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母宮

斗母宮

斗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斗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斗母元君,簡稱斗母,也叫斗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 在道教中,斗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斗母殿”、“斗母閣”、“斗母宮”,專門供奉斗母。

基本信息

樺皮川斗母宮

斗母宮大殿光碧堂斗母宮大殿光碧堂

斗母宮又稱、斗姥宮,位於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樺皮川村四社村委會北部約1000米的重坪下,寺廟占地約10畝。宮觀建在寺廟院落的正中,建築風格為三間齊、重檐攢尖的古典式,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古樸典雅,造型美觀。據傳說,是清道光年間,水川鎮蔣家灣人李崇德出資,李世凝測定廟址,條城對河兩岸公眾捐資,由三彥(即張喜彥、馬維彥、李奉彥)負責修建的。木工大師是水川鎮白茨灘村洞槽子人陶氏父子倆。

斗母宮的山門建得巍然高大,畫梁雕棟,流光溢彩,兩條巨龍閃閃發光,又對稱又雄偉地盤繞在門柱之上,看上去十分壯觀。遠遠望去與對河榆中縣青城鎮東灘二龍山玉皇大帝廟遙相呼應。回響了"東王公"、"西王母"的神話傳說。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人言梵語,香菸繚繞,信男善女,絡繹不絕。不僅條城方域赴者眾,連省外游拜者亦不少。探源

斗母是道教中所尊奉的一位與眾不同的神。"斗"狹義的意思就是北斗七星,廣義上說就是指所有的星辰;"姆"就是母親。"斗姆"既諸多星辰的母親。《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稱斗姆尊號曰:九靈傑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精。斗姆的神號全稱是"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聖圓明道姥無尊"。道教尊稱為"圓明道母無尊",簡稱"先天道姥",謂之"象道之母"。由此可見"斗姆"在道教中的地位非常尊貴。

歷史

樺皮川斗姆宮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期間經歷兩毀三建。據民間傳說:明隆慶年間,天降暴雨,黃河沿岸數百里受災,莊稼顆粒無收,唯樺皮川一帶幸免於難,當地土人曾在暴雨來臨之際在雲霧中看到斗姆娘娘顯靈,輕甩玉袖,惡雲便分於東西兩側,使樺皮川芸芸眾生免遭災難。為感恩斗姆娘娘的庇佑,當地土人鳩工庀材,建成斗姆宮。從此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斗姆宮難逃兵燹之災,清同治年間在戰火中被毀。

傳說

清朝末年有一年正逢麥熟期,當地長老李殿雲夜夢一群羊從左落溝竄出,啃吃他的麥子,老人解夢為斗姆娘娘顯聖託夢。翌日,老人顧長工150人加緊收割麥子,並將夢中之事告訴鄉鄰,動員鄉鄰抓緊搶收。當夜,冰雹襲來,未收割的麥子顆粒無歸,收割了的莊稼幸免於難。為祈求斗姆娘娘神靈保佑,當地父老你提一件糧食,他扛一根椽子,眾人拾柴,積沙成塔,又一次建起了斗姆宮。惜難逃浩劫,在"文革"中毀於"破四舊"。

現狀

斗母宮壁畫斗母宮壁畫

斗母宮在"文革"中被毀。後為水川鎮文昌中學,2003年文昌中學與其他學校合併後,改為白銀職中樺皮川分校,但未能充分利用起來。2005年上半年,當地民眾自發組織,成立了樺皮川斗姆宮重建籌備委員會,採取捐款、捐物、出勞動力等方式,在文昌宮舊址重建斗姆宮,經一年多的建設,建築主體已全部完工,一直由斗姆宮重建籌備委員會管理使用。

改革開放欣逢開明盛世,政通人和帶來萬象更新。世紀之交,已經成為當地聞名遐邇的小康示範村的樺皮川村民,以弘揚傳統文化、發展旅遊事業為著眼點,在一無圖紙、二無圖片、三無資料的情況下,集民眾之智慧,僅憑能工巧匠的記憶又一次修建起了一座嶄新的斗姆宮。

三月初三是西王母蟠桃盛會的日子,在每年夏曆三月初一至初五舉行。這幾天來斗母宮的遊人甚多,近則條城上下,遠則省區內外,寧夏、陝西、山西、四川、青海等地信徒紛至沓來。初三為正日,燒香者最多。遠近商賈,大小攤販,連日雲集,百貨雜陳;購者接踵,萬頭攢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各種曲藝,異彩紛呈,刀槍棍棒,輪番登場;民間花會,設場表演,百花競放,百家爭鳴。與其說是廟會,不如說是商品交易會和文藝大調演。

如今,樺皮川斗姆宮香火繚繞,香客不斷;每逢初一、十五的廟會,這裡更是香火旺盛、遊人如織。悠揚的鐘聲蕩漾在大河兩岸,洪亮的秦腔吼唱在群峰之間,樺皮川人熱情好客,使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夠感受到"天人合一"、"人傑地靈"的無窮魅力。

泰山斗母宮

斗母宮是 泰山景區中最為幽靜的所在。斗母宮古名"龍泉觀",它臨溪而建,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斗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

布局介紹

泰山斗母宮景觀1泰山斗母宮景觀1

斗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 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斗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山東泰山斗母宮山東泰山斗母宮
泰山斗母宮泰山斗母宮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遊人立於潭間,流水聲似絲竹奏鳴。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框線,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國小。

傳說故事

傳說當年斗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斗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馬來西亞

史記

斗母宮位於馬來西亞檳城北海拉惹烏達路,八九四洛和八九六洛,郵區123000.

北海斗母宮之歷史根源,乃本宮篤信道教之元老,已故黃水鳳,已故蔡榮炎,已故駱益玉,已故許世凱,已故楊開鈿,呂良義,呂炳貴,黃明光,黃琛財,王山城及乩童已故陳榮貴,已故黃亞發,已故陳順源等受當時觀音亭之主持師父囑託,發供奉九皇大帝並弘揚九皇大帝信仰內涵。得此啟示之後,便於當年九皇大帝聖誕之時,恭奉香爐親往海邊,迎迓九皇大帝之顯赫神靈,以便供奉於北海拉惹烏達路。當時善信不多,並無理事會及其他類似組織,每年九皇大帝聖誕慶典,以及一切宮務,皆由值年爐主,頭家,乩童組以及義務工作人員聯合料理。

北海斗母宮創宮成於公元一九七零年,當時是租賃現址附近的亞答屋作為暫時之宮宇,設備簡陋,但依然獲得眾善信的支持。翌年,宮內推選了第一屆理事會,同時成立第一期建委會,並發動籌款購地建宮計畫。此計畫持續進行至公元一九七四年,本宮購獲八九六洛地段,隨即動土,展開建宮工程。並於公元一九七五年(即農曆乙卯年八月十八日)隆重舉行宮宇落成儀式。往後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都定為本宮宮慶紀念日。到了公元一九七八年,本宮在眾善信的支持下,再次擴建內殿。

公元一九七九年,本宮成功成立施醫(西醫)贈藥中心,為日後區域性廣泛病黎義務服務。自此之後,北海斗母宮便在北海社區逐漸活躍,在歷屆理事會和衷共濟的細心策劃,以及神靈的默佑之下,北海斗母宮發展迅速,一日千里。

到了公元一九八六年,眾位理事為長遠之計及往後發展計畫,增購毗鄰八九四洛地段。準備重建新宮。

我們重建北海斗母宮的目的是由於九皇大帝的威靈顯赫、庇佑萬民、造福眾生,所以香火遍怖,善信日漸增多。尤其在九皇大帝聖誕慶典期間,前來上香膜拜齋戒素食之香客與齋友雲集,顯得場地非常之擁擠,舊宮己不敷套用。同時我們最主要的宏願也是希望能夠盡我們一份的棉力、保存以及發揚宗教與文化的根。

終於在公元一九九四年本宮成立第三期建委會,發動重建新宮計畫,策劃興建一座三殿宏偉之斗母宮。並於公元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即農曆甲戌年十一月十二日)隆重舉行新宮動土禮。當時獲得眾善信的熱烈回響,共有一百七十八名善信集體主持動土儀式並籌得二百萬元之款項。

重建三宮殿的計畫於公元一九九六年開始施工。在四年半的施工期間,得到各善心人士及各地方廟宇組織的樂捐和政府方面的撥款,重建工程也得以順利進行。

在公元二零零零年四月廿六日(即農曆庚辰年三月廿二日),本宮隆重舉行晉新宮奠安清醮大典。一座具有古色古香,紅楹綠瓦,雕龍鐫鳳,美輪美奐,巍峨壯觀的三殿式新宮廟宇終於落成。

為了讓北海斗母宮內外都能達致真完美的效果,第三期建委會同人決策興建宮前山門及一道可環繞宮宇的圍牆工程。在公元二零零五年六月廿三日(即農曆乙酉年五月十七日)隆重舉行了山門動土禮。同樣的,在施工期間也得到各善心人士,各地方廟宇組織和政府方面繼續的支持,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在公元二零一零年九月廿二日至九月廿四日(即農曆庚寅年八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七日),本宮隆重舉行啟建太上覃恩護國佑民冥陽普利福世大醮會。此外,也在公元二零一零年九月廿六日(即農曆庚寅年八月十九日)舉行了山門落成開幕典禮。

巍峨莊嚴的北海斗母宮重建新宮計畫如期完成,象徵著諸位信徒和本宮的密切關係。在往後的日子,我們將更努力提倡九皇大帝的信仰,以便為發揚九皇大帝的教義與精神,源遠流長。

建築

北海斗母宮的入口處建。有一座北海斗母宮的入口處建有一座華麗的山門,宮內三大殿都是採用從中國進口的高檔建築材料建成。宮殿雕刻也是邀請來自中國的能工巧匠完成。如今的北海斗母宮英姿颯爽,宏偉壯觀,雄踞四萬平方英尺。

宮殿以金黃色為主色,屋檐層層迭迭,每層屋頂以碗雕製成的龍像最具有特色。整座宮宇所發出的金黃色光澤,更顯皇者氣派。宮前設有兩頭威武之石獅守護,兩旁另有無數小石獅,殿前兩則仍供奉四大金剛守護神,亦稱"風,調,雨,順"天王。

宮殿是以三殿連線式的中國傳統模型建造,並命為第一殿"眾神殿",第二殿"聖德殿"和第三殿"斗母娘娘殿"。後殿兩旁立有兩座塔宇,命為"鐘樓"及"鼓樓"。

石雕九龍飛舞壁設於斗母娘娘殿前下方,細鉅無疑的九龍壁,潔水直噴水池。而泥雕百子圖,畫工精巧,百子活潑可愛,栩栩如生。步出宮門前,仰望山門,即見"積德存仁"牌匾。

"積德存仁"林懷龍校長題

北海斗母宮,靈氣佳,香火盛。善信前來膜拜祈福者眾。凡敬神祈求保佑者,必然心境虔誠,心意仁慈,心懷善德,膜拜時或壞立善心愿,或存施仁慈懷。而膜拜完畢,離開北海斗母宮,踏上歸程,步出宮門時,仰望山門,再見"積德存仁"。

第一殿"眾神殿"

斗母娘娘供奉於殿中央,左右兩側為南辰星君及北斗星君,前則為九皇大帝。亦供奉東海哪咤,太歲爺,玄天上帝及齊天大聖孫悟空等神明。

第二殿"聖德殿"

聖德殿位於斗母宮的中殿~乃最神聖,最莊嚴之宮殿。每年九皇大帝聖誕千秋的前一天,眾善信們將親往海邊,恭迎聖駕回宮共慶千秋。

聖德殿的內殿不可擅闖,除非得到神明的允許方可進入。

第三殿"斗母娘娘殿"

主神斗母娘娘供奉於殿中央。左側為南辰星君,右側為北斗星君。神龕皆以木渡金, 雕有龍,鳳,雞,獅,及虎五種動物。而殿內的藻井,七彩繽分,更是值得一看。

四川宜賓

宜賓斗母宮景觀宜賓斗母宮景觀

斗母宮坐落在四川省宜賓市商業 街,距大觀樓五十米處,是繁華鬧市中的一方淨土。斗母宮始建於明代,至今三百餘年。於清康熙二十五年《敘州府志》記載:斗母宮座西向東,由臨濟正宗第十九代僧廣淨尼僧為斗母宮開山祖師,占地一千二百一十五平方米,分內外兩院,內院建有大佛殿、羅漢堂、觀音殿、藏經樓、客堂、茶廳;外院是花園、尼眾禪房。佛教盛極一時。

解放後,住持覺先法師率尼眾們一直住在這裡。六十年代初,極左路線的宗教政策,寺廟破爛不堪,相鄰單位以確保自身安全為由,封了寺廟山門,拆毀藏經閣、殿堂和禪房,搗毀佛像。將尼眾們趕到廚房和膳房住,從此輝煌一時的明代古建築毀於一旦。

一九八○年後,四川省政府批准了斗母宮為佛教開放活動場所,一九九四年初,得到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法慧比丘尼和住持昌信法師等尼眾共同發心,重建斗母宮。

的斗母宮,仿古式樓殿建築,為三樓一底,精巧雅致,古樸大方。寺內設有佛殿、觀音殿、地藏殿、寮房、客房和齋堂。每日晨鐘暮鼓,梵音課誦,弘法利生,莊嚴佛土。

地址∶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

名字由來

斗母宮位於烈士紀念碑之北,為泰山古道觀。宮東臨龍泉峰,又有龍泉水自西北山峽繞宮東注中溪,故又名龍泉觀。宮築於盤道旁深壑絕壁之上,深秀幽雅。宮創建無考,明嘉靖年間德王重建,清康熙初年尼姑住持,祀北斗眾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宮,又名妙香院,俗稱斗母宮。建國後多次整修,彩繪一新。

歷史

斗母斗母

斗母宮是一組古建築群,它創建的年代已經無從查考了。只知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重修過,至清代康熙初由尼姑住持,又拓建重修,復又興旺。宮內有殿、閣、亭、廊幾十間,分別座落在中、北、南三院之中。布局疏密得當,錯落有致,建築深秀莊嚴。宮門西向,門下有一對雕刻精湛、光滑似玉的石獅把守;門與左右鐘鼓二樓並連。中院是主體建築,正殿三間,原祀斗母神和二十星君泥塑像。

斗母是道教信奉的女神,名為“先天斗母大聖元君”。傳說是北斗眾星之母。神像有24個頭,48隻手,掌心有眼,故俗稱“千手千眼佛”。

東殿配三間,原祀觀音、文珠和普賢王菩薩,全為精工木雕神像。後院正殿、配殿分別祀元君、送生、眼光諸女神;東有“聽泉山房”三間,可在此觀賞溪谷中的“三潭疊瀑”;山房北還有“龍泉亭”,專供遊人小憩品茗。南院有穿堂和僧房,是當年尼姑的住室;東南角有“寄雲樓”五間,內設茶室;院中還有清人所鑿“天然地”,引龍泉之水而點綴山澗名勝。宮中原神像盡毀,今唯有正殿祀智上菩薩銅像,1981年移置於此。

太白山斗母宮

太白山北麓第一峰,海撥2880米,斗母宮前獨生一柱,高達20餘米,名曰:定心峰,唯天獨俊,宮後有一台名曰“添福台”,古時曾有建築,瓊宮一座,宮斗姆奇峰內有洞,相傳為“先天斗母”修道成真之所,“先天斗母”屬道教至尊上聖。斗母宮西側,遙遙相望的是太白“鰲山”,旗柏幟舞,遷則有層嶺相抱,煙霞霓漫 ,斗母宮下有二郎俊峰。峰下有修真悟道之士,拋塵啟聖,洗心澄慮的“忘相台”台下又有五峰故稱“五台”,此地山脈形如人狀,齊備五行。早有名人贈詞於此,古曰:“北海蓮花,仰天呈祥”。更有悟士留言“日精月華潤翠,奇峰肝膽相照”。於此“潮星禮斗”巧如登真天梯。唯此最靈。

由於經歷史沿革,遭10年浩劫,歷久失修。今朝只有一座茅舍,供俸天宮至聖,每當“有古會盛逢六月客”的傳統佳期,遊人蜂至,絡逸不絕,越斗母而登太白,見“母宮”一無遮風避雨之室,二無就餐歇足之所,何談朝真禮聖,人人皆長嘆不己。惜哉!

斗母宮一帶奇峰峭壁,山石林立,景色秀美,“斗姆奇峰”是太白八景之一。

門票價格

交通提示

相臨景點

大觀峰 普照寺 經石峪 碧霞祠 南天門 王母池 孔子登臨處 岱廟 大汶口遺址 壺天閣 岱宗坊 馮玉祥墓 紅門 斗母宮 高山流水亭 後石塢 泰山佛光 旭日東升 桃花源 徂徠山 秦泰山刻石 玉皇頂 瞻魯台 天街 日觀峰 升仙坊 月觀峰 五大夫松 雲步橋

泰山上的文化景點

泰山位於山東中部泰安城北。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是中國山嶽公園之一,又是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泰山不僅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且已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之一。從古至今,登山路線有六條,山前山後各三條。從泰山腳下沿古登山中路直上岱頂,共10多公里,有石級可登,沿途根據遊覽區的分布和山勢,修建了茶亭、餐廳、賓館等休息場所。遊人可根據自已的體力,量力而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