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寺

中興寺

中興寺,寺廟名,中國有很多中興寺,本篇記錄其中很又名幾個,如果你要找的在本詞條沒有介紹,請你添加。中興寺位於鎮平縣楊營鎮賈莊村西南隅,漢稱燈禪寺、靈泉寺。此寺建於北朝西魏大統年間(535-551年)由白雙城將軍重建,名曰中興寺。而後演變為登禪寺,寺院占地200平方米,現存大殿三間,高10米,寬10米,長13米。此寺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建築風格,是南陽已知的早期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基本信息

中興寺中興寺

中興寺,寺廟名,中國有很多中興寺,本篇記錄其中很又名幾個,如果你要找的在本詞條沒有介紹,請你添加。中興寺位於鎮平縣楊營鎮賈莊村西南隅,漢稱燈禪寺靈泉寺。此寺建於北朝西魏大統年間(535-551年)由白雙城將軍重建,名曰中興寺。而後演變為登禪寺,寺院占地200平方米,現存大殿三間,高10米,寬10米,長13米。此寺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建築風格,是南陽已知的早期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簡介

中興寺中興寺

在豫東平原,黃河中下游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中興禪寺。它坐落在古城開封與中國四大名鎮朱仙鎮之間。位於開尉西側,交通便利,現存天王殿三間正殿三間等建築。中興禪寺始建於戰國末年,原為紀念魏國大英雄朱亥被封為朱仙而建的祠堂。後於隋唐時,將該祠堂改寺院。武則天稱帝時,有僧十人,向武則天獻《大雲經疏》,內稱武則天是佛菩薩化身,武后十分高興,命將經卷頒行天下,並改年號為“天授”,詔令各郡建“大雲寺”。中宗李顯復唐,中興唐室,又將大雲寺賜名為“中興寺”“為國行道”。三年後李顯又將中興寺賜名為“龍興寺”。在周世宗毀法時,被廢做為官倉。宋太祖於開寶二年(969)下令重修恢復龍興寺,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84)宋太宗御筆策改將龍興寺賜名為“太平興國寺”。並詔令寺內增設譯經院,成為官設譯經機構,它是我國最早的官方譯經機構之一。中國佛教典籍的漢譯,從唐憲宗元和六年(984)譯成《本生心地觀經》之後就中斷了,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才復興,當時主持翻譯工作的即是天息災法天施護三人。

中興寺中興寺
法天是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僧,宋初,印度內地的佛教徒因回教的侵入受到逼迫,外出的很多,法天和兄法護也攜帶梵本經典來到了中國。翻譯了《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如來陀羅尼經》《最勝佛頂陀羅尼經》《七佛讚唄伽陀》。開寶七年(974)這些譯本被呈送汴京,得到宋太祖賞識。天息災、施護在太平興國五年(980)一同攜帶梵本來京,也受到優待。太宗叫他們審查宮廷收藏的各種梵本。因為他們兼通華語,能夠翻譯,太宗動了重興譯經的念頭,遣內侍鄭守鈞在太平興國寺建築譯經院。兩年後,院屋建成,天息災等便受命住入開始翻譯。太平興國七年(982)七月,試譯《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無能勝幡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各一卷,後編入大藏。譯成即隨時附表進上;特別是在每年十月間太宗生日的一天,必定準備新經獻祝,以為點綴(後來帝誕獻經,即成為定例,歷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不改)。譯事進行不久,天息災等就注意到翻譯人才的培養。因此,他們選拔童行,進修梵學,以儲譯才。當時從京城童行五百人中選出惟淨等五十人,送入譯經院(隨後改名傳法院)學習。後來惟淨、澄珠、文一等數人均學有成就而參加了譯事。

新譯的經典在雍熙元年(984)九月刻版流通,太宗還做了《新譯三藏聖教序》加在各經的前面。四年(987),天息災奉詔改名法賢。五年(1012),施護等建議將宋代譯出的新經,接著《開元》《貞元》兩種經錄之後,編輯新錄。成《大中祥符法寶錄》二十二卷。

太平興國七年(982)譯經院的東西兩邊更擴建了殿堂,分別安置佛像和經藏;宋代宮廷所藏梵本都取了出來,供給翻譯之用。太宗詔令用新刻的大藏經目錄對勘,揀未有的經翻譯,避免重複;因此,印度新流行的密教經典譯出最多。在天息災等譯籍總數二百五十二部四百八十一卷里,大乘秘密部經就有一百二十六部二百四十卷,整整占了一半。再就它的內容說,象大部《金剛頂經》十八會的初會(《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三十卷,施護譯)、六會(《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法賢譯)、十五會(《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七卷,施護譯),都有了新譯。另外象觀音六字明咒信仰的根本經典《大乘莊嚴寶王經》也翻譯了過來(天息災譯)。

中興寺中興寺

在顯教方面,也有中觀、瑜伽學派的重要論著,如龍樹的《六十頌如理論》、《大乘二十頌論》,陳那的《佛母般若圓集要義論》,三寶尊的同論《釋論》(以上都是施護所譯),寂天的《菩提行經》(天息災譯)等。為了正確地念誦陀羅尼和諷詠讚唄,在音譯方面有它相當的發展,特別是譯出了好多梵贊。其後這類譯本,更有法天譯的《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贊》、《聖觀自在菩薩梵贊》,法賢譯的《三身梵贊》、《八大靈塔梵贊》、《犍椎梵贊》、《聖金剛手菩薩一百八名梵贊》、《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施護譯的《聖多羅菩薩梵贊》。有了這些華梵對翻的經驗,後來法護、惟淨更加以總結,依著悉曇章十二番字母編成《景袾天竺字源》一書,即作為一代音譯的典範。譯經院後改名為傳法院,為北宋朝廷主持佛典翻譯、訓練譯經人才、刊印藏經及經錄之所在。也為大乘經典在我國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寺院至明朝萬曆年間又改名為護國寺。後明末清初又將寺院改回為中興禪寺

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占地甚廣、僧侶眾多、香火旺盛,有五頃寺之稱,其歷經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在歷史上影響較大。抗戰時期,寺院還有僧侶二百多人,該寺在文革中遭到破壞,近年來,隨著中原佛教信眾的不斷增多,廣大信眾及周邊民眾紛紛要求恢復中興寺。為提高廣大信眾的德智素質,增強愛國意識,振興中華,和滿足信眾宗教生活的需要,經佛教團體多年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在黨的“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批准。中興寺於茶庵原址重建得以啟動。(批文號:宗場證字豫F020150001號)

中興寺自批准重建以來,五台山清涼橋吉祥寺方丈釋方僧法師得到宗教局信任、信眾護持,出任中興寺住持,發大願心,著手重建。伏願十方大德,同舉願心,望善男信女、慈善人士同發清淨善舍之心。以期積沙成塔,集腋成裘,佛像重新,古剎重興。善款不計多寡,力財自量,拳拳心意,佛自佑之。 殷切期望全世界之有緣大德、高僧、信眾、廣大居士前來加入這項意義重大、功德無量的重建工程中來,使開封中興寺早日落成、佛光普照。
即將重建的寺院占地一百二十畝,修建風格承襲名山大剎,採用傳統古典式建築風格,由照壁、三門殿、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三聖殿、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水上千手觀音殿、萬佛塔、彌勒院、三學講堂、僧舍等建築組成。大雄寶殿為中興寺主體工程之一,是依故宮太和殿的風格而建,主體為兩重檐仿古建築,鋼混結構,通高46米,面闊63米,進深36米。月台高5米,面闊45米,進深24米,共占地面積3900多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中原第一大殿。寺院必在中原地區產生重要影響,意義重大,宏偉壯觀不可思議。

四川中興寺

中興寺中興寺

本寺建於唐代,當時就名中興寺,其寓意是唐時“中興”,即百姓生活好轉、國家經濟昌盛之意。史載武則天稱帝時,有僧十人,向武則天獻《大雲經疏》,內稱武則天是佛菩薩化身,武后十分高興,命將經卷頒行天下,並改年號為“天授”,詔令各郡建“大雲寺”。公元705年,武則天還政於唐中宗。中宗李顯時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興寺、觀一所,並改“大雲寺”為“中興寺”,寓意大唐即將中興。公元707年,武則天死,中宗正式即位,為避中宗之諱,天下中興寺、觀均更名龍興寺、觀。本寺雖建於貞觀年間,中興寺名卻就是那時所改。但本寺香火最鼎盛時卻在北宋。據說那時中興寺是成都地區的佛教聖地之一。當時蜀地戰亂已平,附近幾縣來此朝廟的人絡繹不絕。值得記載一筆的是,北宋大詩人張俞為了宣傳縣籍三位傑出學者(即嚴君平、揚雄、李仲元),常借中興寺這塊寶地,宣講儒佛道相濟相通的思想。寺廟住持也對張俞的宣講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應住持之邀,張俞書寫了三人的選詩相贈,上世紀90年代仍供奉在寺內。中興寺在宋以後幾度興衰。清朝初年由自帶家產入廟的曹姓比丘尼接掌,故又名曹家寺。經歷千年風雨,唐時的那些“中興”寺廟大多都蹤跡全無。而郫縣中興寺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寺, 依然巍巍屹立於世人面前。其神韻依舊,光彩煥發,香火更盛,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了。

解放後,本寺被廢置。上世紀80年代初,部分僧眾開始作恢復寺廟的準備。1986年正式開放後,經不斷募化修建,數年內便初具規模。寺門內兩側塑伽藍(給孤獨尊者)神像,及火碑一座【碑高八尺余,正面鐫刻咒符圖文,年代未詳。原立於成都蓮花池,後移至郫縣犀浦文昌宮內,具體移植時間不詳。據傳,此碑“能鎮火災”。民國十五年,鄉人曾集資建成火碑亭,亭高兩丈余。碑亭於1966年被拆除,火碑隨後被保存於中興寺。】。一殿為天王殿,正殿為大雄寶殿,殿前有康熙年鑄造的鐵香爐一隻後殿為觀音殿,側殿為藥王殿。另有寮房齋堂、及生活、營業用房80餘間,占地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寺內常住比丘尼十多人。法脈均為禪門臨濟正宗,近年寺尼開始兼修淨土及密法,以期顯密圓通,一切無礙。

中興寺中興寺

如今寺內每日晨鐘暮鼓,早晚課誦有序,並為信眾舉辦祈禱世界和平、國家安定法會,消災普佛等各種弘法利生的佛事活動。每年觀世音菩薩聖誕、得道、出家之日(即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寺內都會舉辦大型佛事“觀音會”。屆時縣內外數千信眾雲集寺內從事禮佛活動。此外,每年佛陀的紀念日(二月初八、二月十五、四月初八、臘月初八),孟蘭盆會(七月初一至十五)和農曆每月初一、十五,都舉辦小型法會。可接待信眾百人以上,隨時歡迎十方善信的到來。本寺另於90年代鑄造大型法器鐵鐘一口,塑造了千手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法像;還從緬甸請來中型玉佛兩尊,並請回四川佛界高僧昌圓法師(隆蓮大德尼的剃度師)紀念碑。本寺多次以己微薄之力為社會作出貢獻。除舉辦祈禱世界和平,為國家的繁榮昌盛祈福等法會外,每年還為“希望工程”,及貧困地區進行了多次力所能及的慈善捐贈活動。尤其在03年的非典募捐和04年的東南亞海嘯募捐中,全寺尼眾更是積極回響。

二十世紀後期,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上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隨著黨的宗教政策貫徹落實,在地方政府的領導及廣大佛教信徒的擁護參與下,中興寺得到全面恢復,成為1986年縣政府研究決定開放的第一個宗教活動場所。並於1991年成立郫縣佛教協會,由當時中興寺的主持上隆下壽法師榮膺會長,協會駐地設於寺內。作為縣佛教活動的聖地,佛事活動場所僅限一座小型的大殿和幾間簡陋小屋,是遠遠不能滿足各種佛事活動需要的。況且面對即將到來的寺院周邊整體規劃和寺院自身發展,爭取地方財政支持有一定的困難,靠廣大信徒和民眾發心募捐數量有限。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名剎古蹟的昔日輝煌,振興佛教正法事業,發揚樂善好施,濟世度人的品德和胸襟,擔負起神聖的職責,需喚起全社會、全人類、全民族來關心、關愛這座千年古寺--中興寺,將此無上佛法,獨益於今,是眼下最為緊要的任務。造福於社會,廣積福田,庇蔭於子孫,恢復重建中興寺應化度生古道場,同興勝舉,還復淨業風尚,續佛慧命,還望廣大善知識,共此擔荷宏魄偉任!

南陽中興寺

中興寺中興寺
南陽中興寺(俗名登禪寺)座落在河南省鎮平縣楊營鎮賈莊村西南(500米)處。據南陽志第三十九卷記載,該寺始建於北魏元年(公元38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該寺的亭台、樓閣、古坊、古碑、佛塔、塔林、古井、馬五磚、漢畫石、唐代壁畫等建築都是文物珍品;寺院建築布局嚴謹、古雅,氣勢磅礴宏大,幽深壯觀,鼎盛時期建築面積近千畝。僧眾2千餘人,所以相傳有千畝登禪之說歷史見證,是南陽佛文化首頁,是佛教文物珍品,堪稱南陽“釋源祖庭”。

魏文帝曾帶領文武群臣與中興寺設禪,為國民祈福,並親自登禪祭拜而得名“登禪寺”。據高僧傳卷七:“帝遠敕令迎請蜀僧,道汪為中興寺寺主,敕中興寺僧,道溫為京城寺主,孝武帝也曾整肅中興寺。”中興寺院內的西魏造像碑(三通),雕刻於大統五年(公元537年),碑高1.82米,寬0.82米,圭首刻佛龕造像,佛龕內深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四飛天,釋迦文佛跏跌坐於中間方座上,袒露右胸,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著復褶垂於座前;一弟子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侍立於佛後兩側,跣足立於佛前兩側裙,頭戴花蔓冠,寶繒順肩下垂,帔帛覆於雙肩,頸飾項圈,胸佩瓔珞,下身著垂地長裙,分別手持佛塵和蓮花,佛後上方刻有四個飛天,左、右分別上下兩層,飛天頭戴兩束吉祥的佛光。佛像構閣嚴謹,刀法洗鍊,線條疏朗,雕技精湛,所雕人物栩栩如生,菩薩身材均勻。飛天飄拂帔帛羽壯裙尾,流動飛紋,極具動感,保留了北魏時期藝術風格,下刻記述了西魏鎮遠將軍步兵校尉前河北太守鎮古城大都智固城縣開國男白實(字雙城)的生平事跡,涉及南陽、順陽、新野三郡太守,

中興寺中興寺
縣令刺史、別駕、校尉、將軍、丞尉等文武官員六十二人,為該寺捐施田地物資的實際情況,碑文書法是魏筆書法,是雕刻藝術中的珍品,全國僅存的一塊石碑。寺內另外兩塊是曹植的傑作佳品的造像碑文,解放後移交南陽文化博館保存。對研究西魏的行政、軍事、建制、管轄區域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其中的地名和官職,多有未見於(魏書)和(北史)的記載。可補史料之不足,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碑文筆體結構嚴謹,筆力強勁,筆意婉潤遒美,字取橫勢,方筆曲線,波挑隸意尚存。成為後世書法的典範,史稱“魏碑體”。千百餘年來,文人墨客,前來拓摹,或欣賞玩味,或饋贈朋友,或臨學書,或收集珍藏,絡繹不絕,留下了千古絕言佳句林立寺內。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專題下文:“保護好中興寺文物珍品(造像碑)”。1956年、1963年、1982年分別公布該遺址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