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廟宇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位於河北省境內,修建於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其它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築群。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的罕見的歷史遺蹟。避暑山莊不同於其它的皇家園林,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徵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藉助於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同時融南北造園藝術的精華於一身。它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享有“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和“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的盛譽。

概述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即清朝皇帝的夏宮,曾用名熱河行宮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承德市。建造於18世紀初,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裡處理。因此,避暑山莊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它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象徵,也是一部研究十八世紀中國歷史的教科書和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博物館。1994年12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避暑山莊環繞山莊婉蜒起伏的宮牆長達萬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藉助自然和野趣的風景,形成了東南湖區、西北山區和東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構成了中國版圖的縮影。宮殿區建於南端,是皇帝行使極力、居住、讀書和娛樂的場所,至今珍藏著兩萬餘件皇帝的陳設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莊這座清帝的夏宮,以多種傳統手法,營造了120多組建築,融匯了江南水鄉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為中國皇家園林藝術薈萃的典範。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避暑山莊主要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周圍寺廟由博仁寺、博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廣緣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羅漢堂、殊像寺等12座金壁輝煌、雄偉壯觀的喇嘛寺廟群組成,環列在山莊外的東部和北部的山麓,共占地47.2萬平方米。每處寺廟都象一座座豐碑,記載著清朝統一和團結的歷史。這些寺廟的建築風格使漢、藏文化藝術融於一體,寺廟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著精美的佛象、法器等近萬件,共同構成了十八世紀中國古代建築富於融合性和創造性的傑作。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一個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同時又具有不同風格的強烈對比,避暑山莊樸素淡雅,其周圍寺廟金碧輝煌。這是清帝處理民族關係重要舉措之一。由於存在眾多群體的歷史文化遺產,使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名勝、全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和四十四處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

歷史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座落於中國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狹長谷地上,占地面積584公頃。避暑山莊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在位)時代一度暫停建設,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繼續修建,增加了乾隆(公元1736~1796年)三十六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整個避暑山莊的建設歷時近90年。這期間清王朝國力興盛,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公元1662~1723年在位)還親自在山莊午門上題寫了“避暑山莊”門額。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動工興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後一項工程竣工,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時89年。從興建至今290年向,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經歷了興盛、衰落和復興三個階段。

康熙二十年(公元l681年),清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方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皇帝帶領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乃至後宮妃嬪、皇族子孫等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以達到訓練軍隊、固邊守防之目的。為了解決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2l座行宮,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避暑山莊的建設,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l 713年),開拓湖區、築洲島、修堤岸,隨之建設宮殿、亭樹和宮牆,使避暑山莊初具規模。康熙皇帝選園中佳景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二十六景”。
第二階段:從乾隆六年(公元l 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增建宮殿和多處精巧的大型園林建築。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
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l3年至l780年),伴隨避暑山莊的修建,周圍寺廟也相繼建造起來。
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莊日漸冷落。中華人民共和因成立以後,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得到了充分重視和妥善保護。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主要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

宮殿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宮殿區位於山莊南部,宮室建築林立,布局嚴整,是紫禁城的縮影。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正宮是清代皇帝在山莊時,處理政務、休息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松鶴齋寓意“松鶴延年”,供太后居住,建於乾隆年間;萬壑松風是清帝批閱奏章和讀書處,是宮殿區與湖區的過渡建築,造型與頤和園的諧趣園類似;東宮在宮殿區最東面,原為清帝舉行慶宴大典的場所,後毀於戰火。煙波致爽殿:萬歲照房北行過門殿,再北有殿七楹,進深兩間,名煙波致爽,是正宮後寢部分的主殿,也是清帝在山莊的寢宮。康熙稱這裡“地既高敞,氣亦清朗”,“四周秀嶺,十里平湖,致有爽氣”,故名煙波致爽,並列為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之首。四知書屋:原名依清曠,是清帝上朝、退朝途中,停留休息,更換朝服的地方,也是清帝作為一種破格待遇,接見親信大臣和少數民族王公首領的場所。所謂四知,是知柔、知剛、知顯、知藏,這是封建統治權術的概括和總結,乾隆曾在此處接見過六世班禪和土爾扈特蒙古首領渥巴錫。

苑景區

苑景區又分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嶽區。

宮殿區以北為湖泊區:湖區集南方園林之秀和北方園林之雄,將江南園林的景觀移植到塞外。區內湖泊總稱“塞湖”,總面積57公頃。洲堤28公頃。塞湖有九湖十島,九湖是:鏡湖、銀湖、下湖、上湖、澄湖、如意湖、內湖、長湖、半月湖。十島有五大五小,大島有:文園島、清舒山館島、月色江聲島、如意洲、文津島;小島有:戒得堂島、金山島、青蓮島、環碧島、臨芳墅島。洲島之間由橋堤相連,今九湖尚有七湖,十島今存八島。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平原區位於湖泊區以東:占地53公頃。南部沿湖有亭四座,從西至東依次是水流雲在、濠濮間想、鶯囀喬木、甫田叢樾。其它景觀還有:萍香泮、春好軒、暖流暄波、萬樹園、試馬埭、永佑寺、舍利塔。區內的萬樹園不施土木,僅按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設定蒙古包數座。乾隆帝常在這裡召見各少數民族政教首領,舉行野宴。

平原區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嶽區:面積422公頃,占避暑山莊總面積的五分之四。山巒峻峭,屬燕山余脈風雲嶺山系。自北而南有松雲峽、梨樹峪、松林峪、榛子峪等四條大的峽谷。峰岡崖坡之上,與山水林泉巧於因借,宜亭斯亭、宜軒斯軒、宜廟斯廟,康、乾時期在山區修建了40余處樓、亭、廟、舍,均有遊覽御路和羊腸步道相通。高聳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擋了西北寒風的侵襲,是調節山莊氣候的重要因素。康乾時期還在在山區修建了40餘處建築。

周圍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避暑山莊周圍12座建築風格各異的寺廟,是當時清政府為了團結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利用宗教作為籠絡手段為安撫中國西北蒙、藏等少數民族,加強邊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廟。修建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稱為“外八廟”。廟宇按照建築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這些寺廟融和了漢、藏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氣勢宏偉,極具皇家風範。

周圍寺廟由十二座廟宇組成,是清政府寺廟之集中,建築風格各異。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湛,寺廟中大量佛像、祭器製造技藝之高超,使其成為藏傳佛教聖地之一。

漢式寺廟

是以漢族傳統宮殿、府邱建築格局為主的寺廟建築,包括博仁寺、博善寺、殊像寺、羅漢堂和廣緣寺。博仁寺平面呈長方形,四進院落,占地面積為3.42萬平方米,造寺共用白銀10萬兩。寺內十八尊羅漢採用中國塑像藝術中最高超的夾薴?工藝製作而成。殊像寺占地面積2.62萬平方米,主殿後方又疊縱規模宏大的假山,院中植以蒼松翠柏,呈現出宗教氣氛和園林藝術巧妙結合的獨特風格。羅漢堂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供有三世佛和508羅漢造像。廣緣寺是一座由喇嘛為表示對皇帝的敬誠之意,個人出資建造的寺廟。

藏式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周圍寺廟中的廟宇大多受到藏式寺廟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和廣安寺三廟在主體上屬於藏式風格。普陀宗乘之廟於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67—1771年)建造,占地22萬平方米。大量平頂碉樓式白台隨山勢呈縱深自由布局,沒有明顯的中軸線。體量巨大、氣勢磅礴的大紅台,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建築。分上下兩部分,下有巨大白台為基座,平面約1萬平方米,高近43米,下用花崗岩條石砌築,上部以磚砌築。萬法歸一殿位於大紅台的中部,殿四周有44間群樓成回字形圍繞,是舉行重大宗教儀式、進行政治和宗教活動的場所。須彌福壽之廟係為迎接西藏六世班撣到來而建。占地面積4.78萬平方米。主體建築妙高莊嚴殿鎏金魚鱗銅瓦覆頂,脊上8條欲飛的銅龍,每條重一噸以上,構成了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廣安寺占地面積l萬平方米,為佛教徒舉行受戒儀式的場所,乾隆皇帝曾在此接受章嘉活佛為他舉行的受戒儀式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漢藏結合式寺廟

漢藏結合是周圍寺廟建築最為鮮明而突出的特色。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樂寺等四座寺廟則是這種漢藏結合式建築的代表。這些寺廟一般採取前部為漢式建築形制,後部為藏式建築形剎。普樂寺建造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占地面積2.17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築旭光閣,內用十二根金柱分內外兩層支撐重圓頂,在殿內中央的圓形石須彌座上建有中國最大的立體“曼陀羅”模型,其間是喇嘛教密宗中一種最高級的修觀本尊佛——上樂王佛。這一佛像的鑄造工藝和力學原理運用都達到了極其完美的程度。普寧寺系乾隆皇帝為慶祝平定準噶爾達瓦齊叛亂的勝利而建,占在面積4.88萬平方米,大乘之閣為全寺主體建築,殿內牆壁佛龕供無量壽佛l 0090尊,中間矗立著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木雕金漆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通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達110噸,用木材120立方米。與普寧寺為鄰的普佑寺,建於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占地0.66萬平方米。這裡是研習佛教理論的經學院。安遠廟是為安撫從新疆伊犁河畔遷居承德的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部,並褒獎其在平定邊疆叛亂過程中立下的功績而建造。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主體建築普渡殿採用蒙古寺廟的建築形制,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女身像——渡母,四壁滿繪重彩壁畫。

文化遺產價值

一、避暑山莊是中國清朝的園林式皇宮,具有豐富的社會政治歷史意義:避暑山莊,是中國清朝皇帝為了實現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避暑山莊興建後,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時間在此處理軍政要事,接見外國使節和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使這裡成為中國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這裡發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遺蹟和重要文物,成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最後形成的歷史見證。

二、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與皇家寺廟完美融合的典型範例: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產生於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歷經康雍乾三代帝王,歷時八十九年,集中全國入力物力建造而成。它是帝王范囿與皇家寺廟建築經驗的結晶。它成為與私園並稱的中國兩大園林體系中帝王宮范體系中的典範之作。園林建造實現了“宮”與“苑”形式上的完美結合和“理朝聽政”與“游息娛樂”功能上的高度統一。寺廟建築具有鮮明的政治功用。

三、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標誌中國古代造園與建築藝術的巨大成就: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廟宇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廟宇

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廟群。它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和建築藝術之大成,是具有創造力的傑作。在造園上,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總結並創造性地運用了各種造園素材、造園技法,使其成為自然山水園與建築園林化的傑出代表。在建築上,它繼承、發展、並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建築技藝,擷取中國南北名園名寺的精華,仿中有創,表達了“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建築主題。在園林與寺廟、單體與組群建築的具體構建上,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實現了中國古代南北造園和建築藝術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閣寺等中國古代大部分建築形象。展示了中國古代木架結構建築的高超技藝,並實現了木架結構與磚石結構、漢式建築形式與少數民族建築形式的完美結合。加之建築裝飾及佛教造像等中國古代最高超技藝的運用,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

四、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實物資料: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不論是造園還是建築,它們都不僅僅是素材與技藝的單純運用,而是把中國古典哲學、美學、文學等多方面文化的內涵融注其中,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位於河北省境內,修建於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其它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建築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牧場和森林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的罕見的歷史遺蹟。

所有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

法律地

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有。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條文保護。
1961年,國務院確定避暑山莊、普寧寺、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國務院確定安遠廟、殊像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巳對外開放。

管理機構

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中國·北京);
河北省文物事業管理局(河北.石家莊);
承德市文物園林管理局(河北省承德市碧豐路)。

保護情況

保護現狀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現有古建築面積92770平方米,保護基本完好。古松、山林和湖、泉水質也得到較好保護。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l、承德屬大陸季風性氣候,季節和晝夜溫差較大,對古建築造成自然侵蝕較大。如何解決木結構築和刻作品的養護及延緩彩繪褪色還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研究和保護手段。
2、在消防、大氣環境保護等方面採取了大量措施,但仍是威脅古建築和園林安全的突出問題。
3、某些文物景點、景區遊客流量較大,對文物保護有一定影響。
4、由於乾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避暑山莊的湖水形成春夏之交季節性減少。疏通水源,清理淤塞,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保護歷史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廟宇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廟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因成立後,中央政府及各級地方政府為保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做了大量工作。
l、建立和健全管理機構
1949年即建立了熱河省古文物保管所,1954年,成立熱河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61年,成立避暑山莊博物館。1975年,成立承德市文物事業管理局(1985年改稱文物園林管理局),統一管理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1991年,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成立了全國性社團組織“中因避暑山莊外八廟保護協會”。
2、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
1953年,中央政府文化部發出《關於保護熱河承德古建築及文物的通知》,1961年,國務院將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中的普寧寺、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又將其列入全國44個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國家建設部、河北省政府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河北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河北省政府頒布的《河北省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中明確規定了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保護範圍。承德市人民政府兩次頒布《關於加強對避暑山莊外八廟管理的通告》,對加強管理工作做出了具體規定。
3、制定可行規劃,積極搶救維修
1976年國務院批准實施第一個《避暑山莊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1986年開始實施第二個十年整修規劃。兩個規劃明確了搶救、整修的保護原則,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投資1億多元人民幣,直接用於古建維修和園林整治,並投入大量資金用以改善保護區周圍環境。
4、加強保護區環境的綜合治理
a、嚴格景區的保護和管理。在保護範圍內,停建、拆除了一批有礙文物景觀的現代建築,嚴格禁止開山、打石、取土、砍伐、放牧等。
b、恢復植被。在嚴格封山育林、禁止砍伐林木的基礎上,積極綠化保護區周圍荒山荒坡,增加植被,1949年到1992年共栽植樹木1500萬株,使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6%。同是,還在流經市區的武烈河上,建設了兩道橡膠壩,蓄水量達26萬平方米,改善了生態環境。
c、改善大氣環境,投資改造了市區85%的舊式爐窯,降低煙塵排放量。推行小區聯片採暖,每年減少煙塵1687噸,S02 1100噸。建設集中供熱工程,減少煙氣量3億立方米、塵1522噸、S021182噸,1992年,大氣中TSP和SO2的年日平均值分別比1986年降低61.3%和32.5%。其中TSP年日平均值0.37毫克/標立米,已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三級標準。

保護措施與計畫

l、嚴格依法管理。依據前述法律法規,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國家建設部批准了《避暑山莊外八廟風景名勝區總體現劃》、承德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承德市城市綜合整治與生態規劃》等具體實施措施和目標。
2、加強科學管理。所制定的規劃、實施方案等均邀請有關科研單位和專家評論審定。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中國環境科學院、英國利物浦大學等。
3、堅持“搶救為主,保護第一”的原則。在實施兩個十年整修規劃的基礎上,制定中、長期整修規劃,有計畫地開展修復工作。採取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各界集資等多渠道籌資金,加快整修步伐。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中迴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保護基金會。
4、加強風景名勝區規劃。以河北省政府制定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為依據,以“近限遠遷”為原則,在重點保護區內,違章建築,臨時設施近期搬遷;一般保護區內,不得新建與保護文物有礙的構築和設施,歷史遺留的限制其發展;建設控制地帶內,控制新建築的形式、體量;外圍保護帶內的建築都應考慮向景區的過渡性。
5、搞好大氣、水系綜合治理和植被恢復。繼續擴大集中供熱面積,建立城市煙塵控制區;大幅度減少大氣污染。水系治理和植被的恢復相結合,劃定水源保護區並繼續修建第三道橡膠壩。另一方面,大力植被種草,減少水土流失。
6、加強宣傳工作,增強國民文物保護意識。廣泛宣傳《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使人人樹立愛護文物意識,以保護好文物為己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