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

廟宇

廟宇通常是指供神佛或歷史上名人的處所。廟宇結構有三個主要部分:即台基、主體與屋頂。中國廟堂木料結構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橫樑和支柱均披露可見。一排排的柱子與正梁及楣梁連結起來,支撐著遮蔽的屋頂,木架之上排鋪瓦片,而後砌磚隔牆填在柱間,構建中國建築的理念。

廟宇廟宇

miàoyǔ
廟宇:供奉靈的地方,也叫寺廟
廟宇--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

廟宇結構

廟宇結構有三個主要部分:即台基、主體與屋頂。台基在中國建築上,非常重要。所謂台基,包括整個的空間:自平地至台地以及欄桿和台階。有時台地有兩層或三層,以使建築在台地上的主要建築物,其形其式昭昭在目北平的天壇,是一個顯明的例子,台地和欄桿三分環繞向上展開。台基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強化建築主體獨特的品性,通常藉以台基和平台的高度表現建築物的高貴和地位。中國廟堂木料結構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橫樑和支柱均披露可見。一排排的柱子與正梁及楣梁連結起來,支撐著遮蔽的屋頂,木架之上排鋪瓦片,而後砌磚隔牆填在柱間,構建中國建築的理念。

廟宇稱呼

供奉觀音 十八羅漢 的廟宇供奉觀音 十八羅漢 的廟宇

從廣義上來說,廟宇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廟宇就有許多種稱謂:如“”,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廟宇廟宇
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

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

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 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

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廟宇——鄉土瑰寶系列

編輯推薦
“鄉土瑰寶”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等在歷時十五年進行鄉土建築調查的基礎上按專題編

廟宇廟宇
寫而成,文字凝練、平實,並配有豐富的手工繪圖和精美的照片,具有歷史檔案價值和極強的觀賞性。本書介紹了中國鄉土建築中占有較重要地位的廟宇的特點、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陳志華教授在“中國的泛神崇拜與廟宇”中對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和性質有精彩的論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鄉土瑰寶”系列中的一冊,“鄉土瑰寶”系列在眾多建築文化的讀物中十分别致。她從建築的具象入手,圖文並茂地敘述著建築藝術。這本《廟宇》為讀者了解宗教和宗教建築知識,呈上生動的形象,特殊的大十六開本,在眾多書籍的形體中也是獨具一格。
“鄉土瑰寶”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等在歷時十五年進行鄉土建築調查的基礎上按專題編寫而成,文字凝練、平實,並配有豐富的手工繪圖和精美的照片,具有歷史檔案價值和極強的觀賞性。
本書介紹了中國鄉土建築中占有較重要地位的廟宇的特點、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陳志華教授在“中國的泛神崇拜與廟宇”中對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和性質有精彩的論述。
目錄
叢書總序/壹
前言/壹
中國的泛神崇拜與廟宇/壹
廟宇廟宇

一、有求必應的民間神靈/貳
二、世俗化的自然崇拜/肆
三、來自人問的神靈/捌
四、神的居所/貳拾捌
五、廟宇的形制/肆拾
六、廟宇的建造/肆拾捌
七、廟宇的公共功能/伍拾
中國鄉土建築中的廟宇/伍拾柒
一、山西/伍拾捌
二、河北/玖拾捌
三、浙江/壹塞一陸
四、四川/壹捌肆
五、江西/壹玖貳
六、福建/壹玖陸
七、廣東/貳零陸
附錄:圖片目錄/貳壹叄
書摘插圖
手工和手工行業也有各自的神靈。爐匠和窯匠拜太上老君,因為太上老君會用八卦爐煉丹,是爐火之神。木匠和
廟宇廟宇
許多手工業匠拜魯班,魯班就是公輸般,是春秋末期魯國的能工巧匠, 《呂氏春秋·慎大覽》說:“公輸般,天下之巧人也。”屠夫拜張飛,因為《三國演義》里說他曾在河北省涿州賣酒屠豬。染匠拜梅葛仙翁,這兩位神靈出身農家,傳說中說他們是染料的發現者,也叫染布缸神。江西一帶從事內河運輸的拜蕭公,他本來是南宋鹹淳年間江西臨江府人,剛正自持,死後被鄉人奉為神,元代立廟塑像,明代永樂年間被封為“水府靈通廣濟顯應英佑侯”。浙江省蘭江上游的船工拜周尚公。周尚公是個孝子,急急搭船去探望患病的母親,中途被告知母親故去,乃站立船頭,“出聖”而死,感動了船工,被尊為神,永享香火。四川省的船工則拜“鎮江王爺”。梨園和娼妓也都有行業神,梨園拜“老郎神”,就是唐玄宗,他精通音律,曾在宮中梨園裡親自調教過戲班子。演戲的藝人需要有一副好嗓子,所以還祭祀亮嗓之神清音童子。娼妓神之一竟是春秋初期的大政治家管仲,只因為《國策·東周策》里記載他在齊桓公宮中所辦的“市”里可能有官妓;之二更奇怪,叫“五大仙”,是刺蝟、烏龜、黃鼠狼、老鼠,說它們都有靈性,至於是什麼樣的靈性,則諱莫如深了。此外,行醫的拜華佗和孫思邈,病人也拜他們。看風水的拜“楊仙”,就是江西形勢派堪輿術的創始人楊筠松。命相家拜的是穀子。餅師的神竟是貴為天子的漢宣帝,傳說他曾賣過餅。
日常生活場所也有神,南方各省在堂屋裡香案下供福德正神,就是土地公婆。進門有鬥神,上灶有灶神,打水有
廟宇廟宇
井神。如廁有廁神,就是劉邦的妃子戚夫人,被呂后殘害死於溷廁中的,或者叫坑三姑,又叫三霄娘娘,即雲霄、瓊霄、碧霄三位娘娘,曾助商紂而拒周武王,因為所用的法寶“混元金斗”原來是淨桶,所以後來姜太公大封諸神時候封她們為廁神。連上床都有神,是一對公婆,清·顧祿《清嘉錄》載:“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甚至有一定的祭祀日期,大多在上元後一天,即正月十六日,有的在除夕,接回灶神之後。在北方各省,住宅有宅神,宅神竟是狐仙,有時現形為美女,有時變為白髮老翁。傳說狐仙就是黃鼠狼。
呵護人們日常生活的神更多了。農耕時代的日常生活雖然平靜,但畢竟是人們最熟悉的,最經常的,直接關係人生幸福的,所以各地的人們都熱衷於造出神來,以期提高生活質量。成人之後要婚嫁,有月下老人來牽線。結婚之後要生育,幫忙的神靈可就多了,有送子觀音、送子娘娘這樣的專職神靈,有天官、福神這樣的兼職神靈,還有數不盡的地方性神靈。連漢代因通西域而功業顯赫的張騫都參與這個助人生育的神譜之中,因為張騫從西域帶回來了石榴,石榴是多子的,而且粒粒璀璨,所以被人們奉為送子的神。張騫的廟叫張仙廟。李景漢河北定縣調查發現專司生殖的奶奶廟有四十五座。

名言警句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

和尚與廟宇

三個和尚在破里相遇。“這廟為什麼荒廢了?”不知是誰提出問題。

廟宇廟宇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薩不靈。”甲和尚說。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廟產不修。”乙和尚說。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說。

三人爭執不下,最後決定留下來各盡所能。

於是甲和尚禮佛念經,乙和尚整理廟務,丙和尚化緣講經。果然香火漸盛,舊廟換了新顏。

“都因我禮佛虔心,所以菩薩顯靈。”甲和尚說。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廟務周全。”乙和尚說。

“都因我勸世奔走,所以香客眾多。”丙和尚說。

三人日夜爭執不休,廟裡的盛況又逐漸消失了。各奔東西的那天,他們總算得出一致的結論。這廟的荒廢,既非和尚不虔,也非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求人不如求己

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裡求拜觀音。走進廟裡,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

廟宇廟宇
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你是觀音嗎?”

“是的”

“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因為我也遇到了難事。”觀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廟宇對聯

上聯:東土耶,西土耶,古木靈根不二;
下聯:風動也,旄動也,清池碧水湛然。

上聯:自在觀,觀自在,無人在,無我在,問此時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廟宇廟宇

下聯:如來佛,佛如來,有將來,有末來,究這身如何得來?已過來如見如來。

上聯:莫道是空門,要進來須踏著實地;?
下聯:緊防有叉路,走錯了便墮入深坑。(此又舍字面而說理,提撕警覺,足代晨鐘暮鼓。)

上聯:吾道非耶,豈復出山為小草;
下聯:此生休矣,乃知閱世盡滄桑。

上聯:能渡眾生,豈獨潭龍知聽講;
下聯:願聞一喝,長教海水不揚波

上聯:你眉頭著什麼焦,但能守分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
下聯:我肚皮這般磁大,總不愁穿慮吃,只講個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

成都寶光寺名聯:

上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下聯: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禪機盎然,佛的宗旨就是一顆平淡心,得失何計?不了了之。)
成都武侯祠名聯:(清:趙藩)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用兵之計,攻心為上!)

廟宇楹聯擷萃

中國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歷史,宗教信仰在民間普遍存在,宮廟寺院成為歷史文化遺產。在各地的寺廟中,鐫有大量的楹聯,其中不乏名人和書法家的題撰或手筆,具有相當高的楹聯藝術和書法水平,不僅可資研究宗教文化和民間信仰,同時也是一道文化景觀,引起楹聯愛好者的興趣以及眾多遊客的注目。
神州大地山川秀麗,風光旖旎,許多廟宇擇建於名山勝地,而且祭祀的都是千古流傳的歷史人物,成為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每座廟宇都有其歷史淵源、傳說和典故,一些宮廟聯便以其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入題,雖只寥寥數字,但卻內涵豐富,耐人品讀,有的成為千古名聯。諸如:

道若江河,隨地盡成洙泗;聖如日月,普天猶是春秋。(孔廟)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詞)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諸葛武侯廟)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杭州岳墳)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廟)

民間信仰源自民眾對歷史人物的崇拜。歷史上的“忠”“義”之士以及各地被稱頌的歷史人物,受到民眾的尊崇而成為偶像,並且被加以神化,造廟祭祀。這些祭祀歷史上忠義之士的廟宇,其楹聯一般以歷史人物的重要事件和影響為內容,或頌揚其功德,或讚嘆其襟懷,品讀聯語,物形象赫然在目:

九伐威名襄夏政;千秋正統懍春王。(關帝廟)千秋冤獄莫須有;百戰忠魂歸去來。(岳武穆廟)漢室賴三人,留得住百年社稷;桃園專一義,解不開萬世肝腸。(劉關張三義祠)春秋匪懈,祀典重新,漢千古,宋千古;宇宙長存,神功並著,義一生,忠一生。(關岳廟)天若有情,應識四方思義士;人誰不死,獨將千古讓先生。(義士詞)

對歷史上的“忠義之士”,聯語一般都是頌其功而避其過,而河南一座關帝廟有副楹聯,對關羽的評價卻是一分為二,既頌其功又責其過,功過評判分明,讀來甚是有趣。聯曰:

匹馬斬顏良,偏師擒于禁,威武震三軍,爵號亭侯公不忝;

徐州降孟德,南郡喪孫權,頭顱行萬里,封稱大帝恥難消。

在封建社會,民眾缺乏科學知識,他們在生活上遇到變故和挫折,往往歸諸於命運,為了尋找精神寄託,緩解心理壓力,便求神拜佛,祈求神明庇佑。千百年來,財神爺、土地公、觀音媽、灶君等,便成為民間最普遍尊崇和膜拜的神像。作為那個時代的宮廟楹聯,也就必然要體現“神”的至尊至聖和福澤萬民的神旨,這在許多宮廟聯中可見一斑:通四海之財源,普占吉慶;賜萬民以福澤,永獲盈豐。(財神廟)水木成功崇五祀;火土濟美惠群黎。(灶君廟)比戶可封,伏神威而保萬姓;聚爐相望,藉福澤以惠四方。(土地廟)觀空有色西江月;聽世無聲南海潮。(觀音殿)

作為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廟堂寺院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就其教義而言,都是勸善的,因而反映在廟堂楹聯上,一般都勸導慈悲、忍讓、和善,對世人有一定勸戒作用。其中還不乏針砭邪惡、嫉惡揚善的警示,至今讀來仍有警醒作用。下列宮廟聯就很能引人深思:

我門中締結福緣,豈惟在一炷清香幾聲佛號;

你心裡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實春茁蘭芽。(佛殿)

淚酸血鹹,悔不該手辣口甜,只道世間無苦海;

金黃銀白,但見了眼紅心黑,那知頭上有青天。(城隍廟

任憑你無法無天,到此孽鏡懸時,還有膽否?

須知我能寬能恕,且把屠刀放下,迴轉頭來!(城隍廟)

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泉州關帝廟)

廟宇楹聯,除了鐫刻于山門、殿門、立柱、亭閣外,其他的如經堂、禪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處,亦隨處可見,可謂琳琅滿目,不勝枚舉。從廟宇楹聯中,不但可以研究宗教文化,還可探究歷史,鑑賞楹聯和書法藝術,從中追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當然,宮廟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其楹聯中也有不少純屬宣揚封建迷信和厭世消極情緒,有悖於今天精神文明,必須加以批判並予摒棄,這就需要我們很好地加以鑑別。□萬鈞

廟宇

作者:余秋雨

自幼能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當然不懂其義,完全是從鄉間老嫗們的口中聽熟的。

柴門之內,她們虔誠端坐,執佛珠一串,朗聲念完《心經》一遍,即用手指撥過佛珠一顆。長長一串佛珠,全都撥完了,才拿起一枚桃木小梗,蘸一蘸硃砂,在黃紙關牒上點上一點。黃紙關牒上印著佛像,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圈,要用硃砂點遍這些小圈,真不知需多少時日。夏日午間,蟬聲如潮,老太太們念佛的聲音漸漸含糊,腦袋耷拉下來,猛然驚醒,深覺罪過,於是重新抖擻,再發朗聲。冬日雪朝,四野堅冰,佛珠在凍僵的手指間抖動,衣履又是單薄,只得吐出大聲佛號,呵出口中熱氣,暖暖手指。

年輕的媳婦正在隔壁紡紗、做飯。婆婆是過來人,從紡車的嗚嗚聲中可以辨出紡紗的進度,從灶火的呼呼聲中可推知用柴的費儉。念佛聲突然中斷,一聲咳嗽,以作儆示,媳婦立即領悟,於是,念佛聲重又平和。媳婦偶爾走過門邊,看一眼婆婆。只等兒子長大成家,有了媳婦,自己也就離了紡車灶台,拿起佛珠

不知幾個月後,廟中有一節典,四村婦人,皆背黃袋,衣衫乾淨,向廟中趕去。廟中沸沸揚揚,佛號如雷,香菸如霧。莊嚴佛像下,緇衣和尚手敲木魚,巍然端然。這兒是人的山,人的海,一人之於眾人,如雨入湖,如枝在林,全然失卻了自身。左顧右盼,便生信賴,便知皈依。兩膝發軟,跪向那布包的蒲團。

鄰家有一幫會中人,一日缺錢,闖入我家,抱我而走,充作人質,以便逼索。家人哀求追趕,無濟於事。村間一二叔伯大聲呼叫,只換得他大步逃奔。他抱我躲進了廟會的人群,擠擠挨挨,東張西望。

他從未進過廟宇,從未見過如此擁擠的人群。他的步子不得不放慢,漸漸端詳起四周的奇景。佛號浩蕩而悠揚,調節著他的鼻息,眾人低眉垂目,懈弛了他的對抗。他懷抱我的手勢開始變得舒適,宛若一個攜嬰朝拜的信士。當他擠出廟門,就像成了另一個人,笑咧咧的,走進我家,把我輕輕放回搖籃,揚長而去。我的嘴裡,銜著一支土製棒糖。

他再也沒有回來。聽人說,就在幾天之後,他在路上,被先前的仇人砸死。

我家近處的廟宇很小,只有兩個和尚,一胖一瘦,還有一個年老的廟祝。瘦和尚是住持,嚴峻冷漠;胖和尚是雲遊僧人,落腳於此,臉面頗為活絡。

兩個和尚坐在一起念經,由瘦和尚敲木魚,的的篤篤,嗚嗚唉唉。孩子們去了,圍著他們嘻鬧,瘦和尚把眉頭緊蹙,胖和尚則瞟眼過來,牽牽嘴角,算是給孩子們打了招呼。孩子們追逐到殿前院子裡了,胖和尚就會緩緩起身,穿過院子走向茅房,回來時在青石水斗里淨淨手,用寬袖擦乾,在孩子們面前蹲下身來,摸摸他們的頭髮和臉蛋,然後把手伸進深深的口袋,取出幾枚供果,塞在那些小手裡。耽擱時間一長,瘦和尚的木魚聲就會變響,胖和尚隨即起身,走回經座。

他們不念經的時候,孩子們敢到胖和尚的禪房裡去。胖和尚滿臉笑容,躬身相迎,問孩子們的名字,然後拿起毛筆,握住軟軟的小手掌,把各人的名字一一寫上。他的字寫得極好,比學校的女老師寫的好多了。不忍心洗掉,照著它,一遍遍臨摹。第二天寫字課,老師看見黑糊糊的手掌,笑了:“怎么把手都塗髒了?”還沒說完,竟一步上前,緊緊握住,急問:“誰寫的,這么好?”她知道,這些村莊,幾乎沒有識字的人。說是和尚,老師像被燙著了一般,連忙放手,轉身走開。

放了學,少不了告訴胖和尚,老師稱讚了他的字。胖和尚[口堂]聲一笑,說:“我們住持寫得才好!”隨即領孩子到後院,指了指菜園南端的一堵粉牆。那裡,滿牆都是烏亮活靈的字,比字帖上的還好。深深嗬了一聲,小步走去,依偎著粉牆仰望。難怪瘦和尚一臉端莊。

一天,兩個和尚仍在念經,孩子們唱起了老師新教的一首歌,像與和尚比賽。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和尚們念完一段經,站起身來。走向孩子們的,不是胖和尚而是瘦和尚。孩子們驚恐地要逃開,瘦和尚說:“等一等,你們剛才唱的是什麼?”孩子們囁嚅地複述了一遍,瘦和尚說:“來,到我的禪房裡來。”

瘦和尚的禪房在樓上,孩子們從來沒有上去過,心跳得厲害。這個禪房太整潔了,油亮的藏經箱成排壁立,地板油漆過,一塵不染。瘦和尚走到桌邊舉筆展紙,說:“你們再念一遍。”孩子們邊念,他邊寫,寫完自個兒咿唔一陣,點頭說:“寫得好。是你們老師寫的?”他打開桌上的錫罐,取出一把供果,分給孩子們。比胖和尚平日分的,多得多了。

第二天當然又去轉告老師,說和尚稱讚她的歌寫得好。老師立即臉紅,說:“我怎么寫得出來?那是李叔同寫的。”幾天之後,瘦和尚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下三個字:李叔同。

學校離小廟不遠,只隔著一條大路,但和尚和老師從來沒有見過面。終於有一天,老師正在小小的操場上與孩子們玩,突然停住,眼睛直盯盯地看著牆外。那裡是一個傾倒學校垃圾的瓦礫堆,瘦和尚正在彎腰揀著廢紙。揀了一大堆,用長長的衣服兜著,走到廟門邊,抖進牆上一個洞口,點火焚燒。洞口上有四個暗暗的字跡:敬惜字紙。

孩子們疑惑地仰臉看老師,老師也在發獃。

又有一次,輪到和尚們發獃了。兩個和尚在路邊看到一頭羊被石頭一絆,差點跌進水池。他們惜生護生,立即牽起羊頸上的繩子,栓在路旁一棵小樹上。當時,大路旁已種下兩排小樹,直伸遠方。兩位和尚笑眯眯地正待走開,從校門裡急急地奔出我們的老師,胸脯起伏著,氣喘吁吁地解開栓在樹上的繩子,對孩子們說:“羊要把小樹掙斷的,快把羊送還給主人!”平下氣息後她又說:“等你們畢業,這樹就遮成了林蔭道。那時正是大熱天,你們陰陰涼涼地走到縣城去考中學。”

兩位和尚在幾步之外,呆呆站著。他們萬沒想到,學校老師竟是如此一位麗人。不敢正視,直耳聽著,眼睛只盯著孩子們看。他們惜生護生,好像並不包括植物,而老師起伏的胸脯中,卻藏著一個綠色的天地。

夜間,整個鄉村一片漆黑,只有小廟禪房的燈和老師宿舍的燈還亮著,遙遙相對。禪房裡點的是蠟燭頭,老師點的是玻璃罩煤油燈。村里老人說,他們都在“做課”。

孩子們每夜都抓蟋蟀,連亂墳崗子也不怕。這裡已是村邊,村外是無邊無際的荒原。於是,兩道燈光,宛如黑海漁火。

吾鄉東去6里許,有一座輝煌大廟,名曰金仙寺。寺門面對寬闊的白洋湖。寺廟前半部在平地上,後半部則沿山而上,路人只見其黃牆聳天,延綿無際,不知其大幾何。進得寺門,立即自覺矮小,連跨過一條門坎也得使勁搬腿。誰也走不完它的殿閣和曲廊,數不盡它的佛像與石階。曾扒窗偷看過它的一個廚房,其鍋之大,幾若圓池。老人說,興盛之時,此寺和尚上千,一睹此鍋,大體可信。記得此寺一個院落,有灑金木雕的全本西遊記連環故事,刻工之精,無與倫比。鄉間兒童,隔些時日便躡腳進去,低聲指認,悄聲爭辯,讀完了一部浪漫巨著。也讀完了一門雕刻美學。

金仙寺東側,便是小鎮鳴鶴場。走完狹長的街道,再走完一道長堤,又有一座小廟,土名石湫頭。該地石湫處處,故而得名。石湫頭小廟只是通向一座比金仙寺更為宏大的廟宇的起點。由它向南,翻過五座山頭,即見遠近聞名的五磊寺。

在鄉人心中,金仙寺和五磊寺,無異於神秘天國。那裡也該有住持或首領吧,他們會是何等樣的超邁人物?如此浩大的排場,開支來自何處?這些問題,連小廟裡的兩位胖瘦和尚也完全不知。一天又一天,只聽山那邊傳來的晨鐘暮鼓,堂皇而又沉著。

大概是從30年代起始罷,兩寺漸漸有了新的動向。山薯出土季節,常見田埂阡陌間,有兩寺和尚挑擔來往。他們把山薯送給有過施捨的人家,說是答謝,實則提醒,請施主趕緊再結善緣。看著汗漬涔涔的和尚,看著沾滿黃泥的山薯,鄉人們終於知道,兩寺的財脈已經枯竭。黃泥山薯確是佳品,濃甜嫩脆,比平地紅薯好得遠了。

年長之後翻閱史料,看到一段記載驚了一跳。我離開座位,佇立南窗遙望家鄉。豈能想到,和尚們挑著山薯走出廟門,五磊寺里住著的,竟然正是--寫歌詞的李叔同!

李叔同,留學日本首演《茶花女》,揭開中國話劇史。又以音樂繪畫,刷新故國視聽。英姿翩翩,文採風流,從者如雲,才名四播。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突然晴天霹靂,一代俊彥轉眼變為苦行佛陀。嬌妻幼子,棄之不見,琴弦俱斷,彩色盡傾,只換得芒鞋破缽、黃卷青燈。李叔同失落了,飄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師,千古佛門又一傳人。

我們唱著他的歌,與和尚比賽,而他自己卻成了和尚。

他在掙脫,他在躲避。他已耗散多時,突然間不耐煩囂。他不再苦惱於藝術與功利的重重牴牾,縱身一躍,去冥求性靈的完好。

松濤陣陣,山雨淋淋,這裡已沒有一個現代的顫音。法師自杭州出家,歷十餘年,由淨土而皈南山律宗,在五磊寺受菩薩戒,發願弘揚律宗,創建道場。

五磊寺住持棲蓮,金仙寺住持亦幻積極回響。一所“南山律學院”正醞釀建起。法師只提倡議,不管實務。兩寺住持,只得到上海募錢。上海名士得知法師倡議,慨然解囊,兩寺住持隨即辦置化緣簿,請法師寫序。

法師一見簿冊,突然大怒,嚴責兩寺住持“藉名斂財”。但無財何從建院?法師也是進退維谷。重去招惹早已訣別了的世界,是他所忌諱。於是律學院停辦,法師不久也雲遊別處,留下尷尬的廟宇兩座。

或許可說,法師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國的尷尬;法師發怒,是佛教在新時代的尷尬。我由此想到小廟與學校間相對的燈光。兩道燈光間,法師的袈裟如雲如霧,飄蕩隱約。

金仙寺旁,土木工程正忙。和尚們念經完畢,或挑山薯回來,成群結隊傻傻地觀看。

那是一位叫吳錦堂的華僑在重建家鄉。吳氏不知何許人也,據傳,乃近鄉一普通農孩,長大流落上海,被雇於一家日本餐廳,如此這般,到了日本,竟日漸發達,成高官巨賈。然後傾其資產,投於桑梓。金仙寺面臨的白洋湖,由他築岸建堤,光潔堅緻,氣勢恢宏。沿湖民房,悉數重造,皆若層層別墅。由東到西,長几里許,竟成了一個世外桃源。更為甚者,還在北面東山頭,耗巨資興建一所學校,曰錦堂師範。占地之大,建房之多,令鄉間財神咋舌。不久他便去世,金仙寺西側,築豪華墓道,成一名勝,供人憑弔。

墓體為白石,正如湖岸為白石,長堤為白石,蕩蕩展開,白得晃眼。圈圈白光圍住了金仙寺,金仙寺依舊黃牆高聳,藤葛纏繞,暮鴉迴翔。

和尚們洗滌打水,也享用著平臻臻的洋灰河埠。葛麻芒鞋,踏在上面,總覺得過於挺滑,不大自在。不知弘一法師可曾在這條長堤上漫步,估量他不會喜歡。他逃避著現代,而現代卻莽莽撞撞,闖到了廟門跟前。

天長日久,無人修葺,吳錦堂的種種建築,也漸漸污損,與四周蕭索的村落悄悄扯平。唯有你到浙江的所所中學,遇到幾名老教師,一問之下,常答曰出身錦堂師範。我在京滬兩地,遇到一些浙籍知名學者,敘完同鄉之誼,總能發現,竟也是錦堂師範的人才。

抗日戰爭時期,曾有幾名日本兵,為吳錦堂墓站崗。鄉民疑惑了,不再對他感恩戴德。他的墳墓,一度成了曬穀場。

數月前在報上讀得一條新聞:全國青少年珠算比賽,前面一批名次竟然全部屬於浙江一座小鎮。記者用惶惑不解的筆調寫道,神童薈萃一處,實是奇蹟。這座小鎮,便是金仙寺旁側的鳴鶴場,吳錦堂修建世外桃源的所在。

我是理解的,自豪地一笑。耳邊響起嘩嘩的珠算聲,如白洋湖的夜潮。

聽說兩大寺廟又在重新修復,款項甚巨。工棚里,應有錦堂師範的畢業生,指揮著算盤的交響樂。

廟宇建築

傳統廟宇建築最底部為臺基,是一座廟的基座,通常以磚石為材料,表現四平八穩的氣勢;但為了看來不會過於

廟宇廟宇
呆板,臺基的邊緣都會砌出一些花樣來裝飾。甚至,一些較大型的廟宇,臺基上還置有欄桿,欄桿上雕刻有各式的花樣,如蓮花、繡球,更增加臺基的美觀。

一般臺基上的柱子底下有柱珠,是一根柱子的基礎,具有防潮溼及保護柱子的作用。柱珠雕刻的表現力也很寬廣,匠師從蓮花瓣、金瓜瓣到圓鼓形等等形狀,均加以發揮應用。

而柱珠之上多用石雕龍柱,龍柱最常見者為圓形。一般說來都是龍尾在上、龍頭在下,龍身則盤繞圓柱一圈。要注意的是,龍頭原本在下,但匠師們會讓其昂起頭來,用爪子抓珠,張牙舞爪狀可以一壯觀瞻,而龍身體翻騰躍舞,更有歡迎訪客之意。
門口兩側有石獅或抱鼓石,可以鞏固門框。石獅置於門口時,左雄右雌,雄獅特徵是微微張開的嘴裡含著一顆活

廟宇廟宇
動的珠子,腳踩著是繡球,雌獅特徵則多為緊閉雙唇,前足逗弄小獅兒。這對石獅與廟前龍柱一樣
有歡迎來客之意,並兼具守護大門之用。可見匠師的雙手是多麼神奇,才能把獅龍表現的如此人性化!圖片7-3石雕龍柱:臺灣寺廟的前殿或正殿都放置一對龍柱,讓龍在柱子盤繞並顯露出張牙舞爪狀。圖片7-4石獅:臺灣寺廟的門前通常會放置石獅一對,除有闢邪的效用外,看看它們搖頭擺尾的模樣,煞是可愛。仔細看一看,你能分辨出它的性別嗎?臺基之上除了少數的石柱外,多為木柱,這個部份是傳統廟宇建築的骨架,直接承受屋頂的重量,非常的複雜。先民應用中國古建築構造上的「斗栱」,將屋頂的重量逐層平均地傳到柱子上,才讓整間廟宇安安穩穩的站立著。更精巧的方法,是利用數百個斗栱組合而的「藻井」,完全不同一
廟宇廟宇
根鐵釘,且將廟宇的氣氛營造的莊嚴、華麗,頗具韻律之美,令人讚嘆。
至於,屋頂則是臺灣傳統廟宇建築的焦點,雖說屋頂的形式變化頗多,但自古以來,起翹的屋頂即是權位的象徵,所以常見的還是屋脊雨端脊尾起翹的「燕尾」。
對於臺灣傳統廟宇的構造有了最基本的認識之後,我們要把焦點集中於「昭應宮」。這座位於宜蘭市中山路上的媽祖廟,是縣內的三級古蹟,在臺灣傳統廟宇建築中也享有盛名,身為宜蘭人怎能錯過欣賞此一藝術殿堂的機會呢?

周公解夢廟宇

(廟宇)夢見自己進了廟宇或坐在廟宇里,這是成功或成親的吉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