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C14、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是一處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澱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賈湖遺址呈近圓形,文化層厚1~1.5米。發現30年來,先後經歷了8次考古發掘,發現重要遺蹟數以千計,出土文物5500餘件,及大量動植物遺骸,2001年6月,國務院將其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確定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並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顯要位置,垂青史冊。

基本信息

簡介

賈湖遺址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中部的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整個遺址平面呈不規則圓形,總面積約55000平方米。1983~1987年間,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進行了6次發掘,揭露面積2358.7平方米,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窯9座、灰坑370座,墓葬2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壕溝、小坑、柱洞等。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如刻符龜甲、骨笛、稻作遺存等。賈湖骨笛,創造了中國音樂史上的奇蹟;人工栽培稻遺存的發現,證明了黃淮流域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這裡發現的契刻符號,很有可能是漢字的濫觴;還有那些隨葬的龜甲,反映了賈湖先民原始的宗教信仰。賈湖人所創造的文化的總體高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賈湖遺址最重要的發現除世界上最早的釀酒坊外,還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樂器——骨笛,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推翻了“中國笛子西來說”和“七聲音階外來說”。同時,發現了蠶絲蛋白殘留物,將中國絲綢出現的考古學證據提前近4000年,證實了中國是首個發明蠶絲和利用蠶絲的國家,對於絲綢發展史的研究起到關鍵作用,具有深遠的意義。
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提供了連線黃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間新石器文化關係的一個連線點,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

賈湖骨笛

賈湖骨笛賈湖骨笛
吹奏樂器,在我國古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如《世本》說“女媧作笙簧”,《通曆》說:“帝嚳造塤”。人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發現了大量的陶塤,有力地印證了文獻中的有關記載。我國著名音樂家呂驥曾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塤進行了測音研究,用音叉測得的音和用閃光測音機測定的結果,證明當時的音階與如今的五聲音階中的小三度音程接近。如果說距今60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製造的陶塤已達到與如今五聲音階完全相同的水平已令人驚嘆的話,那么,距今8000年左右的賈湖遺址發現了已具備七聲、八聲音階的骨笛,更是讓人匪夷所思了。然而,這卻是考古發掘的結果,它的真實性和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

舞陽甲骨

舞陽甲骨舞陽甲骨
位於河南舞陽城北22公里處的沙河故道旁,出土一批甲骨。經碳14測定,這裡的文化層異常單純;是一處距今8000年且保存完好的相當於裴里崗文化時期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從1983年起,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先後在此進行了6次考占發掘工作,出土陶、石、骨、甲等質料遺物數千件。載有契刻符號的這批甲骨,是考古工作者在最近的一次發掘清理中意外發現的。
在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遺址出土的甲骨所顯示的契刻符號的形成年代,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文字的古埃及紙草文書,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和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早2000年。新發現的甲骨契刻符號,多載於隨葬的帶孔龜甲甲板上。這類帶孔甲板,是與遠古時期人類占卜相聯的佩在身上的飾物。從部分契刻符號的形體來看,個別與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字形近似,從這種現象看來,安陽殷墟的甲骨卜辭應與此一脈相承。它為探索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勘察歷史

賈湖遺址出土文物賈湖遺址出土文物
遺址位於賈湖村東,平面呈不規則的圓形,總面積5.5萬平方米。
1961年,原縣博物館館長朱幟下放賈湖村勞動,在土井和薯窖斷壁上首次發現該遺址。20世紀70年代,修築護村堤時破壞了遺址中部文化層,該村國小在堤下開荒種地,發現了一些陶壺、石鏟等文物,學校教師賈建國將這些文物收集上交當時的縣文化館。
1962年,舞陽縣文化館文物專乾朱幟,因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賈湖村勞動。一次他在勞動時,發現村東的溝底有許多陶片,於是在這一帶進行了細心勘察。他在廢棄的井壁、斷崖、溝坎上同樣發現了許多人骨和紅燒土,還在紅燒土上發現有稻殼印痕。紅燒土通常指被燒烤陶化的土塊,以磚紅色居多,一般都與大火焚毀的房屋有關,這一切表明這裡可能有原始人類居住過的村落遺蹟。
1975年8月,舞陽縣境內連降暴雨,沙河、泥河、灰河、澧河……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同決堤而出,洶湧澎湃一瀉千里。在這場大洪水中,賈湖村和周圍許多村莊一樣,成為一片汪洋,遭受到滅頂之災。大水退去,賈湖村民重整旗鼓,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起自己的家園。為了防止水患的侵害,他們在村莊的周圍築起一道堤壩,用以阻擋泛濫的洪水。護村堤正好在遺址中部貫穿南北,當時就挖出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使遺址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1978年秋,賈湖村民再次加築護村堤,堤基寬14米,高2米至3米,堤頂海拔69米。在取土築堤過程中,堤東形成了一個深1米、寬26至42米的取土坑,坑內的文化層被摧毀殆盡。
一天,賈湖國小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到堤外平整土地,發現了散落在地的石斧、石鏟和破碎的陶片等,他知道這些都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於是和學生們一同將這些東西收集起來送交到縣博物館。朱幟這時在縣博物館任館長,他當初在賈湖下放勞動時就知道那裡有古文化遺址,而且一直打算去進行調查。當時裴李崗遺址的資料已公布,並蜚聲國內外學術界,影響極大。他把兩地的器物進行了對照和研究,發現這兩處遺址的文化面貌基本相似,便確認賈湖遺址是一處裴李崗文化性質的重要遺址。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賈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河南省博物館考古隊周道到舞陽調查,確認賈湖遺址為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存。
198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安志敏教授到舞陽賈湖考察。
1983年3~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陳嘉祥郭天鎖馮忠義等首次到賈湖試掘。試掘面積50平方米,發現陶、石、骨器數10件,發現窖穴11座,墓葬17座。
賈湖遺址出土文物賈湖遺址出土文物
1983—2001年,曾先後進行了7次科學發掘,揭露面積2600多平方米,發現房址、窯穴、陶窯、墓葬、獸坑、壕溝等各種遺蹟近千處,陶、石、骨器等各種質料的遺物數千件,特別是大量的栽培粳稻、30餘支多音階鶴骨笛和出現於賈湖二、三期文化的距今8600—7800年的10餘個契刻而成的符號,更為學術界所重視,我們認為這些契刻符號具有原始文字性質。賈湖人發達的宗教文化和音樂文化,是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作後盾的。賈湖所在地區,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賈湖人又有發達的稻作農業,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動物類食品和植物類食品,也為巫師階層的形成和精神文化的創造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豐富,為原始文字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賈湖原始文字便應運而生了,從而奠定了漢字8000多年的基礎。
賈湖遺址出土文物賈湖遺址出土文物
1984年9~12月,省文物研究所張居中、王良啟帶隊,進行第二次發掘,揭露面積100平方米,發現灰坑19個,墓葬14座。
1985年9~12月,由張居中、王良啟帶隊第三次發掘,揭露面積355平方米,因水位太高,未能發掘到底。
1986年3~6月,張居中、楊振威帶隊將第三次未掘到底的文化層繼續進行了清理。其重大收穫是確認了3支七孔骨笛等。
1986年9~12月,張居中帶隊進行第五次發掘,揭露面積556平方米。重大收穫是確認了依次擴建的多間房基。
1987年3~6月,張居中、王勝利帶隊進行第六次發掘,發掘面積1296平方米。重大收穫是發現龜甲契刻符號,並確認了3座陶窯。其間,鄭州大學考古專業84級學生在賈州傑、宋豫秦、張國碩老師的帶領下在此進行考古實習。
2001年3月,中國科技大學、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張居中、秦穎、潘偉斌等專家,在舞陽縣博物館配合下進行第七次發掘,揭露面積300平方米。
七次發掘,共揭露面積2657.6平方米,清理出住房遺址53座,陶窯11座,墓葬445座,出土陶、石、骨等文物及文物標本5000餘件,骨笛30支,契刻符號17例,碳化稻米數千粒。

發掘成果

遺蹟

賈湖遺址發掘現場賈湖遺址發掘現場
賈湖遺址的重大發現包括遺蹟、遺物兩部分。
遺蹟主要是古墓葬、房址、陶窯、灰坑等。墓葬多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向以西和西南居多,無葬具痕跡。75%的墓葬皆有隨葬品,少則1件,多達66件,隨葬物大多為生活實用品,其中陶器與石器較少,骨器較多。有的隨葬品成組出現,如龜甲、骨笛、叉形器成組出現的墓葬有20多座,這些墓一般均較大,隨葬品較豐富。男性隨葬品多為石鏟、石斧、骨鏢、骨鏃等,女性隨葬品以骨針、紡輪、磨盤較多。賈湖遺址的墓地比較集中,多成片出現,有的重複埋葬出現疊壓。房址大多為橢圓形,結構以半地穴式為主,多為單間,有少量依次擴建的多間房。房址內有灶台、柱洞等。窯址較小,有窯室、火門、煙道和煙孔,有的保留有窯壁和火道。

遺物

遺物主要包括陶製品、石製品、骨角牙製品及動物遺骸、植物果核等。
陶製品

賈湖遺址出土文物賈湖遺址出土文物
以紅陶為主,有泥質、夾砂、加炭、夾蚌、夾雲母陶等。種類有:炊器(釜、鼎、甑)食器(缽、三足缽、碗)、盛器(缸、雙耳壺、罐、盆)、及漁獵工具類(彈丸、網墜、陶銼、紡輪)。
石器品
包括加工工具、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
加工工具:石砧、石鑽、鑽帽、石錘等。
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舌形石鏟、齒刃石鐮、石斧、石刀、石鑿、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石矛等。
裝飾品及其它:石環、柄形飾、管形石飾、方形墜飾、三角形墜飾、圓形穿孔飾、梭形飾、穿孔石器等。這些裝飾品大多打磨精、石質美;墜飾多綠松石,有的質如粗玉;多有穿孔,有的為橫孔。
骨角牙製品
賈湖遺址出土文物賈湖遺址出土文物
包括、狩獵、捕撈、紡織、縫紉、生活及宗教用品等。主要有:骨鏃、骨鏢、骨矛、骨鑿、骨匕、骨錐、角錐、牙錐、骨針、骨刀、牙削、骨環、叉形器、骨笛等。
動物遺骸與植物果核
動物遺骸有20多種。野生哺乳動物有貉、紫貂、狗獾、豹貓、野豬、梅花鹿、四不象、小鹿、獐、野兔等;家養或可能家養的哺乳動物有豬、狗、羊、黃牛、水牛等;鳥類有天鵝、丹頂鶴、環頸雉等;魚類有鯉魚、青魚等;爬形類有揚子鱷、龜、鱉等。植物果核主要有碳化的人工栽培稻、野生稻、櫟果、野胡桃、野菱、野大豆等。

研究價值

賈湖遺址發掘現場賈湖遺址發掘現場
賈湖遺址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品類之盛,製作之美,內涵之豐富,為全國其它同期遺存所罕見。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在《舞陽賈湖》序文中寫道:“賈湖遺址的發掘,可稱是80年代以來我國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對我國新石器早期遺存來說得到了迄今為止最豐富的資料”。大量文物標本證明,賈湖先民已掌握了房屋構築、制陶、磨鋸、鑽孔、漁獵工具製做、稻作農業、釀酒、人工養殖等多種技能。賈湖遺址的發掘及大量珍貴文物的出土,對研究八、九千年前賈湖部落的經濟結構、人類體質、技術工藝、聚落形態、宗教與音樂文化等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對研究中原地區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稻作農業起源、音樂起源、釀酒起源、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原始契刻與漢字起源、全新世氣候與環境的演變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等提供了重要線索。

歷史意義

賈湖遺址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提供了結合黃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間新石器文化關係的一個連線點。
賈湖遺址發掘,再現了八千年前人類生活的景象,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顯要位置,彪炳千秋。獨有的特徵,研究者稱為“賈湖文化”。賈湖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是“人類從愚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
賈湖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具有很高的歷史與科學價值,正如我國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在《舞陽賈湖》一書的序言中所說:“賈湖遺址的發掘,可稱是80年代以來我國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其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賈湖遺址有其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複雜的地層關係,這對裴李崗文化的類型與分期研究的深入進行具有重大意義。
2、這裡發現的大批房基、墓葬、窯穴、陶窯以及大量的生產工具對研究當時的聚落形態、生產力發展水平都有重大意義。
3、這裡發現的大批保存較好的人體骨架及動物骨骼,對研究當時的人種、人類體質、家畜起源、生態環境都具有重要意義。
4、墓葬中隨葬成組內裝石子的龜甲及共存的骨笛及杈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為研究當時的埋葬習俗、龜靈崇拜、信仰等宗教意識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5、這裡出土的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樂器—骨笛,經研究已具備了四聲、五聲、六聲、七聲音階,在我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6、賈湖遺址出土的刻在龜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號表明,在距今8000—9000年的賈湖文化已出現了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對研究我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
7、經中國科技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對賈湖出土的陶器進行研究分析,九千年前的賈湖人已掌握原始的釀酒技術,這對研究世界酒文化史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成果

文化成果

學術研究

賈湖遺址發掘現場賈湖遺址發掘現場
七次大規模發掘的數千件文物及標本存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經過張居中等專家學者十餘年的整理和研究,由張居中等幾十位專家執筆,於1999年2月科學出版社出版了170餘萬字及千餘幅圖片的大型發掘、研究報告《舞陽賈湖》上、下卷。上卷系統介紹了遺址的文化內容、分期、年代、性質及與周圍文化的關係;下卷對自然環境、人種及人類體質、經濟結構、技術工藝、聚落形態、原始崇拜、原始音樂等進行了探討。是一部系統介紹、研究賈湖文化的專著。出土文物涉及多學科領域,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出土的文物標本進行鑑定、分析,並進行深入研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計宏祥、侯連海、葉祥奎,北京大學考古系呂遵諤、黃蘊平王幼平、研究生周軍、王社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等鑑定了出土的動物標本;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劉長江和北京農業大學王象坤鑑定了出土的植物標本;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李文漪、地質研究所周昆叔,植物研究所孔昭宸對孢粉進行了鑑定分析;孔昭宸和南京師範大學肖家儀、徐州師範大學陳報章對賈湖植物矽酸體進行了分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昌遂、左健、北京農業大學張文緒對陶片進行了成分分析;李文杰進行了制陶工藝研究;陳鐵梅進行了人類食譜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黃翔鵬、蕭興華,湖北音樂學院童忠良蔣朗蟾、李幼平鑑定了出土的骨笛標本,蕭興華、顧伯寶、徐桃英為骨笛測了音。
對賈湖文化進行專題研究的部分成果或文章還有:
1988年,張居中《考古新發現—賈湖骨笛》刊於《音樂研究》,對賈湖骨笛出土研究情況進行了報導。
1989年,黃翔鵬《舞陽賈湖骨笛測音研究》刊於《文物》1989年一期,對骨笛測音情況作了詳盡報導。用七音骨笛演奏了完整的《小白菜》樂曲。
1998年,張居中等經過對賈湖稻作粳稻的研究,在英國Antiquity(古物)雜誌
發表了《河南稻作農業新發現與中國粳稻起源新論》。
1999年,張居中將賈湖骨笛的初步研究成果介紹給英國世界級刊物Nature《自然》雜誌,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
2003年4月,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和張居中等合作研究的關於賈湖原始文字的研究成果在英國Antiquity(古物)雜誌
發表,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同年12月,張居中《賈湖刻劃符號的發現與漢字的起源》一文刊於《中國文物報》。
2004年12月,張居中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對賈湖陶器壁上的附著物進行化驗分析,結果證明,附著物內發現有酒石酸的成分,表明九千年前,中國先民已會釀酒。被證明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酒”,其原料主要有稻米、山楂、蜂蜜等。研究成果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2005年7月,其古配方在美國德拉瓦納州狗鯊頭酒廠被複製成功。
同年12月,張居中與蕭興華李潤權合作在英國Antiquity(古物)雜誌上公布了賈湖骨笛的進一步研究成果。
釀酒
張居中教授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派屈克·麥克戈溫教授合作,對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內壁上沉積物進行化學分析,研究的結果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美國《國家地理》等及國內外媒體進行了廣泛報導。
研究證實,沉積物中含有酒類揮發後的酒石酸,其成分有稻米、蜂蜜、山楂、葡萄,與現代草藥所含某些化學成份相同,根據C14同位素年代測定,其年代在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年。實物證明,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賈湖先民已開始釀造飲用發酵的飲料。
專家認為:此前在伊朗發現的大約公元前5400年前的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酒”。賈湖酒的發現,改寫了這一記錄,比國外發現的最早的酒要早1000多年,成為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與酒有關的實物資料。
原始宗教
在考古工作中,發現大量的柄形器(權利地位的象徵)、叉形骨器、龜靈占卜、太陽紋陶器等宗教用品。
家畜飼養
家畜飼養和原始農業,都是人類邁向文明的重大進步。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把獵獲的食用不完的豬、羊等動物圈養起來,加以照料,以備食物缺乏時渡過難關。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中,經鑑定已有部分動物被圈養,主要是豬和狗。還有少量的黃牛和水牛的骨骼。
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的出現,使人們逐漸擺脫食物缺乏的境況,對人類邁向文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繼火發明之後的又一革命。是新石器時代到來的標誌。

文物發掘

骨笛
發現於1986年5月初,首次在編號為M78的墓葬中清理出二支完整骨笛。
同年秋,又於4座墓葬中發現多支。1987年又發現數支。M282出土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十分完整。張居中等帶著這隻完整的七孔笛赴北京鑑定。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室主任蕭興華首肯它是吹奏樂器骨笛,中央民族樂團笛子演奏家寧保生進行了吹試。11月,黃翔鵬、蕭興華、徐桃英、顧伯寶、童忠良等音樂專家,攜帶儀器到鄭州對編號為M282:20的這支骨笛再次進行測試。試吹採用斜出45度角方法豎吹,測後的結論認為,這支骨笛的音階階構至少是清商音階六聲,也有可能是七聲音階具備的下徵調音階,並給它定了一個自然、簡單的名字“笛”。
根據骨笛出土的地層和形制,研究者把它分為三期:
早期:公元前7000~公元前6600年左右,笛上刻孔多五孔、六孔,能奏出四聲音階和完備的五聲音階。
中期:公元前6600~公元前6200年左右,笛上皆刻七孔,能奏出六聲和七聲音階。
晚期:公元前6200~公元前5800年左右,多七孔,個別有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及七音階以外的變化音。
骨笛在音樂史上的地位
經鑑定,賈湖骨笛又稱七音骨笛,用丹頂鶴的尺骨製作。形制固定,製作規範。年代不同,刻孔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多,分別能奏出四、五、六、七聲音階。早於半坡陶哨和河姆渡陶塤二、三千年。
有關資料表明,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個數最多,且能演奏的樂器實物。從而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賈湖骨笛也是河南省博物院500多件一級文物中9件鎮館之寶之首。
賈湖契刻與漢字起源

賈湖遺址發掘現場賈湖遺址發掘現場
賈湖契刻共發現十七例,分別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中龜甲上刻符9例,骨器上刻符5例,陶器上刻符3例,其特點均是契刻而成。
專家研究,刻符結構為“橫”“點”“豎”“撇”“捺”“豎勾”“橫折”等筆畫,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先里後外,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有些契刻符號的形狀與其4000年後的商代甲骨文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形似眼目的“目”,光芒四射的太陽紋等。
專家研究認為,8000年前賈湖契刻與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著驚人的相似,一是書寫工具相同,皆以利器為工具把符號刻在龜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來記載占卜內容的,而賈湖契刻也與占卜相關;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賈湖契刻是事理符號,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
一些學者提出,文字在中國的形成已經歷了一個緩慢而長期的發展過程,其源頭甚至可追溯到八千年前。他們研究認為,河南省的新石器時代墓穴中發現的龜殼上的契刻痕跡是最終演變成漢字型系已知的最早前身。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也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有的學者認為“賈湖契刻的發現,為商代甲骨文的歷史源頭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稻作農業——碳化稻米的發現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1990年春,在對發掘資料進行室內整理時,在一塊紅燒土塊上發現了幾枚稻殼印痕。北京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研究員鑑定,確認為人工栽培稻。
1994年6月,經對一些標本進行浮選,首次發現了一些碳化稻米(籽實),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
1994年6~7月,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對上述發現先後召開成果鑑定會和學術討論會,與會的考古、農業史、古生物學家對這一發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同年,張居中、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象坤孔昭宸又對6個遺蹟內的標本進行浮選,又發現大量碳化稻米和菱角碳化果實。
2001年的發掘,對多個遺蹟單位的填土進行浮選,又發現了大量的碳化稻米及植物果核。
絲綢出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12月24日訊息,該校學者研究發現8500年前絲織品的生物學證據,將中國絲綢出現的考古學證據提前了近4000年。這一成果由該校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龔德才教授的研究團隊研究發現,近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One》上。據悉,通過對河南中部地區賈湖史前遺址的兩處墓葬人遺骸腹部土壤樣品中,檢測到了蠶絲蛋白的殘留物。根據遺址中發現的編織工具和骨針綜合分析,表明8500年前的賈湖居民可能已掌握基本的編織和縫紉技藝,並有意識地使用蠶絲纖維製作絲綢。

賈湖之最

世界上最早的樂器——骨笛
賈湖遺址共發掘出三十餘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賈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長度大約都在17.3--24.6cm,直徑在0.9--1.72cm間,其製作材料系用鶴的尺骨製作而成,製作規範,形制固定。經中央民族樂團黃翔鵬等音樂家對其中一支七孔笛測試,知其已具七聲音階,並能完整吹奏現代樂曲。它把人類音樂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
中國科技大學博導、賈湖遺址主要發掘者張居中教授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博士派屈克·麥克戈溫合作,通過對出土陶器上的附著物進行研究證明: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這一古配方已複製成功。
世界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
賈湖人盛行巫術崇拜。在他們的一些隨葬品中,發現有裝飾品、葬龜、杈形骨器的成組隨葬品,表明賈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識,對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稻作農業主要發源地
在賈湖遺址內,發掘出我國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資料,表明8000年前這裡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對研究稻作農業起源以及這一時期原始先民生產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號
在遺址內發現世界上目前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甲骨契刻符號。香港中文大學的饒宗頤先生指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並被認為是“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馴養地
世界上已公認狗的馴化家養始於賈湖。國內外專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豬的馴化圈養也始於同時期的賈湖。在遺址內還發現有馬、羊及龜、鶴等動物,研究價值極大。這表明我們的祖先賈湖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相當豐富。

地理環境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南距舞陽縣城20多公里,東距北舞渡鎮3公里,是一處重要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這裡自古以來氣候濕潤,河流縱橫,便是人類生息繁衍的理想境地。遺址附近沙河寬闊的水面,自西北洶湧而下,在距遺址約3公里處環繞向東而行,一瀉千里。灰河由遺址西4公里處蜿蜒而過,至北舞渡注入沙河。離遺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遺址僅1公里。泥河源於葉縣,在遺址西8公里處流入舞陽縣,貫穿全境,在出境處注入澧河。在灰河和泥河之間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賈湖,賈湖村坐落在賈湖北岸。賈湖村東為泥河窪滯洪區,面積約103平方公里,中心區最低點海拔63.8米。修建這片滯洪區主要是為了在汛期到來時,分流沙河洪水,以保護遺址東30公里處的京廣鐵路不受水患的威脅。

走進漯河

介紹河南省漯河市的行政區域,歷史重鎮,文化名人,旅遊景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