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流鎮

往流鎮

往流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下轄的一個鎮,系豫皖兩省交界、華東與中原地帶交融處。北瀕淮河,南依大別山,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15°21~115°56,北緯31°46~32°35。位於固始縣北端,淮河幹流流經鎮境北側,省道204線連線縣城與三河尖鎮,全鎮面積97.4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往流鎮往流鎮
該鎮總面積9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240畝,總人口56884人,其中農業人口44481人,非農業人口9108人,17585戶,是一個農業大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往流集街道距縣城27公里。此地曾有雞鳴狗叫聽兩省(安徽河南)三縣(阜南、淮濱、固始)之稱。該鎮西南部與觀堂鄉的王莊、楊廟村相鄰,南部與觀堂鄉的陳棚村、李店鄉的杜營、田廟村相接。東部與李店鄉的楊圩、謝集、張集村相接。西部隔白露河與淮濱縣谷堆鄉相望,北部隔淮河與安徽省阜南縣的王家壩鎮、老觀鄉相望,北廟集入境,至大寺村入淮,境內河道4公里。是該鎮與淮濱縣谷堆鄉的界河。

行政區劃

該鎮轄1個街道居委會和白湖、陳族、鄭營、渡口、司樓、唐莊、張圩、趙圩、羅圩、大廟、余棚、陳圩、六里、童新、梁莊、鄧圩、大寺、朱皋、楊營等19個行政村。

社會經濟

該鎮以農業為主,以白鵝養殖為特色產業,糧食以小麥水稻為主,還種植黃豆玉米芝麻等雜糧,同時還聯片栽植白揚樹。
鎮裡成立了淮河源白鵝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畜牧業生產以白鵝生產為突破口,發展壯大畜禽業。從2007年以來,往流鎮農業中心加大了對白鵝養殖工作的指導和管理。
2003年鎮政府實施營造萬畝速生楊基地,打造林業生態鎮。鎮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搞退耕還林,加強管理。鎮政府成立退耕還林領導小組,大力推行土地流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把握政策,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嚴格栽植標準,按照“誰耕地、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在全鎮叫響“家種千棵三倍楊,十年十萬存銀行”的口號,全鎮動員,大戶帶頭,典型示範,先後在沿淮行洪區灘地的楊營村1000畝,朱皋村2000畝,大寺村4000畝,鄧圩村的老母豬園6000畝,陳圩村500畝,街公所400畝,在石碑堰等宜林地帶形成9個連片意楊基地。同時,梁莊村植1000畝,童新1000畝,六里1500畝、余棚500畝、大廟1000畝、羅圩500畝、趙圩1500畝、張圩700畝、唐莊1000畝、淮河故道灘地的陳族渡口1000畝、白湖、鄭營1500畝,全鎮先後共植樹3.1萬畝。2002年春,該鎮被信陽日報等新聞單位譽為“全市退耕還林第一鎮”。

景點介紹

九松亭

往流鎮往流鎮
“九松亭”為紀念往流鎮(原屬三河尖鎮,後往流鎮分離出來,成獨立一鄉鎮)的張匯九和楊松柏兩位名人而命名。附詩一首:九松亭建往流尊,紀念淮久兩巨魂。抗日治淮張匯九,英雄松柏志凌雲。2006年8月,往流鎮政府在政府新區的淮河賓館西南部建一涼亭,取名“九松亭”。亭高約6米,兩層六角挑檐、雕梁畫柱,古色古香,亭內設有兩張水泥製作的長椅,可供人休息玩樂。“九松亭”中的“九”是指治淮名人張匯九。他是陳族灣人,早在1928年上學期間就為治理淮河,修建陳族灣防洪大堤做出貢獻“松”,就是指楊松柏。他是往流集街道人,於1928年5月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工作,是一位為黨為人民立下功勳的革命烈士。

寧淮亭

2002年5月建“寧淮亭”。2001年,固始縣陳族灣大港口淮河水利工程開始以後,陳大工程指揮部以及往流鎮人民政府根據陳族灣圍區民眾的意願,撥款15萬元,在淮河岸邊的唐莊村張慕坎處新建的淮河管理所院內建一涼亭,取名“寧淮亭”。亭傍建有張匯九的墓碑,墓地占地500平方米,並建起了護欄等設施。“寧淮亭”的建立反映了淮河兒女的祈求,淮河安寧免除水患的美好心愿。

淮河明珠牌坊

2006年10月,往流鎮政府在政府新址大門口——大同路與康莊大道交接處修建一座高大壯觀的淮河明珠牌坊。這座牌坊正面向南,面向康莊大道,由四個合抱粗的紅色水泥柱作支撐,牌坊上下兩層,上部用紅色和黃色的硫璃鑲鉗其上,高低錯落有致,色彩鮮艷奪目,東西飛檐挑角。牌坊有三道通道,中間空道高6米,寬12米,東西兩邊空道高6米,寬4米。牌坊的正面(南面)上方寫著“淮河明珠”四個蒼勁有力的紅色大字。

淮河風情園

2006年8月,往流鎮街道市民潘衛東等人籌資1000多萬元,在鎮區東部(204省道東邊)征地120餘畝建起一處新農村示範點——“淮河風情園“。園內開挖一口人工湖,水面積約1600平方米,水深8米,湖水中養有鯉魚、鯽魚、鰱魚等5000尾。人工湖的四周是水泥硬化路面,路邊建有綠化帶,栽種著鮮花綠草和各種各樣的風景樹,路邊設有一排路燈。
湖的西邊設定了一套價值10萬元的推拉器、搖擺器、攀爬器、鏇轉器等10多種健身器材。人工湖中間修建了一個面積有3600平方米的四面環水的人工小島。人工湖的南邊和北邊各建一座古銅古色古香的石泥拱橋通往湖心島。湖水中有一隻小舟,可供人們遊玩。湖心島上修建了兩座古樸典雅的涼亭。還建有一座練歌房,可供人們夜晚練歌跳舞。湖心島的四周修有曲曲折折的水泥小道,小島上種植著香樟、垂柳、紫荊、翠竹等,還有各種各樣的鮮花綠草。人工湖島上綠陰遮地,芳草朴香,可供人們遊玩、休閒、誤樂、釣魚等。淮河風情園”是往流鎮的一個亮點,成為該鎮民眾的樂園。自從“淮河風情園”建成以來,特別是安裝好健身器後,吸引了一大批中老人到這裡練習拳、散步、練歌、跳舞。

鎮街道建設

往流鎮往流鎮
往流集街道占地面積為5.27平方公里。八十年代以前,鎮政府駐地往流集只有東、西、南、北四條小街。1978年以前,街道狹窄,門面房和居民住房大多都是磚瓦結構的平房並夾雜著一些土坯牆的茅草房。集體、個體經商戶只十幾家。改革開放以來,幹部民眾的商品經濟意識逐漸增強。鎮政府加大了對集鎮道路建設的力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後四次擴建街道。1998年春硬化了農民街(菜市街)、水泥路面450米;2000年8月硬化了糧食街、水泥路面。並先後修建擴建了淮河高中至加油站的匯九大道、財政所至供銷社(匯九路口)的松柏大道;往流營業所至204省道(新政府駐地)是“康莊大道”。老衛生院往北至排澇閘是“淮河大道”;老電管站至204省道接頭是“府前街”,松柏大道往南至匯九大道是“農民街”,匯九大道往北到往流鎮一小是東方大道,從加油站至(新政府駐地)是金光大道。鎮一小至匯九大道路口是“固三大道”,糧食街等十五條大街,街道東西、南北縱橫交錯,鎮區面積達52畝,街道面積比1978年以前擴寬了五倍,街道占地面積比上世紀八十年代擴大了30倍。街道常住人口已達8000人。街道兩傍的門面房80%的都是兩層以上的樓房,街道邊已安裝路燈。鎮政府駐地往流集隔日一逢集,生意十分紅火,廣泛吸納了淮濱、阜南兩縣、谷堆、觀堂、李店、橋溝、王家壩以及本鄉鎮等六鄉鎮的商戶和農戶來往流集街做生意和搞物質交換。從1986年至2007年並相繼建起了糧食、農貿、蔬菜、牲畜等市場,街道門面房共有358間,各種商店209家,日營業額達15萬元。近年來,往流鎮還修建了大寺——謝集——往流中心集鎮——唐莊(陳族灣移民新區)“沿淮大道”等四位一體的集鎮建設新格局。

教育發展

往流鎮往流鎮
2004年往流鎮在受到洪澇災害時叫響“遭災不減志,遇難不低頭”的口號,在該鎮中國小危房改造中,積極籌措資金,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在資金選作上下功夫,建立了多元化的教育投資融資體系,採取“建築商墊一點、政府補一點、銀行貸一點、村里貼一點、社會資助一點”的方法。同時,在中國小校舍危房改造中,鎮黨委、政府還採取了感情上多投資一點,投資的路子拓寬一點,爭取資金的項目超前啟動一點;建築時多節約一點;政策利用率再充分一點,正是這些有利措施,使往流的危房改造即教育基礎建設起新的起色。一年多時間內,既完成了中國小危房改造,又新建了鄧圩、大寺、朱皋、羅圩等四村國小教學樓。走出了窮鄉鎮辦大教育、災區創新教育的新路子。往流鎮瀕臨淮河,清淸的淮河水孕育著往流的農田,也孕育了一批往流鎮的作家。往流鎮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地方,近幾年來,往流鎮這片熱土孕育了聲噪中國文壇的左聯作家楊纖如;有攜文字為伴、於夢海泛舟的官員作家趙主明;有亦文亦書、行思天下的“儒官”作家胡亞才;有遊學四方、文評百家的職業作家王散木;有誨人不倦、桃李天下的校長作家熊西平;有紮根農村、有傾情淮河的鄉土作家張書國;有教書育人寫春秋、三尺講台鑄輝煌的教師作家周明金、張弘;有千里走淮河、為文集報、經商樣樣精通的農民作家周殿傳;有弱冠天下名、美文競風流的後起之秀、80後青年作家丁威、魏建東等。往流作家群陣容整齊有素,創作梯隊傳承有序,創作熱情積極高漲。在這群作家中有五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十餘位省市級作協會員。他們飽蘸激情書寫家鄉的名人,家鄉的風土人情、家鄉的一草一木,謳歌家鄉往流鎮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利用業餘時間以家鄉的人物風情寫出一部或三五部傳世著作。

醫療衛生

鎮政府從2005年8月對本鎮衛生醫療方面的整頓力度,理順了醫療衛生工作的秩序。衛生院領導班子在管理上下功夫,強力打造了人文環境、生活環境和治療環境。從2007年開始,在原有的基礎上建立了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為主的專家門診,建立了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婦產科等。衛生院現有獲得國家註冊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和醫護人員16人。現有病床42張,已完成B肝等疫苗的普種工作,並超額完成了義務獻血任務。
2007年8月,幾位股東聯合投資172萬元,新建起一幢衛生院門診綜合樓,衛生院新址在204省道東邊,占地18畝。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穩步發展。2003年9月份,往流衛生院首批開展試點縣啟動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截止2008年6月底,該鎮已有42350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占該鎮總人口的8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