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江蘇鎮江金山寺]

金山寺[江蘇鎮江金山寺]

金山寺原名澤心寺,亦稱龍游寺,位於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的金山。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為南北來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間,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於是“騎驢上金山”曾盛行一時。建於東晉,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台相連,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妙高台、楞伽台、慈壽塔等景觀。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築,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家喻戶曉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即緣於此。金山形勝天然,風景幽絕,自古為我國優美遊覽勝地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江蘇鎮江金山寺江蘇鎮江金山寺

金山寺原名澤心寺,亦稱龍游寺,位於江蘇鎮江市西北的金山,屬國家4A級風景區。建於東晉,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台相連,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妙高台、楞伽台、慈壽塔等景觀。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築,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家喻戶曉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即緣於此。慈壽塔位於山頂,高約三十六米,磚木結構,七級八面,為金山標誌。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這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一白龍洞,洞中塑有白娘娘小青的石像。

景點介紹

金山寺金山寺

雄踞於鎮江市區西北。原為揚子江中一個島嶼,由於"大江曲流",至清光緒末年(1903年)左右與陸地連成一片。金山景點甚多,充滿歷史傳說與神話故事,古人贊為"江南名勝之最"。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聞遐邇。金山寺建於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亦稱龍游寺。清康熙二十五年御題賜匾“江天寺”,但自唐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台相連,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築,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

進入山門是天王殿,這是一座單檐歇山的宮殿式建築,當中供著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亦稱四大金剛。天王殿後是重檐歇山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大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3 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羅漢,左右閣樓上坐著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麵塑有海島。海島的上下四周,分布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善財童子參拜53位菩薩的塑像。大殿兩側的廂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處.從大殿後側登山進入夕照閣,閣內保存著7 塊乾隆御碑,由夕照閣上行至觀音閣,內有四寶室,陳列著金山的鎮山四寶--周鼎、銅鼓、玉帶和金山圖。

觀音閣南與妙高台、楞伽台,北與慈壽塔、法海洞椽接棟連,碧映丹輝。由楞伽台循級北登,可至金山的頂峰留雲亭,亭內有康熙帝御筆"江天一覽"石碑,故此亭亦稱江天一覽亭。留雲亭西北,有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七峰亭,在此亭之北的金鰲山下有一個古仙人洞,這是道教的遺蹟。由觀音閣往北,可登慈壽塔,此塔初建於齊梁,距今已1400餘年。金山過去曾有雙塔,已廢,現存此塔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塔身為木結構,七級,有梯可上下,每層均圍以走廊和護欄。

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這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一白龍洞,根據神話傳說,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沿白龍洞向右上行不遠至朝陽洞,此洞又名日照岩。洞頂的懸岩上鐫有"日照岩"三字。每當日出之際,這一帶石壁迎著朝陽金光四射,水天盡赤,蔚為奇觀,是金山觀日出的最佳去處。岩壁上所刻"朝陽洞"三個大字系明代滕謐所書。

金山寺金山寺
金山寺西500 米處有中泠泉,被唐代陸羽評為天下第一,石欄的南壁上刻著清末狀元、鎮江知府王仁堪寫的"天下第一泉"五字.歷代文人雅士對中泠泉頗為嚮往,所留名詩佳作甚多。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民間傳說《白蛇傳》。說是有一條白蛇修煉成人,即美麗善良的白娘子,嫁給青年許仙,日子過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就遊說許仙出家,並把許仙誆藏寺中。白娘子來尋夫與法海打鬥起來。白娘子施法術,霎時大水滾滾,蝦兵蟹將成群一齊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為長堤攔水,水漲堤也長。白娘子不能獲勝,只得與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煉,等待報仇機會。後許仙逃出寺來,法海又使法術將白娘子鎮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後來,青蛇擊倒雷峰塔,與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進螃蟹腹中。白娘子與許仙又恩愛地生活在一起。

自由和幸福,是人們熱烈的追求,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神奇的傳說總是牽動人們的思緒,人們多同情許仙白娘子,怪法海多事。不過考察起來,金山與蛇的確有些淵源:金山寺開山祖師唐靈坦和尚初到此時一片荒蕪,只得在山後的石洞坐禪。傳說那洞裡有一條白龍常吐毒氣,人觸之即死,但靈坦一到就借佛力將其收伏。這洞就是現在的白龍洞,內有一條石縫深不可測。第二代祖師唐釋法海(裴頭陀)到金山修行時也是寺破屋塌,剛到半山懸崖的石洞參撣,忽然腦後刮來腥風臭雨,只見一條桶粗的大蟒盤在那裡盯著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動,後來大蟒游入長江。訊息傳開,來金山的人也多起來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傳,法海有一天在江邊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黃金,就將黃金獻於皇帝。敕命將黃金返回作修復寺宇之用,並賜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還有一個更早的與蛇有關的故事。南梁武帝一天夜裡夢見剛死不久的寵妃郗氏變成了一條毒蛇,向他哀求說:“我在世時心太毒,死後變為毒蛇,請為我做佛事超度眾生,讓我安心。”次曰上朝,梁武帝正在要大臣們為他釋夢,一條大蛇游進殿來,梁武帝見是夢裡所見的蛇,就說:“你若是郗氏變的,就開囗說話吧。”那蛇就複述了昨晚的話。後來,梁武帝召見澤心寺住持寶志商量,寶志又約請九位高僧,在全山覽閱藏經三年,編成《水陸儀軌》,接著梁武帝親赴金山參加水陸大法會,這是當時佛教最大的盛典,亦為後世水陸法會之濫觴。

歷史

金山寺為禪宗之正宗,中國所有的寺廟山門都是坐南朝北,唯有鎮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極樂世界。金山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台樓閣層層相接。慈壽塔聳立於金山之巔,拔地而起,突兀雲天。從山麓到山頂,一層層殿閣,一座座樓台,將金山密集地包裹起來,山與寺渾然一體。整個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構成一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形成了一種金碧輝煌“寺裹山”奇特風格。北京萬壽山的佛香閣、承德避暑山莊“天宇鹹暢”的金山亭、揚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汲取了金山寺的建築特色。

金山寺,始建於東晉時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南朝時始稱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御題賜匾“江天寺”。金山寺規模宏大,全盛時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在佛教禪寺廟中有著卓著的地位,是中國有名的古剎。清代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為中國的四大名寺。

我國的寺廟布局,大多是在中軸線上前後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和藏經樓等。而金山寺的建築則具有獨特的風格,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台樓閣,層層相接。從山麓到山頂,一層層殿閣,一座座樓台,將金山密密地包裹起來,山與寺渾然一體,構成一組椽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形成一種“寺裹山”的奇特風貌。這種奇異的建築,集中體現了唐,宋,元,清各朝建築的藝術精華和主要特徵。為此,北京萬壽山的“佛香閣”,承德避暑山莊“天宇鹹暢”的金山亭,揚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築特點。

我國寺廟的山門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門卻是朝西的。據“神話”傳說,金山寺的大門原是朝南的,因為朝著南天門,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門口經常轟轟作響,屢遭火焚,以後就將山門改朝西開。其實這是因為金山原聳立於江心,大江由西向東奔流,遊人在寺門眺望,才能充分地體現觀賞到“大江東去,群山西來”的壯麗景色。這與歷史水文地理有關,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師別具匠心的精美設計藝術。

傳說

水漫金山

金山寺金山公園導遊圖

又名《降香水斗》。見《雷峰塔》傳奇及《義妖傳》彈詞。弋腔有《興波》,崑腔、高腔均有《水斗》,湘劇、漢劇、川劇、徽劇、滇劇、豫劇、越劇、粵劇、評劇、河北梆子、秦腔、清平劇均有此劇目。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民間傳說《白蛇傳》。說是有一條白蛇修煉成人,即美麗善良的白娘子,嫁給青年許仙,日子過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就遊說許仙出家,並把許仙誆藏寺中。白娘子來尋夫與法海打鬥起來。白娘子施法術,霎時大水滾滾,蝦兵蟹將成群一齊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為長堤攔水,水漲堤也長。白娘子不能獲勝,只得與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煉,等待報仇機會。後許仙逃出寺來,法海又使法術將白娘子鎮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後來,青蛇擊倒雷峰塔,與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進螃蟹腹中。白娘子與許仙又恩愛地生活在一起。
自由和幸福,是人們熱烈的追求,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神奇的傳說總是牽動人們的思緒,人們多同情許仙白娘子,怪法海多事。不過考察起來,金山與蛇的確有些淵源:金山寺開山祖師唐靈坦和水漫金山寺尚初到此時一片荒蕪,只得在山後的石洞坐禪。傳說那洞裡有一條白龍常吐毒氣,人觸之即死,但靈坦一到就借佛力將其收伏。這洞就是現在的白龍洞,內有一條石縫深不可測。第二代祖師唐釋法海(裴頭陀)到金山修行時也是寺破屋塌,剛到半山懸崖的石洞參撣,忽然腦後刮來腥風臭雨,只見一條桶粗的大蟒盤在那裡盯著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動,後來大蟒游入長江。訊息傳開,來金山的人也多起來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傳,法海有一天在江邊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黃金,就將黃金獻於皇帝。敕命將黃金返回作修復寺宇之用,並賜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還有一個更早的與蛇有關的故事。南梁武帝一天夜裡夢見剛死不久的寵妃郗氏變成了一條毒蛇,向他哀求說:“我在世時心太毒,死後變為毒蛇,請為我做佛事超度眾生,讓我安心。”次曰上朝,梁武帝正在要大臣們為他釋夢,一條大蛇游進殿來,梁武帝見是夢裡所見的蛇,就說:“你若是郗氏變的,就開囗說話吧。”那蛇就複述了昨晚的話。後來,梁武帝召見澤心寺住持寶志商量,寶志又約請九位高僧,在全山覽閱藏經三年,編成《水陸儀軌》,接著梁武帝親赴金山參加水陸大法會,這是當時佛教最大的盛典,亦為後世水陸法會之濫觴。
《西遊記》中提到的金山寺

西遊記中唐僧剛滿月就被拋棄,小唐僧在木板上,順水流下,一直流到金山寺腳下停住。那金山寺長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無生妙訣。正當打坐參禪,忽然聽到小孩啼哭的聲音,一時心動,急到江邊觀看,只見涯邊一片木板上,睡著一個嬰兒,長老慌忙救起。見了懷中血書,方知來歷。取個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撫養。血書緊緊收藏。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江流年長一十八歲。長老就叫他削髮修行,取法名為玄奘,摩頂受戒,堅心修道。
唐僧是在金山寺長大的,受了法明大師的指點,在加上自己的努力學習,終成正果。

環境

金山寺金山寺

鎮江金山寺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金碧輝煌的寺院建築群,殿宇樓堂幢幢相銜,階梯成疊,長廊蜿蜒,台閣相接,形成樓外有閣、樓上有樓、閣中有亭的精巧建築。寺內所有殿堂樓閣皆散布其上,主要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迦蘭殿、祖師殿、畫藏樓、鎮江樓、觀瀾堂、永安堂、海岳樓、大雄寶殿、藏經樓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立於見山之巔高聳入雲的慈壽塔。

鎮江金山寺和尚保存有許多珍貴文物。其中朝銅鼎、諸葛亮戰鼓、文徵明《金山圖》、蘇東坡玉帶,合稱為“金山四寶”。

金山雄峙在江蘇鎮江市區西北的長江南岸,山勢巍峨,風景優美,有“江南諸勝之最”的美譽。江蘇鎮江江是長江中下游的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名勝古蹟甚多,自然景色秀麗,特別是金山焦山寶華山,被稱為鎮江三大佛教名山,各呈風姿,爭奇斗秀,馳名中外,在佛教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每年都吸引著大批旅遊者前來參觀瀏覽。

鶴壁金山寺

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龐村鎮。毗鄰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距鶴壁市中心5公里。是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2004年成立金山寺景區管理處,正式對其進行開發和建設。因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創始人墨子在此地居住多年,當地又有人稱金山為“墨山”。坐落於此的金山嘉佑禪寺始建於唐代,重修於北宋嘉佑年間,是一座佛教文化濃重的千年古剎。據史書記載,金山寺興盛時期,高僧雲集,僧人數百,廟產千頃,香菸繚繞五百里,寺內至今仍完好保存著被譽為豫北第一的大雄寶殿、獨具特色的臥佛殿以及其它建築群。金山名勝遊覽區植物繁盛,冬季瑞雪覆蓋,怡靜宜人,春季萬物復甦,綠葉滴翠。金山寺晨鐘暮鼓,化人心靈。據專家考證,流傳千年的《白蛇傳》的傳說就誕生於金山,雷峰塔遺址、金山寺、淇河、許家溝村、青岩絕白蛇洞構成了傳說所需的相關要素。景區內有三步兩眼井亭,兩井雖相距咫尺,卻一眼苦澀,一眼甘甜。西山觀景亭被譽為“鶴壁第一亭”。金山風景旅遊區為人們靜化心靈、尋訪探秘、共結連理的最佳之地。

詳細文獻資料

金山,又名黑山、墨山。曰金山,因金山是由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爆發噴吐冷卻後的岩漿岩中,有大量的紅寶石、綠寶石和雲母,這些寶石非常珍貴,故稱金山;曰黑山,是因火山岩漿岩顏色蒼黑而得名;曰墨山,《濬縣志》載: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曾隱居於此。
金山海拔257.6米,整個山脈面積約5500萬平方米,千古亘流的淇河自金山之西環繞金山向山之南流去。金山之北的永通河,自安樂洞東山口接淇河向東貫通,流向龍台、黃鹿廠、琶琶寺等。金山之東,“有溝,曰斷頭,深且更闊,在夏,則淫雨瀑流,勢若江湖,在冬,則雪霰盈溝”。金山可謂四面環水,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北宋嘉祐年間,朝廷崇尚佛教,民眾一片回響,於是金山寺應運而生。“金山寺者,誠此方古蹟之福地也。宋朝創建,大元重修,於至正庚子之年奉敕乃重修而已矣”。
穿過崎嶇的山路,當記者終於走近它時,發現正在重建中的金山寺巍峨龐大,依山而居,一派金碧輝煌。據這兒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重修金山寺,有關部門已投入3000多萬元。
我們試圖能在這裡找出法海和白蛇兩位主角當年留下的痕跡,儘管鎮江的金山寺好像比其更讓人信服,但這些畢竟都只是傳說而已。 
專門研究金山的鶴壁市淇濱區文化體育局的王俊智對記者說,金山寺是佛教聖地。寺院東側,古時曾是道教聖地,群山環抱之中,仍有歷代寺廟古遺址。至今,當地人還稱道教遺址為“大廟圪道”、“二廟圪道”、“三廟圪道”、 “二樓坡”。現在遺址之上,還有龍王廟、玉皇殿。道教遺址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0米。
寺內有幢象徵民族團結的豐碑——大元皇慶元年仁宗皇帝命人勒石矗立的蒙漢文同壁聖旨碑。碑文中,直接呼名道姓的皇帝就有5位。據說,真正引發頒詔豎碑的竟是愛好興兵打仗的元武宗海山皇帝。
有一年,因為拓疆大戰,元武宗海山皇帝從千里以外的大都,風風火火趕到黑山。他顧不上喝口水,馬不停蹄,人不卸甲,又是聽稟報,又是探黑山,又是訪百姓,又是查根源。幾天下來,人瘦了整整一圈兒,經過反覆思量,一條兩全其美的對策也想好了。
這時的海山,心情反倒輕鬆了,心勁兒也就懈怠了,成團成群的瞌睡蟲齊向他的大腦襲來。於是,海山皇帝摘盔卸甲,脫衣上床,想美美地睡一個好覺。忽聽一聲急報:“大汗到!”他來不及起身,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便來至床前。二人怒指他的鼻尖道:“蒙漢合一,大元才能長久,區區一個黑山都難處理,何談四海統一!”海山皇帝連連稱是,驚起拜謝,誰料卻是南柯一夢。海山皇帝慌忙起床,卻是不能,原來夜來風寒,感冒中風,得了個卸甲風病,半身不遂,動彈不得。
隨軍御醫立馬被傳來為皇帝醫治,由於治療及時,海山皇帝算是撿回來一條命,要不是治療及時,他非向老祖宗成吉思汗報到不可。但也沒徹底治好,留下個半癱後遺症。這下倒好,海山皇帝出師未捷身先病,常使英雄淚沾襟。眼看久治不愈,海山皇帝只好頒詔收兵,打道回京。一場神鬼皆驚的拓疆大戰,就這樣偃旗息鼓,半道夭折了。  
眼瞅著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海山皇帝急忙把繼承人愛育黎拔力八達叫到玉德殿龍床前,交代了後事。高瞻遠矚的海山皇帝對接班人交代說,先帝託夢於我,蒙漢一家,民族應該團結,一致對外!黎民僧侶都是我大元的臣民,兄弟反目,相互殘殺,有啥好結果?以往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給金山寺等寺院下道聖旨,好好安撫。海山皇帝駕崩後,愛育黎拔力八達登基,遵遺囑謙稱元仁宗,改年號為皇慶。元仁宗稱帝後的頭件大事,就是為金山寺頒發特詔。蒙漢兩文同壁聖旨碑就這樣矗立在了金山寺。
數百年來,前往金山寺遊覽觀光的歷代文人騷客、賢人志士們,每每駐足聖旨碑前,無不為該碑所折射出的民族團結精神而擊節稱道,感慨不已。
日月如梭,時過境遷。金山寺自1993年被鶴壁市淇濱區人民政府批准為佛教活動場所後,磬鐘再鳴、佛經重誦、遊客漸多、旅遊鼎盛,再度成為豫北名勝景區。

古海島金山寺

海島金山寺位於山東省慶雲縣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該寺院建築宏偉,大殿禪堂10餘排,占地千餘畝,僧侶眾多,有騎著毛驢關山門之說。寺門之東即為汾水鎮,居兩水交匯處,乃水旱碼頭,游者香客絡繹不絕,商賈雲集,日進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記載。有關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取經的傳說流傳至今。明代,該寺僧侶胡作非為,寺院被毀,墟址瓦礫山積,今廣約百畝仍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雜有古時陶片。
古海島金山寺始建於隋朝,興盛於唐朝,相傳海島金山寺便是唐代高僧玄奘出家修行之地。這也是該寺最為著名的傳說之一。到金宋南北分治時期,海島金山寺達到鼎盛,成為全國著名寺院。
據《金史*地理志》記載,金山寺修建於古汾水與鬲津古河兩水交匯處的一座孤島之上,故得名海島金山寺。據載,寺內建築宏偉,氣勢磅礴,僧宇梵樓,鱗次櫛比,其面積在百畝之上,曾有“騎著毛驢關山門”之說。古海島金山寺毀於明初,毀因眾說不一。其遺址位於慶雲縣汾水王村西約一華里處。墟址瓦礫廣約百畝,至今仍高出地面一米左右。近人耕作時常有陶器文物出土,曾以骨灰罐中出土的高僧佛骨舍利名噪一時。
為了更好地弘揚歷史文化,恢復人文景觀。2004年,杭州天目山居士齊素萍決定投資8000萬元重修慶雲海島金山寺。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近一年的精心準備,該項目於2005年正式破土動工。 
新寺院在整體結構上,依然延續了佛寺建築中“伽藍七堂”的傳統布局方式。所有建築坐北朝南,依中軸線展開,左右對稱,主次分明,秩序井然。走進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殿內供有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馱等六尊塑像。天王殿東西兩側建有鐘鼓樓,每當悠揚厚重的鐘聲響起,就會為世人呈現出一副“古剎晨昏天飄香,佛寺早晚金鐘鳴”的美好景象。步出天王殿,迎面便是佛寺的正殿——大雄寶殿。大殿東西兩側供有十八羅漢。天王殿後方是正在修建中的藏經閣和方丈樓,其兩側修有東西配殿。配殿的修建依然採用古寺經典的建築手法,迴廊四合,飛檐走拱,雕樑畫棟,精美考究。俯瞰金山寺,中軸線上的建築用一種斷連節奏和高低錯落的鏇律展開,而軸線兩側的建築則以一種向心的姿態與之遙相呼應,構成了時空合一的整體,既顯莊嚴得體,又不失佛學文化中的精雅韻致。
截至目前,寺院的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剩餘部分正在加緊施工,項目全部建成後,它將成為冀魯交界地區規模最大的寺院。海島金沙寺的重建不僅復原了一大歷史人文景觀,還為慶雲縣增添了一處宗教活動場所,同時,它的重建也對發展旅遊產業,擴大對外開放有著重要的意義。

廣東金山寺

在廣東汕頭南澳島古城深澳鎮金山腳下,有一座與聚福古庵相連平行,坐東南向西北的古剎,叫金山禪寺,俗稱“佛仔燈”。這座由明末清初詩僧釋超雪卓錫並題門額、清末妙聯羞同知的名寺,在“文革”中遭破壞而僅存部分,在南山寺住持釋長仰主持下,已於2001年九月廿四日重建奠基,至越夏已重建了前、后座。
它自明以前就創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南澳鎮代總兵、福建漳捕人洪斌,在離任臨別南澳,捐園2畝給金山寺作香火之用。原建築面積數百平方米,分為大雄寶殿、兩側僧舍和後院(有一房)。
大雄寶殿佛龕內,原供奉眾多木雕像,主奉釋迦牟尼佛,約高1.2米,兩側各擺10尊0.6米高佛像,其後背上方擺40尊小佛像(各高約0.2米),傳說這是“大佛放光生小佛”,十分奇特,是該寺俗稱“佛仔燈”之由。殿內還有小銅佛3尊、大鐘、木雕十八羅漢像。上述工藝精美的雕像,可惜皆在1960年“破除封建迷信”中蕩然無存。“四清”運動中的1964年,僧舍倒塌,大殿殘破而被占為酒廠。1985年歸還南山寺尼管理。
2001年11月9日(農曆九月廿四日),在深澳鄉南山寺重建落成暨諸佛菩薩開光慶典同時,金山寺舉行重建奠基儀式。已建成了前座約75平方米、后座約14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皆石木結構。

海南澄邁金山寺

澄邁金山寺,位於海南省海口市西南56公里處的澄邁縣城金江鎮城郊金江花園,依山而建,可俯視全城。寺廟建築氣勢雄偉,金碧輝煌,迴廊曲折,氣象萬千。
該寺院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解放前夕毀於兵亂,1993年重建。規模宏偉,是海南省目前較大的佛教建築物。
澄邁金山寺“頭枕”地坡山,“臉向”長升蓮花池,拾級而上,步不高升。來到寺門,先見“金山寺”門匾,而後是天王殿,最頂乃大雄寶殿如來堂。偌大的寺院,左是銅鐘、金蘭亭,右是鼓樓、功德坊,滿院琉璃綠瓦,四周粉牆漆壁。整座金寺,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南渡江為玉帶,南蛇嶺作念珠,窺海口迎日出,眺五指山於雲間,登臨此寺,沃野千里,江岸碧翠,心曠神怡!
金山寺占地36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三級三座三廂式建築群組合而成。迎面山門一副膾炙人口的楹聯:“自在自觀觀自在,如來如見見如來”;二級天王殿內供奉著彌勒大佛,殿門楹聯:“暮鼓晨鐘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三級大殿上方懸掛趙朴初題寫“大雄寶殿”匾額,殿門楹聯:“懷萬斯尋甘霖沾浴雨,大千世界福地涌祥雲”。

四川開江金山寺

開江金山寺位於開江縣寶塔壩鄉金山山腰,距縣城8公里。金山寺在當地系最高峰巒,地勢高曠,其背面崗巒起伏,古木參天;左右土丘林立,聯肩比翼,如護衛羅列;前方寶塔壩田疇似海,村落歷歷。金山寺始建於唐代天寶年間,明未毀於兵燹,清康熙乾隆年間募資重修。金山寺由正殿和藏金樓兩部分組成。正殿座南朝北,藏經樓座東朝西,相距約百尺。金山寺在歷史上是開江之叢林聖地,盛年時,擁有田產五百多畝,僧眾二百多人,還辦有一所佛門國小,其正副殿及塔林占地遠超過達縣真佛山,舊時金山寺系佛門淨土,乾隆以來香火歷盛不衰,每年要舉行一次“孟蘭盛會”和“臘八戒規”儀式,舉行“臘八戒規”儀式時,從冬月初二及臘八,全縣16個寺及達縣真佛山等寺廟新和尚都要到金山寺摩頂受戒。 1958年,金山寺被公布為四川省重點保護寺廟,現收入《中國縣情大全》、《中國寺廟塔窟.四川卷》等專著。金山寺在10年浩劫中雖受劫難,但自1992年開江縣政府批准恢復開放以來,經過多方面籌資搶救維修,現呈現出勃勃生機,寺廟、佛像維修一新,文物、古樹得到保護,園林得到培植,香客、遊客駱驛不斷。據不完全統計,年旅遊人數達3萬人次左右,收入10萬餘元。該寺現有僧眾12名,景區占地100餘畝,房屋占地近1萬平方米。
金山寺在歷史上是開江之叢林聖地,盛年時,擁有田產五百多畝,僧眾二百多人,還辦有一所佛門國小,其正副殿及塔林占地遠超過達縣真佛山,舊時金山寺系佛門淨土,乾隆以來香火歷盛不衰,每年要舉行一次“孟蘭盛會”和“臘八戒規”儀式,舉行“臘八戒規”儀式時,從冬月初二及臘八,全縣16個寺及達縣真佛山等寺廟新和尚都要到金山寺摩頂受戒。 1958年,金山寺被公布為四川省重點保護寺廟,現收入《中國縣情大全》、《中國寺廟塔窟 .四川卷》等專著。金山寺在10年浩劫中雖受劫難,但自1992年開江縣政府批准恢復開放以來,經過多方面籌資搶救維修,現呈現出勃勃生機,寺廟、佛像維修一新,文物、古樹得到保護,園林得到培植,香客、遊客駱驛不斷。
山寺(又稱“金峰”),該寺背倚金峰,俯臨撫河,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氣勢恢宏,金碧輝煌。秀麗的山川景色,再加上交通便利,金山寺已然成為弘法一方的佛教聖地和重要的旅遊區。

臨川金山寺

金山寺具體創建年代不詳,但最遲至唐宋年間即已建寺。北宋名臣王安石為臨川鄉賢,他曾多次登山拜寺,遊覽抒懷:“重經高處寺,一與白雲親。樹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幽軒含氣象,偏雨落風塵。日墓晚歸去,徘徊欲作神。”朝代更迭,世事滄桑,金山寺幾經興衰。宋、元兩代,數次毀於戰亂,明初盛極一時,明末又罹於戰火,再度衰敗。此後三百餘年,金山寺凋零冷落,有名無實。1936年,南湘普淨和尚雲遊至此,塔起聞經茅篷傳燈闡教,使金山寺重現生機。抗戰期間,印空法師始住持山門,次年間始復殿宇,至1947年建成。同時,在鄉紳桂汝丹的支持和幫助下,恭迎西康貢噶活佛臨寺傳法,寺名為“中華貢噶寺”。1949年後,該寺創辦中醫傳習所,培養了一批德技兼備的人才,並有數人參加抗美援朝救護傷員。後又創辦尼眾織布廠,實行生產自養,成為全省典型加以宣傳。至“文革”中,該寺再次夷為平地,眾多僧侶被迫還俗。
80年代中期,印空法師自廣州返金山寺住持山門,毅然挑起修復金山寶剎、再振禪風的重任。此舉得到當地民眾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經過十餘年的艱辛努力、如今,金山寺嶄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玉佛殿、千佛樓、藏經閣、鐘鼓樓、客堂、齋堂、寮房、教學樓、圖書管等十數幢宏大建築相繼竣工,最高達六層。殿宇布局緊湊,錯落有致,雄偉巍峨。寺內佛像栩栩如生,不計其數。藏有經書二十餘萬冊,其中稀世珍寶《大藏經》二部。進入90年代,寺內已安裝了高壓電、自來水、程控電話、傳真機。配備了成套廣播器材、電化教學設備、彩電、錄音機、電腦、複印機等,現代化辦公試施一應俱全。1993年佛像開光盛況空前,各地善男信女及港、澳、東南亞華人弟子二萬餘眾慕名蜂擁而至,蔚為壯觀,譽為贛東“佛教城”。

福州金山寺

金山寺(福州)金山寺(福州)

位於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烏龍江上。建於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為它的形狀象石印浮於水面,有如江南鎮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因限於地形,寺院沒有巍峨的殿閣和巨大的佛像,但小巧玲瓏,佳景天然,在全省寺院中獨具一格。主要建築物有觀音閣、大悲樓、金山塔(七級八面之實心石塔,高3.2丈)及東、西廂房。塔前有“觀音閣”,塔後有“大悲樓”,左右各有一間斗室。左室名“怡怡齋”,明抗倭名將福州人張經,年輕時曾在這裡讀書。右室名“借借室”,相傳明嘉靖年間,愛國學者林龍江在此著書立說。他所用的桌椅器具等物全是向附近村民借來的,所以稱為“借借室”。金山寺規模雖小,但勝跡頗多。塔寺四周仍可尋見古時八景:“ 洪塘古渡”、“石倉秋煙”、“妙高鐘聲”、“半洲漁火”、“雲程石塔”、“巴山風帆”、“環峰夜月”、“旗麓斜陽”,踏蹤覓跡,訪古探幽,別有情趣。

浙江湖州金山寺

湖州金山寺位於湖州市埭溪鎮紅旗村且在莫乾山脈末,乃是避暑勝地,常年沒有蚊蟲。湖州府志所載,金山寺為律宗南山宗初祖道宣律師之道場,其位置所在便是現今的湖州市埭溪鎮紅旗村金山頭。雖有戰亂為禍,但好於天人庇佑,現已在重建中。金山寺依山而建,現有“功德林”,“千佛殿”,“菩提修正院”等在建設中。湖州金山寺占地巨大,據史載,最大時候,有萬畝金山寺的美名,香客絡繹,煙雲飄渺,僧者持律精研,一代大和尚鑒真,都曾來此處,向道宣律師請律。後更位讚嘆。實乃殊勝。

泰國曼谷金山寺

金山寺是曼谷絕佳的鳥瞰風景點和攝影點,而且它位於78米高的金山(拉瑪三世時動工建造的人造假山)上。據說,山頂的金色塔內珍藏有釋迦牟尼佛的一顆舍利,從而也成為泰國乃至東南亞的佛教聖地。
每年泰歷12月15日是泰人最喜歡的節日——水燈節。在這一天人們除了依照習俗賞玩水燈節外,還要到金山寺去觀禮。在慶祝盛會期間,佛塔被裝飾得美輪美奐,僧侶們用紅絲綢布裹在塔上,並綴滿七彩的燈泡,入夜以後燈光和明月互動輝映,使佛塔增添了莊嚴之美,也成為遊客和攝影家們喜歡的地點。
沿著環形的台階可以登上金山,全程共318級階梯。據歷史記錄,二戰期間,金山寺肩負起保衛首都安全的重要軍事價值,設定了防空襲警報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