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潤寺

普潤寺

普潤寺位於九江市潯陽區普潤路15號(原9號),始建於明末清初乾隆十三年初秋,曾建有三重大殿,三個涼亭,一個放生池(也稱放生荷葉塘),占地面積500畝,據傳乾隆皇帝游江南時經過柴桑龍開河上岸於其涼亭中歇息時所賜名“茶廟”。文革時,九江市三十六座廟宇之僧人均居於茶廟,由於文景、把大雄寶殿改為宗教自由場所,1998年九江市宣布為對外開放寺廟。

基本信息

簡介

普潤寺普潤寺

普潤寺又名普潤庵,位於九江市潯陽區甘棠湖西,寧晉縣城東北,四芝蘭鎮境內,約離縣城25公里,四芝蘭村北2公里處,不小的一座寺院,有普潤寺、觀音堂。 據傳乃清乾隆皇帝游江南時所賜,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奈何寺庵多遭挫折,寺內殿宇、佛像、法器等一應毀壞殆盡,雖經眾僧尼及附近居士們艱辛努力,多次恢復重建,目前已有400平方米的規模,三位護法比丘嚴持戒律、道風正派。但因資金困難,寺內長久以來一直未能添置鎮寺佛鐘。

歷史

普潤寺普潤寺

相傳乾隆下江南,遊歷至九江,饑渴難耐,得廟中所施茶水一杯,清甜無比,回京後御賜廟名為“茶庵”。清順治年間(1644-1662),杭州禪林尊宿埋庵和尚,仰慕高僧慧遠大名及其白蓮結社舊事,來廬山遊歷,住東林寺上方塔,不久離去。他的剃度弟子朽木和尚則留在了九江。朽木恪守佛家人以行善積德為本的信念,在甘棠湖西岸沙子墩附近的路邊搭建一茶棚,專為過往行人施捨茶水。

數年之後,他“惻念江上往來之人,禪門絕少接待”,便手辟荒叢,用化緣之資在茶棚旁建造一座小廟,名普潤庵,取普潤天下眾生之意,為的是讓“雲水遊蹤,得依憩息”。廟門朝北,門前掘出一深井,數步之外有一天然池塘作放生池。普潤庵不僅向行人供應茶水,還以旅途中無處歇宿者提供免費住宿。於是,規模不大的普潤庵因而遠近聞名,民間俗稱“茶庵”。

解放後,茶庵廟改名普潤寺。普雲路想必也是因寺得名(九江話中“潤”與“雲”讀音相似,僅聲調不同)。

普潤寺現在的大雄寶殿是2003年重建的,同時還修建了三聖殿、娘娘殿等附屬建築,大雄寶殿約7米高,130平方米左右,供奉著一佛兩弟子和十八羅漢。

釋傳善聽自己師父說,普潤寺歷史上最紅火的時候曾有500個和尚,從新橋頭往南直到三中皆是廟產。廟裡還有涼亭、天井、放生池、荷葉塘。從保險公司這邊直到三中是座土丘山,叫湖北山,是江北有錢人停棺的地方,有不少金銀財寶陪葬。和尚們有守護之責,也是寺廟重要的經濟來源,因此,廟中還有武僧,用傳善師父的話就是“飛檐走壁”的那種。

重建

普潤庵開工掘地時,掘得古缽一隻,非石非瓷,上有二龍捧“法王子”三字,因而被稱為“擁缽”,遂成廟中珍寶。清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占領九江,普潤庵被毀於兵火,數年後重建,改名普潤寺。
1938年,女尼宏修從和尚自成手中購得此廟,自此,普潤寺成為尼姑修行之所。“文革”前期,普潤寺遭到嚴重破壞。1972年,原寺被拆。至1986年,女尼傳善在原址以西十餘米處,陸續重建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大雄寶殿”及“三聖殿”、“娘娘殿”等設施,使這座350多年歷史的名剎再現輝煌。

中國寺廟大全(河北三)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