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村

河山村

河山村位於桐鄉縣西北邊沿,距縣城20公里。西與德清、北與湖洲郊區接壤。相傳,天氣晴朗之日可在荒田漾和火墩頭兩個漾潭中看到西北2000米處的含山倒影,因河中有山,村名遂稱為河山。民國時期屬崇德縣五涇鄉,1950年為河山鄉4村,1956年為河山鄉第四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屬石門人民公社河山管理區,1961年為河山人民公社河山大隊,1983年為河山鄉河山村,1992年屬河山鎮。全村由胡家埭、東升、大安浜、中埭上、籠子橋、金家浜、墳里埭、宋家浜、朱家裡、戴家裡、高地上、秀才浜、竹葉村、東橋頭、范家浜、裕家壩、鐵店埭、大泗浜18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胡家埭。全村330戶,1435人。耕地3132畝。

基本信息

經濟建設

河山村河山村興修水利
精神文明建設為河山村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也為河山村村級經濟的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8年以前,河山村有蔬菜廠和水泥預製廠二個村辦企業,年產值19.8萬元,稅利1萬元。70年代末、80年代初,河山村的企業雖有所發展,但仍然是小打小鬧。1983年全村有企業3家,工業總產值21萬元,稅利1.2萬元。1984年以後,河山村的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先後辦起了沙發廠、服裝廠、五金廠、煤爐灶廠、油桶廠、磚瓦廠、棉絮廠等十多家村級企業。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959.1萬元,稅利達146.88萬元,村級企業效益名列桐鄉縣前茅。
桐鄉第一棉絮廠,1989年5月投資興建,至今已擁有固定資產390餘萬元,年生產ABC桑絲棉球100餘噸,產品主要銷往上海、江蘇、深圳、珠海等地。1992年該廠產值711萬元,稅利85萬元,是該村的骨幹企業。
桐鄉河山磚瓦三廠。前身是河山村建材廠,1985年10月投資10萬元技改轉產為磚瓦廠。年生產能力紅磚3000萬塊。1992年總產值163萬元,創稅利30萬元。
桐鄉河山高科技電子器材廠。1992年興辦,當年投產,主要生產防盜箱、電子腫瘤檢測儀、電子減肥儀、電子傳真電台、遙控電子鎖、報警保險柜等。
桐鄉河山絹綢織造廠,於1992年下半年破土動工。總投資400萬元,可年產60支、120支、200支燒毛絹絲100噸。
河山村的傳統農業以種糧為主,以蠶桑、杭白菊為副,兼種油菜。現有耕地2081畝,其中水田1287畝,旱地794畝。隨著村級工業的發展,近年來,河山村在強化農業基礎,搞好社會化服務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村里建立了農業綜合服務隊,對全村的農業生產實行五統一社會化服務,即統一布局、統一供種、統一機耕、統一放水、統一配藥。村里還建造了機埠7座,修建了700米長的水泥渠道。
村投資近7萬元,建造了村小蠶飼養共育室,解決了一頭在工廠做工,一頭在家養蠶的矛盾。農業的社會化服務使河山村的農業生產煥發了勃勃生機。1992年全村糧食總產量達188萬斤,油菜籽達5.76萬斤,投售蠶繭1200擔。全年農業總產值達200多萬元。

文化娛樂

1987年6月,河山村因其精神文明建設成績斐然而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村,成為浙江省最早跨入省級文明村行列的村之一。從此,河山村以其黨風正、民風好、社會安定團結、村民思想健康而名聞全省。
河山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始於80年代初期。1984年4月,河山村黨支部、村委會率先在桐鄉縣村級單位建立村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帶領村民開始精神文明建設。幾年來,河山村以青年民兵俱樂部、老年協會、紅白理事會、黨員活動室、職工活動室、農戶活動室、民事糾紛調解組、學雷鋒送溫暖組、三老傳統教育組、科技傳授組等組織為基礎,通過評三戶(文明戶、五好家庭戶、遵紀守法戶)、三工(文明職工、先進職工、遵紀守法職工)等活動,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歷程中作出了卓著的成績。
青年民兵之家,初創於1981年,1984年建立青年民兵俱樂部。俱樂部內設圖書閱覽室、電視錄像室、桌球室、檯球室、棋類室等。青年團員和民兵經常在此讀書看報、開展文藝演出、桌球、檯球、象棋、康樂棋、羽毛球、拔河等文體活動。該俱樂部多次受到縣、市有關部門的表彰。1987年,河山村青年民兵俱樂部被評為浙江省先進青年民兵俱樂部。
河山村老年協會和紅白理事會分別建立於1984年和1988年。老年協會有會員51名。協會下設老年學習班和老年活動室,配備了教員和文體活動器材,供老年人學習、娛樂和鍛鍊。老年協會在民事調解、制止不良行為等方面為村民作了許多工作,成了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得力助手。紅白理事會是河山村在移風易俗活動中的一個創造。該會由村黨支部領導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五年來,為村民的婚喪大事義務服務100多次,為村民節約了開支,杜絕了封建迷信和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
黨員活動室、職工活動室和農戶活動室,是全村黨員、村辦企業職工和農戶學習活動的專用場所。村里化錢為這三個活動室添置了政治時事類、文藝科技類書刊和其他文體用品。自1987年建立以來,村黨支部、村委會定期組織黨員、職工、農戶開展政治學習、文化學習和文體活動。
民事糾紛調解組、學雷鋒送溫暖組、三老傳統教育組、科技傳授組是河山村建立的民眾性自治組織。自建立之日起,積極為村民排憂解難。民事糾紛調解組妥善解決村民民事糾紛累計40多起,曾兩次被評為嘉興市調解工作先進集體;科技傳授組為農戶提供科技信息80多條,經濟效益達數百萬元;學雷鋒送溫暖組為烈軍屬、困難戶幫耕90多次,幫助收割、脫粒、種田數百畝;並經常為孤寡老人洗衣縫被、打掃衛生等;三老傳統教育組為全村青年作村史、法制教育等講座50多次。該四組為淨化村風、民風發揮了積極作用。
家庭評三戶和企業評三工活動分別始於1984年和1990年。家庭評三戶每年評一次,半年初評,年終複評,不搞終身制。對評出的文明戶、五好家庭戶、遵紀守法戶送牌上門。每年評出後,都要總結經驗,召開戶主會、廣播會,在全村大力宣傳先進,逐步形成家家爭創文明家庭的良好村風。企業評三工也是每年評一次,對評出的文明職工、先進職工、遵紀守法職工在廠內上榜公布。自開展評三工活動以來村辦企業的廠紀廠風進一步好轉。
河山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卓有成效。全村湧現出文明戶、五好家庭戶、遵紀守法戶已占總戶數的99.3%,文明職工、先進職工、遵紀守法職工已占村辦企業職工總數的87%。幾年來,全村一直保持六無:無經濟刑事犯罪、無封建迷信活動、無賭博、無婚喪娶嫁大操大辦、無計畫外生育、無違章建房。形成了人人爭當新型農民,戶戶爭創文明家庭的良好風氣。村黨支部自1981年至今一直保持縣級先進黨支部稱號,並多次被中共浙江省委、嘉興市委評為省、市級先進黨組織。河山村黨支部書記郭金富曾二次被中共浙江省委命名為省優秀共產黨員。1984年河山村被省人民政府授以在建設文明單位活動中成績顯著錦旗。同年河山村作為桐鄉縣唯一的村級單位獲縣級文明單位和市級文明單位稱號。《浙江日報》等省、市新聞單位曾對河山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作過專題介紹。

村莊狀況

村級經濟的發展,使村民的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1992年河山村人均收入1800多元;全村已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建造了三層樓房,三分之二的農戶建造了二層樓房,人均居住面積逾75平方米。
1987年開始,河山村實施中國小免費教育;1990年投資10多萬元建造了十樓十底的村小校舍,改善了教育條件;全村入學率和升學率均達100%;1987年開始,村里還對本村考上大中專的學生髮放獎學金。1987年至1992年的6年中,全村考上大中專的有20人,其中一人為研究生。
1991年起,村里對男66歲、女61周歲以上的村民每月發放養老金;並由縣公證處公證為全村140戶中的162名老年人簽訂了老年人贍養契約,有力地保證了全村老年人老有所養。
1984年,村里建造了自來水塔,為村民免費提供飲用自來水;1990年村衛生保健站落成,村民定額報銷醫療費制度的實施,家庭衛生廁所的改良,環境綠化(全村綠化覆蓋率為26%)等,使河山村成為桐鄉縣首批達到初級衛生標準的村級單位。1992年10月衛生部人事司方素珍副司長視察河山村時,對河山村村民的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和村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給予高度評價。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一)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

澳村
安步村
安南村
安生村
白廟村
扁沖村
白石村
堡城村
北合村
白銀村
白水帶村
白沙社區
北街街道
白沙街道
北蘆村
耙沖社區
北達村
北灣社區
坂錫社區
步溪村
白沙鎮
磅礴村
北門村
北陡鎮
板崗村
白水村
八家村
北聯村
坂潭村
北坑村
白崗村
百頃村
八頃村
邦龍村
北洋村
北門社區
北水村
八一村
茶坑村
成平村
昌梅村
長安村|
陳山村
側賢社區
倉邊村
潮連街道
長塘社區
茶山村
長發社區
赤坎村
城西村
常安社區
長喬村
倉后街道
長塘村
潮境村
車朗村
川西村
沖蔞鎮
城北村
沖雲村
衝口村
長沙村
長坑村
沖泮村
倉下社區
朝中村
長嶺村
川島鎮
沖金村
春場村
赤溪鎮
陳邊村
廛溪村
川東村
沖洋村
曹沖村
曹厚村
長江村
城西社區
陳冲村
城南村
城東社區
城郊村
沖那村
潮透村
慈谿村
長沙街道
長間村
蒼城圩社區
大林村
東成墟鎮
東北雁村
東南村 |
篁灣村
海傍社區

大田鎮
頂沖村
東門社區
大槐鎮
大亨村
大灣村
東岸村
大蓮村
東新村
大朗村
東成鎮
大槐村
東觀社區
大埠村
杜阮鎮
丹井社區
東風社區
大崗社區
東成社區
杜臂村
東升社區
大凹村
東溪村
東寧社區
東倉社區
堤東街道
杜阮村
東華社區
東聯村
東仁村
東冠村
都陽村
大塘村
大江鎮
都斛鎮
端芬鎮
大綱村
大巷村
東紅村
東寧村
東升村
獨岡村
墩寨村
陡門圩社區
大嶺村
大洲村
獨灣村
大東村
都斛圩社區
淡村
大步頭村
斗山鎮
墩頭村
渡頭村
東雲社區
洞安村
東頭村
丹堂村
達材村
大擔村
東方村
大洞村
洞北村
東風村
大澤鎮
東甲村
獨聯村
洞南村
東北村
大澤社區
東凌村
東環沙村
東向村
大堂村
洞閣村
大鰲村
大澤村
島橋村
大環村
都會村
東成村
大滘村
大鰲社區
東衛村
大鰲鎮
大八頃村
大鰲尾村
大沙圩社區
恩城街道
二寧村
福坪村
鳳山社區
佛良村
粉洞村
阜康社區
華東社區
|

富崗村
浮石社區
豐樂社區
范羅崗社區
富岡社區
復興社區
鳳潮社區
豐盛社區
福逕村
富橫社區
芙灣村
飛東村
復盛村
甫草村
浮石村
豐江村
富城社區
福場村
鳳村
富美村
甘圍村
根竹頭村
高聯村
關村
高元村
共和鎮
隔朗村
共興社區
谷埠社區
弓田村
桂林社區
古勞村
古蠶村
古勞鎮
甘棠村
古橋村
甘化社區
港口社區
貫溪村
岡寧村
高筍村
廣海鎮
官竇村
桂水村
龔邊村
廣海城社區
崗美村
灌田村
高嶺村
甘邊村
高朗村
古邏村
官沖村
官田村
管咀村
古斗村
古泗村
古井社區
桂林村
古井橫陂鎮
橫崗頭村
黃沙村
橫陂村
潢步頭村
黃坭坦村
橫眉村
河南社區
鶴坪村
橫西村
橫槎村
黃角村
橫平村
河灣村
橫南村
橫盤村
華南村
橫東村
匯源村
鶴城鎮
荷村
合成村
禾南村
鶴山市
禾穀村
黃洞村
黃寶坑村
和平社區
鶴城村
環市街道
會龍社區
河山村
篁邊社區
虎嶺村
花園社區
荷塘社區
橫江村
荷塘鎮
虎坑場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