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流鎮

安流鎮

安流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位於五華縣南部,東與棉洋鎮相接,南與梅林鎮接壤,西與周江鎮相連,北與橫陂鎮交界。區域面積238平方公里。省道惠水線、安浦線在安流圩交匯,琴江河貫穿全鎮。是五華通往紫金。珠三角和揭西、陸河等沿海地區的咽喉。轄42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委會,2010年底全鎮總人口131939人。其中農業人口11.4萬多人。安流鎮府設在安流圩。

基本信息

歷史

安流鎮級建制已有百年歷史。解放後,行政機構名稱和行政區域曾多次變更,曾分別稱為安流鄉、安流公社、安流區公所,1987年始稱安流鎮。2003年12月和2004年11月文葵鎮、大都鎮分別併入安流鎮。現安流鎮轄42個行政村,4個社區委員會。 安流鎮於2003年被省批准為中心鎮。各種配套機構比較健全:銀行、信用社、供銷社、電信、郵局、行動電話、國稅、地稅、工商、食品、畜牧、醫院、供電、文化、廣播電視等完全中學1所(安流中學)、國中6所、國小56所。 安流是全縣三個中心鎮之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長足發展:道路交通:省線惠水線、安浦線在安流圩交匯並貫通全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80%的村實現了村公路硬底化。90%以上的自然村實現了通機耕路。圩鎮建設:2005年,安流按照中心鎮建設要求,聘請了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地理研究所、梅州宏圖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對安流鎮2005年-2020年整體規划進行了測設修編,圩鎮城區面積從現有3.2平方公里擴至8平方公理。安流圩以琴江河為界,分為安鎮和司前兩大區域,以新、老安流大橋相通。有強華、司前兩大綜合市場,近年開發有河堤東新秀街,河堤西街目前正在開發。圩鎮現有門店1200多間。新規劃可開發面積有近4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安流鎮行政村:(陳)半徑、龍中、萬塘、司前、(張)半田、福江、福嶺、聯新、五聯、(廖)大都、大同、豐聯、聯和、勝利、(賴)大和、樟潭、(李)低坑、福陂、福龍、福西、(胡)東禮、伏溪、青江、(馮)河沿、上布、(湯)吉水、(萬、李、胡)里江、(古)文葵、學少、學園、長江、(黃、陳)大九、(徐、李)紅山、(陳、馮)吉程、(張、李、古)葵樟、(李、陳)藍田、(朱、劉)龍樓、(李、徐)樓江、(陳、張、李、劉)三江、(陳、朱)石門、(陳、李)雙福、(張、廖、賴)雙徑、(陳、李、賴)萬塘。

安流的6所國中:華南中學、萬龍中學、文葵中學、大都中學、五福中學、伏溪中學。

投資環境

安流鎮衛星圖 安流鎮衛星圖

安流鎮是全縣三大中心鎮之一。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長足的發展: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四通八達。省道S120線(惠水線)、S238線(安浦線)在安流圩交匯,成為五華南部通往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和揭西等沿海地區主要出口。擬建的興華高速、興汕高速也從安流經過,設立出口。改革開放30多年來,道路交通得到長足發展。鎮內各級公路總共近300公里,實現了村村公路硬底化,自然村通公路。

通訊:通訊電視蓬勃發展。通訊工具從解放初期為數不多的單一的手搖電話,發展到目前擁有1萬多戶程控固話用戶、3萬多戶手機用戶、1千多戶寬頻用戶。電視從天線黑白電視發展到光纖數位電視。

圩鎮建設:2005年,安流鎮按照中心鎮建設的要求,聘請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地理研究所,梅州宏圖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對安流鎮2005年—2020年整體規划進行了測設修編,圩鎮城區面積從現有3.2平方公里擴到8平方公里。安流圩以琴江河為界。分為安鎮和司前兩大域區,以新、老安流大橋相通。有強華市場、司前兩大綜合市場,近年開發的有河堤東新秀街,河堤西街目前正在開發。圩鎮現有門店,商住房有1200多間。新規劃可開發面積有近4平方公里。

特色農業

果蔬

安流鎮 安流鎮

安流鎮是農業大鎮。有耕地4.42萬畝,山地22.5萬畝。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近年來,每年水稻種植面積達6.5萬畝以上,總產3.2萬噸以上。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茶葉、羅卜、甘蔗等,主要果樹有梅州金柚、荔枝、青梅、果合柿、三華李、香蕉、柚、鳳梨等、特別是秋前湖菜莆,吉洞尾烏皮蔗遠近有名。

畜牧

近年來加大了黃牛冷精神配種品種改良和瘦肉型豬肉推廣。累計黃牛冷配產仔8300頭,年出欄瘦肉型豬2.9萬頭,占出欄總數的62%。扶貧開發創造了“房畜(禽)果沼魚並舉,安居房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紅山模式”。就是幫助支持貧困戶建起一座安居房,養一塘魚。“紅山模式”在全市、全縣得到推廣。

旅遊資源

安流鎮 安流鎮
安流鎮 安流鎮

李江墓

李江墓位於安流鎮低坑國小背後右側山坡上,形喝猛虎過江。築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 墓用灰沙砌築,座西北向東南。呈交椅形,設四層墓圍,內設祭祀台和拜壇。墓長24米,寬14米,占地面積約340平方米。是五華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灰沙石寶墓葬。現保存完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秋前湖義冢

秋前湖義冢,位於安流鎮三江村秋前湖義冢角,築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知縣彭光祖倡建。冢內埋葬屍骨1400多俱,均為當地無主墳骨骸,其中不少是清鹹豐年間廣東天地會起義軍與清軍戰鬥時雙方陣亡將士的無主墓。冢由墓群組成,總計1449座,外觀呈扇形,均用灰沙砌築,通長30.5米,通寬40米,占地面積近1300平方米。主墓在中央為交椅形墓,子墓圍在主墓左右和後邊,為封土堆墓,弧度不等地圍成33層,甚為壯觀。

領導分工

吳浪標(黨委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鎮黨委、人大全面工作;掛點:紅山村、上布村、半田村。

萬均輝(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掛點:大同村、藍田村、里江村。

葉定思同志(專職副書記)協助黨委書記抓好黨務工作,分管政法、信訪維穩、水利、“三防”安全、農村飲用水安全管理工作;掛點:半徑村、雙福村。

溫頌英同志(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鎮長抓好政府日常工作,分管教育、婦女工作;掛點:學少村、學園村。

鄒凱如同志(副鎮長)分管計畫生育、衛生防疫、食品藥品安全工作;掛點:福龍村、福陂村、福西村。

曾崇輝同志(副鎮長)分管農業、烤菸、生豬管理和重大動物疫病安全工作;掛點:五聯村、文葵村、葵樟村、文葵居委會。

李勇同志(副鎮長)分管林業、經管、統計工作;掛點:三江村、吉程村。

甘偉紅同志(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鎮紀委書記)分管人大、紀委、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掛點:雙徑村、聯新村、大和村、大都居委會。

賴鏡源同志(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民兵兵役、交通、公路、鄉村道路建設和交通運輸安全工作;掛點:福江村、青江村、大九村、安鎮居委會 。

萬茂新同志(黨委委員)分管僑務、統戰工作;掛點:豐聯村、聯和村、勝利村、大同村。

李林興同志(黨委委員)分管城鄉建設、國土資源和非煤礦山企業、建築行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掛點:東禮村、伏溪村。

曾經緯同志(黨委委員)分管財貿、企事業單位、物價、招商引資和機動車輛稅務管理工作;掛點:半田村、吉水村。

古勝奎同志(黨委委員)分管民政、勞動保障工作;掛點:紅山村、上布村、石門村、河沿村。

黃勇同志(黨委委員)分管組織、人事、青年、工會工作;掛點:龍中村、藍田村、司前居委會。

李自雄同志(黨委委員)分管扶貧、環境保護、環衛和城監管理工作;掛點:樟潭村、萬塘村、龍樓村。

李華中同志(黨委委員)分管鎮辦企業、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掛點:里江村、福嶺村、樓江村、長江村。

李權同志(黨委委員)分管宣傳、文化、廣播、體育、娛樂場所安全、黨政辦和後勤管理工作;掛點:福華村、低坑村、完塘村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