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口村

寺口村

地處浙江省永康市境東北部。

基本信息

(圖)寺口村寺口村一角
寺口村地處浙江省永康市境東北部。距永康城區24公里。村莊地勢平坦,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古時,其地建有大通寺,後建村於寺口,以此得名。原隸義和鄉二十四都,1935年5月後屬青山鄉,1951年屬西溪鄉,1961年屬西溪人民公社,1983年復屬西溪鄉,1992年4月後隸西溪鎮。村民以呂、董兩姓為主,次為潘、盧、陳等姓。明正統年間呂姓由呂祖閏的第15世孫呂柚從夏家龍析居於此,距今已有480餘年。

工業發展

寺口村人於70年代中期興辦工業,此後日益擴大發展。1992年,寺口村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多萬元,村信用站村民儲蓄額100萬元,村人均年收入1500多元,雄居西溪鎮的前列。工業,主要有紡織配件、煙花爆竹、五金工具、服裝繡品四大類。
紡織配件,1977年辦起集體紡配廠。1978年,供銷人員董岩維從蘇州毛紡廠訂回2萬多元的業務額。此後,常年奔波各地,拓寬銷路,村辦促進了戶辦,至1992年寺口村有50餘家戶辦企業,紡配工業產值300多萬元,產品暢銷中國各地。煙花爆竹,寺口的火炮生產歷史較長,民國時期就有3戶廠家。火炮生產久銷不衰。為了發揚這一傳統產品優勢,壯大集體經濟,1977年辦起火炮廠,年產值增至100多萬元。隨著火炮需求量增大,寺口村現有10多戶,近100人加工火炮。由於質量好,寺口火炮聞名市內外,產品供不應求,除銷永康市外,還暢銷東陽市南馬、橫店等地。
五金工具,1986年創辦村五金鐮刀廠,是浙江省註冊登記生產小農具的兩個廠家之一。生產鐮刀、犁刀。年均產鐮刀80多萬把,產值在30萬元以上,產品銷往湖南、安徽等南方5省。這個僅有20多人的小廠,1990年被浙江機制農具協會吸收為團體會員。次年,廠長呂加產被省鄉鎮企業和省機制農具協會評為省支農先進工作者。另外,寺口村還有10戶家庭工廠,生產圓銼、三角銼,有的廠與江蘇鋼銼廠掛鈎聯營,產品出口日本
服裝繡品,村裡有針織服裝、床上用品、衛生保健用品、繡品4個廠,產品加工棉毛衫、褲,保健短褲,枕套,被套。年產值計達200多萬元,產品銷往省內外。此外,繡花女幾乎遍布各戶,寺口村有縫紉機200多台,其中電動縫紉機50多台,常年加工帳簾等床上用品。每個繡花女年收入可達2000元。

農業發展

(圖)寺口村寺口村農業
寺口村1992年有278戶,917人,耕地536畝。1949年前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寺口溪灘寬又長,洪水泛濫淹村莊,一年只有半年糧,賣兒賣女去逃荒。”村民飢不果腹,生活貧困,曾有10多人逃荒定居建德。1949後,村民生活日漸好轉。1980年後,擔任縣第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縣長聯絡員、村黨支部書記的呂天星,與村幹部一班人帶領村民既發展工副業經濟,又治溪改田抓農業。
1979年始築東溪東岸的石層防洪堤。1985年以來,修建防洪堤2500多米,並植上樹木,在亂石灘上,造起168畝糧田,配上攔水壩,三面光的引水渠,出現田成方、渠成行,百日大旱保收成的新田園,年淨增糧食140噸。在村西前溪砌成400多米長的堅固護溪岸。寺口村治溪改田共投資30餘萬元,義務投工1萬多工。至1992年,糧田面積除去解放後建造水庫、道路、建房用地100畝,與土改時相比增400畝。糧食畝產超“雙綱”,總產量59萬斤。村民糧食自給有餘。村支書呂天星,1982年以來連續多年被金華市和永康縣(市)里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1987年評為永康縣“十先”人物之一。
1977年,村黨支部副書記呂振昌從馬塢村學來苗木嫁接技術,接著許多村民紛紛仿效,1992年,寺口村有30多戶育苗嫁接戶。年嫁接桑苗上百畝,銷往市內外,水果嫁接有桔、桃、梅、梨、柿等,果苗暢銷永康市內外。戶均年收入2000多元,最高戶達6000餘元。村裡有桔、桃、梅、梨等100多畝果樹。還有若干種席草的人。全年一季席草,一季水稻,既種糧又抓錢。以前,供銷社收購席草調往外地,現在外地人上門收購。有40多戶種植,面積約有40畝,每畝收入1000多元。此外,還有村民種元胡、芍藥等藥材。

自然景觀

坐落在括蒼山余脈,東溪之畔的寺口村一帶,自然景色可觀。一條17.6公里長的東溪,清澈山泉,終年流經村邊,明末徐文通曾作《東溪行》讚美東溪景色。沿東溪上溯里許,即為青山口,明代李曄游青山,題有“景物蒼茫題未盡,杖藜他日重來游”詩句,詠頌此地綠水青山的秀麗景色。在村南山坡上,曾有南朝梁大同四年建的大通寺。相傳寺院占地10多畝,盛期有僧90多人。1928年,大通寺曾是呂岩良等革命志士開會活動之地。大通寺毀於1958年。寺址山坡每逢春天,桃花盛開,景色誘人。沿坡而下的西側,有30餘畝的村口風景林,竹木交翠,遊人至此就像置身在天然公園。

基礎設施

寺口村從80年代以來,幢幢高樓拔地而起,90%的農戶建起了新房。蓄水50噸的自來水塔與農戶70口水井供應村民用水。大街小巷和陰溝用水泥鋪做。村內已沒有露天糞缸。1988年評為省級衛生先進單位。俱樂部內設施多樣,精神文化生活豐富。新建占地1100平方米教學樓,供寺口村的學齡兒童和幼兒入學。由於村幹部勤奮工作,政績卓著,1982年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金華市、永康市(縣)評為先進黨支部。寺口村,1987年被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