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窪寺

淨域寺她是臨清古縣的一處重要建築,是著名的佛家聖地,是具有很多傳奇故事的神秘殿堂,是被人們所尊崇的明、清臨清河西八大寺之首。月窪寺是該縣境內一處歷史悠久的古代寺院,月窪寺遺址的基礎上,建設一個占地500畝,水域面積不低於200畝的大型文化公園。

基本信息

簡介

淨域寺位於臨西縣倉上新村東約800米處,俗名月窪寺。她是臨清古縣的一處重要建築,是著名的佛家聖地,是具有很多傳奇故事的神秘殿堂,是被人們所尊崇的明、清臨清河西八大寺之首。
淨域寺,現遺址高出地平面近2米。遺址長、寬各127米,遺址面積1.6萬平方米。現由五台山高僧率一行僧眾到此駐足、投資,月窪古寺。 2014年1月2日重見,並舉行開光儀式。

歷史

今倉上村,舊名倉集鎮、舊縣級。在倉上村東的南、北“月窪”之中,後趙和北魏曾兩次在這裡建臨清縣。後趙建平元年(330年)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石勒(在今邢台登基)即在此建臨清縣,縣衙址在今淨域寺東北的“臥牛坑”,史稱“水東”臨清。北魏太和二十一年(197年)再建縣衙於“水西”,即今倉上村的“堂台子”,史稱“水西”臨清。至金天會五年(1127年),因患水和大運河東移等原因,古臨清東遷40里至曹仁鎮(今臨清舊縣)。自後趙始建臨清至金代東遷,古臨清縣城在倉上村東共存在了797年
在北魏“水西”臨清縣城中,初唐時期建有淨域寺,因其建在月窪之中,故民間稱“月窪寺”。他居於北魏舊縣城北端,是臨清古縣城中的一處重要景點,是著名的佛家聖地,是具有很多傳奇故事的神秘殿堂,是明、清臨清河西八大寺之首。 清乾隆十四年《臨清洲志》載:“淨域寺,俗名月窪寺,去龍潭不遠,寺甚古,凡水潦大於寺殿址,正與水齊,水即增,至存”。民國二十三年《臨清縣誌記載:“淨域寺,唐時建”,今天的考古調查也證明,淨域寺的考古調查收穫頗豐。她的早期遺存是隋唐時期遺物,見有隋表釉、唐黃釉類碗、缽、執壺、罐、燭插等器皿。亦見兩朝紅、藍、陶器皿,如缽、爐等。還見有唐代早期的磚瓦、瓦當、磚石構件等物。調查表明,淨域寺的確建於初唐。淨域寺的得名標明了大唐帝國的文治武功,說明了域內清淨、政通人和,佛教文化在古臨清地域異常興盛。淨域寺的考古調查,除見有隋、唐兩代的大量遺存外,還有宋、元、明、清歷代的遺存。其中包括宋代的哥、定、鈞、建、龍泉,磁州等窯口的盤、碗、爐、佛造像、燈具、三彩獸吻、瑞鳥紋和龍紋瓦當等。還見有較為珍貴的元代青花高腳杯,明代早、中期的大量青花瓷遺存。遺存調查表明:淨域寺在初唐、北宋和明代早中期三個時期十分興盛,衰敗於清代中晚期。到抗日戰爭時期,僅存的三間西廂房也被拆除,淨域寺1300多年的輝煌歷史就此結束,寺內的大鐵鐘,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拉去造了手榴彈,佛家的聖物變成了殺戳人類的兇器。1947年,最後的兩塊石碑也被拉去修了王鐸寺村西的過路橋。淨域寺,“荒冢一堆草沒了”。
淨域寺居於北魏臨清故城北端的北月窪之中,故稱“月窪寺”。其遺址、寬各式各樣127米,總占地1.6萬平方米。她東鄰在漢屯式別河基礎上開鑿的古大運河(又名永濟渠、御河),西依鯀堤(稱漢金堤),北靠古城牆,南望龍潭寺(潭腿的發源地)鍾靈神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唐、宋時期,淨域寺基址高出地面4米左右,寺上殿宇巍峨,古木參天,晨鐘暮鼓、香菸鼎盛,“實一方之巨觀也”。如果在月夜看去,一片黑沉沉的古寺映著月光,寺東的大運河波濤滾滾,帆檣如林,愈有一種“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情畫意。考古調查表明,淨域寺歷史上大的重修當有兩次,一是北宋、二是明代早中期。初唐始建後,宋、明兩代大規模的重修,使淨域寺達到了臨清域內空前規模。明代重修後的淨域寺,有三重殿廡,建築雄偉。大紅山門南向,一對高大的石獅雄距于山門左右。山門內有重修淨域寺的石碑兩通,還有鍾、鼓二樓。寺內松柏迭翠,槐柳爭春。綠蔭掩映下的天座大殿金碧輝煌。前面天王殿,供奉彌勒佛,體態安祥,笑口常開。四大天王威風八面,力拔群山,驅鬼降魔,兩旁侍立。中間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左、右大迦葉、阿難,端莊嚴謹。十八羅漢千次百態,神色威嚴,顯示著佛家的聖潔。後殿供奉十殿閻君
為安定教民、泓揚佛法,經邢台市宗教局批准,河北省宗教局備案,於2001年春,由五台山高僧悲理大師到淨域寺主持,重建淨域寺。2001年古歷8月14日,西配殿破土;2002年7月,大雄寶殿破土。不久的將來,將重新恢復淨域古寺的莊嚴聖潔。

中國寺廟大全(河北三)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