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普壽寺

清真普壽寺

清真普壽寺在北京西城區錦什坊街63號。始建年代不詳。原占地4000平方米。清真普壽寺大殿中的聖龕背向“麥加”,因麥加在中國西部,所以清真普壽寺大殿都坐西朝東。 大門三座,歇山頂,石砌。門額上書“效賜普壽寺”。兩旁有門各一。二道門為垂花門。拆二門影壁時發現有“望月樓”石刻匾,兩旁刻有“崇禎歲次乙亥春月穀旦重修”字樣。垂花門兩側南北房各五間,南房為浴室,北房為講堂。大殿為四破五,18間,前出軒3間,後帶抱廈。原有3塊匾,中間為阿拉伯文,兩旁為漢文匾。左曰“原無更”,右曰“再無轉”。後窯殿由聖龕和宣講台組成。寺內有碑四塊。西城區伊斯蘭教協會駐此。

基本信息

簡介

清真普壽寺寺內布局
元佑年間,這裡曾為大華嚴寺。一九九一年復建為清真普壽寺。其修學宗旨以華嚴為宗、戒律為行、淨土為歸。以培養德才兼備、解行並重、住持佛法服務社會的僧才為辦學目的。清真普壽寺的最高管理機構——寺委會。寺委會是寺院的最高領導機構,由七位上座師父組成,主持日常事務。普壽寺有四大部門——寺院根據學僧修學主要內容不同分為華嚴部、戒學部、律研部、淨土部。普壽寺有六大護法部門——為護持四大修學部門精進用功辦道,需要有一系列護持人員。目前根據護持人員的主要工作,分為後勤服務部、醫療護理部、安全防衛部、工程管理部、殿堂莊嚴部、對外聯絡部。一九九二年,清真普壽寺開始招収培訓班,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又相繼開辦了二年制的普通班、中級班和髙級班,至2005年止,總共辦了2個髙級班,4箇中級班,13個普通班,71個培訓班,僅培訓班結業人數1400多人。一九九三年建立了閱覽室,請進了第一套大藏經。二OOO年,兩層2751平方米的圖書館順利竣工,現已擁有不同版本的藏經二十套,各類圖書共十萬餘冊。一九九二年,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相繼成立了錄音室、計算機室,一九九七年,又將錄像設備投入了教學。自1991年復建以來,清真普壽寺相繼建起了講堂、僧寮、教室、閱覽室、齋堂、如意寮、溫室等成套建築;1998年開始建設新的院落,到2004年陸續建成了由華嚴部、淨土部、律研部、後勤部、寺委會辦公樓、新觀堂圍繞,以法堂為中心的修學樓群。2005年,又建成金剛部、教務部。2006年開始建設大雄寶殿。清真普壽寺的建築呈明清風格,以大體量建築物與山勢連線,表現出敦厚莊重,有巋然不動之氣勢。

歷史淵源

清真普壽寺普壽寺門匾

阿拉伯語中根本沒有清真一詞,它來自古代漢語。清真二字最早見於唐李白的詩句“新地復元古,垂衣貴清真”,是就詩歌創作而言,指自然質樸純潔,摒棄雕琢。唐宋時期,許多文人喜歡用‘清真’一詞來寫詩,道教也以‘清真’來命名自己的寺院,比如:清真觀。明太祖朱元璋寫的《御製至聖百字贊》,稱讚伊斯蘭清真,到了明代中葉,自稱回回的穆斯林才逐漸壟斷了清真一詞。認為清則淨,真則不雜。淨而不雜就是清真。
現在講的清真寺,實際就是伊斯蘭的禮拜寺;清真言指的是伊斯蘭信仰核心的那句話:“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總之,清真二字成為伊斯蘭在中國的代名詞。 1991年,一位胸懷大志的女尼如瑞法師,準備創建尼眾律學院,恢復比丘尼持戒修行的傳統。當時,她來到已經變成一座破舊不堪的醫院的普壽寺,用廟裡僅剩的105塊錢,還有當地政府批給的40畝地,白手起家,廣結善緣,起名為清真普壽寺。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建成了如今擁有500多尼眾的律學院。吸引了中國各地,包括港、澳、台以及國外的信眾和佛教徒

建築風格

清真普壽寺建築簡樸無華,主要由圍牆圈成院落供禮拜,房頂供喚拜,再設一簡單講台供宣教即可。其後隨著穆斯林建築藝術的發展,結構嚴整、雄偉壯麗和帶有裝飾藝術的建築群相繼出現。
清真普壽寺的主體建築是禮拜大殿,方向朝向麥加克爾白。大殿正面牆中ib有凹壁(米哈拉布),左前方有階梯形講壇(敏白爾)。較大的清真寺還有宣禮塔。塔頂呈尖形,故稱尖塔,系喚拜之用。一般清真寺有l~4個尖塔,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素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有6塔,麥加聖寺有7塔。還有沐浴用的水房。在伍麥葉王朝哈里發瓦利德時期(705~715)出現了穹窿建築,多數是由分行排列的方柱或圓柱支撐的一系列拱門,拱門又支撐著圓頂、拱頂。建築物外表,敷以彩色或其他裝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