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豐村

越豐村

越豐村位於桐鄉縣南日鎮東南2公里處,沙渚塘橋北岸,臨近320國道線杭楓公路段。東與華豐村相連,南與海寧斜橋鎮交界,西與高橋鎮太平村為鄰,北與新豐村接壤。原系一片墳地,有吳家墳、周家墳、於家墳、紫樹墳、松毛墳等,人稱這裡是“狗不拉屎”的荒涼地。曾為土匪經常出沒、殺人的場所。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下鄉掃蕩,全村被燒掉房屋110間,村民被殺害13人。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越豐村送溫曖到農戶
20世紀50年代初為晏城鄉第七、八村,1953年組織互助組;
1954年辦起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屬南城鄉,同時七、八村合併成越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劃入萬歲橋王介斗、高地上3個自然村後改稱為越豐大隊,屬南日人民公社南日管理區;
1983年為南日鄉越豐村。現屬南日鎮。全村由王介頭、高地上、萬歲橋、邵介木橋、朱介門、扶國橋、陳介木橋、車坊上、張介牆門頭、李介木橋、顏介浜、塘上、轉向浜陳介石橋、同和橋、朱介木橋南沈門、安橋頭、錢介里、旱浜頭康介里周家角22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南沈門。總面積3.3平方公里。
1992年,全村728戶,2825人。

經濟規劃

越豐村越豐村完善醫療
越豐村是新崛起的皮革皮衣之村。1979年,村里僅靠6500元貸款,購置幾口大缸,大隊會堂作廠房,辦起鞘皮作坊,由10多個農民,靠手工操作生產低檔的皮鞋襯裡革和帽子革,第一年只盈利3000元。1968年投資50萬元,擴大整飾車間,建起了二層樓房。是年底,產值52萬元,利稅8.6萬元。
1987年產品市場飽和,難於推銷,嚴重積壓,資金短缺,採購不到原料羊皮和化工輔料,村辦廠面臨停產。面對現狀,廠長組織力量,分別南下北上,調查皮革市場狀況後,作出改變企業的經營方式,走出口創匯之路的決策。為解決資金、設備、技術、人才、客戶等問題,廠長又奔波在橫向聯繫線上,一而再地到浙江省畜產品進出口公司“攀親”。在縣、鄉有關部門的大力促成下,終於與省畜產品進出口公司結為親家,雙方簽約,確認越豐製革廠作為浙江省畜產品進出口公司外銷皮革的定點加工廠,但要求保質、保量、保時完成公司所需要的出口產品任務。
企業有了外貿部門的出口靠山後,廠以“客戶至上,信譽第一”的經營宗旨,以周到、規範、優質、及時的服務獲得了外商的讚譽。1987年10月,一位聯邦德國客商欲訂購棕色綿羊皮服裝革,要求在一周內拿出樣品。廠長立即趕到杭州,隨即回廠安排試製樣品。這個廠當時只能生產黑色羊皮,試製彩色羊皮還是頭一次。試製任務由生產技術科科長陳娟芬承擔。陳娟芬以前曾在整備、鞣製整飾車間當過工人,有豐富的生產經驗。她在試製室里整整三晝夜,經過10多次的反覆試製,終於按客戶要求試製成功了棕色羊皮,聯邦德國客商在登機前見到樣品,連聲稱好,一次訂貨5萬張。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廠長們深深感到產品的競爭就是技術的競爭,先進的技術裝備是企業占領市場的條件。這個廠在省畜產品進出口公司的幫助和支持下,添置和更新了機器設備,特別是用外匯68.3萬美元,先後從聯邦德國、義大利引進了數台電腦控制的關鍵設備;投資1500萬元,引進國產配套設備;新建廠房2萬多平方米,從而改變了原來落後的手工操作,實現了自動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從根本上保證了產品質量和檔次。皮革色彩從單一的黑色增加到大紅、海藍、桔黃、棕色、仿古、石磨等30多種,皮革品種已達700多個,從單一的羊皮服裝革發展到能生產各類羊皮革、牛皮革豬皮革
1989年以來連續開發了蠟感綿羊服裝革、羊皮美花革、羊皮磨花革、防水羊皮服裝革、絲綢感綿羊服裝革、牛皮皺紋革、出口包袋革等8項省級新產品,其中拳頭創匯產品蠟感綿羊服裝革被省、市科委列入星火計畫項目,還被國家科委確認為1992年度國家級重點研製新產品。同時,廠領導重視人才的引進和開發,從外地聘請了具有豐富生產經驗的退休技師、工程師,常年擔任技術指導和顧問,為企業培養技術骨幹。他們還邀請有關科研人員和學者,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工藝技術進行考察,並講授現代化經營管理知識和文化科學知識,努力提高職工素質。該廠密切注視中國外製革技術的發展情況,多次到中國同行先進單位學習取經,並與美國羅門哈斯荷蘭考曼夫公司義大利蒙古斯塔集團公司德國巴斯夫公司和拜耳公司等進行技術交流,引進和消化最新工藝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贏得了外商的青睞。產品銷往德國、日本、香港等20個國家和地區。
越豐製革廠占地面積3.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職工900餘人,其中科技人員45名,擁有各類製革縫紉機械設備314台(套),固定資產1900萬元,形成羊皮、牛皮及皮革服裝三大車間,年加工經營各類革皮210萬平方米,皮革服裝4萬件的生產能力,成為桐鄉縣大型企業、浙江省省級重點骨幹鄉鎮企業,中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大戶,被中國國家農業部對外經濟貿易部評為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先進單位。
1991年完成工業產值11974.32萬元,出口商品交貨值6616.92萬元,實現利潤724.91萬元;1992年工業產值144082.9萬元,出口交貨值5479萬元,實現利潤780.9萬元。

發展現狀

越豐村越豐村生產的各種皮革
越豐製革廠的發展,帶動了全村經濟的興旺發達。工業因勢利導,快步發展。先後辦起了南日皮件廠越豐皮件廠,生產各種男女皮革服裝。1992年投資300萬元,興建聯營企業--嘉豐電器廠。是年,全村工業總產值14232.9萬元,外貿銷售5479萬元,實現利稅789.8萬元。
農業投入增加,產量不斷提高。越豐村長期來依靠傳統農業,以糧食蠶桑為主,兼畜牧,還有榨菜杭白菊大頭菜、小黃瓜小湖羊等土特產。重視農業基礎建設,用於新建修建機埠,修築暗渠道等水利設施資金計20.54萬元;全村年支付14217元,對農戶實行免收農田灌溉費和脫粒用電費;為調動純農業戶的生產積極性,村里每年發放貼農金計53000元;對農戶每年上交的“三上交”款(管理費、公積金、公益金)仍留給村民組使用,以壯大組的集體積累,全年計16658元。糧食一年三熟(春糧、早稻晚稻),年產量:1950年485.3噸;1956年605.4噸;1978年1570.4噸;1984年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的第一年,當年產量1956.5噸,為歷史最高水平。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糧食複種面積適當減少,糧食產量相應下降,至1992年複種面積3382畝,年產量1179.8噸。蠶繭一年飼養五季(春蠶、夏蠶、早秋蠶、中秋蠶、晚秋蠶),年產量:1950年11.2噸、1956年14.3噸、1978年30.8噸、1992年86.6噸。
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1887.54元(年終獎未計在內),比1978年增長10倍多,村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自1986年開始,占全村85%的平房先後改建成了樓房。
公益事業發展較快,投資35萬元,接通南日汽車站至村的柏油路,全長3公里;投資67081元,村民組之間澆通水泥路面,計長9583平方米;投資3.6萬元,修建民橋6座;投資25萬元,新建村校教育大樓一幢;投資3萬元,新建村級衛生保健站樓房3間,添置衛生設備,配備醫生3名;投資30萬元,全村開挖自來水深井4口,100%的農戶飲用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還有各類養老保險家庭財產保險、年終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費等,全村支付總計10.087萬元;對貧困戶安排有勞動能力的子女或本人進廠,使他們儘快脫貧致富。全村擁有固定資產2050萬元,程控電話通全國和世界各地,傳真電報直達通訊等現代化設備已進入越豐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