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十八盤

泰山十八盤

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道中最險要的一段,全長0.8公里,石階1600餘級,盤道兩側崖壁如削,題刻遍布,遠望如天梯高懸,是泰山標誌性景點之一。明代詩人祁承濮曾寫有詩句“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讚嘆泰山十八盤的雄偉險峻。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泰山十八盤泰山十八盤

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1600餘級,是泰山標誌性景點之一。泰山十八盤兩側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因此,泰山民間流傳著“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的佳話。

景點位置

泰山十八盤畫作泰山十八盤畫作

泰山十八盤在對松山北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現稱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辟,泰山十八盤從這裡開始。開山北面為龍門,曾經有龍門坊,後來被損毀。西岩有清道光年間魏祥摹刻狂草“龍門”大字。坊址東為大龍峪,雨季眾水歸峽,飛泉若瀉。前為新盤口,明萬曆年間,參政呂坤跨澗建渡天橋,並順龍峪上源修新盤道,直達碧霞祠南神門,登岱頂者上下極為方便。渡天橋與新盤道均毀於清乾隆年間。

新盤口北側有兩山陡立,東為飛龍巖,西為翔鳳嶺,中間是一線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門,下有升仙坊,通過十八盤相連。南天門恰處於谷口,是泰山古建築充分利用地理環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環境的典範,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物之一。仰視天門,盤路陡絕,似雲梯倒掛。石壁谷兩側有“天門長嘯”、“層崖空谷”、“天門雲梯”、“如登天際”等石刻。

景點特點

緊十八路段“緊十八”路段

十八盤岩層陡立,傾角70度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離內升高400米。泰山有3個“十八”之說,民間也流傳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順口溜,描述的就是泰山十八盤的險峻。3個“十八”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全路段總計1630餘階。“緊十八”西崖有巨石懸空,側影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

相關詩詞

十八盤十八盤

明代詩人祁承濮曾在他的《十八盤》一試中這樣寫道:“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讚美泰山十八盤景色的雄偉、秀美。全詩內容如下:

十八盤

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

徑叢窮處見,天向隙中觀。

重累行如畫,孤懸峻若竿。

生平饒勝具,此日骨猶寒。

相關傳說

飛龍巖飛龍巖

在泰山一帶,流傳著一句“上山不上山,先拜王靈官”的俗語。王靈官是泰山山神——碧霞元君身邊的一名護士武將,手持火雷金鞭,據說泰山南天門下十八盤通道,就是他一鞭抽出來的。

相傳自碧霞元君當上泰山神主以後,泰山周圍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們安居樂業,為了感謝泰山神靈的恩典,泰山附近的老百姓接連不斷進山朝供燒香,但南天門在下古時候只有一條小道,老百姓行走艱難,小道中間還路過一處石橋,每逢山洪暴發,石橋多背損毀或無法通行,以致山下的老百姓無法上山朝拜。泰山山神碧霞元君聞此狀況後非常著急,就讓武將王靈官去開闢一條新的山道。王靈官手持火雷金鞭來到南天門下,單臂一揮,金鞭一甩,只聽“咔嚓——轟隆”石崩山裂,碩大的山峰頓時出現丈寬的一條山口。但大如磨盤巨石,也在山口中堆積,這些石頭若人工運輸,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搬淨。碧霞元君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駕起祥雲,飄悠悠來到天宮,奏請玉皇大帝派兵援助修山道,玉皇大帝當即派了三條巨龍,來到泰山,沒半天功夫,就把滿山的石頭都運到了山後,至今,泰山背後在一條叫“石塢子”的山溝里,還擺著滿滿一山谷的磨盤巨石。這樣,泰山十八盤的登山山路就被修成,為了感謝三條神龍幫助修建山路的功績,老百姓把南天門東的一座山峰叫飛龍巖,並在南天門上修起一座“三龍殿”,這就是泰山十八盤的來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