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麥葉王朝

伍麥葉王朝

[ [阿拉伯帝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王朝(661~750)。亦譯“翁米亞王朝”、“[[倭馬亞王朝]]”。因旗幟尚白,中國史籍稱為“[[白衣大食]]”。661年由[[穆阿維葉]](66l~680在位)創建,因其出身於[[麥加]]古萊什部落伍麥葉家族,故名。

伍麥葉王朝

伍麥葉王朝伍麥葉王朝

[ [阿拉伯帝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王朝(661~750)。亦譯“翁米亞王朝”、“[[倭馬亞王朝]]”。因旗幟尚白,中國史籍稱為“[[白衣大食]]”。661年由[[穆阿維葉]](66l~680在位)創建,因其出身於[[麥加]]古萊什部落伍麥葉家族,故名。穆阿維葉原為敘利亞總督,656年阿里繼第四任哈里發位後,穆阿維葉拒不承認阿里的地位,舉兵與阿里相抗衡,以圖奪取哈里發位。阿里陣營因內部分裂,並在同穆阿維葉進行軍事鬥爭中失利,喪失埃及,力量削弱。660年5月,穆阿維葉在伊利亞(即耶路撒冷)宣布自稱哈里發,遭到伊拉克人的反對。661年1月,阿里在庫法被哈瓦利吉派信徒殺害後,穆阿維葉遂在敘利亞和埃及阿拉伯貴族的擁戴下,正式宣誓即哈里發位,並向麥加、[[麥地那]]等地發出向他效忠的通告,定都大馬士革,創建伍麥葉王朝。他登位後,首先集中精力彈壓敵對勢力。採取威脅利誘手段,迫使伊拉克人所擁戴的阿里之長子哈桑放棄哈里發位,享有優厚的年金,隱退麥地那。向伊拉克和希賈茲派重兵駐守,鎮壓反對者。他鞏固了統治地位後,組建龐大的正規軍,擴建海軍,開始新的對外征服。在東部,以巴斯拉為基地,大舉東進,平息了波斯各地的叛亂,征服呼羅珊,占領喀布爾及阿富汗平原地區,向印度西北部進軍,後越過阿姆河,攻入布哈拉。在北非,派軍事將領歐克白西征,聯合柏柏爾人消滅拜占廷帝國在該地區的殘餘勢力,以新建的凱魯萬城為基地,征服了馬格里布大部地區,柏柏爾人逐漸歸信伊斯蘭教。他仿效拜占廷帝國的行政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重用敘利亞阿拉伯貴族和拜占廷舊官吏,強化封建專制統治,實行哈里發集權的政教合一制。679年,他封立其子耶濟德為哈里發繼承人,下令各省官吏、部落首領向其子宣誓忠順,改哈里發的傳統選舉制為世襲制。史稱穆阿維葉為阿拉伯哈里發帝國真正奠基者。

680年,耶濟德(680~683在位)繼哈里發位,內戰即發。伊拉克、希賈茲等地反對葉濟德,拒絕宣誓效忠。庫法人擁戴阿里次子海珊為哈里發。海珊應邀率隨從200餘人由麥地那前往庫法,途中被哈里發軍隊圍困於卡爾巴拉,海珊及隨從全部罹難,史稱“卡爾巴拉慘案”。從此,造成伊斯蘭教嚴重分裂,什葉派遂形成同伍麥葉王朝相對抗的獨立政治派別。海珊死後,麥加貴族阿卜杜拉·本·祖拜爾在麥地那自立為哈里發,反對伍麥葉王朝,683年葉濟德派兵討伐,阿卜杜拉率部逃往麥加,哈里發軍隊圍攻麥加,焚毀克爾白天房和燒裂玄石,此時聞訊耶濟德逝世,哈里發軍隊被迫撤回。後阿拉伯半島南部、希賈茲、伊拉克和敘利亞部分地區宣布承認阿卜杜拉為哈里發。穆阿維葉二世繼哈里發位3個月後去世,其家族再無人繼位。伍麥葉人的另一支麥爾旺率兵擊敗蓋斯族人首領達哈克,拯救了大馬士革,凱勒布族人擁戴年邁的麥爾旺(684~685在位)任哈里發。從此伍麥葉王朝的哈里發均出自麥爾旺家系。在哈里發阿卜杜勒·麥利克(685~705在位)和瓦利德一世(705~715在位)執政時,為王朝的鼎盛時期。阿卜杜勒·麥利克於692年派伊拉克總督哈賈吉率軍鎮壓了麥加伊本·祖拜爾的叛亂,控制希賈茲地區,內戰至此告一段落。他勵精圖治,大力推行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政策。他下令確定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官方公文、文書一律以阿拉伯文書寫。設立國家鑄幣局,統一鑄造加印《古蘭經》文的金幣(即第納爾)和銀幣(即迪爾汗),取代通用的外國貨幣。發展郵政,設驛站,傳遞公文和情報,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繫。限制基督教臣民的宗教和政治活動,將大量基督教徒排斥出政府機構。他撥重金修葺、擴建各地著名清真寺,並將大馬士革聖約翰大教堂改建為伍麥葉清真寺。他制定了對外遠征的計畫。哈里發瓦利德一世執政時,開始並完成伊斯蘭教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征服戰爭。在東部,他派哈賈吉部將古太白·本·穆斯林征服中亞,以木鹿為根據地,於705~715年間先後攻占吐火羅斯坦、粟特、康國、花刺子模、費爾乾納、錫爾河等地區,毀佛教、祆教寺院,強迫居民改奉伊斯蘭教,後巴爾赫、布哈拉、撒馬爾罕、基發等城成為伊斯蘭文化中心。710年,伊本·卡西姆向南挺進印度,征服莫克蘭、信德、海德拉巴、木爾坦等地區。在西部,易弗里基葉總督穆薩·本·努賽爾以凱魯萬為首府,在馬格里布地區實行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政策,使伊斯蘭教向各地傳播,並組成柏柏爾人大軍,於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滅基督教西哥特王國,占領了安達盧西亞,使伊斯蘭教傳入西方。後在進攻法蘭克王國普瓦提埃戰役中遭到失敗,西侵終於停止。哈里發歐麥爾二世(717~720在位)執政後,實行稅制改革,規定凡穆斯林除繳納天課外,可免徵其他賦稅,致使新征服地區的臣民大量改宗伊斯蘭教,以麥瓦利的身份參加軍隊,使大量農牧民湧入城市,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帝國的伊斯蘭化,但國庫收入減少。至8世紀中葉,伍麥葉王朝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中亞河外地區,北界鹹海,南至尼羅河,成為橫跨亞、非、歐龐大的阿拉伯帝國。

伍麥葉王朝為政教合一的封建政權

伍麥葉王朝伍麥葉王朝
哈里發為最高政教領袖,集政治、軍事行政司法、宗教大權於一身,以“穆斯林的最高長官”自詡,賦予其權力以神聖的性質。仿效拜占廷帝國的政體,在哈里發之下,設各部大臣,分掌樞密、政務、財政、稅收、宗教管理等部門工作。中央設大法官(即卡迪)或總穆夫提,協助哈里發管理全國教法的實施和宗教事務。各省的宗教領袖,由總督或法官兼任。各級法官從歐萊瑪(即宗教學者)中選拔,除處理訴訟外,還領導宗教活動、管理宗教基金和社會慈善事業。在階級關係上,伍麥葉家族為統治者,享有特權,阿拉伯貴族為統治階級,各地的大地主是王朝統治的基礎。將全國的居民劃分為4個等級:(1)阿拉伯穆.斯林。(2)麥瓦利,即新歸信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人的穆斯林。(3)順民(濟瑪),即臣眼並繳納賦稅的猶太、基督、瑣羅亞斯德教徒等。(4)奴隸,戰爭中俘獲的奴隸及部分釋奴。

伍麥葉王朝時期,封建的生產關係占主導地位,封建的土地制度逐漸完備。王室占有的國有土地占全國土地的2/3以上,將一部分土地作為“伊克塔”(即封建采邑)分封給阿拉伯貴族和高級官吏。領有伊克塔者,向農民徵收土地稅,按規定部分上繳國庫。起初伊克塔不得轉讓和買賣,後發展為私產和世襲領地。清真寺和宗教慈善機構由哈里發賜有瓦克夫土地,作為宗教公產,不得轉讓、抵押和變賣,免繳土地稅。私有土地大多被阿拉伯和非阿拉伯大地主所占有,各部落民僅占有少量私有土地。奴隸勞動普遍存在。國家的歲入,除戰利品外,稅收為主要來源。主要稅收為天課、土地稅、人丁稅等。原規定凡阿拉伯穆斯林,除繳納天課外,不繳納任何賦稅。麥瓦利和其他臣民必須繳納土地稅和人丁稅,從而引起非阿拉伯穆斯林不滿。歐麥爾二世規定,凡穆斯林除繳納天課外,其他賦稅免除,致使稅收減少,後又恢復了舊制,凡穆斯林均要繳納規定的土地稅。大批阿拉伯人遷徙新征服地區,由遊牧轉入定居,吸取當地先進生產方式,從事農耕和經商。王朝採取興修水利、擴大灌溉、改進農耕技術的措施,促進了農業發展。擴建早期的軍事重鎮為城市,鼓勵發展商業和傳統手工業,修道路,設驛站,招攬東西商旅,帝國經濟得以恢復和繁榮。

伍麥葉王朝伍麥葉王朝
伍麥葉王朝奉伊斯蘭教為國教,以《古蘭經》和聖訓立法,完善了司法和卡迪制度,推行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政策,伊斯蘭教在新征服的地區得以廣泛傳播,使柏柏爾人、波斯人、敘利亞人等逐漸大批改宗伊斯蘭教。王朝正式規定在主麻日穆斯林聚禮祈禱時,要向哈里發祝福,確立了穆斯林信仰表白的“清真言”完整內容。歐麥爾二世宣布停止穆阿維葉原規定在呼圖白中詛咒阿里的慣例。王朝以大量宗教基金在各地興建壯麗宏偉的清真寺和宗教學校,其中新建的著名清真寺有大馬士革伍麥葉清真寺、凱魯萬歐格白清真寺、耶路撒冷阿克薩和薩赫萊清真寺,並對麥加和麥地那聖寺加以修葺和擴建。王朝在經濟發展和吸取融合各民族先進文化的基礎上,開始形成“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在語言學上,阿拉伯語傳播各地,最後完成了《古蘭經》讀法標音符號和書寫,由杜艾里(?~688)奠定了阿拉伯語言學的基礎,後由哈利勒和西拜韋進一步發展,,創立了語法學和韻律學口在伊斯蘭學術方面,聖訓和教法學家受到王朝重視,哈里發歐麥爾二世鑒於立法的需要,曾下令學者蒐集、整理聖訓。王朝先後出現了著名的聖訓傳述家伊本·阿拔斯(622~688)、伊本·歐麥爾、伊本·馬立克(?~712)、伊本·沙拉希勒·沙爾比(?~726)、哈桑·巴士里等。阿瓦爾·祖拜爾(643~712)、艾巴尼·奧斯曼等人編輯有最早的《先知傳》。在教法上,在早期“聖訓派”和“意見派”的基礎上,在麥加、麥地那、庫法、巴斯拉、大馬士革等地相繼出現了地域性的法學派,著名的法學家有罕馬德(?~737)、栽德·本·阿里(?~743)、馬立克等。王朝隨著各政治派別間的鬥爭和宗教論爭的發展,教派各異,學派林立,先後產生了以苦行禁慾為特徵的早期的蘇菲派、與正統派相對立的什葉派、持不同教義學觀點的蓋德里葉派、賈卜利派、穆爾吉亞派及穆爾太齊賴派。各派之間的論爭,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和宗教主張,客觀上促進了伊斯蘭教學術的發展。王朝前期在宮廷設學術機構和圖書館,延聘各族學者從事翻譯和研究,將希臘語和科普特語的鍊金術、占星術、醫學書籍譯成阿拉伯語,為以後的翻譯運動奠定了基礎。

伍麥葉王朝建立後

由於實行家族專制統治,鎮壓反對勢力,逐漸使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封建貴族之間的矛盾、教派鬥爭進一步激烈,加之大規模的對外征服和掠奪,引起各地人民的相繼起義。初期遭到什葉派和哈瓦利吉派多次舉兵反抗。王朝末期,統治者橫徵暴斂,王室腐敗,激起各地人民的強烈怨恨。在反對王朝統治的鬥爭中,阿拔斯派、什葉派和波斯呼羅珊人結成同盟,形成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747年,在艾布·阿拔斯的指使下,呼羅珊的艾布·穆斯林發動大規模起義,呼羅珊、河外地區和木鹿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回響。伊拉克哈瓦利吉派趁機起事。749年,伊拉克首府庫法守將投降。同年10月末,艾布·阿拔斯在庫法清真寺被擁戴為哈里發。750年1月,伍麥葉王朝末代哈里發麥爾旺二世在底格里斯河支流大扎河左岸被阿拔斯軍隊打敗。4月阿拔斯軍隊占領大馬士革,麥爾旺二世逃往埃及,後被迫殺於卜綏爾城,伍麥葉王朝滅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