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赫萊清真寺

薩赫萊清真寺

伊斯蘭教著名清真寺。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伊斯蘭教聖地內,在阿克薩清真寺以北300米處。阿拉伯語“薩赫萊”,意為“岩石”,故亦稱“岩石清真寺”。相傳621年7月一天夜晚,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沉睡中被安拉派來的天使吉卜利勒喚醒,同天使乘天馬從麥加飛到耶路撒冷,踏著一塊岩石,登霄遨遊七重天,見到了古代“先知”、“天園”及“火獄”的情景,黎明重返麥加。這次夜行“登霄”記載在《古蘭經》第17章中。此後,穆斯林將耶路撒冷作為聖地。穆罕默德登霄所踏的岩石成為聖石,它與麥加克爾白的黑石具有同等神聖地位。

基本信息

簡介

薩赫萊清真寺薩赫萊清真寺
薩赫萊清真寺是世界著名的古老清真寺,位於巴勒斯坦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伊斯蘭聖地內,又名石殿。“薩赫萊”是阿拉伯文“石頭”的音譯。薩赫萊清真寺是公元 691 年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的一位哈里發主持所建的。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在沉睡中被天使賈卜里勒喚醒,同天使乘飛馬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踏著一塊岩石,登霄遨遊七重天,見到了“先知”、“天堂”和“火獄”等,黎明重返麥加。這次神奇的“夜行和登霄”記載在《古蘭經·夜行篇》中。此後,穆斯林將耶路撒冷也視為聖地,並以伊斯蘭教曆 7 月 17 日為“登霄節”。穆罕默德登霄所踏的岩石成為聖石,並與麥加“克爾白”(天房)的玄石享有同樣的地位。這座寺院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充分反映了阿拉伯建築藝術的優美特色。寺院最外一層是八角形牆體,每面寬 20.5 米,高 9.5 米,全部用石塊砌成。內部由柱子組成,兩重回廊,環繞中央的聖岩,聖岩上方有一碩大的圓頂,直徑 20.6 米,高 35 米多,原來為木製,11 世紀時改為石材,架立在 8 根大柱之上。現在的穹頂由分布在同一圓周上的 16 根柱子支撐,四角是 4 根大柱,所有柱子都用硬木呈拱形連線。穹頂外部呈金色,外圍用花瓷磚貼面,瓷磚面上橫寫有穆罕默德神奇夜行時賜降的那篇未寫完的《古蘭經》經文,精緻美觀,穹頂內部的雕刻和藻繪亦極其美麗。寺外的八角檐樑上也鋪彩色瓷磚,上面彩繪或雕刻著精美的《古蘭經》經文。寺內裝飾的金壁輝煌,圓頂下陳放著據說是穆罕默德踏石登天的那塊聖石。這是一塊形狀不規則的藍色岩石,南北長約 17.7 米,東西寬約 13.5 米,高約 1.2 米,朝向禮拜者的正面較低矮,最高處離地 1.5 米。岩石上有一些像腳趾的印痕,還有許多鎬鑿的痕跡,據說是十字軍東侵時所留。岩石用銀、銅鑲嵌,周圍豎起銅欄桿,每個角上有一個小亭子。石殿附近有用巨石壘成的高大院牆,長約 53 米、高約1 米,名飛馬石牆,相傳穆罕默德夜行時曾將飛馬停靠在此。如今,此牆已成為伊斯蘭聖地阿拉伯牆的組成部分。薩赫萊清真寺因其穹頂碩大,鑲嵌、裝飾工藝講究,又被稱為“薩赫萊圓頂清真寺”。清真寺集中體現了敘利亞、羅馬、拜占廷建築藝術傳統的綜合風格,被世人公認為舉世罕見的清真寺建築傑作。

歷史及布局

薩赫萊清真寺於691~694年由伍麥葉王朝哈里發阿卜杜勒·麥利克敕令建造的。該寺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具有阿拉伯建築藝術的優美特色。寺最外一層是八角形牆體,每面寬20.5米,高9.5米,全用石塊砌成。主體部分的圓頂由分布在同一圓周上的16根柱子支撐,四角是4根大柱,所有柱子都用硬木呈拱形連線。圓頂外圍用花瓷磚砌面,瓷磚面上橫寫有穆罕默德夜行時安拉所降示的《古蘭經》經文。寺內裝飾金碧輝煌,圓頂下陳放著一塊藍色岩石,形狀不規則,南北長約17,7米,東西寬約13.5米,禮拜朝向的正面較低矮,最高處離地1.5米。岩石上印有一些近似腳趾的印痕,相傳是阿拉伯人的先祖伊斯瑪儀小時所留。岩石上還有許多鎬鑿的痕跡,據說是十字軍東侵時所鑿。石殿附近,有用巨石壘成的高大院牆,長156英尺,高65英尺,即天馬牆,相傳穆罕默德夜行時曾把天馬停留於此。現今,這裡已成伊斯蘭聖地——阿拉伯牆的組成部分。12世紀十字軍東侵時,該寺改為基督教堂,被稱為“上帝之殿”。1187年薩拉丁收復耶路撒冷後,該寺得到全面修復。後由伊斯蘭諸王朝多次修葺。

相關條目

清真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