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佑寺

普佑寺

普佑寺 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內。為通過宗教渠道加強內地與蒙藏地區的聯繫,提高喇嘛文化素質,清廷於乾隆二十五年(176o年)在普寧寺東建立了喇嘛誦經的札倉(即寺院的附屬經學院),此經院即成為後來的普佑寺。

基本信息

簡介

普佑寺風光(1) 普佑寺風光(1)

普佑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莊內。建普佑寺之前,承德己有三座皇家寺廟,駐有大量喇嘛。為通過宗教渠道加強內地與蒙藏地區的聯繫,提高喇嘛文化素質,清廷於乾隆二十五年(176o年)在普寧寺東建立了喇嘛誦經的札倉(即寺院的附屬經學院),此經院即成為後來的普佑寺。普佑寺由普寧寺住持代管,宗教生活附屬於普寧寺。乾隆時期,普佑寺設“四學”,相當於現今的系,開講顯宗經學、密宗經學、歷算學和醫藥學。

普佑寺 普佑寺

普佑寺是承德外八廟喇嘛的"經學院"(藏語稱扎倉)。學習內容分為顯宗、密宗、醫學、歷算四大部分。 這裡不但培養外八廟的喇嘛,蒙古各部的喇嘛也選送到這裡學經。學經費用全部由清政府提供。當時,這裡不僅是喇嘛雲集研習佛教經典、理論的 經學院,也是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普佑寺 普佑寺

歷史

普佑寺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這一年適逢乾隆皇帝50壽辰,其母皇太后70壽辰的喜慶之時。又值清軍出兵西北,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亂,這是繼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叛亂後又一次取得平定叛亂的勝利,從而徹底結束了西北邊疆地區90年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給各族人民帶來了和平。

普佑寺風光(2) 普佑寺風光(2)

1964年,普佑寺因雷擊起火,大部分建築毀於火災,當時僅存山門及四座配殿。經過整修的普佑寺,己於1996年6月27日正式向遊人開放。

普佑寺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坐北面南,布局呈長方形。平面布局打破了傳統的"伽藍七堂"的 漢式手法,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後又增添了凹形經樓,使其前後形成二層院落,布局十分嚴謹。殿內供奉的佛像,也與其它寺廟不同,有漢式的,也有藏式的。是外八廟中別具一格的廟宇。

2006年05月25日,普佑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布局

普佑寺 普佑寺

寺廟的建築式樣以漢族為主 ,但布局獨特。普佑寺與普寧寺圍培相連,東西59.3米,南北116米,占地面積0.68公頃。山門與普寧寺山門平行,面寬五楹,進深三間,兩側設腰門。山門正北是大方廣殿,面闊七楹,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大方廣殿前檐聯“妙相現莊嚴仁敷華梵,慧因資福德喜洽人天”;殿內題額“大千功德”。有聯“法演大乘妙因宗海藏,福覃諸界慈願溥恆沙”。殿前東西為配殿,各三楹,組成一進院落。院落前為天王殿,面闊三楹,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二進院落前為天王殿,面闊三楹,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兩側設腰牆、腰門。

普佑寺 普佑寺

天王殿北為法輪殿,為寺內藏經樓。 面闊、進深各七間,周設廊,方形重檐攢尖頂,黃琉漓瓦覆頂。下有須彌座台基,北各出三階,東西各出一階,三排列柱沿方台環布,老檐柱間裝菱花隔扇。南北正中三間、東西正中一間設門,其它各間設檻窗。上檐施七踩單翹單昂斗拱,向內收進兩步架;下檐施五踩單翹單昂斗拱。殿內施井口天花,四角用抹角梁,形成八角井口,中心起方形藻井。殿內供釋迦牟尼鎏金銅佛。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五楹。法輪殿後為“n”形經樓,兩層,面闊十三楹,硬山屋頂,前檐出廊,由廊廡與東西配殿相連,二層柱間設圍欄,檐部額枋以雀替支撐,腰檐掛滴珠板。下層柱間倒掛楣子,兩端裝飾花牙。原內有造型各異的羅漢像500尊,現僅存170尊,為國家級文物。

地理位置

具體位置

中國寺廟大全(河北三)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