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寺[山東泰山]

玉泉寺[山東泰山]

玉泉寺又名谷山寺,俗稱佛爺寺,位於岱陰谷山北麓。南北朝時由北魏高僧意師創建,後歷經興廢,僅存遺址。現在的玉泉寺為1993年重建,殿內祀釋迦牟尼和十八羅漢泥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寺內古碑聳立,銀杏參天,一派古剎風貌。寺東有一古泉,泉水甘洌,泉側嵌一古碣,有金党懷英隸書“玉泉”二字,寺後山崗上有“一畝松”,樹冠如棚,生機盎然。

基本信息

簡介

玉泉寺位於泰山奧區深幽的山谷中,又名谷山寺,俗稱佛爺寺。由北魏僧意創建,金代善寧重建,元代普謹增建,後屢有興廢。是泰山著名禪院之一,興旺時達500僧眾。玉泉寺現存碑碣10塊。正殿祀釋迦牟尼,側立十八羅漢,栩栩如生。殿宇坐落在層層高台之上,與群峰相輝映。明朝蕭協中曾為玉泉寺賦詩云“明堂當日尊王居,水色山光麗有餘。一自殿庭頹圮後,賦詩總屬野人書。”

名字來源

泰山玉泉寺泰山玉泉寺

玉泉寺(又名佛爺寺)名稱的最初起源據說是北魏時期聚居在谷山下的獵戶上山打獵時,發現一尊居于山崖上的羅漢塑像,捕獵一無所獲。獵人怒而積乾柴燒之,羅漢遂升高處,獵人愕然悔謝。當夜山下老少都同做一夢,說有聖僧“意”久隱蓮花峰,現有獵人加害。天亮有老者率十幾人上山尋找,在一深澗中找到那尊羅漢,隨即抬下山來。當抬至玉泉寺時,突重不可動。老者以為此處峰掩嶺抱,曲水流暢,乃風水寶地,是聖僧點化在此建寺,於是百姓自發地建起了寺院。因寺面對谷山,所以取名谷山寺,而老百姓仍叫佛爺寺至今,寺前的山谷也因發現羅漢被稱作佛峪。

修建情況

玉泉寺玉泉寺

時光如梭,轉眼間千年歲月過去了,谷山寺幾經興衰。到了金代,一位法號善寧的高僧發現了這塊寶地,歷盡辛苦光復寺院,後經智崇等高僧主持,使禪寺達到了較為鼎盛的時期。這時寺東的玉泉可灌可飲,禪寺也便有了谷山玉泉寺的名字。公元1209年,金大安元年,智崇主持從尚書禮部求來兩份牒文,經章宗皇帝應準賜額“玉泉禪寺”。後經明、清兩代重修,至清末有僧眾百餘人,成為泰山規模最大、名聲最高的寺院。清末以後,戰亂頻繁,寺廟逐漸荒廢,現存寺院是依遺址和歷史記載於1993年重建。大雄寶殿內,塑有釋迦牟尼像,側立18尊羅漢。

寺中景色

泰山玉泉寺泰山玉泉寺

寺東有一古泉,泉側嵌一古碣,有党懷英隸書“玉泉”二字,字型古樸拙雅。寺後,山岡上有一個泰山著名景點——— “一畝松”,該其樹冠如棚,遮天蔽日,鬱鬱蔥蔥,據專家考證,樹齡約800餘年,樹冠遮陰面積898.9平方米,約合1.3畝,不愧為名副其實的“一畝松”。寺東南有蓮花峰、香爐峰、周明堂故址、天井灣;西為摩天嶺;南鄰賣飯棚;北依長城嶺,群山環抱,密林掩映,高崖飛澗,人跡罕至。

在寺兩側的山岡上均有天然石大腳印,俗稱東、西佛腳山。東佛腳有腳印五六個,陷岩石二三厘米,酷似弓步進行時留下的足跡。西佛腳位於大雄寶殿約百米遠的懸崖頂部石坪上,不足一平方米的石坪印有一雙足跡,陷岩石一二厘米,酷似蹲馬步所留。東西佛腳印究竟是人力所至,還是自然形成,我們無從考證,給今人平添了許多想像的空間和猜測。

泰山上的文化景點

泰山位於山東中部泰安城北。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是中國山嶽公園之一,又是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泰山不僅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且已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之一。從古至今,登山路線有六條,山前山後各三條。從泰山腳下沿古登山中路直上岱頂,共10多公里,有石級可登,沿途根據遊覽區的分布和山勢,修建了茶亭、餐廳、賓館等休息場所。遊人可根據自已的體力,量力而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