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神州

神州即華夏、中國、中土,神州也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中央天神。黃帝以土德王,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古今通論》:崑崙東南方五千里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方三千里,五嶽之域,帝王之宅,聖人所生也;《混元聖紀》: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經》:但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以九州島配八卦,上當辰極,下正地心,故九州島在此耳。

基本信息

概述

神州神州

神州
神州:即華夏、中國、中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古今通論》:「崑崙東南方五千里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方三千里,五嶽之域,帝王之宅,聖人所生也」;《混元聖紀》:「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經》:「但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以九州島配八卦,上當辰極,下正地心,故九州島在此耳」。

神州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中央天神。黃帝以土德王,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赤縣和神州合稱「神州赤縣」或「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由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 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渥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定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神州祭祀

祭祀神州
神州大地神祇,又稱神州地祇。傳統上祭祀神州地祇,規格極高,常與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祭祀並列。隋朝時神州祭祀為大祀,《隋書·禮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 宋朝詔明堂用皇佑典禮,神州地祇和天皇大帝(即昊天上帝)並祭。《宋史·高宗趙構》:「五帝、神州地祇等十三祭為大祀。」
神州歌
根據《隋書·樂志》記載,隋朝祭祀神州的典樂「神州歌」為:「祭神州,奏《諴夏》,送神、登歌與方丘同。」 —— 《諴夏》:「四海之內,一和之壤。地曰神州,物賴生長。鹹池既降,泰折斯饗。牲牷尚黑,珪玉實兩。九宇載寧,神功克廣。」

見於

<<繹史.黃帝紀>>:"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國."神農及以前轄有大九州----與神州等同的州,分別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鹹州,揚州.從<<山海經>>來看,大九州之說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亞,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和美洲為最多.從考古發現來看,細石核的年代以華北最早,西伯利亞,日本,北美西部細石核絕對年代依次遞減,是華北人遷移的路線.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中國先民的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體現在文物,語言,民俗上,有領人信服的證據,只是多數次人對此缺乏專業知識,但不應妄稱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國先民在太昊,神農時代向外遷移,其足跡達到世界許多地方也是事實.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先列中國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一般認為中國古代以中國為天下,並不是事實.中國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說法.有人說赤縣神州得名於炎帝神農.<<山海經>>的<<五藏山經>>,<<海內經>>與神州的範圍大致相當,<<海外經>>,<<大荒經>>遠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當於大九州,其它地方談到九州是赤縣神州.
<<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國為十二州.堯時洪水滔天,共工,鯀治水失敗,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記.夏本紀>>)治服洪水的同時劃定了九州.有人說禹治九州,是<<左傳.昭公四年>>的:"四岳,三塗,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此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晉中,晉南,豫西,陝西東南.這種觀點是疑古的產物."九州之險"並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說以偏蓋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績.<<禹貢>>所載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說的"中原"要大.考古學上應當明確:堯舜禹時代有共主,有諸侯,甸服,綏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義務,考古學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據這些不同就說夏的疆域僅限於"小九州"一帶,是不切合實際的.名義上臣服的方國,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國的文化,但文化從中心地帶向外擴散,也能影響鄰近的方國.
<<禹貢>>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爾雅.釋地>>無青州,梁州,有幽州,晉州.<<周禮.夏官.職方氏>>無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這種分歧可能與"十二州"的合併有關.後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貢>>九州為準.
"九州"也有很多別稱,如九囿,九圍,九隅,九有,九土等.<<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這裡共工為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農)之後,與<<山海經>>所列"炎帝--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譜系一致.這裡的共工是炎帝後裔,姜姓.西周共和時,<<竹書紀年>>稱"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後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帶.<<山海經.中山經>>:"蒲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於河."甘棗山即雷首山,不周山,為共工氏生活的地區.共工怒觸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於蕃.亦即甘棗山一帶.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亦在其處.共地是文明綿延不斷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說,共工及其後裔在中國上古時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為堯時共工治水失敗而否定共工氏的歷史地位.(蕃在永濟縣,亳在垣曲縣.
<<通鑑外紀.包犧以來紀>>:"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相傳人皇氏兄弟九人,稱九頭紀,為十紀之首.按這種說法,人皇氏之時已分九州.<<逸周書.嘗麥解>>:"九隅無遺"(蚩尤追黃帝,戰鬥慘烈.
<<詩經.玄鳥>>:"方命厥後,奄有九有."<<長發>>:"帝命式於九圍.""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經過比較,會發現九有是不乏用例的,並非誤寫.九州及各種同義詞,是古代入人心的觀念.九州即中國,大九州即世界.大九州說明古人對廣大的世界有一定的認識,何必生造什麼"小九州"呢

參見

赤縣
赤縣神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