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祠

碧霞祠

碧霞祠位於泰山極頂南側,初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稱昭真觀,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重修後改稱碧霞祠,沿用至今。碧霞祠是一組宏偉壯麗的古代高山建築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築物組成。整個建築以照壁、南神門、山門、香亭為中軸,左右對稱,南低北高,層層遞進,高低起伏,參差錯落,布局嚴謹,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水平,在道教宮觀中極有代表性。

基本信息

景區介紹

碧霞祠碧霞祠
碧霞祠位於泰山極頂南側,初建於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稱昭真觀,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後改稱碧霞祠,沿用至今。
碧霞祠大殿為五楹,九脊歇山式頂,瓦壟三百六十條,以象周天之數。蓋瓦、鴟吻、戧獸、大脊等均為銅鑄。檐下高懸雍正帝「贊化東皇」、乾隆帝「福綏海宇」巨匾。整個大殿雕樑畫棟,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燦,蔚為壯
觀。殿內正中神龕內的碧霞元君貼金銅坐像,鳳冠霞帔,慈顏安詳端莊。
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聖母、泰山奶奶,傳說是東嶽大帝之女,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中說,碧霞元君是西天斗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位證天仙,受玉帝之命,統領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民間傳說碧霞元君能福佑眾生,特別保護婦女兒童,有求必應。現在每年有逾百萬的香客遊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心香一瓣,祈神福佑。
大殿左右為東、西配殿。東配殿祀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類生兒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紅布包一個石膏娃娃帶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賜子,稱為“拴娃娃”。
東、西殿之間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時代,大殿輕易不開,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資格進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禱泰山娘娘。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二十一處重點道教宮觀之一。1985年,這座千年古觀重新交由道教組織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建築結構

碧霞祠碧霞祠
碧霞祠位於天街東首,系元君上廟,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宋大中祥符年間創建,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南神門外是金藏庫,俗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紙香。火池有照壁,大書“萬代瞻仰”。門上有歌舞樓,門內東有東神門,西有西神門,盤道穿越其間。院中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北為重台。
南大門築於重台上,前後廊式。廊下東、西山牆上築神台,供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護衛神銅像。正殿,上覆蓋瓦、鴟吻、檐鈴,均為銅鑄,檐下有乾隆御賜匾額“贊化東皇”。殿內中設神龕,祀元君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兩神銅像。殿前有東西配殿,上覆鐵瓦。東殿祀眼光神,西殿供送生神,俗稱眼光奶奶、送生娘娘,均為銅像。院中為香亭,即明萬曆年間所鑄金闕處,金闕後移山下。今亭重檐八角,內祀元君銅像。亭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為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有明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院東南、西南偶是御碑亭,內有乾隆登岱詩碑。祠東為道院,明代置東公署,香稅總巡官駐此。清代改為駐蹕亭。碧霞祠今有道士、道姑30餘人,由全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張常明住持。院南為寶藏嶺,上有巨石類獅,俗稱獅子峰。

主要建築

碧霞祠碧霞祠
碧霞祠位於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整組建築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內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銅像,銅瓦覆頂,東西配殿鐵瓦覆蓋,是一組高山建築中的傑作。
其主要的建築有大殿、配殿、山門、御筆亭、鐘鼓樓、神門等。整組建築巍峨嚴整,設計新穎獨特,高低錯落有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南神門外是金藏庫,俗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燒紙香。火池有照壁,大書“萬代瞻仰”。門上有歌舞樓,門內有東神門,西神門,盤道穿越其間。院中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北為重台,南大門築於重台上,前後廊式。廊下東西山牆上有神台,供青龍、白龍、朱雀、玄武四方護衛神銅像。正殿,上覆蓋瓦、檐鈴等,均為銅鑄。檐下有乾隆御賜匾額“贊化東皇”。殿內中設神龕,祀泰山元君溜金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二神銅像。院內還有東西配殿。東殿供眼光神,西殿奉送生神,又稱眼光奶奶,送生娘娘,均為銅像。院中央有香亭,亭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是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有明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院東南、西南是御碑亭,內有乾隆登岱詩碑。祠東是道院,明代置東公署,香稅總巡官駐此,清代改為蹕亭。碧霞祠現有道士、道姑50餘人。院南為寶藏嶺,上有一獅子形狀的巨石,俗稱獅子峰。

神話傳說

碧霞祠為何沒有樹
碧霞祠碧霞祠
從前,佛、道兩教都想發展自己的勢力,都要在中國的名山頂上建起自己的寺院。有一天,如來佛駕著祥雲四處觀看,發現泰山風景很好,便把隨身帶來的木魚埋在山頂,作為占據這座山頭的憑據。回去後就傳諭佛門弟子,讓他們分頭化緣,在泰山頂上修建佛寺。
如來佛走了不久,碧霞元君也駕著彩雲來到泰山,同樣也相中了泰山優美的風景,便脫下一隻繡鞋,想埋在山頂上作個標記。可是她一掘開土層,就發現了那隻木魚。碧霞元君一怔,猜出是佛祖占山所用的證物。她想了一想,隨即又往下深挖了幾寸,埋下了自己的繡鞋。然後鋪上一層土,壓得結結實實的,再把木魚照原樣埋好,便匆匆回去傳諭道教門徒,叫他們火速四處募化,搶先在泰山頂上建道觀。佛門弟子雖然出動在先,奈何道教門徒行動迅速。他們兩家湊巧在同一天籌足資金,都帶著工匠,馱運著木石材料上山來了。兩家都要在山頂建廟,爭執不下,就分別請來了道長和佛祖。一仙一佛問好道安之後,便開始談判。如來佛說自己有埋下的木魚為憑,碧霞元君說自己有埋下的繡鞋作證。爭來爭去,便商定誰的憑證埋在下面便證明是誰先來。先者為贏,後者為輸,誰也不許反悔。於是兩家一齊動手,結果先刨出木魚,後刨出繡鞋,如來佛只好認輸。他剛剛騰雲欲去,猛然悟出自己是上了碧霞元君的當,可是已經無法反悔,氣得他指著碧霞元君說:“你這個丫頭片子,看我曬死你!”說完,袖子一拂,颳起一陣狂風,把泰山頂上的大樹都連根捲起,吹落到山下。從此,泰山頂上就再也看不見大樹,害得碧霞元君住在山頂上,連棵乘涼躲躲太陽的樹木也找不到了!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又稱“泰山玉女”,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俗稱為“泰山奶奶”。道教所奉女仙尊神之一。
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嶽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雲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崑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說為華山玉女。但—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
碧霞祠碧霞元君
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後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之神兵天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以之為奉神,禱之即應。在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碧霞元君的稱號,也並非泰山娘娘的獨有,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也有此號,《封神演義》又說余化龍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為泰山娘娘開專有。
另外,民間傳說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廣大,能保佑農耕、經商、旅行、婚姻,能療病救人,尤其能使婦女生子,兒童無恙。故舊時婦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別虔誠,不僅在泰山有廟,在各地也建有許多“娘娘廟”,並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這種信仰至今仍很興旺,人們仍不辭勞苦登上泰山絕頂,許願還願,向其祈禱,香火不斷。
碧霞元君的聖誕為農曆的四月十八日,一說農曆的三月十五日,是時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

景區活動

道場:即做法事。是指道教宮觀中一種為善男信女祈福消災、超度亡靈所設壇祭祀神靈的宗教活動。道場分為吉祥道場和祭祀法會
吉祥道場:根據信教民眾的意願和要求,在道教節日為其消災、祈福祝壽、慶賀等活動的祈禱儀式。如婚慶、求子、求學、求壽、求平安、生日、開光、開業、經商、納財、行旅、喬遷、仕途等。通過做吉祥道場,可助人實現良好的願望。
祭祀法會:根據信教民眾的意願和要求,在每年清明節及農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為過世的祖先超度亡靈所作的法事活動。超度亡靈,寄託哀思,人之常情。
道教節日:是指道教神靈、祖師之誕辰日及民間傳統節日。如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清明節端午節夏至中秋節、重陽節、冬至及“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每逢這些重大節日,道教都舉行隆重的宗教活動,以示慶祝。

歷史記載

碧霞祠碧霞祠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的時候,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在建築上最大的特點是殿頂有瓦壟360條,象徵著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傳說為玉皇大帝的女兒。在清代張爾吱的《篙庵閒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漢時仁聖帝時,泰山上曾經有一對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時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壞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裡,而玉女則淪於泰山頂的“玉女池”中。宋真宗東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時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乾淨之後,原來就是曾經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於是宋真宗命有司為玉女建立祠堂,號為聖帝之女,封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則俗稱“泰山老母”,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我們來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飛檐畫棟,宏偉壯麗。碧霞祠的五間正殿由於山頂上狂風暴雨較多,加以冬季特別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蓋瓦,檐鈴都是銅的。左右各三間配殿和五間山門的蓋瓦,都是鐵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內神像、擺設也都是銅質的。鉚固瓦當的是水獸,用來防止火災。正殿外的匾額由乾隆皇帝題字:“贊化東皇”、內匾由雍正皇帝題字:“福綏海寧”。殿內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東西配殿供奉的分別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據說,這碧霞元君、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著登山的重要的原因。

山東旅遊景區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黃河下游,東臨渤海、黃海,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山東東部海岸線上,分布著風光綺麗的海濱城市:青島被譽為“黃海明珠”,前海風光獨具魅力,嶗山為道教勝地,古蹟眾多。

泰山上的文化景點

泰山位於山東中部泰安城北。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是中國山嶽公園之一,又是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泰山不僅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且已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之一。從古至今,登山路線有六條,山前山後各三條。從泰山腳下沿古登山中路直上岱頂,共10多公里,有石級可登,沿途根據遊覽區的分布和山勢,修建了茶亭、餐廳、賓館等休息場所。遊人可根據自已的體力,量力而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