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山東泰山]

天街[山東泰山]

天街,天上的市街,位於岱頂,西起南天門,東止碧霞祠全長0.6公里。風景優美,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這裡的商號歷史上就有以實物作標誌的傳統,有笊籬家、葫蘆家、雙斗家等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天街天街
南天門的東邊有一座石坊,這就是著名的“天街”,古稱“升中坊”。明代人題額“升中”,意思是古代帝王祭天報告成功的地方。

天街,天上的市街,位於岱頂,西起南天門,東止碧霞祠全長0.6公里。進了南天門再上兩層台階就是天街,天街自古以來就似懸在天上的一條街市。古代的香客,現在的遊人都對這條街存有深刻的印象。

在長約千米的天街上布滿了賓館、飯店、商鋪。據記載,天街從清代就開始繁華,當時的一些店鋪老闆用實物作為招牌,如“棒槌”、“木碗”、“鸚鵡”等。

自然景觀

天街[山東泰山]天街

天街石坊向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舊址。街北側均為以後改建的仿古建築,街南面築起了一條長長的石欄,遊客憑欄可遠眺中天勝景,泰城夜色。

天街—天上的市街,這裡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這裡的商號歷史上就有以實物作標誌的傳統,有笊籬家葫蘆家、雙斗家等等。走進天街無論購物還是觀景,都是十分愜意。

歷史沿革

天街[山東泰山]天街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

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台、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主要景觀

石坊雕刻四根通天盤龍石柱,八座戧柱石麒麟,造型別致,武中奇題額“天街”,今稱“天街坊”。從天街坊下向北走,是90年代新建的北天街:街兩側全是供遊人食宿的賓館、飯店;街北頭是通往桃花源的索道站。

從天街坊到碧霞祠為天街,這裡既是人間天上,又是天上人間。坊東路北是唐代文學家蘇源明的讀書故址。他當時任京都長官,原籍陝西武功縣人,少年孤貧,客居徐、兗,刻苦攻讀,博覽文史。天寶中登進士弟,累遷秘書少監,與杜甫交誼極深。杜詩曾云:“武功少也孤,徒步客徐兗。讀書東嶽中,十載考墳典。”清代乾隆十二年即公元1747年在此建行宮,御書額“雲巢”,後來坍塌了。今為商店。

明清到民國年間,貧困的山民在天街北側的一排排小茅草屋內經營著茶水和客店,因為舊時善男信女多是文盲,各店鋪都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實物為招牌,招徠顧客。

近幾年自西向東改造和加寬了路面,整修了旅館、飯店,新建仿古閣樓式升中閣及蓬元、工藝美術、碧雲齋、白雲居等商店。現在道路平整,殿宇相連,是一處別具風韻的天上集市。

在碧雲齋的東面是鳳凰山,東崖有清代嘉慶三年即公元1798年金啟大書“氣通帝座”四個字,下面有古刻《仙子流芳碑》。山前舊有明人建蓬元坊。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泰山周回一千里,名蓬元之天。”石坊依此而名,2000年復建四柱三門式蓬元坊。街南為象山,俗稱“象鼻峰”,因山的南端似象鼻而名。峰西有白雲洞,又名“雲窩”。因地處懸崖,下有絕澗,白雲繚繞而得名。洞內明人題“臥雲”、“鎖雲”,洞口有清代光緒四年即公元1878年,山東按察使豫山題聯:“品物流天,萬民所望;山澤通氣,百穀用成。”東側有:白雲深處、山河一覽、貯雲峰、白雲洞等石刻。2000年在洞之上復建白雲石亭。洞南深谷峻削,因名百丈崖。

象鼻峰的東邊有青雲洞,相傳陰雨天時,洞內若冒青煙與白雲洞之煙雲相遇就會遍雨天下。鳳凰山的東邊是圍屏峰,又名懸石峰,前有白雲居商店。東為虎頭崖,因有巨石象臥虎而得名。上面有1984年6月10日鄧穎超登泰山時題“登泰山看祖國山河之壯麗”,另外還有喬石的“海岱縱目”、彭真的“登高望遠”等。山崖的南面跨澗為蓮花峰,五峰攢簇如蓮花,上題“海日石蓮”。峰的東邊為五花峰,峰崖相連,因谷中有盤路,登峰看盤道中往來行人如蟻,俗稱“望人峰”。峰頂有試心石,二石重疊於上。舊傳登之心誠則不動,若動則表明心不誠,就會跌入崖底。兩峰之間有1995年所建功德樓。

歷史文化

泰山天街泰山天街

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門向東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長約一華里南天門向北的一段路,約有100米,稱為北天街,岱頂天街,商鋪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風俗。

天街的起源大量的香客遊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飯,天街應運而生,天街具體形成何時,已不可考,但是叫大規模的朝山始於西漢,為香客服務的天街大約也應於之同步,關於天街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北宋初年,宋哲宗元佑年間(1086-1093年),兗州府官吏邵伯溫游泰山,寫下了一篇<泰山聞見錄>,文中說:"因登絕頂,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廬"到了明朝中期,隨著香客的增多,天街也開始繁榮起來,隆慶年間(1567-1572),馮時可在<泰山記>中說:"登天門,則平壤矣,市而廬者百餘家"萬曆二十七年(1599),文學家謝肇浙游泰山,又有這樣的記錄(十八盤)梯窮而得平壤,乃有周廬廛(chan)巷成小村落,皆衣食於元君祠也.天街上店鋪雖不少,但都是貧苦山民開設的,房屋是山石壘牆,茅草蓋頂,屋內狹小昏暗,就是這樣的房屋一家也只有兩三間,個別的有五六間客房的,也就可以稱為大店了,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1961年,著名作家翻譯家李健吾登泰山留宿天街,記下了當時客房的情形:"地方寬敞的擺著茶几,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幾,後牆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前臉正對著萬丈深淵"

1982年天街大規模拓寬改造,低矮的草房被拆除,天街舊貌換新顏天街客棧自從天街有了客店,客店的多少和規模就成了泰山興衰的晴雨表,歷史上,客店最多的時候達到百餘家,一般為二三十家,最少時只有三四家,民國初年,屋舍荒蕪,人民逃散,十七年(1928)晉軍守山頂,受害甚大,今孑遺之民,只有三四家,友人乘興登山,極感不便,惟絕頂道士,尚備茶食供客,傖俗不可嚮邇.經營天街客店的人,一般是白天賣香火元寶,晚上招待客人住宿.天街的招幌十分有趣.它不同於一般店鋪的文字招幌,也不是常見的實物招幌,而是一種獨特的標記,有笸籮,金牛,鸚鵡,鞭子,金錢,棒槌響旦笊籬^^^有些標誌物用雙體如雙升,雙鞭,雙棒槌,雙牛,雙鍾,雙錢,雙鞋等等,這樣做有的是表示區別,如原來有了鞭子,後來又有了一個店用鞭子作招幌就叫雙鞭店;有的以成雙為吉利,如雙錢店雙鞋(諧)店;有的包含吉祥之意,如雙升為連升的意思大部分店招都是用木料雕刻,做成後又塗漆,畫圖案,力求精製,客店便因這些標誌而得名,如金牛家,金鐘家,鸚鵡家,雙升家,等這種實物店招,始於何時,不見有記載,只是據當地老人回憶,清末時候就有,一直沿用不變,年久店招用舊,或重新上漆店前招幌總是醒目的,到建國初期,天街有10家老店,當地稱為"天街十大家",這十家老店是有雙生老店,笸籮老店,金牛老店,笊籬老店等天街老店為什麼不使用文字招牌呢?

原因來自主客兩方面:在主人的一方,因為開的是下等客店,設備簡陋,自己又不識字,請人家寫招牌怕花錢,文人學士們不願意為這種山野小店動筆,刻個玩意掛在店前正合店主的心意,一人先這樣做,後來者紛紛效仿,逐漸形成了風氣,在客人一方,上山朝香的人當中,女人比較多,不識字的占大多數,文字不如實物生動好記,初次上山記住了,下次朝山還到這個店裡來,熟客到來,店主早把香燭元寶準備好不用香客費心,各店有各店的老主顧,彼此和平共處,用不著互相爭買賣,實物招幌和哪個時期的人情事故非常吻合.天街老店有的在門前掛著一個條編的笊籬,有人把它也算作是一種實物招幌,這其實是不對的,凡掛笊籬的店是表示本店備有清水素麵,因為當年從鍋里往外面撈麵條是用笊籬上山進香期間為了表示虔誠,多數香客是吃素麵的,下山後才用酒肉葷席,所以早先天街老店幾乎家家門前都掛笊籬,後來因為天街老店備有素麵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許多店就不掛笊籬了,只有一家保留舊俗,年年照掛,倒成了一種特色,被人稱為"笊籬陳家"1982年天街拓寬改造,小店的歷史結束,但是南天門賓館附近的北天街東側給天街十大家以補償,每人保留了15平方的營業房,他們各有了新的字號,而實物招幌也作為歷史文物成了泰安博物館的收藏品在從前,民間客店之外,岱頂官署與道觀,也為遊客提供食宿,入住者多為有身份和和官吏,岱頂官署設在碧霞祠東神門外,與碧霞祠一牆之隔,過去是三進小院,據明代<岱史>記載,此處原為"香稅總巡官所居"明代許多名人如王守仁,邊貢,李攀龍,王世貞等都曾在這裡住過,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清聖祖登泰山極頂,官署改為行宮.天街現有客店商鋪19家,這些客店分別屬於泰山管委,泰山旅遊索道公司,泰前居委會,氣象台,電視轉播台,等住山頂單位為了保護山頂景觀,所以建築一律嚴格限制面積,因此這些店鋪規模都不大,只有神熄賓館,南天賓館,天街綜合服務公司,仙居賓館4家超過500平方米,有11家在100-200平方之間,有4家僅10餘平。

周圍景觀

天街,天上的市街,位於岱頂天街,天上的市街,位於岱頂

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 , 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泰山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峻,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景觀特點。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 “ 地府 ” 、 “ 人間 ” 、 “ 天堂 ” 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 “ 人間 ” 進入 “天庭仙界” 。

自南天門至碧霞祠西神門為天街,位於極頂之陽,地勢較平坦。主要景點有南天門、天街、鳳凰山、孔子崖等。

南天門又名三天門。位於岱頂西南隅石壁谷上口,是登山盤道頂端,元初張志純創建。門為城樓式建築,聯書:“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上覆摩空閣,內置3尊明萬曆年間女神銅像。

天街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台、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鳳凰山在文物商店東側。東崖有“氣通帝座”書。南為象山,俗稱象鼻峰,山南崖奇石下垂似象鼻而名。峰西有白雲洞,又名雲窩,因地處懸崖,下有絕澗,危岩多竅、白雲繚繞而名。洞內明人題“臥雲”、“鎖雲”,洞南深谷峻削,名百丈崖。

象鼻峰東有青雲洞。傳陰雨天洞內生青煙,與白雲洞之雲相遇即雨遍天下。俗稱《春秋公羊傳》所載“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即指此地。

鳳凰山東有圍屏峰,又名懸石峰。峰前有白雲居商店,東為虎頭崖,巨石狀如虎而名,上有1984年6月10日鄧穎超登泰山題刻。崖南隔澗為蓮花峰,上題“海日石蓮”。峰東為五花崖,俗呼望人峰。舊時谷中有盤路,登峰視道中往來行人如蟻。峰頂二石鉤連於上,名試心石。舊傳朝山者登之,心誠則不動,不誠則搖跌入崖底。

天街,天上的市街,位於岱頂天街,天上的市街,位於岱頂

虎頭崖東為避風岩,向陽背風而名。孔子崖位於天街東首路北山崗上。傳孔子顏子登泰山至此,孔子東南望,看見吳國都城門下的一匹白馬,此處遂名孔子崖或稱望吳峰。崖上有“泰山喬嶽”、“高山仰止”諸刻。

崖下為孔子廟,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建,萬曆年間重修。廟有山門、正殿、配殿,內奉孔子,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今存遺址及山門,上有清人徐宗乾題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1984年,廟前重建“望吳聖跡”石坊。

廟東南為斗仙岩,明人大書“振衣崗”,周圍多宋元人題名。上有魯班洞,稍北有北斗台,明萬曆時築。台四面皆門而中通,上復為台,台上有兩根頂著柱頭的石柱,名禮斗,俗呼“輔、弼星”,取“泰山北斗”之意。民國年間台毀,1984年重建。台頂設泰山花崗岩石欄,上刻牛郎、織女、天鵝、北斗等圖案;台中設石制圓形日晷,刻十二時辰。

廟西有崇崗,傳呂洞賓常登此,故名登仙台。廟前盤道西舊有萬壽宮,明萬曆年間建,祀九蓮菩薩孝定皇太后銅像;崇禎年間增祀智上菩薩孝純皇太后銅像。

碧霞祠位於天街東首,系元君上廟,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宋大中祥符年間創建,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

南神門外是金藏庫,俗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紙香。火池有照壁,大書“萬代瞻仰”。門上有歌舞樓,門內東有東神門,西有西神門,盤道穿越其間。院中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北為重台。

南大門築於重台上,前後廊式。廊下東、西山牆上築神台,供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護衛神銅像。正殿,上覆蓋瓦、鴟吻、檐鈴,均為銅鑄,檐下有乾隆御賜匾額“贊化東皇”。殿內中設神龕,祀元君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兩神銅像

殿前有東西配殿,上覆鐵瓦。東殿祀眼光神,西殿供送生神,俗稱眼光奶奶、送生娘娘,均為銅像。院中為香亭,即明萬曆年間所鑄金闕處,金闕後移山下。今亭重檐八角,內祀元君銅像。亭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為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有明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

院東南、西南偶是御碑亭,內有乾隆登岱詩碑。祠東為道院,明代置東公署,香稅總巡官駐此。清代改為駐蹕亭。碧霞祠今有道士、道姑30餘人,由全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張常明住持。

院南為寶藏嶺,上有巨石類獅,俗稱獅子峰。玉女池在碧霞祠西牆外,原為池,清代砌為井。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在玉女池內發現玉女石像,易以玉像,建龕奉祭,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從此香火大盛。

池側有巨石高聳黝黑若鼎,明人查志隆題“天柱”,秦李斯篆書《泰山刻石》曾嵌石內,俗稱斯碑崖。斯碑崖南原有明代建西公署,額稱“仰止亭”,舊時達官貴人登山多止宿於此,清代廢。

小貼士

旅遊推薦
在泰山東北麓,從岱頂天街沿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走到底即達。沿著這條路,可遊覽以泰山奧區著稱的天燭峰景區。這裡,奇石能言,清泉有聲,大小天燭朝天立,懸崖巨壁夾谷行。將軍山羅漢峰等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嘆為觀止。這裡,藍天高遠,大山空曠,松濤陣陣,白雲悠悠,是您尋古探幽的好去處。

門票

門票:25元

泰山上的文化景點

泰山位於山東中部泰安城北。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是中國山嶽公園之一,又是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泰山不僅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且已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之一。從古至今,登山路線有六條,山前山後各三條。從泰山腳下沿古登山中路直上岱頂,共10多公里,有石級可登,沿途根據遊覽區的分布和山勢,修建了茶亭、餐廳、賓館等休息場所。遊人可根據自已的體力,量力而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