜之下即揮棒在地上劃寫"見子"為""字,村名由此而來。清朝為正南區大源六莊。民國以來屬新關鄉。1992年屬大源鎮。全村753戶,2700餘人,水田401畝,耕地502畝,山林9326畝。紙業生產是村裡的主要經濟來源。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紙業發展,使村里集體經濟厚實。2000年後,村里用造紙廠上交102萬元積累款,為村民辦了一件又一件的實事。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帶動其他企業的發展,村里還辦起紙箱廠、竹編廠包裝廠等。竹編加工廠,生產花籃等幾十隻品種,通過省進出口公司,產品遠銷日本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1992年產值達到60餘萬元,利潤5萬元。目前,竹編廠生產加工業務已擴大到村外常綠、新建等地。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為2000多萬元,人均收入達1600元,成為富陽縣富裕村之一。經濟發展,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福利事業有所改善。全村有100多戶村民蓋起造價5萬元以上的多層新樓房,1986年投資15萬元建成自來水設施,村民用上清潔的自來水,投資23萬元用水泥鋪設幹線公路和支線公路。1980年起,全村17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領上8元養老金補貼。1992年投資12萬元,開通有線電視節目。村里增加教育投資,每年給中心國小3千元教育費,從1988年起對考上高中、中專、大學的學生,各獎勵100元、300元、500元,鼓勵學生讀書上進。

造紙產業

口村造紙業在1949年前就享有盛名,是富陽縣造紙業的基地之一。造紙方式尊鼻祖蔡倫遺風,以嫩毛竹及石竹為原料,以手工操作為主,經"弄"烘燥後出售。產品有元書紙、裱黃紙、四六平(迷信紙)、海方紙、小海方紙等30餘種。紙農除在村里槽戶操紙外,很多人到江北打工。紙農生活極苦,流傳有"肩背小包裹,出門尋槽戶,蓑衣笠帽當被鋪,三餐薄粥鹹鹽過"的歌謠。
1949年後,經過土地改革,紙農能自己開槽,後為集體開槽,全村有槽廠120餘家。1966年,省、市在此試點辦造紙廠。後來採用高壓蒸氣鍋,辦小型造紙廠,生產機制黃板紙,為富陽縣農村第一家。80年代以來,村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以紙業為龍頭的集體、個體、聯戶企業。村領導引導農戶尋找致富門路,全村建辦紙槽、紙廠130多家,年產紙5萬多件,品種有元書紙、衛生紙裱黃紙宣紙等10種。集體、個體、聯戶企業採用造紙機械生產機製紙,品種有油芯紙、衛生紙、防水水泥袋紙、特種紙板紙等。全村勞動力從事紙業生產的達80%,有100多造紙專業人員和土紙返銷專業戶,他們走南闖北,採購造紙原料,推銷產品,成為集產、銷、供於一體的紙業專業村。
口造紙廠,1984年產值僅59萬元,固定資產不到30萬元。村委會主任李先國改革造紙廠內部管理,同時四處籌集資金百萬元,三次對紙廠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調整原料結構,改進工藝流程,從原來僅能生產普通瓦楞紙、箱板紙,發展到能夠生產高檔防水水泥袋紙、油光紙、衛生紙,產品暢銷,供不應求。創產值410萬元,實現利稅60萬元,固定資產達200萬元。

經濟狀況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12億元,其中農業284萬元,工業4800萬元,第三產業6116萬元,上交國家稅金108.32萬元。固定資產5857萬元,各種生產、營業、辦公用房64000平方米。
集體經濟的增強,社員個人收入的增加,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建造第二代新房5.4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35平方米,村民有小客車2輛、機車20輛。家家有彩電、冰櫃,5%農民還裝上空調。男子55歲、女子50歲開始享受勞保,平均每人每月36元,高的上百元。
村里擁有賓士、奧迪、桑塔納等小轎車15輛、麵包車1輛、大客車1輛;國際直拔電話18部,傳真機2台,國內直拔電話168部。至今全村已鋪設自來水主管14800米,下水道9650米,水泥路面22500平方米。村里還安裝了閉路電視。村花--廣玉蘭綠蔭成林,1992年被評為全省綠化先進單位。村內有黑板報18塊,宣傳窗32個,訂閱黨報和各種刊物計30餘種440多份。適合青年活動的有卡拉OK廳,為老年人建造了活動室。

環境現狀

進口村,四周翠竹環繞、溪水清澈見底,村裡的小道平整潔淨,村居環境令人嚮往。
該村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推進生態村創建,大大改善了村居環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據介紹,村上的生活污水處理池一共建了120多個,投入10多萬元,都是村集體出錢。新建了5個公共廁所,消滅了40多個露天糞坑。新建垃圾箱16隻,生活垃圾回收率達到100%。同時,村里還投入50多萬元硬化道路2500平方米,村環境美化、綠化率也達到25%以上。村里投入很大的人力財力,建設了一個整潔舒適的村莊環境,村民們都很支持,也很珍惜。以前許多村民習慣亂扔亂倒垃圾,現在大家都很自覺地把垃圾丟進垃圾箱。村莊環境改善了,村民們的衛生意識和文明素質也提高了。

民間娛樂

口村正月十八舞龍燈
正月初五至正月十八舞龍燈,是村的傳統民間娛樂活動,龍燈以板龍(也稱橋龍)為多,糊制龍燈十分講究,分製作、買水、點睛、上燈等。板龍製作一般自報公認,有的人家自報糊制幾橋或十幾橋。按規定期限送到祠堂,組合在一起,即成橋龍。買水,由公認推薦一位村中威望最高的老人,在夜間撐上雨傘到村中或山上取回最潔淨的水。點睛,在糊龍頭時,龍眼是用紙封住的,用買來的水擦去封住龍眼的紙,龍眼就開了,也稱開眼。上燈,舞龍的頭一天晚上,每一節橋龍凡應該點蠟燭的地方,插蠟點亮即為上燈,實際上是試舞一下。上燈也有日期,一般為農曆十二月廿八。舞龍時配著紅綠高照旗、龍虎旗,古亭,細樂鑼鼓,梅花鑼鼓,花叉,流星,儀仗,拋瓶等,莊嚴威武。村民舞龍歷史久長,也留下不少順口溜:"上門高照下門瓶(口有上下門之分),兩班鑼鼓有均勻(細樂鑼鼓上下門各一班有60~70人)。"舞龍,一段時間曾有中斷。1987年起,富裕起來的村民又將失傳多年的舞龍民間娛樂恢復,受人青睞的板龍再度起舞。一到年底,擅長手藝的老農們開始糊制板龍,新年迎春熱鬧十幾天。板龍共有108橋,每橋都寓有:三顧茅廬、八仙過海、五穀豐登、社會主義好等內容。前道銃隊龍虎大旗、梅花鑼鼓、花叉流星樣樣齊全,整條龍燈隊伍一里多長,舞龍隊伍400多人,有80多歲的老農,十幾歲的少年,場面頗為壯觀。口龍燈曾二度到縣城表演,龍燈的氣魄,高超的製作技藝,精采的舞龍表演令觀眾讚嘆。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